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446995
大小:63.2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3-24
《自贡地区语文版八上6、7单元课文说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1.小石潭记;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柳宗元因为参加过以王叔;《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原文名《至小;第一段写潭,写树;第二段写水,写尙;空游无所依”,是写金在水屮游,可是从“可百许头”;第3段写源头,写岸势;第四段写感受,抒愤懑;最后缀述了向游者,屈游记的一般格式;22.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23、记承天21.小石潭记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柳宗元因为参加过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被贬至永卅(今湖南省零陵县一带)为司马。任期十年中,他专心著述,写下了大量内容广泛、思想深刻的诗文。同时,他又“投迹山水”,遍游任所附近奇
2、山异水,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永州八记》是他的代表作。《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原文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文章以写景见长,写潭、写树、写水、写鱼、写源头、写岸势,都写出了特点,生动细致,精美异常。第一段写潭,写树。“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Z。”此句以行踪缓缓带入正文。因为“八记”的第三篇是《钻銅潭四小丘记》,可见柳宗元此行是一直向西,钻鉗潭西是小丘,小丘西是小石潭,所以冇此句。写行踪也见特点,“隔篁竹,闻水声”可见竹林茂密,环境清幽,潭隐英中,先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是写较远处看潭,看到了潭的“小”
3、和“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句。写出小潭的最为独特Z处一—石底,这也是“小石潭”得名的根据。“卷石底以出,为堆,为屿,为堪,为岩”写了石的变化,突出了山水z奇。“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潭四周的树木,有形有色,动静结合,生动传神,语言精练。第二段写水,写鱼。此段从字句上看仿佛皆是写鱼。并没冇写水;然而,此是实写鱼虚写水,写鱼同时是写水。“潭中鱼可百许头,若空游无所依”,是写血在水屮游,可是从“可百许头”小我们则能领悟到水至清鱼无处藏,才使人一眼看到血的大致数量,从“若空游无所依”屮领焙到水清澈见底,才使我们看不见鱼本來依托的水,造成“无所依”的感觉。这正是为
4、文者的高明之处。下面“日光下澈”至“似与游者相乐”一长句,写鱼在水中嬉戏,一•静一动,活泼可爱。血在水小的一举一动,种种变化,都能看见,也是在写水清。尤其是“似与游人相乐”,写得最好,正因为血和人之间没有一点遮挡,才会如此情趣相投,真可谓神来Z笔。第3段写源头,写岸势。源头來口西南方向,而且曲折有致,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不可知其源”,可见其远。岸势是“犬牙差互”,设喻贴切,一笔带过。第四段写感受,抒愤懑。“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感受。寂静寥落无人居住往来之地,当然寒气透骨,使人心神凄凉,当然使人感到太寂静而忧伤。这既是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政治受挫遭谪贬后的
5、忧伤心情的流露。“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以理解为作者的抒愤懑。永州是当时的荒僻Z地,虽然景色奇异,却非宜人居住,官员贬到此地应是一种惩罚,柳宗元当然是心有不平的。最后缀述了向游者,属游记的一般格式。文章戛然而止,不枝不蔓。区区二百字,写景特点鲜明,行文层次井然,文如作画,历历在目。此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22.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感概起笔,“山川Z美,古来共谈,”将谢小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流露出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自信。接下的十句,作者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人云,清流见底”,以仰观俯察
6、两种视角,写山Z高,水Z净,用笔冼练,境界清新。“两岸石琏,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远眺四周写静景,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树木竹林尽人眼底,从时空两方而呈现出大自然的绚烂与生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清晨薄雾即将消散,猿猴和鸟儿的欢叫此起彼伏;夕阳的余晖屮,鱼儿浮出水而,竞相嬉戏。这十句,作者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彖。最后,作者又以感慨收束全文,“实欲界Z仙都”,赞叹山水之美,传达自己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的志趣,将在山水之屮飘飘欲仙的自得Z态流露于笔端。“自康乐以来,未复冇能与其奇者”
7、,以无写冇,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23^记承犬寺夜游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冇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I口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汀山,感I口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此篇短文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80余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见的月卜•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文章风格清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