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策略

深度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策略

ID:35387617

大小:59.9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4

深度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策略_第1页
深度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策略_第2页
深度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策略_第3页
深度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策略_第4页
深度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深度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深度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策略作者:黄静作者简介:黄静,浙江省温州市教师教育院(325000)o原文出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2017年第201712期第46-48页内容提要:文章结合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几个案例,探讨了深度教学策略在历史学科走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期刊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复印期号:2018年05期关键词:深度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学生的核4素养要通过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育来养成,因此不同学科分别提岀了本学科的核素养,历史学

2、科的核心素养概括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它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在明确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后,势必要解决’如何培养这样的人"这一问题。学校是培养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培养人的主战场。核4素养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很多,如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等等⑴178。不同的策略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意义不同。本文拟结合历史

3、学科课堂教学的几个案例,谈谈深度教学策略在历史学科走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什么是深度教学?所谓深度,指的是触及事物内部和本质的程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深度学习(deeplearning)也被译为〃深层学习",这是瑞典学者费尔伦斯•马顿和罗杰•赛尔杰基于学生阅读的实验,针对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surfacelearning),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关于学习层次的一个概念[1]206。深度教学不是简单的指向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而是学生学习活动、思维品质的深度和高度,因此倡导深度教学,防

4、止学科教学的浅层化,防止〃解读历史现象简单而缺乏深度、偏狭而缺乏宽度、绝对而缺乏容度"[2],是历史学科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一个突岀表现。那究竟怎样的教学才是深度教学呢?一、提炼"核心知识(概念)"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多、难记,是学生学习历史最突出的感受。如果教学时不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提炼、抽取核心知识,不进行合乎逻辑的梳理归纳,势必让学生云里雾里,一知半解。因此教学设计时围绕核心知识,以核心知识(概念)来统领全篇才可算深度教学。如我在执教〃罗马人的法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学生自读教材找论据,并分小组讨论、交流

5、"罗马人的法律变迁是如何体现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论点)?"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正是认为〃人人平等,公正至上"这一罗马法的核心,是本课教学的主线,是核心知识。罗马法变迁过程中,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十二铜表法"到"公民法"再到"万民法"罗马人在法律实践中每一次变化都体现了对诉讼主体的〃人人平等"和诉讼结果的"公正至上"的不懈追求。而把法律实践与法律精神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呈现出来,要求学生把教材中提及的罗马不同时期的法律作为论据来论证罗马法〃人人平等,公正至上"这一法律理念,既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头绪

6、,凸显了本节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使教学从法律实践到法律理念的提升水到渠成。特别是〃人人平等"作为诉讼主体的平等追求,揭示了罗马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张带来的法律诉讼主体不断变化的要求,也使学生不难理解"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了。显然,〃罗马人的法律变迁是如何体现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这一问题正是该课的核D问题,是本课的’课眼",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论证,就将全课内容的逻辑关系条理清晰,对罗马法的认识也便是深刻的了。二、设问〃逻辑导向"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是历史教学的常见形式。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引擎,在

7、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能否围绕问题而展开,通过问题能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关键看问题的质量,看问题的设计是否有深度,有逻辑思维含量。如温州市第二高级中学的虞森老师在复习〃走向世界大战"一课时,首先呈现以下问题:L什么是绥靖政策?2.为什么说慕尼黑会议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3.苏联有执行绥靖政策吗?说明理由?4.绥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可以看到虞森老师设计的四个问题,围绕〃绥靖政策"环环相扣,有内在的逻辑思维,尤其是第2问和第4问。第2问学生往往只关注了这个结论即〃慕尼黑会议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但问〃为

8、什么说〃,就要求结合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证。而第4问,则要求对苏联的行为(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等)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可以看出,这样的设计将本节教学的内容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连成一个整体,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基于历史事实,不断质疑并理性判断,经由自己的独立思考而获得,而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的典型特征。若从考试的能力要求看,这些问题设计一^始就建立在〃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