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753653
大小:633.53 KB
页数:166页
时间:2019-04-16
《陈擎文-丹溪心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丹溪心法卷五丹溪心法元明‧朱震亨封面‧165‧丹溪心法卷五本書簡介本書簡介:《丹溪心法》成書於元末明初,由朱震亨、戴思恭著,成書於西元1347年。這部叢書輯錄了朱丹溪的主要著作和他的私淑弟子戴思恭的一些著作。元‧朱震亨著《丹溪心法》,凡書5卷。元‧朱震亨著《醫學發明》,凡書1卷。元‧朱震亨著《脈訣指掌》又名《脈訣指掌病式圖說》,凡書1卷。明‧戴思恭錄《金匱鉤玄》,凡書3卷。明‧戴思恭述《証治要訣》,凡書12卷。元‧朱震亨著《活法機要》,凡書1卷。明‧戴思恭輯《証治要訣類方》,凡書4卷。附錄宋濂撰《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辭》。戴九靈撰《丹溪翁傳》。
2、《丹溪心法》並非朱氏手筆,而是由其門人根據丹翁先生平素所述及臨床治驗記錄整理纂輯成編的。書中首列十二經見証,不治已病治未病,亢則害承則制,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能合色脈可以萬全,治病必求於本等6篇醫論。而後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外、婦、兒等科,先後分述百餘種病証,並逐一闡發其証治,是一本既有理論又有豐富臨床經驗的綜合性著作。《金匱鉤玄》、《証治要訣》、《証治要訣類方》(後兩種合稱《秘傳証治要訣及類方》),均為戴思恭所輯錄著述,以臨床病証的辨証論治、處方用藥為主要內容。一般在論述每種病証時,先述病因病機,次言脈証治法,最後處方用藥。所列病証,有論有方
3、,條分縷析,綱舉目張。此書體現了朱氏以養陰為宗的學術思想和重視氣血痰鬱,善治內科雜証的臨床經驗。總之,這部叢書匯聚了丹溪先生學術思想的精華,從而豐富了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對國內外都有很大影響。現存主要版本:明‧弘治年間刻本﹔明‧萬歷二十九年步月樓刻本﹔明‧萬歷二十九年閩書林劉氏喬山堂刻本﹔清‧乾隆年間世德堂刻本﹔193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叢書集成本﹔1959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鉛印。‧165‧丹溪心法卷五作者簡介作者:朱丹溪(朱震亨)、戴思恭朝代:元末明初西元年:1347作者簡介:朱丹溪(1281年~1358年),名震亨,字彥修。因世居丹溪
4、,故人稱朱丹溪,或尊稱為丹溪翁。元代金華(今浙江省義烏縣)人。與劉完素、張從正、李杲等人並稱金元四大醫學家,為「滋陰派」的創始人。因他世居丹溪,後人尊稱其為「丹溪翁」,而其學派則稱為「丹溪學派」。他幼年好讀書,擅長詩文,善解義理,能日記千言,他從醫道路頗為曲折,十三歲時,他的母親罹患「脾疼」證,群醫束手無策,丹溪便發憤學醫,研讀《素問》,歷經五年,終於治癒母親的痼疾,三十六歲時,前往東陽八華山,跟隨朱熹四傳弟子許謙學習道德性命之說,後來許謙臥病在床,知道丹溪聰明過人,便鼓勵他進一步研究醫學,丹溪有感於庸醫誤人,就在老師的殷切期盼下,決心棄儒從
5、醫,重新鑽研《素問》,更離鄉背井,尋訪名師,得知羅知悌精於醫理,多次登門拜訪,卻被拒於門外,由於他學醫意志堅定,每天拱立於羅家門外,風雨仍不間斷,羅知悌感動於心,便收丹溪為弟子,傳授劉完素、張從正、李杲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為丹溪拓展醫學視野,當他學成後,便悉心醫治許謙宿疾,得到良好效果,各地求醫的患者絡繹不絕,從此他的醫名遠播,而成為金元時期著名醫家之一。‧165‧丹溪心法卷五朱丹溪生活在元末的南方,當時因連年戰爭,苟捐雜稅極重,增加了人民群眾的負擔,營養條件很差,身體柔弱,加之江南地土卑弱,氣候炎熱,濕熱相火為病甚多,病家多易傷陰。但是,
6、當時醫界盛行用辛燥藥較多的《局方》治病,非但治不好病,反而加重病情,甚至造成死亡。他曾使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溫燥方法治療患者,但效果卻不理想,於是參考劉完素火熱理論,提出主張護養陰精,強調保存陰氣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和從生理、病理方面探索相火之本質,闡述陰虛火旺之證的「相火論」,由於他在臨證治療上,提倡滋陰降火的方法,善用滋陰降火的藥方,便被稱為「滋陰派」的代表醫家,他的學說除了傳給趙道震、王履等人外,明代的汪機、徐彥純都是受丹溪學派的影響,甚至還遠傳至海外,受日本學家推崇,可見朱丹溪的學術理論在中外交流文化
7、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朱丹溪的著作有:《格致餘論》、《丹溪心法》、《金匱鉤玄》、《醫學發明》、《局方發揮》、《本草衍義補遺》及《素問糾略》。另外朱丹溪高尚的醫德精神,也是繼孫思邈後之另一位杏林楷模。朱丹溪十分體恤貧苦百姓的疾苦,若有病人需要出診,一率親自前往診察,即使是風雨天或下雪的冬天,也不推辭。若是窮人上門求診,他常常不收取任何報酬,還自己準備免費的方藥給患者,當他知道有些貧病交迫的病人,不敢來求醫時,便主動帶著藥箱前往救治,即是路途遙遠,也一樣前去。‧165‧丹溪心法卷五自動產出古籍電子書序言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能建立中醫古代典籍之數位典藏中心
8、與探勘平台,這部分的工作乃是要:(1).將所有民國以前的中醫文獻進行數位典藏,(2).並以最新的AJAX資訊技術建立零時差的即時檢索平台,(3).建立『以作者查詢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