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兴观群怨”

略论“兴观群怨”

ID:35409642

大小:58.7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24

略论“兴观群怨”_第1页
略论“兴观群怨”_第2页
略论“兴观群怨”_第3页
略论“兴观群怨”_第4页
略论“兴观群怨”_第5页
资源描述:

《略论“兴观群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略论“兴观群怨”略论“兴观群怨”摘要:“兴观群怨”说是孔子提出的经典诗论,历代学者对此各有继承与发展,阐释不尽相同。本文根据春秋时期赋诗引诗的社会背景,试探求孔子提出“兴观群怨”的思想动机;结合《毛诗正义》和《诗集传》对《邺风•柏舟》的注解,考察后代汉儒、宋儒对“诗可以怨”的解读历程,并分析其异同之原因。关键词:兴观群怨春秋赋诗引诗《邺风•柏舟》《毛诗正义》《诗集传》一、春秋赋诗、引诗与“兴观群怨”“兴观群怨”是孔子诗论的重要命题之一,他从伦理、美育以及博物的角度解释传授《诗庆提出“兴”、“观”、“群”、“怨”说

2、。孔安国说:“兴”就是“引譬连类”,朱熹释之为“感发意志”。郑玄释“观”是“观风俗之盛衰”。“群”,孔安国解释为“群居相切磋”。“怨”,孔安国释为“刺上政也”,强调其讽谏作用。后世的种种训诠都不过是对孔、郑之说的进一步发挥。既有从政治礼用方面的阐释,也有从艺术审美角度的理解。笔者认为,耍弄明白“兴观群怨”的真正内涵,还是应该以孔子所处的年代及当时的社会风气为出发点,即从春秋盛行的赋诗、引诗等现象的影响,来看孔子提出“兴观群怨”的思想动机。周至厉、幽,王室始衰。平王东迁,江河日下,纲纪废弛,礼崩乐坏,诸侯崛起,争霸

3、兼并。诸侯国彼此之间的关系便显得日趋复朵微妙,彼此间的会聘燕飨的交际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当时,为了邀宠或劝喻君主,为了结交同盟或折服敌国,各国大夫于外交场合莫不讲究其进退之礼仪,文饰其应对之辞令。赋诗者出于表达心志的需耍,可随心所欲,割裂诗章,只取所求,而不必管诗之原意。在他们眼里,赋诗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交际的语言手段和形式,而不是语言艺术的审美活动。春秋赋诗、言语引诗极盛于襄公、昭公时期,《左传》载孔子引《诗》七条。《礼记》谈到《诗》的地方有一百多处,其中大多数与孔子有关。《论语》中记述与《诗》有关的二十条。孔子

4、说「'诵《诗》三百,授Z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了路》)在他看來,学诗就是为了从政和“专对”,假设不能如此,读得再多,学得再好也没有用处。基于对诗所具有的政治教化功能和语言交际的实用价值的强调,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乂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些论诗话语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很显然在孔

5、子是从当时用诗的视角来说诗的。可以看出,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的思想动机更多的是有关诗歌的社会功用而非审美价值。二、“诗可以怨”一一以《邺风•柏舟》为例(-)汉儒与宋儒对“诗可以怨”的继承及发展东汉《毛诗序》,承继西汉经师们以美刺言诗、为政教服务的精神,创立了“美刺说”。《毛诗序》强调风化与美刺的作用:“风,风也,教也;风以动Z,教以化Z”。“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譎谏。”教化,是统治者利用诗歌,按照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和伦理道徳规范对臣民进行正面教育,即“上以风化下”。讽谕,是臣民对政治或社会现实有所不满

6、,利用诗歌对统治者进行劝谏,即“下以风刺上”。这是对孔了诗“可以怨”的观点的继承。宋朱熹的《诗集传》可以说是《诗经》解读的集大成者,他以理学为思想基础,集中了宋人训诂、考据的新成果,对《毛诗序》进行了批判,《诗集传》选择众说,据诗歌木义,对其各诗题旨与诗义做了较有新意的探讨,有些见解较为接近诗的本义。对“诗可以怨”这一观点,朱熹解释为“怨而不怒”。就是说人们通过诗歌宣泄怨愤Z情,从而进入平静和谐的精神境界,不能叫嚣怒张,以骂詈为诗,应运用一些较曲折的艺术手法。由此可见,汉儒持论立例,皆以“美刺说”为宗旨,非讽即颂

7、,把诗三百篇的旨意规定在政教的美刺范围中,成为所谓安邦治国、立身行事的准则。宋儒批驳这种牵强附会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的解释,而试图解释诗歌本义,同时也就将“可以怨”的范围从政教扩大到了弃妇思情、个人不得志的抒发等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两代学者在这一观点上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他们对《邺风•柏舟》主旨的理解。(二)汉儒与宋儒对《邺风•柏舟》的解读及其原因《邺风•柏舟》全诗共五章,每章六句。关于此诗主旨的解释,《毛诗序》认为此诗讲的是朝中大夫之贤者不得君之赏识而作。而在《诗集传》中,朱熹认为《柏舟》一诗乃是妇人失宠于丈夫而作,是

8、诉说家庭不幸的歌咏,而非《诗序》所认为的刺诗。虽然两代儒者都认为此诗是“怨”的,但不同之处在于“怨”的内容,一个是“仁人不遇”,另一个是“妇人失宠”。笔者将列出《毛诗止义》及《诗集传》对关键词句的注释,更翔实地展示两代学者是如何得出不同理解的。第一章中:“彼柏舟,亦泛其流。”《毛诗传》曰:“兴也。,流貌。柏,木,所以宜为舟也。亦其流,不以济度也。”笺曰:“舟,载物者也。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