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264537
大小:14.2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22
《人教版初三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初三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着重谈论治学应该具有的精神,即格物致知的精神。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有很强的说服力。下面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人教版初三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教学目标: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运用的论证方法。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点:(l)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2)理
2、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把握各段意思,理清行文思路,归纳的三要素。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3、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2.明确学习目标3.了解作者4.检查预习:(1)注音:丁肇()中不知所措()(2)释词: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求知,得到知识。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正心:端正心思。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整齐家政。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
4、非常顺利,毫无挫折。(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回答导入问题同学们找到造成这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明确)例:刚才那个女大学生因为没有格物致知精神,没有实践能力,所以她的动手能力比较差.。我觉得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没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而中国的学生在这个文化背景之下,也是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偏向与抽象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才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2.整体分析课文内容(1)师:这两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实际上,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就是因为她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既然这么重
5、要,“格物致知”中国词究竟是上面意思?明确:格物致知就是“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的意思。“格物致知”作为一种精神,是指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得到知识的一种精神。(2)师: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师: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6、(学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合作讨论,形成一致观点)明确:前面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认为作者讲了三方面的道理来证明“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论点的:道理(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道理(2)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道理(3)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什
7、么?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他是否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5)简述的论述思路明确;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
8、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6)归纳结构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