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重庆作家物质生存状态研究

抗战时期重庆作家物质生存状态研究

ID:35503898

大小:74.6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25

抗战时期重庆作家物质生存状态研究_第1页
抗战时期重庆作家物质生存状态研究_第2页
抗战时期重庆作家物质生存状态研究_第3页
抗战时期重庆作家物质生存状态研究_第4页
抗战时期重庆作家物质生存状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战时期重庆作家物质生存状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抗战时期重庆作家物质生存状态研究抗战时期重庆作家物质生存状态研究摘要:自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众多作家随即至此。由于日寇的严密封锁和狂轰滥炸,重庆的物资日益短缺,物价飞涨,作家们的物质生存状况,江河日下。粗略分之,寓居陪都重庆的作家,有的是受邀来渝,rti邀请人负担其生活费;有的虽有职业(公职人员或教师),收入却不稳定;有的以写稿为生,入不敷出。总体来说,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陪都重庆的作家们都深受战争的影响:“跑警报”,一房难求,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是其生活常态,但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在困境屮拿起手屮的笔,担当起一个作家抗口救亡的职责。关键词:抗战时

2、期;重庆;作家;物质生存状态1206.6重庆在抗战之前虽是西南地区的一方重镇,但其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较为落后。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京津沪宁汉的相继沦陷,原先居住在北平和上海等地的大部分作家(一部分滞留在上海的“租界地”),分别向西、南、西南和西北卩L

3、个方向迁徙,重庆、桂林和延安自然成为三大文学中心。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滞留在香港和上海的作家又迁往重庆和桂林。到1942年,在重庆的全国性的社会团体达90个,其中文艺团体约有35个。[1]213而文艺协会在战时重庆的使命之一,就是收容和吸纳逃出沦陷区的文艺家,在给他们一个安身立命之所的同时,组织他们从事抗

4、敌文艺活动。全国“文协”在重庆把维护作家的生存权益始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使得全国文艺界的精英大部分聚集在重庆。8年抗战,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重庆人口骤增,到1945年,市区人口达到125万人,迁移人口占了一半以上,比战前增加了约3倍。[2]人口激增,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跟不上难民的增长速度,加上战时物资与资金都非常短缺,重庆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不少寓居于此的作家,物质生存状态相当恶劣,生活举步维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还需要承受逃难流亡的不安、惊恐和日军空袭的侵扰。但作家们并没有气馁,而是拿起手中的笔,抒写民族不屈的抗战决心,鼓舞民众抗战到底。一、抗战时期重庆

5、作家的构成(一)本土作家抗战前,重庆文化虽和对落后,但并非一潭死水,新文艺Z风在“五四”之后也吹进了巴山蜀水。随着《新蜀报》、“新文化社”和《南鸿》周刊等新文化报刊的出版发行和书社的成立,鲁迅、郭沫若等人的新文学作品相继传入重庆。特别是“一二九运动”Z后,重庆文坛的抗战文化成分E1益加重,抗E1救亡运动方兴未艾。1936年6月重庆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后,开展了多次活动。影响较大的是同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追悼会和11月14日《新蜀报》发起的援助绥边守土将士的募捐救亡运动。与此同时,伴随着抗战烽火而创办的《沙龙》、《山城》、《春云》等一批文艺刊物,为重庆培养了一

6、大批本土作家,如李华飞、芝菲、林娜、李斯琪、金满成、廖翔农、陈静波、章□和陈君冶等,他们用自己擅长的短篇小说形式,把抗FI救亡的信息和中国必战的缘由传递给重庆市民。因战争的急速推进和这些作家处于强烈的爱国热情燃烧之中,抗战爆发前后重庆文坛的木土作家,疏于长篇小说的创作,而以短篇小说取胜。《春云》文艺月刊的创办(1936年12月)和《1937年春云短篇小说集》(1938年)的问世,使战前重庆抗战文化活动增添了更多的文艺色彩。女口《博士的悲哀》(李华飞)、《中日关系的另一角》(金满成)、《激流》(李斯琪)、《到前线去》(廖翔农)、《灵魂的坚定》(陈静波)等小说,

7、从各个侧面呈现了抗H救亡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心态。特别是李华飞在1937年7月23日创作的《博士的悲哀》,率先表现了“日木人攻打卢沟桥”造成“华北吃紧”时,重庆等内陆城市知识分子们的心理状态,颂扬了热血沸腾的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意识,暴露和讽刺了“洋博士”舒学高在抗日浪潮冲击下胆战心惊、魂飞魄散的丑态,是一篇颂扬与暴露兼有的优秀之作。1937年12月重庆《诗报》半月刊创刊。同月4日,重庆诗报社主持召开了“抗战中的诗歌阵线”的诗歌座谈会,重庆本土诗人严华龙、郝威、曾巴波、佳乐等人到会。抗战初期重庆本土诗人的诗歌创作,呈现出理性追求寓于情感追求与审美追求之中,抗日救亡

8、仍是压倒…切的主题,狂奔的激情、战斗的呐喊而缺乏独特的个性是其共同特色。代表作有严华龙的《迎一九三八年》等。(二)外來作家抗FI战争爆发后,随着重庆被国民政府定为战时首都和陪都,全国性的文化团体、文化机构、文化&产部门纷纷迁渝。特别是1938年8月,当时的全国性文化团体一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迁往重庆。“在抗战救国的总目标下,全国文艺作家不分畛域,不分思想观点,不记I口仇新恨,都聚集在一起来了”[3]19,重庆业已成为抗战时期的文化中心。从1937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有影响的作家,陆续西迁到重庆。在当时重庆的文坛上,既有一批二三十年代已成名的

9、文坛宿将,如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