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金成银〈金锁记〉与《怨女》之比较

点金成银〈金锁记〉与《怨女》之比较

ID:35117752

大小:118.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3-18

点金成银〈金锁记〉与《怨女》之比较_第1页
点金成银〈金锁记〉与《怨女》之比较_第2页
点金成银〈金锁记〉与《怨女》之比较_第3页
点金成银〈金锁记〉与《怨女》之比较_第4页
点金成银〈金锁记〉与《怨女》之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点金成银〈金锁记〉与《怨女》之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點金成銀?〈金鎖記〉與《怨女》之比較指導老師:陳碧霞老師研究生:北一女中二年忠班林宛菱、張乃文22目錄壹.緒論一.研究動機和目的二.文獻分析貳.正文一.故事背景二.情節對照三.人物分析(一).女主角(二).男主角(三).女兒(四).媳婦(五).兒子四.意象比較五.主旨探討參.結論22壹.緒論一.研究動機和目的 張愛玲在中文現代文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她的中篇小說〈金鎖記〉為其獲得世人最高評價的作品之一。文學評論家夏志清認為,〈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文藝評論家傅雷也表示,〈金鎖記〉為「文壇最美的收穫之

2、一」。張愛玲於二十三年後,出版了長篇小說《怨女》。由於《怨女》與〈金鎖記〉具有高度相關性,因此這二部作品時常被評論者拿來比較討論。這些評論多將《怨女》視為〈金鎖記〉的改寫、擴寫或重新創作,觀點不一而足。尤其大部分論者主張:《怨女》就是〈金鎖記〉的長篇版本,但是閱讀後讓我們產生了許多疑惑──張愛玲為什麼要寫相同的故事?兩部相同的小說為什麼結局不同?《怨女》描寫人物的方式和〈金鎖記〉迥異,男女主角的性格、部分角色的增刪……種種差異讓我們質疑這兩部作品是否探討相同主題,因而開始了我們的研究。二.文獻分析我們以皇冠出版社於199

3、1年出版的《傾城之戀》與1966年出版的《怨女》作為比較文本,並閱讀兩岸相關的學術論文、文學評論、張愛玲研究專書、大學學報等,分析整理前人對兩部作品的看法。一般而言,評論張愛玲兩部作品〈金鎖記〉、《怨女》的觀點可分為兩類。部分論者認為,兩部作品出版時間雖相距二十多年之久《傳奇》,上海雜誌社,1944年8月出版;《怨女》,1966年於香港星島日報與台灣皇冠連載,但實際上寫的就是同一個故事,這類評論者傾向將〈金鎖記〉及《怨女》看作同一部作品,兩篇為單純的擴寫關係。這樣主張的論者有陳嶸的〈「《怨女》」與「〈金鎖記〉」之比較〉《

4、中華現代文學評論集》,張漢良主編,中華文藝月刊社,66年2月、李元貞的〈張愛玲的〈金鎖記〉與《怨女》〉,另外,林幸謙在他的〈重讀《怨女》:尋找女性和他者的聲音〉《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2期,1998年12月即直接表明柴銀娣就是曹七巧,並在〈〈金鎖記〉與《怨女》:婆媳關係與閨閣政治論述〉見氏著,《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臺北:洪葉,2000年做了進一步的說明。上述評論觀點大致可以歸納出下列主張:〈金鎖記〉與《怨女》為同一作品,兩篇主題一致,主角性格相同。《怨女》的作用在於補足〈金鎖記〉人物塑造及時局影響等方

5、面刻畫未盡理想之處;透過《怨女》的擴寫,可以讓讀者進一步理解〈金鎖記〉受限於字數篇幅而未能充分探討的思想。相對的,另一部分的論者則認為〈金鎖記〉和《怨女》不能被22視為同一小說的長短版本,主張《怨女》是創作新造。這類主張包括:陳輝揚的〈歷史的走廊——張愛玲的足音〉《張愛玲的世界》,鄭樹森編選,允晨文化,1990初版、王拓的〈「《怨女》」和「〈金鎖記〉」的比較〉見氏著,《張愛玲與宋江》,藍燈新刊,1976年3月初版、高全之〈《怨女》的藝術距離及其調適〉見氏著,《張愛玲學》,臺北,麥田,2008二版、郭玉雯在〈〈金鎖記〉與《

6、怨女》比較研究〉《金鎖記》與《怨女》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66期,2006年12月的推論以及林美秀的〈張愛玲《怨女》的改寫意義〉見《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第廿八期。  第二派論點指出兩篇作品在描寫重點、觀照角度、主題思想等各方面皆存有明顯差異,這些差異證明〈金鎖記〉與《怨女》並非同一故事。二篇作品雖重複書寫類似題材,但〈金鎖記〉強調主角性格造成的悲劇,《怨女》轉變為強調時代背景隱含的社會問題,二者可視為獨立創作的兩個故事。眾多論者用「改寫」、「擴寫」、「依仿」、「重寫」或「創造」來定義這兩篇作品的關係

7、,但之間並無明確的區隔標準。「重寫」可能指「重複書寫」,也可能指「重新創寫」;甲所謂「改寫」可能等同乙所謂「創造」。因此,我們擱置辯證定義關係的用語,純就作品本身探討比較。  將兩部作品視為同一作品的論述,把《怨女》的作用定位在使〈金鎖記〉更加完整,所以增刪情節。然而,這些論者似乎刻意忽略刪除七巧女兒長安一角以及改變各個人物性格的影響。張愛玲若僅想使〈金鎖記〉更臻完備,只要擴大鋪寫即可,為何刪除女兒角色?又何必大費周章調整情節,改變著力點?所有的變動背後必有作者精心的安排。兩部小說存在的諸多差異,實難視作同一作品。將兩部

8、小說視為不同作品的論述,指出〈金鎖記〉後半強化描寫七巧的瘋狂行為,《怨女》則側重書寫世家大族的沒落,由此窺見張愛玲創作重點的改變。陳輝揚見〈歷史的走廊——張愛玲的足音〉,《張愛玲的世界》,鄭樹森編選,允晨文化,1990初版、郭玉雯同注8主張《怨女》為循環結構,作者透過銀娣刻畫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宰制,篇末描寫姚家的衰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