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373205
大小:56.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24
《焊接自动化发展概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焊接自动化发展概论XXX(班级)XX(姓名)XX(学号)扌商要:随着工业化和机械化的进步,未来全球工业的机械化程度将越来越高的持续发展,焊接行业将进入高自动化,机器人,自动操作作业。这是我们人类带来了新的工业革命的增长点的产业发展。关键字:焊接自动化发展焊接自动化采用具有自动控制,能自动调节、检测和加工的机器设备、仪表等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作业的技术措施,其目的在于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劳动强度、保障生产安全等。现代自动化技术主要依靠计算机控制技术来实现。现代焊接自动化技术将在高性能的微机波控焊接电源
2、基础上发展智能化焊接设备,在现有的焊接机器人基础上发展柔性焊接工作站和焊接生产线,最终实现焊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o自动化程度已成为衡量现代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焊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建设了一批大型现代化骨干企业,首先从研制自动焊接装备开始发展焊接自动化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的焊接自动化技术水平不断发展与提高,60年来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采用手工焊接过程中,对于一个有经验的焊工,通过直接观察接头的
3、位置、熔池的行为、电弧开关及焊道外形,可以感知焊接的状态。下面对这些年焊接自动化的发展作个简单的概括。一、焊接自动化技术类型的发展70年代,各种机械化与自动化焊接机及切割机,愈来愈多地代替了手工操作。各种焊接辅助机械化与自动化装备及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多自由度转胎架、变位器、机械手等研制成功。80年代,焊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焊接机器人的采用,发展了成套焊接装备、焊接机器人、焊接中心、焊接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及检查技术等。90年代,我国加大了焊接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的科研攻关力度,全面推动焊接行业的自动
4、化进程。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软件技术迅速地引入焊接领域,围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CAD/CAM、CAAP、CAPM等技术列为重点推广项目。20世纪,在当今发展形势下,各类焊接结构生产企业都迫切需要各种高性能、高精度、高度自动化和集成化的先进焊接装备,并对其技术特性和质量提出了愈来高。发展成了各种成套自动化焊接专机、焊接生产线和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焊接操作机的成套性已能满足国内大多数用户的需求,不仅可配备传统的埋弧焊系统,而且也可配备精度要求较高的TIG焊、MIG/MAG焊和等离子弧焊系统以及
5、技术难度较大的窄间隙埋弧焊系统。二、焊接自动化运用的规模发展70年代,电站锅炉、压力容器等焊接结构的专用自动焊机及数控切割机。80年代,我国的汽车、摩托车、锅炉、压力容器、工程机械和重型机械等行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都发展了自动化程度不等的各种焊接生产线及焊接中心技术。90年代,初期,在汽车、锅炉、船舶、工程机械和重型机械等行业中,已建成不同规模的原材料和毛坯预处理;中期,我国的焊接机械化与自动化工作量占焊接工作量的比重已超过20%,而在以焊接技术为主导制造技术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中,焊接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已达到40%~
6、45%;后期,电站锅炉、压力容器等焊接结构的专用自动焊机及数控切割机,经过“七五”至“八五”期间的不懈努力,研制、开发的系列成套焊接设备基本上满足了国内生产的需要,改变或结束了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20世纪,我国焊接装备制造行业已能自行设计制造各类自动焊接生产线,其中包括轻型/重型H型钢焊接生产线、箱形梁焊接生产线、管道焊接生产线、矩形管焊接生产线、螺旋管焊接生产线和钢板拼焊生产线等。生产线的基本组成包括自动切割机、组装机、自动焊接装置、矫正机和各种输送辗道和翻转机等,基本满足了我国建筑钢结构和管材制造行业的需要。我
7、国自行开发、设计和制造焊接机器人配套装备已取得可喜的进步。近10年来,已生产焊接机器人配套设备300多套,基本掌握焊接机器人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高精度配套外围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具备了为用户提供完整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三、焊接自动化技术与国外水平的发展70年代,技术为为国际50年代水平。80年代,我国已建成5条焊接柔性制造系统FMS,焊接机器人技术达到国际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水平。90年代,在汽车、锅炉、化工机械、工程机械和重型机械等国家重点骨干企业,焊接生产机械化与自动化技术达到国际90年代初的先进水平。20
8、世纪,技术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近40年来,我国焊接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同行业相比,我国焊接装备制造行业在科研和开发、产品的技术特性、采用高新技术和标准化及质量认证等各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上述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予以解决,相信在我们不断探索与研究过程中会越来越好的。参考文献:⑴周利平,韩永刚.我国焊接自动化技术现状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