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本溪-经济部水利署水利规划试验所

知本溪-经济部水利署水利规划试验所

ID:35419002

大小:59.9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24

知本溪-经济部水利署水利规划试验所_第1页
知本溪-经济部水利署水利规划试验所_第2页
知本溪-经济部水利署水利规划试验所_第3页
资源描述:

《知本溪-经济部水利署水利规划试验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知本溪、金崙溪流域地下水資源調查評估(1/2)工作成果報告書摘要一、工作項目與內容本計畫主要目的為調查及評估知本溪及金崙溪流域地下水資源,並建立流域地下水調查準則草案,以提供有關地下水資源保育及管理利用所需資料,做為規劃未來經營管理及施政之參考。本計畫預計以兩年時間完成知本溪及金崙溪流域地下水資源之調查與評估。本年度工作內容與項目包括建立流域水文補注模式,以推估流域地下水系統之補注量,並進行現場地質探勘調查、現地土壤及水體採樣・雙環入滲試驗及地電阻影像剖面探測等。根據以上分析,探討研究區域水文地質環境,另外進行地下水補注勢能區劃分、水文地質架構模型之建立及流域

2、地下水資源調查準則草案撰寫。二、流域水文及地文資料收集與分析(一)知本溪及金崙溪流域皆位於南部熱帶氣候區,由於地形因素影響,故本區域內之氣溫變化較小,常年平均溫度保持在24°C之間,常年平均相對溼度為75%,研究區域之降雨量乾、濕季分明,雨季始於5月至10月;乾季則為11月至翌年4月。兩流域平均年總雨量約2,100mm,年平均蒸發散約為700mm。(二)根據經濟部水利署(2003)繪製之台灣地下水資源,可以瞭解知本溪及金崙溪流域之「河川基流係數」、「地下水逕流係數」及「地下水流模數」。其中,兩流域河川基流係數介於20〜30%;地下水逕流係數介於20〜25%;地

3、下水流模數介於15〜20(〃seckm2),局部地區介於20〜25(〃seckm2)。(三)知本溪及金崙溪流域皆位居於臺灣之東南部,知本溪流域主要由山地地形與河谷沖積地形所構成,平均坡度約為1:20;金崙溪流域位於中央山脈東南段,整體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由西向東海拔高程由3,000m降至沿海地區海平面,落差極大。(四)知本溪河流附近岩層岩性以厚層塊狀砂岩居多,板岩居次;山腹及山脊則以板岩或板岩夾砂岩為主。金崙溪下游河流附近岩層岩性以板岩居多5厚層塊狀砂岩居次;山腹及山脊則以板岩或板岩夾砂岩為主。在厚層塊狀砂岩之裂隙較多(斷層、層理面與節理面)與下游之連通下

4、,造就流域下游地區有較多之溫泉出露。三、流域之水文地質調查、試驗與分析(一)目前依據現場調查並考慮岩層厚度及延伸,岩層之分類上岩盤部分為兩類:一為具裂隙之厚層塊狀砂岩,另一為板岩夾薄層砂岩。非固結岩層部分有階地堆積層、崩積層與沖積層三類。地質圖岩體之分類大致做以上區分,此可為地下水地質綜合評估之基礎資料。(二)採樣土壤主要由沖積層與崩積層風化形成之表土層,厚度約為15〜30cm不等,室內試驗結果顯示知本溪流域透水係數約為6.61xl0_4cm/s〜1.39xl(y'cm/s;知本溪流域透水係數約為5.89x10_4cm/s-1.94xl0_5cm/s°室內粒徑

5、分析結果顯示,研究區域地表土壤質地主要以砂土為主。根據雙環入滲試驗,金崙溪及知本溪流域飽和透水係數值大致呈現出中游至下游遞減之趨勢。(三)本研究區域於金崙溪流域並無地下水井,因此地下水的部份是採集溫泉井的水樣,由於地熱水的氧同位素組成會因在高溫環境下,與周圍的岩石氧同位素組成進行交換作用而趨重,而氫同位素則不受影響,因岩石中氫元素含量甚低。因此,研究區域同位素水體的探討於金崙溪流域主要為利用氫同位素的組成做分析探討;而知本溪流域主要為利用氧同位素的組成做分析探討。(四)地電阻探測方面,在兩流域中上游處,部分岩盤裸露出地表,並不適合作為施測點,故本計畫選擇下游佈

6、線,知本溪下游測線佈置長度555m,另外金崙溪下游測線佈置長度415m,測線總長度970m°四・流域水文地質架構模型建立蒐集知本溪與金崙溪流域現有之鑽井資料與計畫相關地球物理探測文獻,初步建構兩流域之水文地質模型,研判後可將地層區分成兩部分,靠近地表主要為砂石及礫石分佈之砂礫層,而下層分佈則以板岩及砂岩之岩層為主。初步建構之知本溪與金崙溪流域水文地質模型,由水文地質模型結果可發現知本溪流域含水層厚度分佈變化無明顯趨勢,遠離主河道含水層厚度迅速減少;金崙溪流域含水層厚度由西向東大致呈現岀遞增之情形。五・流域地下水補注勢能區劃分本研究計畫針對知本溪流域與金崙溪流域

7、特性,以及參考相關文獻地下水補注潛能因子之影響權重與影響分數給定準則,整合分析各項地下水補注之影響因素,將重複性之因素合併或獨特性之因素納入。最後歸納出五項影響地下水補注潛能之重要顯著因子,運用各因子間相互影響關係(主要影響或次要影響)的概念,評估各因子對地下水補注之影響程度。結果顯示,控制知本溪、金崙溪流域地下水補注潛能之因子,影響大小依序為:岩性、土地利用/覆蓋、線型構造・河系以及坡度。故可知岩性與土地利用/覆蓋兩項因子為控制流域地下水補注潛能之主要因子。六、流域地下水資源調查準則草案本研究計畫第一年度之建立流域地下水調查準則(草案),總共分為八個章節撰寫

8、,分別為第壹章總則、第貳章水文地質測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