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古包的生态性和文化内涵

浅析蒙古包的生态性和文化内涵

ID:35629538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4-04

浅析蒙古包的生态性和文化内涵_第1页
浅析蒙古包的生态性和文化内涵_第2页
浅析蒙古包的生态性和文化内涵_第3页
浅析蒙古包的生态性和文化内涵_第4页
浅析蒙古包的生态性和文化内涵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蒙古包的生态性和文化内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析蒙古包的生态性和文化内涵  摘要:蒙古包建筑不仅是蒙古族生活技术的建构,也是文化意义的建构。本文将从蒙古包建筑发展中建构起来的技术和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和观念,解释它所承载的生态观念、审美观念、礼仪原则、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引导人们从“征服自然”转变为“适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蒙古包;生态性;文化内涵  古文化遗址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证明了人类的居住习俗早在原始时代就已经产生。第一阶段是对自然物的利用,例如最早的冬“窟”夏“庐”;第二阶段是沿用“庐”的演变,构成了窝棚、土窑和帐幕或穹庐;

2、第三阶段便是有顶盖与四墙的结合体,多呈现永久性固定住所,随之出现了“高堂”、“名堂”类的高台建筑。其中,帐幕或穹庐,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在《史记?天宫》中称它为“穹闾”,《匈奴传》里称它为“穹庐”,《淮南子?齐俗训》称为“穷庐”,俗称“毡帐”、“旃帐”,现代多称“蒙古包”。这是一种内撑以木架、木棚,外包以毛毡,辅以毛绳的古代“庐”形住室,乌孙公主在《悲秋歌》中唱到“穹庐为室兮,毡为墙”,正是对这种保暖避风雨的移动住室的描述。...  这种可以适应自然,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制造的移动生活空间早在1500年前的阴山岩画中就有所完整的刻画,它能随着

3、历史的变迁,一直沿用到今天实属罕见。这与它的生态适应性和与此形成的文化内涵紧密相关。  一、蒙古包的生态适应性  1、适应就地取材:不同地区的游牧民族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体现了地域性。这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发生变化的认识体现。搭建蒙古包是把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到最底点的过程。蒙古包的原料主要是木材和毛毡。北方地区多有山林,木料资源非常丰富,而外盖的毛毡是用牧民所饲养的羊身上的羊毛擀制而成,自取自用。围绳和带子是牧民剪下马鬃、马尾搓成的,所以原料全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2、适应自然环境:蒙古包通体为圆形,没有棱角,且不高大,主体近似圆柱形,包尖为圆锥形。这样能

4、够承受较强的外力。因此,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草原上春秋的大风,圆形蒙古包的流线型结构不仅非常抗风,而且由于包顶是圆的,不积雨雪。下雨落雪的时候,把蒙古包的顶毡盖上,它就形成了一个球状封闭体,寒气不易侵入,因此再大的雨雪也不会漏进包里,是非常安全的住所。...  3、适应游牧生活:蒙古包是一种组合房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搭盖时二人足矣,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蒙古包拆卸容易,两个人拆卸只需十几分钟。围绳、带子都是活扣。解开带子的活扣,毛毡就自动落下,露出哈那,再将哈那、陶努、乌尼等折回,很快就可以拆卸开并折叠起来。蒙古包装载搬迁轻便,蒙古包以木、毡为

5、基本材料,不用金属、砖、瓦、水泥等,同时又是由各部件组装而成,所拆卸的任何一件都不重,一个女人就可以举起来放到车上,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非常适合游牧民族放牧移场使用和居住。  4、永恒的日晷:蒙古人通过对日出日落的长期观察,按着太阳照进蒙古包的日影来计算时间。蒙古人使用日晷历史悠久。据学者考证:从匈奴时代开始,蒙古包就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搭盖。计算时刻最标准的蒙古包应是四个哈那(十四个头)。六十根乌尼(门头上有四根乌尼),门冲东南开,这是当初的规定。根据日光照进套瑙外圈、乌尼头儿、乌尼中间、哈那头儿、哈那中间、被桌、正座垫子、东面

6、垫子、碗架腿子等划分时间。根据这种划分的时辰,可以有钟点,有秩序的安排一天的劳作。  5、由内知外:蒙古包是毡子搭的,外面有什么动静很容易知道。尤其是深夜,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牧民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游牧部落从事牧业经济,尤其是羊群不入圈的季节,狼和鹰猖獗的时候,兵荒马乱的年代,蒙古包的这种作用发挥得更加明显。相对农业民族的房屋来说,蒙古包更适合从事牧业经济,具有其他居室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6、适应民族审美:蒙古人经过几千年来的实践,把毡包的各个部件用精巧的工艺制作出来。蒙古包的毡子很讲究,周边纳有各种花纹,中间是吉祥图案和云文图案,显得格外美丽。 

7、 二、蒙古包的文化内涵  1、蒙古包结构反映宇宙观:蒙古包的形状和结构不完全是技术的选择,也是一种文化的选择。游牧民族生活在茫茫草原上,一望无际,四周是天地相连的地平线,天地既有距离又相交,还能容纳人类及世间万物于其间,极易产生“天圆地方”的想法。这是他们产生的最朴素的宇宙观念,这种观念反映在民居上,所以,圆形的围墙和天窗的结构是对天的模仿。  2、蒙古包迁徙体现和谐观:蒙古包迁徙是根据季节、气候、草场、牲畜和人的情况,有规律的迁徙,是游牧民族适应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体现。游牧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习得的关于草地生长知识或者自然观念成为蒙古包建筑的基

8、础。人顺应了自然规律,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也使得他们所受较少人之外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