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中考语文诗歌赏析讲析[终稿]

2009届中考语文诗歌赏析讲析[终稿]

ID:35495229

大小:120.11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3-25

2009届中考语文诗歌赏析讲析[终稿]_第1页
2009届中考语文诗歌赏析讲析[终稿]_第2页
2009届中考语文诗歌赏析讲析[终稿]_第3页
2009届中考语文诗歌赏析讲析[终稿]_第4页
2009届中考语文诗歌赏析讲析[终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2009届中考语文诗歌赏析讲析[终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09届中考语文诗歌赏析讲析: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命题角度: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答案备选词语: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衬托、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理、对比(对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方法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

2、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具体解析:—、抒情方式(一)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方式就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它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情感的方式,这是一种间接而储蓄的抒情方式。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③托物言志。例1:

3、瀑布联句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解析: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一个人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自己人生目标。例2《画眉鸟》欧阳修百喈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林间自在啼。*注:由于守旧势力排挤,欧阳修被贬官外任,乃作此诗。问: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简要分析。❖【解析】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画眉鸟自由飞鸣的描绘及对此的议论,用画眉鸟比喩自己也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调离朝廷后轻松自如的心情,

4、表现了诗人对排挤他的守旧势力的轻蔑和嘲讽。例3: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解析】此诗运用了托物直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例4: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解析】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注意: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

5、别。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往往题目要点明),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客观事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往往是议论的句子,位置往往在末尾)。这是_种不借助任何事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

6、憎态度的一种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束部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接抒发了作者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如2006年成都市中考题: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3分)答案:抒情方法:直抒胸臆(1分)内容: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1分),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1分)。例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

7、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从抒情手法看,李诗,王诗o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常见的表现手法1、烘托(衬托、反衬)。①以人衬人:如《秦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帽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来归者”的反映来烘托秦罗敷的漂亮。②以物衬物:题破山寺后

8、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试题:“万籁此俱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孑盾,为什么?答案:不矛盾。万物之音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馨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反衬出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这是以声衬静的写法。(围绕“反衬,以声衬静”来回答即可。)③以物衬人: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V例1・分析下面这首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