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671561
大小:2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09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程,“心”方法 —浅谈心理效应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心”方法—浅谈心理效应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 要 本文论述了历史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理念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了历史新课程标准下一些心理效应在历史教学中的实施,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素质。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心理效应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有人说“没有良好身体素质的学生,是废品;没有良好智力素质的学生是次品;没有良好品德素质的学生是危险品。”素质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力求培养人性的全面的与最佳品质以及促进健康个性发展形成的教育。历史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旨,就要用“心”去教——遵循心理效应,提高
2、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素质。一、圆桌效应,创设民主课堂氛围“圆桌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说法。据说来源于围着圆桌就餐。圆桌呈现出的柔和感和曲线美,很容易形成融洽的气氛,使就餐者产生亲切的感觉。有人把圆桌产生的这种效果称之为“圆桌效应”。现在许多国家常举行圆桌会议,与此是否有关,笔者不详。但与会者坐于圆桌周围,看不出地位差别,人人平等,却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学生应该服从老师,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管不住学生就不是好教师。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不要说学生的创新思
3、维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甚至连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康发展,学生的心灵得到压抑,就不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而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每一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独立个体,带着自己的情感、知识、经验、思想参与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参与者。当然,我们提倡圆桌效应,并非也是不可能是在每节课把一张张桌子集中起来,摆成圆形。首先,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学生看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认识到师生双方都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自己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走下讲台,步入学生中间,充分利用语言、眼神、手势、微笑等来创设一种亲切、和谐、融洽的教学
4、气氛,努力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充分获取“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创设民主自由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无旁忌,敢说,师生之间才能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其次,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培养学生的自信。比如在讲到“新航路的开辟”时,对哥伦布的评价,学生各持己见,有同学认为:“哥伦布即使不是海盗世家,也是半路出家的殖民主义海盗。他嗜金如狂,被黄金的咒语驱使去美洲探险。他不可能有逻辑思考,是心理状态存在某种混乱的疯子,毫无人性,给美洲印第安人带去的是种族灭绝的大屠杀。”有同学认为:“哥伦布航行就性质而言,的确是殖民掠夺的征服,
5、是对印第安人奴役与杀戮。但他接受了人文主义进步思想,开辟了抵达美洲新航线,为欧洲原始资本做出贡献,而且在他辟航之后,美洲印第安人才走出原始进入文明。”也有同学认为:“即使不谈哥伦布所建功勋巨大意义,就论人品性格,这位伟大航海家也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他有坚定宗教信仰,爱好科学知识与幸福理想,向往新生事物,富有审美感。……有向往与发展我们文化教育事业的一切抱负。所以,他是各个历史时期最伟大的航海探险家之一。”并且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这样的学习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二、姆佩姆巴效应,激发学生自主质疑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
6、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哪能一杯水先结冰?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冷水先结冰了!”非常遗憾,错了,发现这一错误的是一个非洲的中学生姆佩姆巴,有一次他在热牛奶里加了糖,准备做冰淇淋。冰箱容量有限,此时别的同学放入的牛奶差不多要把冰箱占满了。姆佩姆巴来不及等热牛奶凉下来,就将它放入了冰箱。奇怪的是,姆佩姆巴的热牛奶比别的同学的冷牛奶结冰快得多。他的这一重要发现,当时却被老师和同学当成笑料。姆佩姆巴却不放过这一发现,求教于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教授。奥斯博尔内教授做了同样的实验,证实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此后,世界上很多科学杂志都肯定姆佩姆巴第一个发现了这种现
7、象,并把它命名为“姆佩姆巴效应”。试想,如果姆佩姆巴没有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轻易放过那种奇怪的现象,就会与一个极有价值的科学发现擦肩而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指出;“系统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更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记得在上完“二战”后,我组织部分学生以“二战”为切入口,围绕“战争与和平”,撰写小论文,期中
8、一篇《胜利者的罪行》令人耳目一新:“……从战胜国的角度看,是否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当我们一味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