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199287
大小:6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21
《2013秋季学期质量分析报告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官垌中心小学2013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为了总结经验,全面的了解我校教学的现状,寻找尚存的问题,以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现将我镇小学2013年秋季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分析如下:一、2013年秋季学期教学成绩数据统计与分析语文数学教学成绩数据统计年级科目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折算分一语文79.682.666.478.17数学77.585.955.776.51二语文80.287.967.180.68数学76.482.457.875.09三语文738244.670.94数学67.266.339.661.33四语文60.761
2、.816.352.25数学68.672.544.965.4五语文6675.521.160.81数学74.782.151.673.04六语文65.168.621.457.75数学66.768.837.861.76从各年级语文、数学教学成绩来看,与13年春季学期比较,成绩总体变化幅度不大,保持相对的比较稳定,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四、五、六年级语文教学成绩相对比较薄弱,达不到教学目标。三年级、六年级数学在平均分、优秀率两个方面来看都很低,与教学目标相比存在的差距比较大。二、学校教学现状分析。8大部分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责任心较强。在课程改革中能够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尝试
3、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为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教学观念保守,对新课改一知半解就目前来看,有相当部分老师也知道什么是课改,也知道课改的好处,也懂得课堂上,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上,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始终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表现在:1.以“讲”代“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常常用“讲”和“分析”代替学生的“学”和“理解”,教师把课本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害怕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害怕自己教学的知识点与教学参考书中的“标准答案”有偏
4、差。因而以“讲”代“学”的现象普遍存在。2.课堂学习交流活动流于形式。虽然,有的教师在上时也有一些课有学生的活动,学生也有小组交流、讨论,但最终结果是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观点置若罔闻,各种问题都归结到教师的“正确答案”上来,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只是形式而已,(特别是有人听课时)只是表演给听课教师看的。3.大部分老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不以为然。有部分老师,特别是教龄较长、年龄偏大的教师对此很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教书几十年,用惯了的教学方法,现在叫我们改,实在是难以接受,有的老教师认为,教不了几年就要退休了,也不想稿什么课程改革。4.少部分中青年教师的教师急功近利。认为考什就
5、教什么。用不着搞那么多形式浪费时间,到时候学生考不到好的成绩,家长不满意,学校考核自己要吃亏。(二)对新课标的解读不到位,教学目标可操作性不强。新的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三维目标”8: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我们的老师们在教学中却很难准确有效地把握这些目标。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文章人文性较强,于是老师们在教学中为了挖掘教材的“人文”价值,常常把“人文性”当作教学目标,不遗余力的大讲特讲,忽视了“精读、感悟”,虚化了教材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使得教学目标变得空洞而无法测量;还有的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若干个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实现达到
6、这些目标,但一节课下来,似乎什么目标也没有达到,使得若干个教学目标都落空了。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们注重的是知识目标,常常把知识目标作为教学的重点,反复讲解、反复练习,而对教学中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却视而不见。这样的教学显然是存在严重问题的。(三)课堂教学循规蹈矩,机械耗能低效。在我听课中我们发现,我们有相当部分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与课改前的教学没有什么变化。老师的教学程序基本上是沿用了几十年的凯洛夫(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复习引入新课、作者及背景介绍、学习文章字词段、总结课文,布置作业。而且在整个一节课的教学中,尤其是一些特岗教师,大多数
7、时间都是教师站在讲台上,采用灌输式的方式给学生“灌”知识,学生仍然是处于被动的状态接受知识,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在教学中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在提,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的答案也只能是按照教师备课中预设的意图回答。偶而也有些老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的,于是学生或前后桌,或左右桌,或三五个在一起,叽叽喳喳,看似热烈地讨论起来,等到讨论结束时,老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却不置可否,而是用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给于解答,于是全班学生的认识又都统一到老师的“标准答案”上来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为什么所有的问题就只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