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386592
大小:64.28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3-24
《浅议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浅议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耿家庄小学教师:柴成玉引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线老师的课堂教学逐步褪去了形式上的新颖外衣,开始追求课堂教学的“实”与''活,关注学生的收获,思考学生在哪些方面能够真正有所发展,期待课堂教学的高效。然而理念的转变与实际的教学之间总是存在很多的差距,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有的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不明确,过于繁杂;有的课堂过多的数学活动背后却透露出浮躁、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没有被真正激活;有的课堂没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导致探究的过程形式化,有的课堂练习形式单一、枯燥、教师靠课后布置大量习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髙学生成绩。由此可见理性的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一、制定具体、合理的“三维”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的根本高效教学的最终目标从数学学科的角度讲,是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的制定“三维目标”是至观重要的。《数字编码》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对于这些不同于传统教学内容的新内容,教师往往不容易把握其教学目标。我在第 一次教学时制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初步学会探索数字编码中的“身份证”、“邮政编码”的简单排列规律及方法。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以上目标我认为紧扣三维目标制定,教学效果应该不错,可教学结束后,总体上感觉本节课就是告知了学生一堆关于各种编码的知识,当要求学生自己进行简单的学籍编码时,学生仍感觉无从下手,学生对编码的用处感触也不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教学效果?我觉得问题的根源在于我没有深刻的理解什么是“编码的含义”即“编码的思想”。经过分析后我又重新制订了“数字编码”的教学目标:1、通过对不同身份证的观察、比较、讲解、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基本编排原则:体会数字编码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有效的信息。2、通过呈现生活中大量的“编码”实例以及无码时的人工分信与有码时的机器分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编码”存在的广泛性及存在的必要性。3、在探索如何编制学籍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全面性。4、通过以上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字的神奇魅力,体会数学求真,求简的魅力。与原有的教学目标相比,第二次的目标更具体,指向性更强。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在教学目标中清晰明确,这样就使得我的教学有了很强的指向性。如就身份证这一教学环节在试教时我的目标只是让学生了解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重新制定的目标不仅指明了学生学习的方式(观察、比较、讲解)而且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字编码的基本编排原则,为后面自己编码奠定基础。改变后的教学目标还影响了我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我随机找了一位学生收集的身份证号码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了解各个编码的含义, 所以课后的感觉就像是告知了学生一堆关于各种编码的知识。第二次我根据重新调整的目标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身份证信息在小组内观察,比较,互相讲解,表达自己对身份证号码的理解,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基本编排原则:有序性、对应性、简洁性、有效性。这样学生在后面自己编制学籍号时就有了初步的想法,知道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具体、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得我再次试教时教学效果非常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好”的数学活动是高效课堂的载体数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后教师改变了以往自己讲的多,学生做的少的弊病,意识到要通过大量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活动积累一定的数学经验,所以设计好的教学活动是高效课堂中必不可少的。1“好”的数学活动是能“摸得到的”一位教师在执教《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看着课件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虽然学生也能按角、按边的特征进行分类,但这样的分类活动剥夺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谓的经历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经验,而教师以看着课件中的三角形分类代替了学生的数学操作活动,剥夺了学生通过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的实际操作感知三角形的特征。课后这位老师觉得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浪费课堂时间造成所谓的“低效”,所以才让学生看着课件中的三 角形分类。实际上我们老师自认为去掉活动用节省的时间多练几道题形成的髙效课堂恰恰造成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低效”。这样的教学就知识点而言学生也了解到了各种三角形的知识,但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仅靠认真听讲是难以完成的,学生需要在活动中去操作、去观察、去分析、从而积累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好”的数学活动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看得见,摸得到。2“好”的活动是“少而精的”要让学生动起来,不仅仅是设计大量的数学活动就行了。如在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中,短短的40分钟教师设计了以下六个活动:活动一:将带来的立体图形进行分类。活动二:动手摸一摸,感知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特点。活动三:认一认,动手摸一摸,看看这些图形上有哪些面?活动四:动手滚一滚,看一看这些立体图形有什么特点。活动五:将这些立体图形摆成 自己喜欢的一个物体。活动六:将教师准备的大约十几张的物体卡片按教师的指令拿出来。整堂课,教师忙忙叨叨、学生因为多个活动而手忙脚乱,往往上一个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的下一个活动又开始了,课堂秩序混乱,真是扌恩下“葫芦”又起“瓢”。其实上述六个活动我们只要精简为以下三个活动就可以了。活动将带来的立体图形进行分类。活动二:动手摸一摸、滚一滚看一看这些立体图形有什么特点。活动三:根据老师出示的组合图形,猜一猜这个组合图形是由那些立体图形摆成的,。我们将六个活动中的活动二、活动三、活动四整合为一个活动,因为它们都是绕立体图形的特点展开的。而活动五、活动六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要求不高,可以改为活动三中先猜再摆,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中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所以我们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设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每个活动的时间充分吗?做到以一个活动带动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从而防止低效的活动充斥课堂。三、“好”的问题是高效课堂的支撑点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手段,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纵观有的课堂,通常是教师问:“好不好?”“好!”“对不对?”“对!”,"是不是?”“是!”这样一问一答式的问题,看似学生情绪高涨,整齐划一,但实际上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早已有了免疫力,作答不经思考,脱口而出。有的课堂老师问的太多,太琐碎,看似把问题分解引导,实则割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被牵着走,没有自主思索时间,课堂就变成了满堂问,没了精髓。高效的课 堂中应有好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和活动,好的问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好的问题应关注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数字的搭配”时,一位教师设计了四个问题:1、摆一摆,用1、2、3三张数字卡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2、怎样摆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3、3个运动员,每两个运动员打一场比赛,至少可以打几场?4、3个数字卡片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而3个运动员每两人打一场比赛,却只能打3场,这是怎么回事?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特别是第2和第4个问题,直指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只有将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得到有效落实了。可见高效的课堂提问不应该是“漫谈式”的,而应该是“剑指中心”,要紧扣教学的重难点。2好的问题要能促进学生思考。在三年级《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除法》一课中一位教师在复习与铺垫中出示了两道算式:402一2=750^5=,在学生计算后教师提出:“为什么商的中间或末尾要商零?”。学生交流后认为因为被除数中间和末尾有零所以商的中间或末尾要商零。这时教师紧接着提问“如果被除数中间或末尾不是零还商零吗?”这一个核心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纷纷动手通过具体计算发现被除数中间是1时商中间也商零。教师此时又提问:“被除数中间不是0而是1,为什么也能商0?”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一个 层次,为学生的思维提出一个方向,起到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了被除数中间商零的本质。由此可见好的问题要设在一节课的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好的提问,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在行为投入的同时,能有智力与情感的投入,使得数学课堂真正取得实效。四、巧用课本习题促进高效课堂练习的实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它对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正确领悟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具有丰富的功能价值。练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日常工作繁忙而琐碎,如果每节课都有针对性地设计大量的练习或具有趣味性、开放性、有层次性的课堂作业未免力不从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其实只要利用好课本中的习题再稍作改变,原本的习题完全可以为我们所用。1变形式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及表内乘除法时,对于课本中的计算题很多老师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口算完成,再订对答案,改错。这样做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也不高,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后还要布置大量的口算练习,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我在做这样的练习时改变了练习的形式,通常我先让学生读算式口答得数,再让男生(女生)读算式女生(男生)口答得 数、或男生、女生(或同桌)比赛读算式说得数,优胜者自己在课本上画个小红旗。有时从前往后读算式,有时从后往前读算式,有时从某一题开始读算式,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将这些习题用不同的形式练习了好几遍。最后再让学生工工整整的书写答案。这些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兴趣高涨,比让他们练习一堆枯燥的口算习题效率高多了。2变情景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练习中,教材中每个问题之间的独立性较强,学生练习时容易感觉枯燥,不感兴趣。其实有些练习教师稍加改变,将几个问题设计成一个连贯的故事情境,将学生一步步引入问题解决的情境中。3要引导学生善于“究”中、高年级的练习题中思考题,星号题都可以作为课堂练习中分层练习的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研究。对有些习题教师要仔细研读,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引导学生练习时积极思考、质疑。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我们一线教师对课本练习进行深入地研究,精心设计,照样可以开展扎实有效的训练,促进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发展学生思维,构建髙效课堂。从构建有效课堂到高效课堂,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只要我们投入其中,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我们总会打造出理想的数学课堂、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 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杨豫辉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创造自己的高效教学经验》杨四耕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与课堂教学实践》曾小平谢立新孙宝香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