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469154
大小:62.5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25
《语文下期集体备课记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瓦屋李小学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时间:2012.02.09主备人:李桂霞主题:《将相和》(重点段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滿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的精神,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教学目标:①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②把握了三个故爭之间的联系。重点难点突破:1.学习三个小故事时,让学生自由朗读,并小组完成下列表格。完璧
2、归赵滝池之会负荆请罪起因起因起因经过经过经过结果结果结果鼓励学生以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并争取能在自由学习的基础上,先初步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师生共同梳理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师小结: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结果。2.让学生小组进行表演,可根据自己对各个故事的喜欢程度自由组合,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可贵精神。模式方法:合作探究、表演。作业设计:在班中举行课本剧表演大赛。进度安排:2课时。组内教师讨论要点:填表格时,学生用词不够简练,啰嗦说不到重点上,作为教师,不仅要耐心指导,更是在平时授课中,加强练习。表演中,有部分学生不能
3、发挥出色,有的学生将自己置身事外,不能让每位学生都得积极参加,本次表演中。作为教师1注重个别不积极的学生,力争每位学牛有“事”可干。2多利用活动课,来组织表演,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的平台。本次备课活动总结:本次活动中,教师们畅所欲言,尤其对表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了充分的考虑及应对措施,力争将本次活动开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锻炼。瓦屋李小学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时间:2012.04.09课题:古诗两首参与教师:全体语文教师一、进行教材解析:毕爱霞:宋人重视思想,一些作家惯于以哲人慧眼审视生活,使许多诗文寓哲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之所以传诵千古,历久不衰,在于其景中寓理,且含蓄蕴藉。在诗人笔下,春天如大地孕育的生命,借红杏之体,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冲破墙门禁锢,灿然而笑,生机勃勃!诗人把满园春色乃至整个春天,聚焦为一枝红杏,赋予它生命,给予它蓬勃向上的朝气。如不细加玩味,“蜜咏恬吟”,这一哲理是探寻不到的。刘媛:“应怜展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初读时觉无甚可嚼,细品时方有疑窦顿生。“柴扉不开”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表面看,是诗人的老朋友爱怜苍苔,怕心爱之物被伤害之故。这是诗人的揣度之词。正是这揣度之词,暗含着园之主人在园内,且已听到了扣门声。园主人惜花爱草,连最不
5、起眼的苍苔也珍视为生命,可见,他是一个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品质高洁之人。物以类聚。叶绍翁与其为友,可见也是一个高洁之人。春天来了,叶绍翁想到了老朋友,于是去访,去赏春。正当叶绍翁“扣柴扉不开”扫兴之时,猛然间见到了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其欣喜之情油然而生,灵感突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便脱口而出。伸出墙外的红杏,寄托了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历程是,去访友看春高兴一一进不了园,扫兴一一见杏花,欣喜,可谓一波三折。景中有情,情中有人,这就是木诗的特点。李桂霞: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
6、”,是将藜杖人格化了,给人以亲切感。使诗人游兴大增,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刘丙午: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摹之细腻。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
7、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惬意的春日远足啊!二二讨论教学环节设计:王丽: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逐渐培植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上课伊始,我饱含深情地介绍:“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诗歌的起源比文字还早,差不多和语言同龄。千百年来,形成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诗文化……”老师的语言渲染焕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热情。再请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将其头脑中原有的先备知识与新知识建立链接。毕爱霞:在“'咬文嚼字'、品悟诗意”中培养善思的品
8、质由于古诗文体有特殊性,其每一字、每一词都体现着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技艺。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就无法躲避“咬文嚼字”的嫌疑,否则将无法透视其深层意蕴,问题是,我们究竟该如何在传承中有所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