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636960
大小:55.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4-05
《《说“木叶”》参赛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说“木叶”》说课稿****第一中学****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来自山水秀美,有塞外明珠美誉的皇家园林城市——**,我叫****,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说“木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第三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启人心智、引人深思。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
2、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文学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本课的主要价值在于,学生通过探讨“木”的艺术特征,发现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并理解文学语言含蓄美的精妙,能学以致用获得鉴赏文学语言的启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筛选信息,比较归纳,认识“木叶”这一艺术形象。9(2)理解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质。2、能力目标:(1)通过探讨“木”的艺术特征,引导学生发现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理解文学语
3、言含蓄美的精妙,获得鉴赏文学语言的启发。(2)学会运用语言的暗示性。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语言暗示性带来的丰富意蕴,唤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质,理解文学语言含蓄美的精妙。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语言的暗示性。二、说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他们仅仅擅长对诗歌语言的浅层理解,常常忽视语言的潜在含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对语言的
4、微妙之处也缺乏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含蓄蕴藉、言近意远。(二)学法及确定依据9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吕叔湘也强调过:语文技能只有通过反复地实践才能习得。根据《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学法:1自主学习法 2合作探究法3练习提升法(三)教法及确定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因而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在探究、讨论、交流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
5、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的人文性要求通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说“木叶”》属于文艺随笔,它的艺术魅力正在于它的自由灵动,需要教师采用灵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启发学生学以致用。基于以上原则采取了如下的教法:1学案辅助法2激趣导入法3归纳比较法4合作探究法5迁移提升法此外,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9三、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既是对文本的阅读与鉴赏过程,又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树立学习主体意识,学会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的过程,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一)说课前准备。课
6、前预习、布置学案,让学生课前读一遍课文,特别是细读4---6节,填学案表格。(因为课文较长,又有很多引用诗词的注释,需要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为了保证预习的有效性设计了学案的表格,同时也引向课堂鉴赏的重点部分。)(二)说课堂教学。第一环节:视频导入、设置情境。(多媒体显示)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我的导课是播放动画视频(播视频),播完视频后,让学生自由谈一谈看完画面后的感受。
7、相同的一棵树,绿叶葱茏时和落叶缤纷时,带给我们的情绪体验是不一样的,诗人林庚的《说“木叶”》会对这种现象有什么样的阐释呢?(板书:说“木叶”)第二环节:研读文本、筛选信息(多媒体显示)走进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思索、探究,认真体味9“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理清文章的思路,准确体察语言的富于暗示性的特点,来解读文学语言的内涵和意境。基于此,提出如下问题:1、小组合作,完善学案上的表格,比较归纳“树叶”“木叶”“落叶”“落木”艺术形象的差别,以引导学生发现“木”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8、2、“木”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诗人林庚是怎么解释这种现象的呢?引导学生提炼信息,经过研读文本,学生的结论如下:关键信息:(1)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2)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3)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