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数学必修二第三章公式及证明

人教数学必修二第三章公式及证明

ID:35208524

大小:40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1

人教数学必修二第三章公式及证明_第1页
人教数学必修二第三章公式及证明_第2页
人教数学必修二第三章公式及证明_第3页
人教数学必修二第三章公式及证明_第4页
人教数学必修二第三章公式及证明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数学必修二第三章公式及证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3.3.2两点间的距离①公式②.公式证明OyABx3.3.3点到直线的距离①.公式内容②.推导方法一、定义法证:根据定义,点P到直线的距离是点P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如图1,设点P到直线的垂线为,垂足为Q,由可知的斜率为的方程:与联立方程组解得交点二、函数法证:点P到直线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的最小值就是点P到直线的距离。在上取任意点用两点的距离公式有,为了利用条件上式变形一下,配凑系数处理得:当且仅当时取等号所以最小值就是三、不等式法证:点P到直线上任意一点Q的距离的最小值就是点P到直线的距离。由柯西不等式:当且仅当时取等号所以最小值就是四、转化法证:设直线的倾斜角

2、为过点P作PM∥轴交于M显然所以易得∠MPQ=(图2)或∠MPQ=(图3)在两种情况下都有所以五、三角形法证:P作PM∥轴交于M,过点P作PN∥轴交于N(图4)由解法三知;同理得在Rt△MPN中,PQ是斜边上的高六、参数方程法证:过点作直线交直线于点Q。(如图1)由直线参数方程的几何意义知,将代入得整理后得当时,我们讨论与的倾斜角的关系:当为锐角时()有(图2)图五当为钝角时()有(图3)得到的结果和上述形式相同,将此结果代入①得七、向量法证:如图五,设直线的一个法向量,Q直线上任意一点,则。从而点P到直线的距离为:附:方案一:设点P到直线的垂线段为PQ,垂足

3、为Q,由PQ⊥可知,直线PQ的斜率为(A≠0),根据点斜式写出直线PQ的方程,并由与PQ的方程求出点Q的坐标;由此根据两点距离公式求出|PQ|,得到点P到直线的距离为d方案二:设A≠0,B≠0,这时与轴、轴都相交,过点P作轴的平行线,交于点;作轴的平行线,交于点,由得.所以,|PR|=||=|PS|=||=|RS|=×||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RS|=|PR|·|PS|所以可证明,当A=0时仍适用3.3.4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①公式d=

4、C2-C1

5、/√(A²+B²)②公式推导设平行直线为L1:Ax+By+C1=0,L2:Ax+By+C2=0利用平行直线距

6、离的定义,等于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设P(x0,y0)是Ax+By+C1=0上的点∴Ax0+By0+C1=0即Ax0+By0=-C1∴平行直线距离=P到直线L2的距离=

7、Ax+By+C2

8、/√(A²+B²)=

9、C2-C1

10、/√(A²+B²)即平行直线间距离公式是d=

11、C2-C1

12、/√(A²+B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