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的全引式课堂

数学中的全引式课堂

ID:35343263

大小:57.6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3

数学中的全引式课堂_第1页
数学中的全引式课堂_第2页
数学中的全引式课堂_第3页
数学中的全引式课堂_第4页
数学中的全引式课堂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中的全引式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题目:数学中的全“引”式课堂作者:彭银川陈国锋通讯地址:湖南省茶陵县下东中学邮政编码:412414联系电话:13055126505数学中的全“引”式课堂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的全引式教学方法突出一个“引”字,要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引趣法”导入新课;以“引辨法”、“引深法”、“引发法”讲授新课;以“引探法”结束新课。在各环节中,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关键词:数学全引式课堂数学课的许多内容十分抽象,既不便于学生理解,又容易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定理等,失去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成

2、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下面我谈谈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数学课堂教学,不能以注入式为主,而是教师通过运用启发式的语言与各种技巧(如提问、板书等)相互配合,引导学生自己思索,最终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每一个环节中都需教师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各种技巧融为一体穿插运用,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无论是在引入新课还是讲解新课或是课尾小结时,都要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全引式教学方法突出一个“引”字。具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以“引趣法”导入新课。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驱动力。而

3、学习动机最现实的、最活跃的成份是学习兴趣。如果在导入新课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将会有明显提高。引趣法的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以古引新。即运用中外古代的数学成就,导入新课来引趣。例如,结合课本讲一讲祖冲之引入圆周率,讲高斯的故事讲等差数列,讲讲拿破仑分圆的故事,引入将圆四等分的几何画法等来引起兴趣。二是精心设疑。“设疑”是为了使学生对问题产生疑团,学生有了疑,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思维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在讲解二次根式的化简时,提出几种对立的结果来激疑;若a<0,化简

4、

5、

6、o这里有三种结果,第一种:原式=

7、a~a

8、=0;第二种:原式

9、a+a

10、=2a;第三种:原式=

11、a+a

12、=-2a;到底哪种正确,为什么?三是创设冲突,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冲突”一旦形成,学生便能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学习。例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前提出:若不过河,你能测出对岸A、B两点间的距离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二、以“引辨法”、“引深法”、“引发法”讲授新课。如果在讲授新课时不随时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学生的兴趣也不会持久。我们可以用“引辨法”和“引深法”去引导学生去思

13、考,使学生始终饶有兴趣地听课。1、引辨法。引辨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出正误相近的概念,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分清正误、辨明是非的同时,保持长久的兴趣。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对比辨异。如讲Q+b)2公式时,可与(ab)2以比,提出能否得出(a+b)2=a2+b2等。二是会诊辨错。教师要把学生平时作业或考试中出现的错误,编成典型事例,让学生去寻错,辨误。既能引起兴趣,又能印象深刻。三是陷阱辨漏。教师可选择学生在解题中可能遗漏的问题,让学生跌入陷阱后,由教师指点,再让学生辨漏。例如,当H1为何值

14、时,方程(m-1)x2-(2m-l)x+m+l=O有两个相异实根。学生容易遗漏mTHO的条件。四是诡辨寻因。教师提出荒谬的结果,让学生去思考找原因。如,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直角等。2、引深法。即用变式的方法。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如变换条件或结论或形式或图形的位置等,而使问题的实质不变,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从而思维量逐步加大,对问题的本质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如变条件:P为正三角形ABC外接圆劣弧BC±任一点,求证AB2-PA2-PB-PC,若把正三角形改为等腰三角形,结论不变,问题深

15、化了。3、引发法。在教材中,有些问题具有某种智力价值,教师应注意挖掘,以引起学生的思维发散。在挖掘教材时要把握几个发散点:一是概念发散:要求学生思考某个数学概念的多种涵义,例如,在讲同底数無的乘法法则aro•an=a(OT+n)时,可提出a的涵义是什么?实际8不仅表示有理数,也可看成一个式。同样(a+b)2=a2+2ab+b2也可让学生思考a、b的多种涵义。二是条件发散:即要求学生思考可达到规定结果的种种条件。例如,让学生写出结果是1的各种运算(包括公式、法则),或可更明确一些,要求学生用适当的

16、数或式填在以下各括号内,使结果为:()+()=1;()•()=1;3二1等等。(.・・・)三方法发散:即要求学生思考某个问题的解答。例如,用换元法分解因式:(x2+8x+7)(x2+8x+15)+15;学生大部分设y=x2+8x来解,实际可引导学生思维发散,设y=x2+8x+7或者设y=x2+8x+15,也可设y二x2+8x+&y二x2+8x+6,等等,而最好的方法是设y^x2+8x+(7+15),因为此时,原式=(y-4)(y+4)+15二(y+1)(y-1);同样,2用换元法解方程(x2+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