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520941
大小:67.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25
《关于对高校管理育人的几点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关于对高校管理育人的几点思考薛雷吕游郑爽软件学院【摘要】高校管理工作具有育人功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实践证明,高校管理育人在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但是概括说来,可分为育人意识、育人环境、育人措施、育人形象和育人技能。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管理育人的性质、质量、水平、思路、决策等方面,还需要更新观念,探讨新路和提高水平。【关键词】高校管理育人思考高校管理工作具有育人功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实践证明,高校管理育人在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但是概括说来,可分为育人意识、育人环境、育人措施、育人形象和育人技能。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管理育人的性质、质量、水平、思路、决策等方面,还需要更新观念,探讨新路和提高水平。一、管理育人意识高等学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的各级行政管理部门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履行其职责的。因此,管理工作者的育人觉悟高低、意识强弱,直接影响教学过程、育人质量和人才成长。1.把握育人宗旨高校是培养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基地或加工厂。为国家和社会造就和输送大批合格人才应当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头等大事。这是历史赋予的光荣责任,也是办学的宗旨。为此经常研究和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育人为出发点,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这是由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方针和任务决定的。学校的各级组织和行政部门必须把育人工作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管理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以高水平高起点高视角和超前意识把培养跨世纪人才和可靠接班人的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其次,管理教育工作中人占主导地位,要注意发挥人的因素,调动人的积极性。因为管理的对象是物和人,人对物有作用,物对人有反作用,但人是第一性的,具有能动作用。管理和育人是事物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不分先后主次,应是同步完善与归一。因而管理工作者首先应按照培养育人的政策和原则,确定培养目标和方法,规范各种行为和措施,针对人的思想、行为、品德和作风,实施有效的科学管理。再次,要注意研究问题,因势利导。从某个意义上说,管理工作的过程就是教育过程、育人过程,这是因为,管理包括人和人们所参与的实践活动,必然有人的思维、情感、意志等的表露和释放。所以能够准确的把握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态变化规律、思维脉搏和行为走向,是做好管理育人的基础。要善于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利用某种机遇和变化,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有益导向教育,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2.抓住育人特点高校培养的对象是青年知识分子,主要指大学生和研究生。具体表现为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教育的目的性很明确。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跨世纪承上启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的政治竞争,经济竞争全靠当代青年去拼搏和进取,民族的振兴和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一代人身上。作为高等学校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教育管理工作者对这一代青年人的责任感,就是对祖国未来的使命感。二是培养对象的高层次性。现在在校的大学生、研究生是高学历的年轻一代,他们对新兴事物感受快,敏感性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强。他们追求“真、善、美” 的愿望很强烈,愿意在安定、平静、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学习与生活,这就给管理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三是管理育人手段的特殊性。这是由教育对象决定的,高校里管理教育的手段主要是宣传、灌输、启迪、引导、自我完善等,不应该像对待小学生那样实行家长式的管理。3.注意育人效果管理育人意识和效果要统一。这就要求管理工作者要适时地把握自己,掌握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应该做到四个有利: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促进作用和鼓舞作用;有利于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风建设;有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实施正确的导向和思想教育,不仅能实现管理和教育的和谐统一,而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和育人效果。二、创造育人环境高校管理教育工作者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以满足青年学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激发青年学生的求知欲,促进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1.环境创造人高校管理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环境效应和环境效益,实践证明,人对环境很敏感,人的活动受环境变革的影响和启迪,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假如一个学校管理不善,措施不利,纪律松懈,污迹斑斑,受教育者会产生怎样的感受,思想的反感和心灵的厌恶怎么能促使受教育者健康成长。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怎样创造人,人也怎样创造环境,人在积极影响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同时也在改变着他们自身,发展他们的个性,也就是说我们的管理工作者要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建立适宜自己成长的环境,引导受教育者去改变环境,创造环境,爱护环境,投身于变革环境的活动中,并在亲身的实践中形成和塑造新的自我。2.提供育人条件高校创造育人环境还必须重视硬件建设,提供良好育人条件。在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要培养一批高瞻远瞩,远见卓识,具有现代文明,现代技术的科学家、企业家、文学家和政治家,管理工作者在新世纪里以超前的意识创造良好的育人条件,如现代化的教育设备,一流的科研设备和现代化的实验室,能够启迪青年人奋发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等。青年学生能够在活泼、健康、和谐、竞争、拼搏的环境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提高,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形成“勤奋、严肃、求实、创新”的学习风气。三、制定育人措施正确的育人政策和措施,来源于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决策。正确的育人途径应以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四有”新人为其出发点和根本原则。有效地实施管理育人政策和措施是管理育人工作得以落实的基本保证。1.走出旧模式要走出经验型的管理模式。陈旧的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僵化的思维方式不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受教育者按照客观规律去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经验型的管理模式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所谓随意性,就是没有计划性和原则性,没有完全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设计未来和创造未来。所谓盲目性,主要是管理和教育的脱节、非同步性,管理工作不能随着教育者的情况变化适时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育人管理。只有高标准地制定和落实管理育人的各项措施,把管理与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把育人工作落到实处。2.优化育人措施 在管理上采用目标管理和量化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因而能提高管理质量,达到管理育人目的。从管理实践看,目标管理是比较科学的管理方式,目的性和针对性比较强。但存在着缺点,一是有人为的主观性、笼统性,二是在内容上优势缺乏可比度。量化管理,是过程与目标逐项分解操作,直观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强,有利于目标管理,体现了激励和督促机制。目前,我们在寝室卫生管理,课堂出勤和纪律,会议活动和早操,学习成绩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实行目标管理和量化管理,有利于青年学生良好习惯和优秀品德的养成,有利于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四、树立育人形象作为高校的管理工作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在受教育者面前应是受教育者尊敬的,堂堂正正的师长和楷模,即教育者应当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1.热爱本职工作要热爱被管理的人和物,也就是热爱事业,热爱集体和热爱青年学生。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为热爱本身就蕴含着追求和奉献。所以热爱自己的事业才有动力、才有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如果没有一大批热爱本职工作,勇于献身的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是不可想象的。2.楷模榜样作用管理工作者要起模范作用,言行一致,不仅要说到,而且更要做到。教育者要带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带头学习参加各项政治活动,身先士卒,有吃苦奉献精神;在名与利面前,要以集体利益为重,照顾大局,端正态度,正确对待;在工作上应该勤勤恳恳,踏实肯干,廉洁奉公,爱岗敬业,要讲究方法,提高效率,发挥表率作用;在遵纪守法上应是维护集体利益,遵守公共道德,维护公共秩序的模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这样,教育者说话才有人听,才能在青年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五、提高育人本领当前高校的一些管理干部和业务能力已远远不适应管理育人的性质、任务、目的和要求,特别是新世纪的今天,这可能是目前存在的共同问题。1.学习育人本领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正向着科学化和技术化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各级领导者必须适应形势,更新观念,调整知识结构,学习现代管理科学,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创造科学的育人条件,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广大管理工作者要较多地熟悉现代科技基本知识,了解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趋势,掌握科技进步的一般规律,从整体上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自觉运用科学理论、科技知识、科学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工作水平。坚持学习与提高,不仅是自身需要,而且是我们办好学校、做好育人工作的内在动力。2.掌握育人方法研究和应用有效的育人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直被人们厌恶的“官、卡、压”式的领导作风,不符合人们的思维发展规律和个性心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要寻求能和谐的和广大青年学生心理沟通的契合点。目前,人们总结的“情感教育”、“激励教育”、“渗透教育”、“反思教育”、“实践教育”等都被视为贴切人们心理平衡的杠杆。心理学家证实,任何人从事任何一项工作,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争取社会地位和人格平等,人人兼有自尊心。对青年学生的某些缺点或不协调的言谈举止,批评是需要的,但要讲究方法,注意效果。实践证明,人们可以接受有益的批评。利用比较和谐的方法触动青年学生的心扉,促使对方发生共鸣。我们管理工作者要深入实际,认真研究我们的工作对象,了解青年学生的“想、思、行”,找出特点和规律,寻求育人艺术,采取有效的育人方法。3.提高自身素质 人们所说的素质包含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品格素质、能力素质、领导和决策能力等。对于管理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学习、修养和实践。当前,许多人都意识到培养人的素质的重要性,针对管理工作者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已经或者正在采取措施,形成制度化,举办各种讲座,或定期进入党校、培训班学习,意在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管理育人能力。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管理育人的几大要素是互相联系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它是管理工作者主体和对象客体的完美结合,也是管理工作者应该把握和领会的基本要求。管理育人是一门学问和艺术,特别是在人们的价值观念重新取向的今天,不断地研究和探讨管理育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是完全必要的。本文来自学生工作研究,原文地址:http://localhost高校现存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闫秋实李阳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学生管理法制化,和谐学生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注重学校文化建设,改进学生会工作等五个方面入手,探讨了高校学生工作改革的具体措施。【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法制化文化建设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对人才知识层次提高,对人才素质培养,以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等也要随之改变。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是高校的主体,高校应为学生服务。所以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完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促进高校更好的完成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跨越。一、现阶段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当今世界,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世界范围内的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政治、文化呈现出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格局,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互为渗透。我国的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趋于完善。这些都对在校大学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滞后目前我们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管理模式,鲜有改动。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环境、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管理模式呈现出力不从心的疲态。现行学生工作运行体制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与学年制相适应。学生基层组织成员相对稳定,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层次清楚。但是在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选专业、选任课教师、选上课时间、选修业年限,淡化了班级和年级概念,班级成员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流动性、不稳定性。班级的职能也将随之被削弱,班集体的凝聚力也大大减弱。现行学生教育管理基层组织对学生的约束力及影响力下降,已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管理的目的,从而使现行的学生工作运行体制无法正常的运行。 以统一的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指标的现行学生评价体系及奖惩体系失去了可比性;以班级和年级为学生评价基层单位失去了可操作性。现行学生评价体系的可比性、可操作性的丧失,必然导致学生奖惩措施失去激励作用。(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环境闭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发展的能力,并为其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落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旨,必须改变和设计那些“偶然的环境”。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我们习惯于运用制度规约、榜样力量,过多的干预和建构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环境,投射到学生管理中的都是积极的、正面的因素,无视真实的生活图景,割裂校园环境与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联系,“强制性的理想主义道德说教只能导致社会的道德虚伪:用理想主义来说事,用现实主义来做事,奉行的是两套伦理原则”,①造成一些尴尬局面的出现。事实上,关起门来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不行的。处于真空无菌状态中进行的教育不能抵御外界的侵蚀。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日益完善,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网络时代所构筑起的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高校学生管理注定在现实实践中屡屡碰壁。“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的身份不仅仅是校园中的学生,更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不可能独居校园“象牙塔”中,从这方面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依托的工作环境必须是开放性的。另一方面,开放性体现在大学生与高校管理工作环境的相互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就是不仅应利用环境教育受教育者,而且应利用受教育自己创作的环境来教育他们自己。②“德性本身就是来自于社会生活规范。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规范,就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参与人际关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学会生活,只有真正反映生活、接触生活,才能真正认识生活。”③此高校学生管理不应在虚拟的环境中自娱自乐,必须回归生活,以开放的姿态构建高校学生管理的大环境。(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匮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在校学生人数猛增,高校准备不足,导致教室、宿舍、实验室、食堂、图书馆、活动场地等大量硬件设施无法及时配套,师资队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师生比悬殊。大众化进程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最大的挑战是辅导员队伍匮乏,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辅导员队伍数量严重不足2006年9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辅导员数与所带学生数之比为:1:200。而实际上达到教育部要求的高校很少,有的学校达到了1:600,甚至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辅导员任务加重,无法在时间上和精力上对学生进行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及时给予心理问题的疏导。2.学生辅导员队伍质量参差不齐从人员构成上说,目前高校辅导员主要由专职与兼职人员两部分组成。兼职辅导员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青年业务课教师兼职,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工作“双肩挑”;另一种是由研究生党员和高年级本科生兼职,他们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事业也不断深化改革,对管理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原有的“双肩挑” 模式开始受到挑战。社会竞争的剧烈使得高校的青年教师在科研、教学等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担任兼职辅导员的业务教师在兼任辅导员工作的同时,需要承担任务很重的教学工作,他们最终的发展还是对业务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的衡量。角色和时间的冲突,使他们精力分散,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或教学中,因而很难在教学研究与行政管理上并行发展。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同样面临着专业上的压力。三年时间(有的学校甚至是两年)必须完成学习多门专业课、公开发表论文、撰写硕士论文、导师研究课题等任务,因而很难将精力集中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上,很难做到“两手抓,两不误”。另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队伍主要来源于本校留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中很少有人专门学习过管理学或心理学的知识,同时又缺乏进修以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机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庞杂,事务琐细,全校凡涉及到学生的各个部门的工作最后的落脚点都要落在辅导员身上,“千条线一根针”,导致学生管理者无法避免地每日陷于事务堆,疲于应付。这就致使管理工作表面化、肤浅化,从而流于形式,难以对学生日常行为、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高效、规范、科学的管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落后高校学生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是具有个体独立意识的人。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者充当长者的角色,采用行政化的方式,说教训导,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整齐划一管理,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制度之于学生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忽视了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若把学生确实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以此审视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现“无论是对时代的认识,还是对学生的认识,学校教育的认识,都只侧重于认知,在一定意义上是乐观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④学生简单的被视为“容器”,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被动地接受制度的规约。但是,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日渐成熟,渴望独立,渴望理解,如果单纯的看作无生命的“物”而忽视其自身的主动意识,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另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体现教育的终极价值。但是在忙于众多事务性工作的遮蔽下,重管理轻服务,简单停留于让学生服从管理,听从安排,重视满足学校的现实需要,即稳定和发展,而忽视学生的长远发展要求,用经验代替民主管理,问题式管理代替发展式管理,事后处理代替预警机制,渐渐丧失了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本真认识。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迫切需要转变理念,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五)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单一一直以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片面停留于运用强制性的方法,通过外在的规范制度的传授以约束学生的层面。在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看来,来自于上面或外部的灌输,把外界的标准、规范强加给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受教育者,不但不能促进反而会限制道德和智慧的发展。诚如柯尔伯格所说,“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20]以往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严罚的快速见效性和对机械式管理思维的迎合性,都使得以堵为主的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受到推崇。事实上,采取“堵截”的做法,采用强迫强制的方法使其接受外界的规范,将学生完全看作毫无生命力的物,抹煞学生主体的主体意识,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并非单纯的认知所能转化来的。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潮、价值选择接踵而来,紧紧依靠“堵截”、说教是不能够奏效的。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裸露于错综复杂的、多种文化的碰撞和冲突社会环境中,其中良莠不齐,既有积极的因素又不乏消极因素的影响。有着活跃思维的大学生们经历着丰富的生活,并在其中构成并发展实践能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无法回避现实生活情境中的负面因素。因此单纯的知识传授、规范约束对于校园内外环境的裂解所导致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的困惑、道德践行的困境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不能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必须练就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能力、道德价值的选择能力、理智思考进而自由选择的能力。二、以人为本,高校学生工作改革的新思路(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根本前提 高校工作者在看待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的关系中,后者是目的,前者是手段,目的应该是放首位的,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目的的实现,它是服从并服务于目的的。在教书的同时,把“育人”放在首位。1.引领学生思想,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经常地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七大精神,以这些无比宝贵的理论财富夯实思想的基石;不断引导学生了解国情,认清时代特点,让广大青年学生看到,市场经济活跃,中国与世界接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总体上逐年提高,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⑤2.建立和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系第一,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德育环境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学风和校风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二是培养全员思想教育的意识,形成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三是把思想教育深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精神氛围;四是社会、家庭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努力形成内外结合的环境教育机制。第二,构建信息机制,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操作打基础。构建一个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信息网络,了解学生自身具有的多样性、层次性、差异性,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有效地宏观调控,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目的性和时效性,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第三,要有系统的思想教育规划。从新生入学起,就要认真策划、规范教育,通过入学教育、新生班干部工作职责教育、学习经验交流、党的基础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等,引领学生的思想方向,规范自己的言行。(二)加强学生管理法制化,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理性依托1、依法治校、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管理是“人与人”构成的管理系统,这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管理更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与此同时,要达到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还必须以法律为准绳,把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纳入到国家制定的法律框架内,实行依法管理、依法治校,同时强化司法审查原则,保障高校依法治校。2、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坚持“正当程序原则”,高校各个职能部门必须建立科学、合理、严格的程序机制,以保证学生在学校中的权力平等得以实现,在学习、评优等方面的合法的请求权、正当的选择权、合理的知情权得以保障和维护。但是同时,推行制度管理的同时,多一点情感管理。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按章办事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投入,认真倾听学生的呼声,耐心细致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⑥(三)和谐学生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感性基础1.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努力做到爱学生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学校的工作中,承担的角色是管理者、教育者、服务者,还是学生的榜样和知心朋友。如果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来对待,把心血全部放到爱学生、爱事业中,利用一切时机,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那么,爱的付出必然拥有真诚的回报,学生在得到老师的热情关怀,充分的的信任、理解和尊重的同时,心灵将得到极大的满足与振奋,使其主观能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将会精神饱满、朝气蓬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2.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了解、理解学生首先,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知之深,爱之切” ,要教育好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教育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品格、性格、爱好、家庭生活环境等。因为学生主观思想不同,个性不同,生活背景不同,都决定着个体差异,教师只有了解细致深入,才能使教育工作做到点子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心理的结点、障碍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剖析,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释怀障碍,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其次,理解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思考,要更敏锐地看出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找到其中的联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3.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尊重、关心学生尊重,是人的普遍渴望和需要,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尺度,更是建立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具体体现。尊重主要体现在:以诚相待、一视同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及时对微小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客观指出学生的缺点并指导其改正,绝对杜绝对学生指责、讽刺、挖苦、漫骂和变相体罚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只有建立起互相尊重、热爱、信任的平台,学生才能主动地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四)注重学校文化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软环境在现阶段,学校文化作为师生生活的软环境,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广大师生发切身利益。然而,学校文化体现在各项活动中,在持续运作中对学校、教师,尤其是学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以将其进行量化与测量的。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校文化。高校学生工作,是一个不断更新命题、不断探索改革的问题,需要全体高校学生工作者的不断改革创新,来制定最贴切实际工作的方式方法,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坚定、有理有节、身心健康、业务过硬的综合性人才。三、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开创高校学生思想工作新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⑦同时指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新要求,就必须在求真务实、锐意创新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必须从四个方面加以创新。(一)是要在工作思路上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同时要结合实际,切实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改变过去惯性思维、被动思维、从众思维的思维方式,努力创新工作思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实现由单向性向多向性拓展,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拓展,由居高临下向深入基层拓展,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多侧面拓展的创新工作思路,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特色、求突破、上水平。(二)是要在工作内容上创新要根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特点,根据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面临的不同问题,确定教育工作内容,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两个误导:第一,政治化,将本属思想或心理领域的问题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第二,简单化,只有政治教育,没有思想教育。⑧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差异,缺乏层层递进的演进,没有将所有学生纳入自己的工作视野。(三)是要在工作方法上创新在新的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在搞好显性教育的同时,将有意识注入和无意识的熏陶相结合,开展隐性教育,以“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先进思想意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由单一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我们要在灌输方法、效果上有所创新,重在引导,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转换,由单一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由公开教育转变为渗透性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渗透到学校的教学、日常管理当中,使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管理相互渗透,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环境育人的要求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到与大学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在教学管理,服务和文化活动等各个环节,形成隐性化的教育载体。(四)是要在工作手段上创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要利用校园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生动活泼、扎实有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养人、塑造人中的新型载体和重要手段作用。网络教育所具备的教育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可以利用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总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只要坚持实事求是,从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一定能够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注释:①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②李正军:《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③吴志功、吕传汉:《素质教育——从经验走向科学》,贵州教育出版社。④睦依凡:《教育发展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⑤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⑥王栋:《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与“职业化”建设》,《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⑦吴会光:《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理论月刊》。⑧吴会光:《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理论月刊》。【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吴志功.21世纪高师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调查及对策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李正军.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研究[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9).[4]吴志功,吕传汉.素质教育——从经验走向科学[M].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12).[5]睦依凡.教育发展理论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6]王栋.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与“职业化”建设[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12).[7]吴会光.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几个突出问题[J].理论月刊,2004(6).[8]朱建峰.实行学分制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9]丁昆.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难点及对策之我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9).本文来自学生工作研究,原文地址:http://localhost用情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王俊英商学院【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教育者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情引导人,做到教育以情感融合为基础,以达到教育为目的的工作方法。并进一步详细阐述了用情教育的五种方式:爱心、促进、帮助、尊重、劝导,及其在工作中带来的不同效果。【关键词】用情教育学生管理用情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自始至终都要倾注以情为本的工作思路,教育者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情引导人,做到教育以情感融合为基础,以达到教育为目的的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抓好学生工作,搞好学生管理,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做好学生工作,只靠校规校纪生硬的规范不行,重要的是调动起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发挥学生的自我约束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但用情教育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方法,如果意识不到用情教育的力量,不能有效的发挥它在学生工作中应有的作用,那将造成明显的缺憾。下面就针对用情教育问题谈几点粗浅体会。一、用情教育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来教育广大学生,启发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调动其积极性。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我们要使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要按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行使一定的权力,但我们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完全靠命令式、训化式,要通过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为情感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情感具有信号的功能,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信息交流系统。正是由于它具有这种功能,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才可以通过情感对他人施加影响,或通过他人产生影响,以实现组织的愿望和要求。另外,情感还具有调节功能,对人的活动起着支配作用。人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动力的影响下进行的,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随着情感过程去完成的。往往一条生硬的规定,远不如亲切的话语、温和的笑容、善意的调侃更能打动受教育者的心。因此,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它调节人的情感,以达到入情入理的目的。用情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不仅取决于他本身的功能,还取决于人们对情感的需要。特别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始阶段,积极的情感能为晓之以理准备良好的心理环境。在社会生活中的人,离不开相互之间的交往。人的交往主要是情感和信息的沟通,它具有选择性和层次性,其中情感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它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协调和改善人际关系,维持集体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重视建立情感的联系,只有情感融洽的双方,才会有思想上顺畅的沟通。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不会随便对哪一个人都能敞开心扉,心理防卫是一种正常现象。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往往因为做错了事,就更容易产生心理防卫。有的因受了挫折而态度冷漠,处于一种封闭状态;有的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存有偏见和误解,易产生逆反心理。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双方心理状态的错位,会出现言者谆谆而听者藐藐的局面。所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达到情感上的沟通,排除情感上的障碍,使信息渠道畅通,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者才能讲道理、论利害、谈希望、展前途,发挥影响。总之,晓之以理必须做到情在理先。 二、用情教育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源泉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感情是开启人心灵的钥匙,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好坏,友谊的深浅,对开展思想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工作也需要感情的推动,爱的温暖和抚慰。肯定性质的情感能对学生提高认识产生积极性的效果,否定性质的情感能对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消极影响,会妨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仅仅运用批评指责的方式去教育学生是不够的,应该注重用情教育,重视情感的投入,通过情感找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也就是说,只有老师和学生相互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才能达到相互信任的目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如果双方很少交流,彼此间心理距离很大,即使容易开展的工作也会变得困难起来。如同样的工作任务,由不同的人去做,最后效果却不同:有的人在布置工作任务时,学生会欣然的,无条件的接受,并能认真去完成表现为尽职尽责。而有的人在布置工作任务时,学生却不愿意承担,表现出无可奈何,即使接受了任务,也以消极的态度去完成。这两种情况产生于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前者由于老师注重情感投入,关心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体贴学生的难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给学生以莫大的信任感。所以学生心情舒畅,并能主动积极的与老师配合,把各项工作搞得更好。从情感交流的角度看,学生把管好自己、支持学校的工作作为对老师的回报。而后者由于老师在平时缺乏与学生的感情联系,与学生关系很一般,甚至是“猫鼠”关系。因此,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只能是组织上的服从或勉强服从,实际上心里并不服从,对老师交给的工作任务表现为消极心理。列宁说:“没有人类的感情,从来就不会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感情的,以情感人才能使人信服,所以我们要力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共同治理好学校的目的,就必须重视用情教育,运用心理效应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三、注重用情教育的方式,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用情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同情况的思想工作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常用的方式有五种:爱心、促进、帮助、尊重、劝导。不同的方式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不同的效果。爱心,是指对学生的感情投资,这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最起码的条件。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没有对学生真挚的爱,用情教育就无从谈起。爱心应体现对学生的关心、体贴、爱护与帮助,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见,以平等的身份交心谈心,理解他们的兴趣,想法和习惯。我们要主动、热情的与他们交朋友,多参加他们的活动,这样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就会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学生就会自然的把他们的欢乐和苦恼暴露在我们面前,我们就可以因人制宜,“对症下药”,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时时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从学生的积极情绪中汲取力量,从学生的消极反应中改进作风,做到率先垂范,身教重于言教。促进,就是推动学生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现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进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优势得以发挥,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别人特别是老师的承认。我们要留心的观察自己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扬其长,抑其短。要充分利用表扬、奖励等多种手段,对他们的进步与成绩进行强化,以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外要创造各种环境和氛围,因为环境对人的成长和进步往往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要努力提供一个适宜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环境,创造一种平等、团结、友爱、和谐的环境,促进学生心情舒畅的按照既定目标前进。 帮助,就是要经常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令人烦恼的、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本人来说是迫切的,是件大事情。我们要满腔热情的给与关注,以一种踏实的、真为学生办实事的工作作风,为他们排忧解难。如果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长期不肯帮助人,不肯办实事,只是一味空谈,就无法取得学生的信赖。对于学生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关心,是否热心,这是我们能否取得他们信任的标志。而我们帮助了他们,他们就必然会支持我们的工作,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情感联系一经建立,学生就会心情舒畅,情绪饱满,消极因素也就转化为积极因素,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尊重,就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来对待他们,这是打开学生心扉的方法和切入点。我们也只有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才能赢得学生的情感沟通。尊重的主要表现是让学生坐着和我们谈话,然后是细心的,耐心的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感到老师重视他们的讲话,同时,这种气氛会促使他们很痛快的把话讲完。如果我们能做到耐心的倾听,使学生言无不尽,就会使他们无法隐藏真实的情感或真正的动机以及意见。积郁和不满会全部向我们倾诉出来,这时他们的心情就会感到舒畅,心里好像一片空白,而我们的意见和劝说就可以乘虚而入,占据他们空白的心田。反之,如果在学生说的正起劲的时候,我们打断了他的讲话,来表白我们的意见,是不会得到好效果的。因为学生所谈的事,在他们的心里早已形成心理定势,只有等到学生把事情全部说出,他们的心理定势才会消失,才能转而倾听我们的意见。这样,适时的给予一些安慰、鼓励、肯定乃至必要的否定,都是对学生尊重的体现。劝导,就是劝说和引导。我们做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教育学生、改造学生,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劝导,重要的是真情,而不是光讲大道理。没有情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干巴巴的说教,肯定不能打动人心。当然,乱用感情也不行,它会导致情感的贬值。理被庸俗、廉价的情所淹没,就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不但不能使教育对象心悦诚服,还违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劝导,也要讲原则,不能一味的去满足个人的要求,迁就照顾、迎合或取悦都不是劝导。对错误应严肃批评,对原则性的问题应据理驳斥,表现出义愤和痛心。一种正常的、正确的情感常常能以正压邪,使犯错误的学生能引起重视,汲取教训,在新的层次上达到感情的融恰。总之,不论是批评也好,鼓励也好,都要倾注一个“情”字,我们只有满腔热情的倾注真诚的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成长与进步,都是出于对他们的爱。这样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和效果才能够达到。本文来自学生工作研究,原文地址:http://localhost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