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精彩

文本细读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精彩

ID:35345394

大小:66.2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3

上传者:U-991
文本细读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精彩_第1页
文本细读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精彩_第2页
文本细读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精彩_第3页
文本细读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精彩_第4页
文本细读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精彩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本细读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精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文本细读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精彩前一段时间,我区举行了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我帮助我校的两位老师进行了备课、磨课。我又作为评委,参与了乡镇组的评选工作。不久前,在滨州市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参与了我校李静老师备课的全过程。在我的听评课记录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文本解读”。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对文本解读得有多深有多远,课堂教学就走得有多深有多远。教师解读文本能力的高低,成为制约着阅读教学高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在《一声叹息,只悔课文解读粗》一文所说: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课堂教学问题,都源于教师研究教材和把握教材的欠缺。问题大量出在教师对于“教什么”总是不甚了解。“文本解读”、“文本细读”,对大家而言,己经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词了,许多专家、老师都对此有过专题研究探索。《小学语文教师》杂志曾在2008年进行“文本细读研究”,给了我极大的启迪。今天在这里,我想先通过我们为李静老师执教的市优质课《再见了,亲人》磨课的经历,比较形象的感受一下:是文本细读,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走向了高效,走向了精彩!然后,我再结合听了乡镇组老师上的优质课后,从文本细读的角度浅谈听课后的一些感触和思考。首先,我先來谈一谈《再见了,亲人》的磨课经历:《再见了,亲人》是一篇老课文了,现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中的第一篇课文。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场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深厚情谊。课文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平实但是感情真挚强烈,构思新颖独特。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甚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引领学生走进当时的时代背景,走进当时的送别场景,走进当时送别双方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那种血溶于水的深厚情谊是比较困难的。如何将情感的体悟与语言文字的品味有机结合,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融合,即“文意兼得”,也是比较难的。李静老师在试教笫一遍时,大致教学思路是这样的:首先,抓住“亲人”一词切入课文:亲人是什么样的人?课文中有哪些亲人?然后,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了哪些亲人?围绕这些亲人发生了哪些事情?接着,重点深究:哪些段落最让你感动?在交流中抓住一些重点的语句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谊,体会反问句式的表达作用。最后,拓展补充现在我国领导人访问朝鲜的视频资料。笫一次试教,我们感到整堂课内容比较空洞,完全是在教教材,缺乏层次性,学生学完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文本解读平面化,只是在平面的梳理课文。对此,宋老师、实验小学的王福平主任、四小的李香菊主任一起帮助我们对本文进行了细读。通过文本细读,我们感觉到《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虽然篇幅不长,内容淸楚,文字浅显易懂,但是其背后的内涵却是非常丰富的。首先,本文的时代背景内涵丰富。虽然本文是从志愿军的角度描写了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但这是建立在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付出巨大代价的基础上的,是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结的友谊。因此,必须把本文的教学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学习,必须先从时代背景入手,充分了解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付出的巨大牺牲,再由此引出本课朝鲜人民送别志愿军的场景。学生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学习,就会体会更加深刻了,同吋也不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其次,课文内容结构的具有鲜明的层次性。整篇课文是层层推进的:第一二三自然段分別讲述了大娘、小金花、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最后三个自然段描述了火车开动后,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依依不舍Z情。应该说,前三段是后三段的情感铺垫,后三段是前三段的情感升华。段内也是层层推进。如第一自然段小大娘为志愿军儿夜没合眼洗补衣服、冒着炮火送打糕昏倒、为救伤员失去唯-的亲人三件事中,一件比一件付出的代价与牺牲要大,我们的情感也随着这三件事情而越來越强烈,刈•“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得了呢?”这句话的体验也就越来越深刻!通过了解了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为志愿军做出的巨大牺牲,我们也就更容易体会到当时志愿军战士对“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得了呢?”这句话时的深厚情感了,也就更容易体会到当时他们为什么是如此的依依惜别,也就更容易体会到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了!通过细读,我们找出了最能表现本文情感主线的关键语句“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得了呢?”。我们决定采用“一咏三叹”的阅读教学策略设计木课教学。基本思路就是:首先,从背 景入手,先了解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伤亡损失数字,引出本课的送别场面;然后,创设志愿军登上火车,从送别人群中看到了白发苍苍的大娘、手捧鲜花眼含热泪的小金花、住着双拐的大嫂;火车汽笛鸣响时(深情的人民呵,看到你们眼中闪动的泪花,志愿军战士怎么忍心离去,可是,汽笛响了,他们对朝鲜人民说,学生读一一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火车启动时(列车徐徐开动,战士们和朝鲜人民已经泪如雨下,滴滴是不舍,颗颗是留恋,志愿军战士说,学生读一一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火车逐渐远去吋(列车渐渐远去,志愿军战士们还挥舞着手臂,凝望着送别的朝鲜人民,他们向着车站的方向喊着一一再见了,……)四个场景,实现整篇课文情感的层层推进。以第一个场景为重点,依托第一口然段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情,段内层层推进,圉绕“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得了呢?”这句话展开“一咏三叹”,即每体会完一件事后就回读这句话。二三段小金花和大嫂部分放手学生自主感悟,在此基础上四叹“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得了呢?”这句话。最后拓展延伸,联系时事新闻,进行国际主义教育。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我们感到教学有层次性了,不再是平面地处理课文了。但是,我们感到师生还是进入不到文木屮去,只是浮在语言文字表层上面,犹如蜻蜓点水一般不能入情入境。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能够将文本加宽、加深。我们又对课文进行了细读,发现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只是千万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这是文学作品人物典型化的特点。要想深入感受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就必须补充大量的资料,将文本加宽、加深,也就我们通常所说“把书读厚”。在课前大量阅读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深厚情谊的故事文章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在体会感悟大娘送打糕这件事中,我们补充影片《上甘岭》中战士缺水的片段,帮助我们体会大娘的“雪中送炭”;在小金花面对妈妈牺牲吋的刚强表现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吋落泪这一环节中,体会她把志愿军叔叔当成亲人,结下深厚情谊时,我们通过补充阅读《罗盛教》的故事,展示志愿军与朝鲜儿童在一起的照片,帮助我们体会小金花之所以把志愿军叔叔当作亲人,是因为志愿军叔叔待他们像亲人,甚至为他们付出了生命。在体会大嫂这一部分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大嫂的原型《石吉荣》的故事,展示石吉荣的照片。因为作者魏巍只是抓住了三个典型人物来描写的,其实送别的人很多,送别的场面更感人,也更真实,教师此时选用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中的一段文字,配上当时送别的照片,配乐感情叙述送别场面。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真正融进当时那感人的送别场景,感受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又进行了第三次试教,我们感到课堂教学内涵是丰富了,但是语文味少了些,思想品德课的味道重了些。究其原因在于:只注重了大量资料的引入,却忽视了语言文字的品味。我们再一次细读课文,在大娘这一部分,为志愿军洗补衣服这件事,我们抓住“几夜没合眼”“这么大年纪”,融通学生I口知《游子吟》,诗文的深化,使我们深刻体会大娘慈母般的温暖。在送打糕这个坏节,播放《上甘岭》片段后,由“此时此刻志愿军战士最需要的是什么?”大娘在这时送来打糕,这真是“雪屮送炭”啊!形象直观的展现了“雪中送炭”背后思想内涵。在为救伤员失去亲人这件事中,我们抓住“唯一”,联系“房子炸平”展开想象大娘的亲人都在战争失去了,体会出大娘已经把志愿军当成了亲人。在大嫂这一部分,我们抓住“孩子在背上睡熟了”、“山路崎岖”、“架着双拐”、“送了几十里”之间的联系,展开想象体会,感受大嫂身为残疾人,背着孩子,在这么难走的山路上走了这么远,期间肯定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并且等了很长时间,孩子都睡着了。如果没有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是办不到的!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我们走到了语言文字的背后,感悟到了深刻思想内涵。语言文字的品味还在于表达方式的品味。“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为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是一个反问句后面跟着一个双重否定句,我们通过对比品味,感受到了这样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课文思想情感的体验。就这样,《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在细读中走向高效,在细读中走向精彩!各位老师,我们都知道优质课是集体智慧的结品,是经过打磨的精品,跟我们平时的常态课毕竟有着较大的分别。但是不管是优质课也好,常态课也好,我们都必须要进行备课,既然备课,我们必然首先要解读文本。前而已经提到“有百分Z七十左右的课堂教学问题,都源于教师研究教材和把握教材的欠缺。”通 过我平时的听评课和本次参加乡镇组优质课评选活动,我进一步感受到文本解读、文本细读是课堂高效的关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今天在此向老师们展示了我们磨课过程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常态课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我想以这样的方式给大家一点启示。接下来,我再结合听了乡镇组老师上的优质课后,从文本细读角度浅谈一些感想和思考,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一、文本细读,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富有层次性在本次乡镇组语文优质课评选中,15位老师执教的课题分别是一年级的《美丽的小路》,三年级的《亡羊补牢》、《惊弓之鸟》、《画杨桃》,四年级的《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桥》,五年级的《晏子使楚》,六年级的《古诗两首》、《野草》。通过执教老师的教学,可以看岀有些教师对文本进行了细读,读岀了文木的层次,因此教学不是在平面的梳理,而是在富有层次性的推进屮不断深入。如董慧老师在教学《可爱的中国》一课时,先细读品味第一自然段,抓住“蛮可爱”感受作者的激情,补充介绍作者当吋的处境,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当吋中国的状况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怎样拯救祖国,接着是対祖国美好未來的憧憬,最后冋到今天感受祖国的富强繁荣,缅怀革命先烈。又如王寿明老师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在周总理故事导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梳理课文脉络,理清课文层次,然后通过品读对话层层深入体会晏子的外交才能和人物特点,接着教师升华拓展:让学生明白单靠一人的口舌之争是不行的,还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作支撑。再如索岩峰老师教学《桥》时,先抓住了老汉“推”和“揪”的动作,又抓住了“他像一座山”的神态,最后抓住了老汉的语言层层推进,深刻感悟人物形象,最后体会“桥”的含义。在听课屮我也感受到有些课比较平白浅显,教学缺乏层次,我认为主要还是教师细读文木不够。怎样才能读出文本的层次性呢?根据我的细读体验,我认为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把握文章的写作脉络,理清课文层次。很多叙事性的文章写作脉络非常清楚,结构清晰,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细读,把握文章的写作脉络,理清课文层次。如《晏子使楚》全文以事件的起因一一经过一一结果为序,先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事件的起因,屮间叙述了晏子与楚王三个回合的斗智过程,最后以一句话交待出斗智的结果。故事首尾照应,思路清晰,结构精巧,紧凑完整,情节有起有落,矛盾冲突合情合理,且高潮迭起,扣人心眩。其中第一回合钻狗洞展现了晏子的机智与正义凛然,第二回合嘲笑齐国没人才展现了晏子辩论技巧,采取将计就计,通过贬低自己来贬损楚国的策略,有力的进行了冋击,又让楚王有口难辩,第三冋合晏子不卑不亢的冋答又让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以说一个回合推进一个回合,逐渐形成高潮,晏子矮小的形象也在楚王的心屮逐渐高大起来,最终是“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再如《白然之道》一课,作者也是按照事情发生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我们和向导看见一只幼龟被食肉鸟被捉吋,责备向导见死不救,逼迫向导救起小幼龟,导致大批的幼龟被啄食,我们又和向导一起拯救小幼龟,故事跌宕起伏,令人唏嘘不已,最后不由会发出这样的慨叹:“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第二种方式,就是把握文章表达的情感脉络,理清课文层次。主要适用于情感表达真挚强烈的文章。上面讲到的《再见了,亲人》就是通过把握文章的情感主线,来理清课文层次的。如《可爱的祖国》一文,通篇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通过细读文本,我们不妨按照悲愤(祖国母亲正在遭受蹂蹒)一一号召(拯救母亲的方法)一一向往(描述祖国美好的明天)——幸福(今天祖国的繁荣富强)来梳理文章脉络,理清课文的层次。第三种方式,抓住文章中体现层次主线的语句,理清课文层次。主要适用于一些内容看似短小浅显的文章。如《亡羊补牢》一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也比较平淡。但是我认为这里有两段话非常关键:第一自然段中的“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來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和第四自然段“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这两段话看似相同,有些重复,只是第四自然段中多了两个“又”,然而正是这两个“又”,真正促使养羊人发生了变化,接收了街坊的劝告。因为第一次认为羊已经丢了,已经无可挽回了,修不修羊圈无所谓了,没有意识到是羊圈的问题,没有认识到真正错在哪里。可是第二次的经历,让养羊人真正明白口己错在没有把羊圈修结实,因此及时的纠正了错误,至此寓言故事想要表达思想主旨己经水到渠成的彰显出来,就是在生活屮出现问题失误不可怕,只要及时地补救,将损失减少到 最低限度,而不是一错再错下去就行。同时我们也对养羊人也会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样的教学层次分明,逐步升华。再如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一课中,开始兔姑娘和鹿先生从美丽的小路走过后都说了同样的话:“啊,多美的小路啊!”这是两人走在美丽小路上的初步感受,后來小路变脏了,经过他们的辛勤劳动后小路又变美了,这时兔姑娘说的是「'美丽的小路好香啊”鹿先生说的是「'美丽的小路好亮啊!”这时为什么同样是小路“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小兔和小鹿会一开始只感觉到小路很美丽,而后来还感受到了小路不仅美,还很香、很亮,这是因为这过程中他们为保护环境付出了劳动,他们从干净的小路上感受到了主动保护环境的意义与乐趣,因此这小路的美更有了深刻的意义。我们可以抓住小兔、小鹿开始与最后对小路的不同夸赞,来提升学生的认识,使教学有层次性。二、文本细读,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富有深度和广度曾有人这样说过:我们不可能拉长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如果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來说:我们不可能拉长课堂教学的时间,但是我们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厚度。阅读教学只有层次性还是不够的,因为这仅仅''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有深度、有广度。㈠历史背景资料的补充引入,帮助学生理解体悟,拓宽教学的广度。我们入选的教材纵观五千年,内容丰富多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容易讲励志、冶情的文章,对历史题材以及古诗文的教学感到有难度。因为历史题材和古诗文的教学需要补充大量的历史背景资料。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我们补充阅读资料《孤儿》《石吉荣》《罗盛教》《洪学智回忆录节选》和电影《上甘岭》影视资料片段,既有助于学生尽快融入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乂拓宽了教学的广度,使教学内容丰富,不再显得单薄苍白。本次优质课评选中,《可爱的中国》、《野草》和《古诗两首》的教学都需要历史背景资料的补充引入,董慧老师在《可爱的屮国》一课屮补充引入了方志敏在狱屮的资料和照片,帮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初步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祖国母亲遭受蹂蹒这一部分时,教师补充了“九一八事件”的录像资料,加深学生对当时国家面临亡国灭种绝境的体会,同时也使白己的教学内容丰厚起来。卜祥丽老师教学《野草》时,在学习第七自然段体会“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这段话含义时,教师及时的补充抗H战争时期的相关资料,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深刻含义,效果比较明显。我们有一位老师还执教了《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我们都知道古诗的特点是语言高度凝练,意境深远,必须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来理解。《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都是送别诗,从字面上也并不难理解诗意,但是两首诗创作的背景却有极大的反差:《别董大》中的董大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期盛行胡乐,但是当时能够真正欣赏七弦琴这类胡乐的人不多,董庭兰感到曲高和寡,缺少知音,郁郁寡欢。这时的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流浪,经常处于贫困的境遇之中。但是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词句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元二使安西》则是诗人王维的好朋友元二要去安西做官,自己舍不得好朋友离开所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果教师能够在从字面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及时的引进这些背景资料,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深刻感受诗人不同的送别情感,同时本课的教学内涵将丰厚起来。㈡品味语言文字,增加教学的深度1、品味语言文字,感悟深刻的思想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理解词句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的效果”。课文屮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文字,透过字面去探寻文字背后的“秘密”或“故事”,揣摩作者的思想。也就是说阅读教学要上出语文的味道来!比如说《送元二使安西》的最后两句是:劝君更进--杯酒,两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屮的“更”字最能表达诗人王维舍不得朋友走的感情。“更”是“再一次”的意思。为什么王维让元二再喝一杯酒呢?朋友临别肯定是你劝一杯我劝一杯,已经喝了不少了,此时王维请元二再喝一杯,并且说出了一个让元二无法推辞的理由,就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这样让元二一个劲儿的喝酒,是不是在拖延时间,好跟元二多 说几句话呢?王维这样让元二一个劲儿的喝酒,是不是想让元二喝醉了酒无法上路,再多停留一天?是不是今天下雨了,元二就别走了,我们再多呆一天。透过品味这个“更”字,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王维与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蝙蝠和雷达》一课中,我们比较容易抓住“反复研究”、“终于”体会科学家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但是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难道它的研究特别敏锐,能够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我们很容易忽视这个疑问句。正是这个疑问句的背后折射出科学家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思考的科学品质,这才是把蝙蝠和雷达联系起來的关键所在。《画杨桃》一课中,通过品味“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还不错”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因为父亲对作者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所以作者已经知道自己做什么事不能“想当然”。通过品味“审视”一词,我们发现老师也是一个不想当然的人。所以“他们的教诲使自己一生受用。”董慧老师、卜祥丽老师、王寿命老师、谢奕老师、索岩峰等老师在教学中都比较注重语言文字的品味,采収资料补充、想象画面、借助插图、对比体会、朗读体会等方式进行语言品味,丰富了思想内涵,增加了教学的深度。2、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表达方式的巧妙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需要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我们在品味文本中的关键语句,感悟思想内涵的同吋,还应感受作者是怎样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再见了,亲人》一课中,作者运用了祈使句和反问句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可爱的屮国》笫二自然段描述祖国母亲遭受蹂蹒用了反问加排比的句式,表达祖国母亲的悲愤之情;第四自然段运用了反义词加排比句式,向我们展现了祖国美好的未来,表达了作者对明天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Z情。《惊弓之鸟》一课最后一段:“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句话在表达方式上很有特点,是前果后因,跟以前的前因后果是有区別的,谁在前面就强调谁。这里强调的是它飞得慢,叫声悲惨这个结果。是对第一句的“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的阐释。市此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在表达方式上的巧妙。再如《画杨桃》中有同学们的两次语言描写,内容是一样的,只是第二次加上了省略号,就让我们感受到同学们发现自己错了,很羞愧,一副支支吾吾的样子。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让我们体会到了表达方式的精妙。3、品味语言文字,感受布局谋篇的匠心独具每篇课文,在其布局谋篇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前三段基本相同,叙事抒情相结合,最后三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蝙蝠和雷达》虽然是一篇科普短文,但是在布局谋篇上也是有特点的,文章开头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的主要问题,激发我们的探究学习欲望。《桥》这一课的构思更是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作者明明知道老汉和小伙子父子关系,但是在前面却并不点明,而在最后通过老汉的老伴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我们才知道他们的父子关系。这样布局某篇,能够是文章产生更感人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意料之外的震撼,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三、文本细读,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心词句统领教学每一篇文章都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每一篇文章都是围绕这屮心内容来展开。因此,在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屮,我们在把握文本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准确抓出最能表达文本思想内涵的语句,以此统领教学,实效性更高。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我们抓住了最能表现本文情感主线的关键语句“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得了呢?”进行“一咏三叹”。《画杨桃》一课我们可以抓住“想当然”这个中心词来展开教学:我不想当然,实事求是,把杨桃化成了五角星;老师不想当然,对我的作品没有妄下结论,而是“审视”;同学们一开始“想当然”,嘲笑我画错了。后来通过亲身实践,发现白己错了,意识到自己想当然是不对的,所以很羞愧。《自然之道》中最能体现文本思想内涵的句子应该是“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我们可以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这是一件蠢事吗?我们蠢在哪里?通过深究文本,品味语言,逐步体会文本的深刻内涵来。整个教学环节简洁高效。谢奕老师在教学《自然之道》一课时就是抓住了“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这句话,虽然不够准确,但教师已经有了这种意识。 各位老师,教师解读文本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力,二是対文学文本的悟性。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短时期内就能形成的。教师应是文本优秀的阅读者。教师必须大量阅读经典的优秀文本,增加积累,才能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准备课用了一生的时间,就这一节课而言,我只用了儿分钟。最后我想以山东省教育学院齐健教授的话作为我本次汇报的结束语,与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共勉:u一堂好课的底线必须有学科性质!u教学必须按照学科自身规律办事!u浮华散尽始见真。所谓完美的教学,也许是用看似质朴无华的简约方式,而使学生获得最丰硕的收益!u教师必须自觉锻造一种“专业灵魂”,即善于思想的大脑和卓然独立的精神操守。一句话:我思故我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