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试析溴代salen型配体及其钴(ⅱ)、铜(ⅱ)、锌(ⅱ)和镉(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性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图分类号:密级:UDC:本校编号: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溴代Salen型配体及其钴(II)、铜(II)、锌(II)和镉(II)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性质研究研究生姓名:张艳萍学号:0205011学校指导教师姓名:许力职称:副教授董文魁职称:教授申请学位等级:工学硕士专业:化学工艺论文提交日期:2007年11月论文答辩日期:2007年12月万方数据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获得兰州交通大学或其他
2、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兰州交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兰州交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溴代Sa
3、len型配体及其钴(II)、铜(II)、锌(II)和镉(II)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性质研究StudyonSynthesis,CrystalStructuresandPropertiesofCo(II),Cu(II),Zn(II)andCd(II)ComplexeswithBromo-substitutedSalen-typeLigands作者姓名:张艳萍学科、专业:化学工艺学号:0205011指导教师:许力、董文魁完成日期:2007年10月兰州交通大学LanzhouJiaotongUniversity万方数据万方数据兰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
4、论文摘要Salen化合物(即N,N'-bis(saliylaldehyde)ethylendiamine)是在四齿Schiff碱配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类配体通常是由一分子二胺和两分子的醛通过脱水缩合而得的。它的配位原子一般包括:两个亚胺氮原子,两个来自于醛的其他取代基,通常是酚氧原子。该配体的特点在于,它的配位点经常位于同一平面内,这使得过渡金属与配体首先成平面配位,留下轴向的两个配位点与辅助配体配位。Salen类配体跟金属离子有较好的配位作用,形成的Salen类配合物用来作为多种有机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剂,生物酶的反应中心模型,发光材料
5、和磁性材料等,并广泛应用于医药,分析化学,金属腐蚀和功能材料中,使得Salen及其配合物的研究十分广泛,特别是在其合成、结构与应用等方面都有引人注目的进展。因此,合成新型的Salen型配体及其配合物,研究它们的性质及应用,对配位化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本论文中,我们首先合成了一系列二胺(1,2-二胺氧乙烷,1,3-二胺氧丙烷和1,4-二胺氧丁烷),然后利用3,5-二溴水杨醛分别与三种不同的二胺反应合成了三种新型的1Salen型配体,它们分别是:1,2-二胺氧乙烷双缩3,5-二溴水杨醛(H2L),1,3-二胺氧丙烷23双缩3,5-二溴水杨醛(
6、H2L),1,4-二胺氧丁烷双缩3,5-二溴水杨醛(H2L),然后利用这些新型的Salen型配体分别与过渡金属的乙酸盐反应,制备出了它们的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溶解性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1通过自然挥发法,培养出5个配合物单晶,它们分别是:H2L-乙酸铜(II)配合物,1114H2L-乙酸钴(II)配合物,H2L-乙酸锌(II)配合物、H2L-乙酸镉(II)配合物和H2L-乙酸锌(II)簇合物;X-射线单晶结构测定结果如下:11H2L-乙酸铜(II)配合物([Cu(L)]),化学组成为
7、:C16H10Br4CuN2O4,分子量:677.44,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14.076(2),b=6.9801(14),c=19.858(2)Å,3–3−1α=90º,β=107.613(2)º,γ=90º,V=1859.6(5)Å,Dc=2.420Mg∙m,=9.796mm,F(000)=1284,Z=4,R1=0.0638,wR2=0.1463。11H2L-乙酸钴(II)配合物([CoL(H2O)2]n),化学组成为:C16H14Br4CoN2O6,分子量:708.86,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
8、,晶胞参数a=25.168(3),b=10.2343(18),c=3–37.8917(14)Å,β=91.375(2)º,V=2032.1(5)Å,Dc=2.317M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