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329147
大小:1.35 MB
页数:28页
时间:2019-02-03
《八上语文版第七单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七单元训练提示易错点提示古今异义:妻子鲜美无论交通绝境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名,形容词意动美文言实词一词多义:舍志通假字:具属指代作用:之、其连接作用:而、则助词:也、乎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学常识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固定句式:得无……乎。何……为。不亦……乎。无乃……乎。背诵经典语段及诗词五首,熟记重要作家生平及代表作品被动句:为、于、见判断句:……者,……也。…….,……者也。……,……也。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学习方法指导方法:对、换、留、删、补、调文言翻译策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8第七单元第二十五课桃花源记【快乐积累】
2、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1)豁然() (2)俨然() (3)阡陌()()(4)问津() (5)邑人() (6)垂髫()(7)发髻() (8)两鬓()2.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A.阡陌交通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B.率妻子邑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C.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D.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
3、_______________3.写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思。(1)舍便舍船()屋舍俨然()(2)寻寻向所志()寻病终()(3)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4)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5)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问所从来,具答之()(6)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4.翻译下列句子。(1)渔人甚异之。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不足为外人道也。5.根据本课内容抽取至少二个成语A:;B:。6.文学常识。《桃花源记》的作者,他是(时期)人,《桃花源记》原是中的。本文选自。【开心阅读】【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1题。晋太元中,武
4、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文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8.“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明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A.暮春花落时28B.深秋季节,百花凋谢之时C.冬末初春时节,春水暴涨之时D.初夏水涨之时9.“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5、一句的含义是()A.暗示渔人虽发现桃林,但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地点B.沿着溪水走,没有留神路程的远近C.两岸景色很美,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很远D.带点神秘色彩,故弄玄虚10.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阅读第2段,用原文回答。(1)反映桃花源不易被人发现的词语是____________。(2)写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写桃花源宁静和平,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课外阅读】(2011·江苏省南京市)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题。
6、水仙(清)李渔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节选自《闲情偶寄》)[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
7、:用玉做的耳饰。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各司一时(2)欲购无资(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13.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15.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中考试练】2816.语言探究题(20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