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284735
大小:95.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3-23
《湖州市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附件1:湖州市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我们也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新的一轮基地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应当体现时代要求,构建面向新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市将从2003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为了积极、稳妥、有效地推动此项工作,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按照《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的意见》要求,积极进行省级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实验工作,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新教材的使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速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建立和完善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努力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以课改实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步伐,让全体学生接受更加优质的基础教育。二、实验的目标(一)实验的总体目标25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精
3、神,落实《纲要》提出的各项改革目标,验证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合理性,探索课程改革实验的规律和方法,研究解决课改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途径,为新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践依据和建设性意见及建议。不断积累和总结课改实验的经验和教训。(二)实验的具体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在本市的适应性、可行性,不断探索和积累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方法及有效途径。2、通过实验,检验各科新课程标准及所选用实验教材的科学性、适用性,为修改和完善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提供实践依据和建设性意见。3、通过实验,探索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的
4、具体工作机制,以及开发、建设与地方、学校特色相适应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策略与方法,形成新课程教学管理机制,提高地方和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的能力。4、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和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与合作、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主动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5、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举措及途径,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建立民主、平等
5、的新型师生关系,确立新的学生观、教育教学观,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6、通过教育评价改革实践研究,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修订和完善对学校教育评价的相关标准及对教育的考核评价标准。探索中小学考试内容、方法及学生素质评价的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和各科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以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25三、实验的主要内容(一)课程结构改革的研究。改变课程结构学科本位格局,加大课程综合力度,加强综合课
6、程的教学研究,探索小学、初中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的基本教学规律及其教学模式。根据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并根据本市实际,科学、合理地编制义务教育段各年级的课程设置计划。(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革命。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各科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并以新标准优化教学过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为主体,构建主体参与、合作学习、体现差异、发展个性、师生互动、主动探究等能够有效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机制。(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改革的研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
7、改进教学实践的导向功能。在考试内容上,突出全面性和基础性,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如:实验操作、听说会话、实践探究等)的考查;在考试形式上,采用口试、面试、笔试、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办法,将新课程设置的各门学科进行“多元”、“分项”、“分散”考试,并试行分层、弹性考试;在评估方式上,小学采用等级制、星级制,初中采用等级和百分制并用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判式为描述式、激励性评语;要从终端评价转向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通过学生成长记录册、素质发展评价手册等方式对学生学业成绩、身心素质、个性特长、情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