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445359
大小:56.7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24
《素质教育渗透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素质教育渗透总结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最直接执行者。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渗透素质教育?这是语文教师当前需要认真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在教《内蒙访古》时,就这一课题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一、语文课堂教学,既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主要特性,更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我们的汉语言文学有其口身的本质特性,而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只有正确认识了这两方面,并且正确处理两者Z间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落实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关于语文的本质特性,新大纲是这样确定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耍组成部分
2、。”这样的定性,科学地表达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正是这些人类文化的丰富内涵,为语文素质教育开拓了一片天地。屮华五千年的人类文化,凝聚了屮华民族的思想、思维、意志、意能、精神、智慧、情感、品德等方面的伟大结晶。这些都是语文素质的极好素材。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其核心内涵,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使用语文进行交际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思想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变化,与此同时,语文也在创新。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工
3、具性和人文性,又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内蒙访古》这篇课文,第一部分题材中心是赵长城,第二部分题材川心是昭君墓。而万里长城和昭君出塞正是人类文化的伟大结晶。万里长城的意义早已超越物质的客观的本身,成为民族意志的象征,民族智慧的象征。成为民族的象征,国家的象征。王昭君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早己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民族团结的象征,成为一种昭君精神——主动为国为民奉献精神。在新世纪的四化建设屮,我们正是需要这种民族意志和奉献精神。而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看待民族问题的辩证法两点论,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并且用以
4、指导分析问题和待人处事的。二、课堂教学目的,既要以课文为岀发点,更要以素质教育为归宿点。语文课堂教学目的的确定,应以课文为出发点。强调以课文为根据,并非单纯地要求以“双基”教学为目的,还应着重考虑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培养主动发展,适应未來发展的人才。本人市此依据课文主旨、写作特色,并着重发掘课文中几方面素质教育的因素,确定《内蒙访古》的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关于氏族关系问题的辩证观点,领会作者珍视氏族团结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写作方法。3、注重培养
5、学生准确的感悟理解能力、简明的概括归纳能力、科学的思辩逻辑能力三个方面的素质能力。总Z,课堂教学目的的确定,紧扣课木,以人为木,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三、课堂教学过程,努力做到三个结合。1、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反映。本人在《内蒙访古》的教学过程中,较多地安排学生回答问题、展开议论、发表意见。而且,不照搬什么现成的答案,而是在教师引导下,或概括归纳,或联想推论。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來,在语言训练的同时,进行实质上的思维训练。2、知识教育与发展思维相结合。《内蒙访古》重要的知识点有
6、两个:史料和结构。史料有「胡服骑射”和昭君出塞。这里只说传授“胡服骑射”知识与发展思维相结合的做法。什么叫“胡服骑射”:电脑解说,这属于知识教育。接下来进行发展思维的训练。为什么“胡服骑射”更能证明赵武灵王是英雄?生议后,师小结。理由有三:①“胡服骑射”是向外族匈奴的长处学习,足见其胸怀。②“胡服骑射”实质上是改革,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并击败贵族宫僚顽固分子的普遍反抗,足见其胆略和魄力。③“胡服骑射”从根本上增强军力国力,这是内强素质的英明决策,更有实际意义。所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有气量、有胆量、
7、有能量的英雄。这样,知识教育与发展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了。3、课堂学习与社会应用相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课堂教学必须与社会应用接轨结合。除课堂教学适当联系社会实际之外,选择设计课后练习题,注重课堂教学与社会应用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习与创新相结合。4、教师应努力增强创造素质和强化创新精神。课文的写作是作者的一种创造。研读课文与写教案是教师的一种再创造,学习和应用是学生的的又一种新的再创造。其屮,教师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增强创造素质和强化创新精神
8、,便显得非常重要和十分需要。本人在《内蒙访古》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创新的思考和探索。一是导入新课Z后,讲解课文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时,破题直入,直接发问“一段最古的长城”在哪里?是什么模样了?然后运用追溯思维方式,逐层引导学生探究“筑城原因”和进一步说明大青山南麓既是生存之所又是交通要塞,因此具有战略地位。从而使学生理解课文第一部分第4・9自然段,各段之间互为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