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415522
大小:56.8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4
《汤丹现代文阅读研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考现代文阅读浅析启明中学汤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精读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现代文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学习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考语文现代文阅
2、读试题的语言材料,主要为记叙文类(含散文和小说)、说明文、简单议论文三种文体,以课外为主,阅读材料力求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注意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纵观近三年岳阳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发展趋向,不难发现,现代文阅读考查越来越强调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讣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进行质疑、迁移和创新,题型也进一步趋于开放、多样。下面就分文体进行简要分析:说明文部分除说明文五个基木知识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以及说明顺序)的考查外,还有提炼信息、文段作用、补写语句、屮心句和拓展题型这五类知识的考查。说明对象题需要明确事物和事理,不同说明对象表述方
3、式不一样。说明对象的特征基本上都可以从文中找到答案或关键词加以概括,此处不多讲。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及说明顺序这三种题型比较稳定,变化不大,答题格式也比较固定,《考试指导》也对此做了详细的解说,只要捉醒学生务必记住结合内容作答即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近两年说明文阅读在内容上更贴近社会生活,在题型上更加新颖和综合化,如2012年的《留住野草,城市才能绿起来》出现了一道与口语交际相结合题目:“某市绿化部门的刘科长将组织民工把树木下面的野草拔掉,请你运用本文的知识,有礼貌地劝说刘科长放弃这一计划。”这就需要学生在兼顾情景对话答题要点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文中野草的作用来阐述劝说的理市。
4、2013年的《DNA防伪:品牌的福音》第三题要求学生“根据文段内容,在第④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其实就是变相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学生只要根据横线后面提到的内容就不难得出得出答案“DNA防伪技术安全可靠,应用领域广泛。”。在说明文阅读部分的复习中我们在抓住文体特征的同时还要在题型上做一些变化,提高学生的理解能为和迁移运用能力。议论文部分考查内容基本围绕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展开,基本题型是:找中心论点,辨析论据及其作用,指出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这些在《考试指导》上有详细解说,不做重点分析。稍微难一点的是:补充论据,这点要提醒学生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
5、道理论据一定要典型、有代表性,最重要的是符合文中观点。补充事实论据时一定要抓住能够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切忌主次不分,冃的不明的长篇大论。理清论证思路这一类题目,重点在于找到段落Z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有条理的进行表述。《考纲》指出阅读材料是简单议论文,近儿年中考议论文阅读材料篇幅都较短,内容上或者对学生的品德修养进行熏陶或者帮助学生树立止确人生观价值观,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题型设计上除了紧扣议论文三要索还注重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如2011年的《低头与昂首》第三题“文中说低头不是”逆來顺受、低声下气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结合自己的
6、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这要求学生要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口己的生活实际来谈看法,很明显文中的“低头”不是指身体上的动作,更不是认输。结合第一段的事实论据和第三段的道理论据可以得出:“低头”应该是低调、谦虚、不露锋芒。联系生活来说就是:在工作或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用自己的实力说话。在以后的复习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鼓励他们说出口己的理解,并且将文中的观点延伸到生活中来,能够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记叙文部分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不确定性较大的一类题型,它的不确定性一是体现在内容上既可以是写人写事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可以是小小说或者是短
7、篇小说节选。这种不确定性还体现在题型设计上,它不像说明文和议论文那么好把握,它的涉及范围特别广,考查的知识点特别多。不过,不管它有多复杂,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要从文体特征出发,将相关的知识点逐一突破,那么不管怎么出题我们都能“有法可循”。《考试指导》上已经将记叙文的问题知识及答题思路分析的很具体,我在此就不多说。下面以近几年中考试题为例提几点建议:1、审清题意,确定答题角度。任何一道题解答的前提都是审题,一定要明确题目问的是什么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冋答。如2012年的《黄山绝壁松》第三题“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