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715290
大小:2.92 M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4-13
《毕业论文-- 全站仪和GPS-RTK联合在数字测图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龙岩学院资源工程学院毕业论文题目:全站仪和GPS-RTK联合在数字测图中的应用院系:资源工程学院专业:测绘工程班级:2010级测绘工程学号: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资源工程学院13全站仪和GPS-RTK联合在数字测图中的应用资源工程学院测绘工【摘要】全站仪历来是数字测图的重要工具之一,其具有设站灵活,操作简单等优势,但受地形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足而需要建立够的控制点,工作量大,人力物力投入也大,野外作业时间较长。用GPS-RTK进行测量工作,可全天候进行,坐标校正以后,无需设立控制点,可省去大量的控制测量时间,不存在通视问题,工作效率高,无累积差,精度均
2、匀,作业自动化程度高,但其容易受作业半径的限制卫星信号影响,且稳定性不高。本文通过对比全站仪和GPS-RTK测量技术的基本测量原理与特点,并结合实际工程,探究如何将RTK技术与全站仪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来弥补彼此的局限性,从而提高数字测图的效率和速度。最后指出了全站仪与GPS-RTK技术进行数字测图的局限性及注意事项。【关键词】RTK测量技术全站仪数字测图GPS13目录1绪论4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41.2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42基于全站仪与GPS-RTK的数字测图42.1数字测图基础42.2全站仪的测量原理42.3GPS-RTK的原理52.4GPS-RTK
3、及全站仪的优缺点比较52.5GPS-RTK与全站仪联合作业方式探究53全站仪与GPS-RTK联合测图的实施63.1测区概况63.2图根控制网布设与测定63.3碎部测量73.3.1基于GPS-RTK的碎部测量73.3.2基于全站仪的碎部测量73.4数据传输与处理73.5内业成图73.6GPS-RTK与全站仪联合测图的局限性93.7GPS-RTK与全站仪联合测图时的注意事项94数字测图的几种方法对比94.1边角法与坐标法94.2编码法与传统草图法104.3简码识别与编码引导105结束语116致谢语11参考文献11131绪论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地形测量在测绘行业
4、工作中占据这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专业的测绘队伍中,地形测量的任务甚至可能占到每年的测量总任务量的80%以上。然而,用传统的数字测图手段进行地形图测绘,其效率已无法满足现在用户的要求。很多以效率为上的测绘单位只好采用人海战术,这无疑又造成了测图成本的增加,使测绘单位的利润降低。数字测图是测绘工程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而提高数字测图效率的速度则成为测绘各界一直努力的方向。目前大部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采用的是全站仪数字测图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全站仪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在室内使用的计算机进行内业编辑、成图,该方法是相对快速、方便且可直接形成数字化地形图,其缺点是对水平
5、方向遮挡的克服能力较弱,造成不必要的设站,降低了生产效率。而随着GPS-RTK的诞生,明显改变了这一现状,测绘工作者根据全站仪和GPS-RTK各自的工作特点,发掘出一套全站仪联合GPS-RTK的数字测图方法,类似问题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并且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大大地提高了测图效率和速度。1.2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本文主要对全站仪与GPS-RTK联合进行数字测图方法进行探究,详细说明如何发挥全站仪与RTK各自的测绘优势,进行高效率,高精度的数字测图。(2)在探究过程中总结,RTK在数字测图的局限性,RTK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全站仪结合RTK进行
6、数字测图时应注意的问题。2基于全站仪与GPS-RTK的数字测图2.1数字测图基础数字测图的基本思想:采集各种地物和地貌信息并转换为数字形式,通过串口传输至计算机进行处理,获得内容丰富的电子地图,有需要时由计算机图形输出设备(如显示器,绘图仪)绘制出地形图或各类专题图[1]。2.2全站仪的测量原理全站仪即全站型电子速测仪,它集电子经纬仪、光电速测仪与微处理器于一体。全站仪的基本功能是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平距与斜距),高差测量,坐标测量等。因其一次设站即可完成该测站的全部测量工作,故称之为全站仪。全站仪使用方便简单,精度高,可实现地形测量的全要素测绘。全站仪测角
7、原理:两点之间照准过程需要转动度盘,从度盘上获取电信号,再将电信号转换为数字并显示角度值。全站仪测距原理:全站仪内置测距仪通过测量光波往返待测点与仪器之间的距离和传播的时间来计算待测距离。计算公式如下:(2-1)其中D为全站仪与待测点距离,C为光速约30万km/s,t为测量出光波在全站仪与待测点之间往、返传播的时间。设测站点A坐标为(XA,YA,ZA),后视点B坐标为(XB,YB,ZB),未知点C坐标为(XC,YC,ZC),S为侧站点与未知点距离,αAB为侧站点到已知点的坐标方位角,β为观测的水平角,λ为观测的竖直角,i为仪器高,v为目标高,则未知点C坐标为
8、:13(2-2)对于式中的“±”,当αAB+β≤1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