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新解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新解

ID:35644198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06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新解_第1页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新解_第2页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新解_第3页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新解_第4页
资源描述: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新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新解《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新解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把《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定为“揭示了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笔者认为这是不准确、不全面、不深入的,本文通过对小说的重新解读,认为作品主题应该是揭露并批判了势利之心这一普遍的人性弱点,这一新主题的提出将极大地开拓作品的意义空间。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主题“金钱关系说”“人性弱点说”意义空间  一、对作品主题的新解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名篇,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而且多年被我国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关于它的主题,传统的说

2、法是: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叙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描绘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情淡薄的悲惨景象,揭露了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揭露了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多年来教师这样讲了,学生这样听了,考试这样考了,考生这样答了,总之是众口一词、毫无疑义地传授了下来。可是,仔细想想,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笔者以为,作品的主题应该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揭露并批判了势利之心这一普遍的人性弱点。  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如下:  第一,菲利普夫妇的身份不是资产阶级,资产

3、阶级,顾名思义应该是占有一定“资产”的阶级,菲利普夫妇明显没有什么“资产”,他们艰窘拮据的生活状况明显证明他们是穷人而不是什么资产阶级。如果他们是资产阶级,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绝不会是作品中所描写的那样卑微、可怜、可笑。  第二,退一步说,即使菲利普夫妇是“资产阶级”,他们对待于勒的态度明显表现出嫌贫爱富的势利之心。那么,势利之心难道仅仅是“资产阶级”才有的吗?别的阶级、阶层、党派的人就没有吗?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如果按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回答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势利之心绝不

4、仅仅是资产阶级独有的,而是所有社会、所有阶级的人都有。“所有社会、所有阶级的人都有”的东西,就属于人性所共有的东西,具体到“势利之心”,那就是普遍的人性弱点。  第三,从作品的艺术构成看。作品的确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反映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是作品传达的思想仅仅是这一点么?当然不是!作品以详尽的笔墨描写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目的是为了否定和批判。事实上,作者对菲利普夫妇是持揭露、嘲讽、挖苦、批判态度的,这一态度是通过叙述人(菲利普的儿子)――一个小孩子传达的。在小孩子的眼里,父母的

5、势利表演是卑微可怜、滑稽可笑甚至是丑态百出的。叙述人的眼光就是作者的眼光,他的态度就是作者的态度,这一态度是作品最宝贵的“正能量”。揭示一种丑陋现象并对之进行否定和批判,才是作品的精髓。只有看到作品(或者说作者)对菲利普夫妇灵魂的批判,才算是比较深入全面地把握了作品的思想,否则,仅仅看到“金钱关系”之类的表达,就是肤浅的和片面的。“金钱关系”是现象,而势利之心是本质;“金钱关系”是行为,而势利之心是灵魂。作家的深刻就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批判的笔锋直刺人的灵魂。莫泊桑做到了这一点,然而教参编写者的眼光却没有达到作家的

6、深度,没有进入作品的深层,实在是不小的遗憾。  菲利普夫妇灵魂的卑微和丑陋是由儿子约瑟夫的眼光看出的。约瑟夫的眼光和态度是整个作品的正能量。叙述人的设置是传达作品(作者)思想情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因素,忽视这一点,是非常不应该的。  二、势利之心是普遍的人性弱点  势利之心,人所常见,自古皆然。外国的且不说,仅在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诸多对于势利之心的鄙薄和感叹:  “家富则疏族聚,家贫则兄弟离。”(《慎子》内篇)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杜甫《佳人》)  “君门不可入,势利互相推。”(韩愈《将归赠孟东野房

7、蜀客》)  “邻富鸡长往,庄贫客渐稀。”(姚合《原上新居》)  “世人逐势争奔走,沥胆堕肝惟恐后。”(李颀《行路难》)  “贫贱亲戚离,富贵他人合。”(冯梦龙《古今小说》)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水浒传》第三十七回)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题秋风纨扇图》)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朱柏庐《治家格言》)  “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厌者世态炎凉。”(程允升《幼学琼林》)  “日中有钱人所羡,日夕饿死人谁怜。”(屈复《邓通钱》)①  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

8、无人问。(明清小说及民间流行语)  上述选列,从先秦到明清,均是对同一种人性弱点――势利之心的感叹。感叹中透着鄙薄和批判,但是,尽管始终遭受鄙薄和批判,势利之心却在鄙薄和批判中依然故我,代代相传。  那么现代人又如何呢?现代人经过革命传统的教育,经过现代文明的洗礼,应该没有势利之心这种古老而庸俗的心理了吧!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现代人身上可能比古人有过之而无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