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无讼理念的形成、影响及现代价值

毕业论文--无讼理念的形成、影响及现代价值

ID:35593201

大小:48.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30

毕业论文--无讼理念的形成、影响及现代价值_第1页
毕业论文--无讼理念的形成、影响及现代价值_第2页
毕业论文--无讼理念的形成、影响及现代价值_第3页
毕业论文--无讼理念的形成、影响及现代价值_第4页
毕业论文--无讼理念的形成、影响及现代价值_第5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无讼理念的形成、影响及现代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山东政法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无讼理念的形成、影响及现代价值院系部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年级2009级法学本科专业学生姓名班级2009级法学本科一班学号指导教师2012年3月27日无讼理念的形成、影响及现代价值摘要:无讼理念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在经济、政治、社会、思想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并延续下来。作为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最根本的诉讼理念,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西方法律文化中敢于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思想也传入中国,无讼理念逐渐被人们抛弃并受到诸多法学家的批判。当

2、前我国进入改革的深水区,要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各种矛盾一触即发,民商事案件激增使民商事诉讼面临严重困境。对无讼理念形成的原因、影响进行深度剖析,对其思想精髓进行重新认识,挖掘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价值,对法治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无讼理念、成因、影响、现代价值一、无讼理念概述讼,即争也。“无讼”的含义是没有或不需要诉讼,引申为一个社会因没有纷争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1]关于无讼理念的表述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也必使无讼乎。”[

3、2]这也是关于无讼理念最经典的表述,意思就是,在审判案件方面,我和别人是一样的,目的就是使诉讼不再发生。孔子所倡导的无讼理念中的讼仅指一般的民商事诉讼,当诉讼涉及统治者的根本政治利益或其他危害性较大的犯罪则非告不可、严厉打击。无讼理念能历经千年而不衰,必定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深厚的观念基础。虽然儒家最早提出无讼理念但处在同一时期的诸之百家虽代表不同的社会集团提出了不同的治世主张但对无讼理想的追求却出奇的一致。儒家思想重在预防诉讼的产生,强调用礼来教化人们,以达到以讼为耻进而无讼的目的。法家历来主张“依法治国”

4、、“严刑峻罚”,认为“刑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3]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重刑罚惩轻罪,轻罪不会产生,重罪也不敢出现,从而达到“去刑”的目的,其深层追求仍是“无讼”。道家追求淡泊、宁静,强调“无为”、“不争”更是将无讼理念表达的淋漓尽致。《道德经》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4]的语句正是道家追求无讼理念的最好例证。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希望建立一个互爱互利的理想国,这一理想国正是一个和谐的无讼世界

5、。虽各家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达到无讼的手段也各不相同但都不妨碍他们有着相同的终极目标——无讼。一、无讼理念形成的原因(一)无讼理念形成的经济根源古代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对较少,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薄弱,因而减少了矛盾发生的概率。除此之外,诉讼所需要的巨大费用迫使古人不敢轻易诉讼也是无讼理念得以形成并流传的另一经济根源。从山东曲阜庙碑刻中的《忍讼歌》,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诉讼要承担高额的诉讼费用且面临着层层盘剥,诉讼所要消耗的财

6、力为一般家庭所不能承受。此歌云:“世宜忍耐莫经官,人也安然已也安然。听人挑唆到衙前,告也要钱诉也要钱。差人奉票又奉签,锁也要钱开也要钱。行到州县细盘旋,走也要钱睡也要钱。约邻中证日三餐,茶也要钱烟也要钱。三班人役最难言,审也要钱和也要钱。自古官廉吏不廉,打也要钱枷也要钱。唆讼本来是奸贪,赢也要钱输也要钱。听人诉讼官司缠,田也卖完屋也卖完。食不充足衣不全,妻也艰难子也艰难。始知讼害非浅鲜,骂也枉然悔也枉然。”以上两方面在经济领域为无讼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扎根的土壤。(一)无讼理念形成的政治根源在中国古代君主一人统领

7、天下的局面中,秩序和稳定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安定、子民团结是历代统治者的追求。在古代家族式的生存模式下,诉讼牵涉的不仅是双方当事人,往往演化成家族之间的矛盾,很多人被卷入其中。虽然赢官司的人希望就此了结但败诉者绝不会善罢甘休,以至于一场官司造成几代人之间的恩怨不断,这就会导致社会关系的紧张、社会秩序动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希望减少社会中诉讼的数量,主张以礼教化百姓,使百姓有以讼为耻的理念,更是将教化百姓、减少诉讼归为地方政府的责任。“州县官为民父母,上之宣朝廷德化,以移风易俗,下之奉朝廷令,以劝善惩恶。……由听

8、讼以驯至无讼,法令行而德化与之惧行矣。”[5]统治的需要、历代君主的推崇是无讼理念产生的政治根源。(二)无讼理念形成的社会根源无讼理念的形成与古代中国家国一体的结构是息息相关的。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放大,国政实际上如同家务,国法如同家规。家长父权制被引入行政领域,官为父母官,诉讼演化成了“父母官诉讼”,官员断案类似父母责斥子女不良行为,调停兄弟姐妹间的争执。日本学者滋贺秀三在对比研究了中西诉讼形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