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677969
大小:5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4-11
《高考政治经济总复习知识汇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经济生活》重点知识汇总一.计算公式:(法则:正比用×,反比用÷,提高用+,降低用-)(升值外除里加,贬值外除里减;通胀外乘里加;通缩外乘里减。)(一)各种比例关系:1、社会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品所花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这是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产品数量(1)价值总量=下降的价值量×增加的产品数量。(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后,怎么变?)结论: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价值总量不变。社会劳动生产率(2)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反比用除)公式: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2、后的新价值=原价÷(1+提高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后的新价值=原价÷(1-降低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价值量新数量=原数量×(1+增加的生产率);新数量=原数量×(1-降低的生产率);(3)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生产的数量增加,而价值量不变;因而企业价值总额增加。新数量=原数量×(1+提高的生产率%);企业的总价值量=增加了的数量×原价值,价值总额增加。(实现利润增长,竞争力增强,这是企业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2.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数量及价格)成正比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反比用除)公式:市场流通中所需要的
3、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次数3.通胀、通缩率与价格成正比。(正比用×)(钱越通胀,商品价格越高,正比)公式:通胀后的新价格=原价×(1+通胀率)通缩后的新价格=原价×(1-通缩率)通胀率=(新价-原价)÷原价×100%4、币值变化与价格成反比。(钱越升值,商品价格越低,越贬值,价格越高,反比)公式:升值后的新价格=原价÷(1+升值率)贬值后的新价格=原价÷(1-贬值率)升值率=(新价-原价)÷新价×100%5.银行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年利率后×年的数量,月利率后×月的数量)6.汇率:汇率升降与兑换得数
4、成正比。(正比用×)汇率如外汇汇率升高10%,由1:7变为1:7×(1+10%)哪国币值变化,就用变化公式算这国币值:汇价如原A:B=1:7,后A国通胀10%,则变为学习资料分享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1×(1+通胀率):7,得到:1=7÷(1+通胀率)第二课多变的价格※1.商品价格变动受哪些因素影响?(1)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卖方,即生产的产量、供应量;求,买方,即需求量)(2)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科技,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
5、时间、成本变化,价格就变化)2、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时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上涨,供应增加供应增加,价格下降价格下降,供应减少供应减少,价格上涨价价价价供供供供※3.价格变动有哪些影响?价(1)价格变动影响居民消费:①价格变动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反之,则会增加购买。价求②价格变动对不同的商品
6、需求有不同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须品需求量影响不大,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影响大。③价格变动会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价价求第一,价格变动影响替代品的需求。第二,价格变动影响互补品的需求。(2)价格变动影响生产经营:替代品求互补品求①调节产量。价格下降,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价反之,会扩大生产规模。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降低成本,哪种生供(生产规模)产要素涨价,生产者就会减少它的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降价,生产者就会增加它的使用量。第三课多彩的消费※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学习资料分享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
7、辑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居民收入。①收入是居民消费的基础。人们的当前收入越多,消费的总量就越大。②居民的消费水平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预期收入乐观,则预支未来收入的可能性就大,反之,会节制当前消费,增加储蓄。③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会提高。2、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水平、质量、方式,是消费的动力;(2)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当前收入、预期收入及收入差距都会影响消费。(3)物价水平也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4)
8、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也会影响消费;(5)市场秩序也影响消费的消费意愿。3、怎样搞好消费?国家要:(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2)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3)搞好社会保障。(4)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缩小收入差距。(5)稳定物价。(6)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良好秩序。(7)鼓励支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生产能引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