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411567
大小:57.1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24
《某县“救急难”工作实施方案范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某县“救急难”工作实施方案范本为深入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以下简称《办法》)和《XX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省政府令(2015〕第7号),突出专项救助的“救急难”功能,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困难问题,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整体功能。经研究,决定在全县开展“救急难”工作,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为指导,以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河北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为主线,以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遇到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困难为着力点,坚持“托底线、救
2、急难、可持续”原则,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统筹各类救助资源,创新救助模式,提升社会救助综合效应,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二、救助对象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特人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仍有困难的家庭。三、主要目标(一)通过开展“救急难”工作,在全县建立起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管理规范的临时救助体系。(二)通过开展“救急难”工作,让突遇不测、因病因灾陷入生存困境的家庭和个人(含非户籍常住人口)得到及吋救助,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事件发生。四
3、、主要任务(一)建立“急难”对象主动发现机制各乡镇政府采取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组)、村民代表包户的形式,及时主动掌握城乡群众的急难情况。全县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社会组织和团体特别是学校、医院、银行等窗口单位都要肩负起主动发现责任,第一时间了解、掌握辖区居民(或服务对象)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患重特大疾病等特殊困难情况;第一时间向民政及其他社会救助部门反馈情况。民政等相关救助部门要迅速做出反应,核实情况及时救助。(二)建立急难救助“首问负责制”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要实行急难救助“首问负责制”,不论问到谁,工作人员都要把急难申请人
4、送到急难受理窗口。对于转办承办事项,有关部门都要按照及时处理、快速处置的原则,建立化解急难问题的“绿色通道”。(三)完善“一门受理,协调办理”快速响应机制县政府建立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救急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县民政局和各乡镇成立“救急难”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相关部门转办落实;各乡镇要依托政务大厅、便民服务大厅等,设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申请受理窗口,确定专人负责急难受理、接办和转办事宜,为“救急难”工作提供支撑平台。(四)创新服务方式各乡镇、县克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救助服务方式,在给予遭遇急难居民必要资金物资帮助、保障
5、其基本乞活的同时,针对不同急难情况的居民开展生活帮扶、心理疏导、精神慰籍、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救急难工作,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要组建志愿者队伍,为特困对象和特困家庭提供志愿服务。五、救助形式(-)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对于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县民政部门和有关乡镇要按程序及时办理低保。(二)特困人员供养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给予五保供养;符合城市
6、低保的按-:无人员享受城保;符合孤儿养育政策的纳入孤儿养育,切实做到应保尽保,不留死角。(三)受灾人员救助因区域性自然灾害造成辖区灾民基本生活不能保障的,按照相关灾民救助政策给予及时救助,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不受冻。(四)医疗救助逐步提高医疗救助水平,保障医疗救助对象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助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供养人员以及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住院治疗的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负费用,给予补助
7、;对重点救助对象中需要长期药物维持和门诊治疗的患慢性病、重特大疾病人员给予门诊救助。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相衔接的医疗费用结算机制,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及时、便捷服务。(五)教育救助对无生活费和学费等就学困难的学生,乡镇和其他非教育受理部门受理后要及时转交教育部门,教育部门视情况办理。对在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及以下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特别是孤残儿童,给予教育救助和生活困难救助;对家庭因灾、突发事故、重大疾病导致家庭突然陷入困境,中断经济来源,无法坚持学业者,学校和幼儿园要减
8、免所有费用(包括生活费),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不能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对在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特困供养人员和其他特困家庭按政策办理助学贷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了女考入大学的可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户口迁入学校的仍可享受),以确保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