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有效性提问能催生高效的语文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有效性提问能催生高效的语文课堂论文摘要: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催生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提出,教师提问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情趣的激发、学习能力形成的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具体而言,应具有以问促思、以问激情、以问引问、以问导学四个特征。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教师善问,学生便思维主动有绪,语文教学效果显着;反之,则不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教育功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建设高效的语文课
2、堂。那么,什么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教师提问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情趣的激发、学习能力形成的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具体而言,其应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一、以问促思所谓以问促思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批评、判断、澄清、想象的思考平台,使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体现出灵动与飞扬,激发其创新的火花。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传授知识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并把这一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智慧的碰撞,激发学生思考和求知欲,激活个体的生命体验。因此,教师
3、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使其具有深入性、启发性、开放性、拓展性,也就是说,教师的提问要重视提出有思考价值、扩散性的问题,投石激浪,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教师通过提问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语文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为促进学生思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只要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就不难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填空式的问题,那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问题会让学生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教师应提那些
4、学生在没有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前提下就不能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探求、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此外,教师也要避免将答案包含在所提问题之中。二、以问激情所谓以问激情是指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感情波澜,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超常发挥,他接受外面的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
5、最好刺激乃是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这种积极的情感、情绪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千万不可忽略。对于高中生来说,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相对有限,而一堂课应有三至五个兴奋点,使学生产生好奇之意、疑虑之情、困惑之感。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探究性、悬念性、假想性的问题,切忌整堂课的问题都过于平淡,老调重谈。在学习课文《孔雀东南飞》,简析诗的悲剧内涵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和“兄长逼迫”,刘
6、兰芝会再回焦家吗?学生们各持己见,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有“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这份真挚的情感会使刘兰芝再回焦家。另一方认为:从婆婆的角度讲,她绝不会容许一个有着人性自尊的媳妇生活在自己身边;从刘兰芝的角度讲,她身上始终闪耀着个性自尊和自强的光芒,如果要回来,就意味着她必须放弃自己的自尊,磨去人性的棱角,而这一切刘兰芝是不会做的。因此,刘兰芝不可能再回焦家。这个假想性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讨论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情趣的带动下,主动地阅读思考文本并能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三、以问引问所谓以
7、问引问,是指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出另一新的问题,它既可以是教师的提问从学生的质疑中获得,又可以是学生的问题从教师提问中生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不应只是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方式,而取代这一方式的形式是多样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问、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也应贯穿于课堂提问之中。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将会引起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问题并能提出新问题。我们在课堂提问中倡导以问引问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利于
8、培养学生不尽信书、尽信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更是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