“氩原子模型”——网络传播模式地模型化建构

“氩原子模型”——网络传播模式地模型化建构

ID:35935501

大小:157.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4-25

“氩原子模型”——网络传播模式地模型化建构_第1页
“氩原子模型”——网络传播模式地模型化建构_第2页
“氩原子模型”——网络传播模式地模型化建构_第3页
“氩原子模型”——网络传播模式地模型化建构_第4页
“氩原子模型”——网络传播模式地模型化建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氩原子模型”——网络传播模式地模型化建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氩原子模型”——网络传播模式的模型化建构---------------------------------------------------------------------原永涛(2006-08-2910:43:52.0)[摘要]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近年来学界对其所进行的研究多侧重于传播特点的分析和实务应用,对于它的理论基石——传播模式的研究则没有深入下去。“氩原子模型”是对网络传播模式的全新理论建构。该模型对网络传播过程的主体、内容、渠道、方式、环境、控制等诸要素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和归纳,并按照其

2、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分类、组合,以类似氩原子结构的立体拓扑图形表达出来,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科学体系。该模型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它并不仅仅对网络传播诸要素进行简单的记录,而且对于网络传播的动态运行机制也做出了合理的阐释,如网络舆论运行机制、传播环境作用机制、受众与网络媒体的接触机制等。[关键词]网络传播传播模式氩原子模型一、网络传播带来的传播理论的重大突破网络传播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以网络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为主体展开的传播活动。当前国内对于网络传播特点的研究比较多,表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但这些“特点”均是对网络传播属性的一般性描述,若仔

3、细考察网络传播所带来的传播理论的质的突破,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信息的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严格区分被打破。这里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传者与受众的角色互相渗透。传者同时也是受众,受众同时也是传者,不存在一方是绝对意义上的单一信息传播者或单一信息接收者。其次,传者与受众之间存在互动,这种互动既包括信息的传递也包括意见的影响,而且互动的频度、实时性均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再次,受众可自由选择传者作为信息来源。网络媒体传者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它所提供给受众的选择空间远远突破了三大传统媒体[1]的版面、频道限制,使得受众的选择几乎

4、是绝对自由的。第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这里也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从技术层面上看,网络传播实现了多媒体化,文字、图形、音频、视频均已得到大范围应用,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融合已经基本不存在技术障碍。从传播学理论层面上看,网络传播不再是单一的大众传播工具,而是同时实现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的功能,虽然这种传播带有虚拟的色彩,但在实质上达到了同样的效果。网络传播的其他特点还有:数字化、大容量、个性化、全球化、时效性、开放性、易检性、联想性等。与三大传统媒体相对照可以发现,这些特点基本上处于量的积累层次。在传播模式建构中,网络传播

5、相对于传统传播方式所做出的本质突破应得到全面具体的体现,其他特点起到参考作用。文档实用标准文案需要指出的是,网络传播由于其自身特点而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社会民主、自由的发展,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就受众而言,“虽然网络传播给每一个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流空间,用户可以匿名查找和发布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环境和道德的约束,但是他们仍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的人格特征,也通过自己的社会经历获得了一定的自我印象个人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自己的印象。,这些社会和心理因素会对每一个人产生作用。”[2]就

6、网络媒体而言,也并不是毫无限制的自由发展,而是被客观存在的社会秩序、社会规范所约束。这种约束是人类社会稳定运行的制度基础,从宏观上说,构成社会的任何要件及其运转均不能够脱离这种约束。二、网络传播模式研究的现状截止到2004年所出版的网络传播研究论、著中,关于网络传播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见。在少量的研究成果中,仍然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在原有的大众传播模式基础上,结合网络传播的独特属性进行修正而得出的。最典型的代表是南京大学杜骏飞和清华大学刘惠芬提出的“网络双向传播模式”,如图1所示。[3]图1网络双向传播模式此外,北京大学谢新洲把

7、网络传播模式分解为“基本和总体模式”和“相对于一个节点的传播模式”两种,如图2-a和图2-b所示。[4]文档实用标准文案图2-a基本和总体模式文档实用标准文案图2-b相对于一个节点的传播模式这里显然借用了传统大众传播模式特别是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的框架。上述传播模式的特点是直观的描述了网络传播的双向性以及传者、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但是均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那就是把网络传播的主体、过程均简单化和理想化了。另一类传播模式以杜骏飞提出的“泛传播模式”为代表。杜认为,网络传播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将二级或多级的传播模式变成了不确定的泛层

8、级的传播,将线性的、双向的、明晰的大众传播模式变成了非线性的、多向的、混沌的泛传播模式。”在此基础上,杜提出了“泛传播模式”,该模式由共时性形态的环态模式和历时性形态的泛层级模式共同组成,如图3-a和图3-b所示。[5]图3-a传播层级的环态模式文档实用标准文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