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十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2018·湖北八校二模)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A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解析】 据材料“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可知对社会团体进行登记的目的在于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和新中国的需求无关。2.(2018·高考押题卷一
2、)1949年起,在中央与省区之间,中共先后设立了东北、华北等六个行政大区,简称大区。大行政区是“各该区所辖省(市)高一级的地方政权机关,并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地方工作的代表机关”。当时设立大行政区的原因是( B )A.实现政党与政权有机结合B.长期战乱地方政权不稳定C.加强中央对地方垂直领导D.应对来自苏联方面的威胁【解析】 大行政区的设立是中国共产党在疆域广大的中国因时而变,因地制宜,遵循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规律而取得的成果,这对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执政初期有效地实现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经济恢复都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故B项正确;设立大行政区
3、跟政党与政权有机结合没有关联,A项错误;加强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一般不设中间机构,C项不符合逻辑;建国初期,中苏是军事盟国关系,D项说法错误。3.(2018·皖江)1954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公布后,从6月16日至9月11日,全民对宪法草案的讨论历时近三个月,对宪法草案提出意见有52万多条。这些意见最后汇集到宪法起草委员会,有些意见最终体现在正式的宪法文本中。这一工作的开展( A )A.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B.确保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全面建立C.体现了宪法草案中的社会主义原则D.完成了普选产生各级人民代表任务【解析】 材料
4、“全民对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意见有52万多条。这些意见最后汇集到宪法起草委员会”反映了宪法的制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说明宪法草案工作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故A项正确;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全面建立并不限于宪法草案工作,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原则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专政、生产资料公有制,材料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A项。4.(2018·石家庄一模)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作品《欢腾的葬礼》,据此可知当时( C )A.人民欢庆“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B.纠正了“大跃进”的“左”倾错误C.实现
6、82年宪法在“总纲”中删除了“四大自由”,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这种变化说明( D )A.我国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制社会B.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有了完全的保障C.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遭到一定的削弱D.我国的法制社会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解析】 “文革”期间的“四大自由”实际上是对民主和自由的践踏,是不合民意和时代潮流的“自由”,是对法制的亵渎,而题干中1982年宪法将其删除,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则是对上述错误的纠正,故表明我国法制建设有
7、了新进展,故选D项;不能单纯根据一项法律规定就说我国的法制社会完善了,故排除A项;B项错在了“完全”上,公民的自由权利完全保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不只是法律条文的规定,故排除B项;C项本身不符合史实,故排除。6.1972年8月,周恩来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说:“过去23年,只是向金门、马祖打炮、广播,号召官兵起义,实际上我们对台湾的工作做得很差。”1973年6月,他指示新华社:《参考资料》每天要登一篇有关台湾的消息和言论,骂街的不要。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初( C )A.海峡两岸的沟通主要在民间B.中国外交手段呈多样化特征C.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