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

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

ID:35092053

大小:6.49 MB

页数:153页

时间:2019-03-17

上传者:U-24835
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_第1页
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_第2页
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_第3页
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_第4页
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分类号:K901密级:公开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论文题目(中文)——以敦煌地区为例TheStudyonEcologicalTown-CountrySystem论文题目(外文)——AcaseofDunhuangRegion研究生姓名刘星光学科、专业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学位级别博士导师姓名、职称董晓峰教授论文工作起止年月2011年9月至2016年6月论文提交日期2016年6月论文答辩日期2016年1月学位授予日期校址:甘肃省兰州市 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兰州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可以公开□不易公开,已在学位办公室办理保密申请,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请在以上选项内选择其中一项打“√”)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日期: 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中文摘要生态城乡系统是将城、乡、野(自然地)视作一个整体,并应用生态学和系统论原理,来研究城乡野可持续发展的体系。生态城乡系统是一种可持续的“城乡野”融合发展系统,其要旨是要实现“城乡野”系统的整体生态化保护管理与合理发展。当前城、乡与野三者分离式的发展与管理模式是城乡问题产生的根源,长期城乡分离式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而城乡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又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虽然《城乡规划法》早已颁布实施,但传统的分割式发展思维仍占主导,阻碍着城乡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推进。构建生态城乡系统理论,以此来统筹城乡与自然保护地系统融合发展,在城乡野系统中既尊重有机联系又客观对待子系统差异特征,因地制宜、系统推进城乡野融合发展问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迫切需要。生态城乡系统在不同的研究区域表现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山地型生态城乡系统、平原型生态城乡系统、生态脆弱型生态城乡系统等。本文所述的敦煌地区指以敦煌市为中心的疏勒河流域甘肃省部分,与古敦煌郡范围相似,具体包括玉门市、瓜州县、敦煌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5个行政单元。是典型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自然单元相对完整,属于生态脆弱型生态城乡系统。本文应用文献分析法、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分析方法、GIS空间分析、统计分析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等方法,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为:(1)生态城乡进展研究。目前对于生态城乡的研究比较分散,依据研究主题的不同与研究重点的差异,进行了生态城乡研究进展系统、跨学科式的分析,并以城乡野系统的生态化发展为主线,总结梳理了国内、国外的典型案例模式。从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两个层面综述了生态城乡系统的相关研究。本部分的研究i 特色是对已有研究跨学科,系统化的梳理。(2)生态城乡系统的理论体系研究。本文从城乡野一体化、系统化的视角出发,从概念界定、发展原理、功能特性、类型划分、系统构成、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体系构建7个方面探索性的构建了生态城乡系统的理论体系,为生态城乡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本部分研究特色是提出城乡野融合的生态城乡系统理论体系。(3)敦煌地区生态城乡系统景观格局分析。景观是城乡野空间的综合反映首先,综合分析了敦煌地区这一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地域系统的结构特征。并以2000、2005及2010三期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从区域整体和上、下、游区域差异两个层面,进行了敦煌地区土地生态系统构成与动态演变分析。得出结论:未利用地生态系统面积占敦煌地区总面积的90%以上,支配着敦煌地区整体景观格局,中游地区玉门市、瓜州县土地变动剧烈,两个地区的城乡建设与农业开发是区域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部分研究特色是对敦煌地区景观系统进行了与流域系统相对应的上、中、下游分区研究,研究更加详尽,加强了土地景观构成与动态变化的研究深度。(4)敦煌地区生态城乡系统资源承载人地协调分析。资源承载分析是衡量城乡野协调程度的有效手段。应用水资源承载力及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敦煌地区的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进行动态演变与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超载严重,农业用水比重过大,生态用水严重不足,2012年区域生4态赤字达336.8810公顷;5市县中,敦煌市用水量最高;2006-2012年,瓜州县与玉门市的农业用水增量最大。本部分研究特色是对敦煌地区生态承载进行了与流域系统相对应的上、中、下游分区研究,突出了区域水足迹的差异分析。(5)敦煌地区生态城乡系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通过对敦煌地区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的定量比较分析,明晰了敦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具体为:1)经济总量较好,区域产业构成差异大,发展模式粗放;2)城乡集中分布于交通沿线及绿洲区域,户籍人口城镇化低,城乡规模较小;3)人口构成以移民、多民族为特点,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城乡收入差距低于全国与甘肃省平均水平;4)自然保护区工作作为区域空间管治的重要手段,成效显著。本部分研究特色是分上、中、下游对敦煌地区社会经济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突出了社会经济发展ii 与自然流域系统的耦合关系。(6)敦煌市生态城乡系统融合发展满意度评估。应用问卷调查方法,综合评估敦煌市生态城乡发展水平。最终得出,敦煌市生态城乡综合满意度得分为6.51,处于较满意的水平。五个子系统中,生态经济子系统得分最低为5.89,而其中的农业绿色化水平各项指标得分很低是重要原因。本部分研究特色是首次应用生态城乡系统评估问卷调查数据,对生态城乡系统融合发展进行了实证评估。关键词:生态城乡,城乡野融合,敦煌地区,系统特征iii TheStudyonEcologicalTown-CountrySystemAcaseofDunhuangRegionABSTRACTEcologicalTown-CountrySystem(ETCS)isasynthesizedArchitecturewhichapplytheEcologyprinciplesandSystemAnalysisMethodtostudy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Urban-Rural-WildareabasedontheviewofconsideringUrban-Rural-Wildareaasawhole.ETCSisasustainablesystemwhichintegratesUrban-Rural-WildareawithitsessenceofachievingtheoverallecologicalprotectedmanagementandreasonabledevelopmentofUrban-Rural-Wildsystem.Theseparateddevelopmentandmanagementmodeofurban,ruralandwildareaistherootcausewhichtriggerstheurbanandruralproblemsatpresent.Seriousenvironmental,socialandeconomicproblemswasbringaboutbylong-termurbanandruralseparateddevelopmentmodel.ThesystematicguidanceofecologicaldevelopmentofUrban-Ruralisveryrare.Althoughthe"TownandCountryPlanningAct"hasbeenpromulgatedforalongtime,thetraditionalanddivisionalthoughtstilldominanttheUrban-Ruraldevelopmentwayandhamperthepromotionofsustainableprocess.ConstructingEcologicalTown-CountrySystemisveryurgenttosolvetheproblemsofsegmentationdevelopmentwayofUrban-Ruralsystemnow.EcologicalTown-CountrySystemcanbedividedintoavarietyofcategoriesaccordingtoitsdifferentregionsuchasMountainforms,Plainforms,fragileeco-systemsformsandsoon.DunhuangregioninthispaperisreferedtothesurroundingareaofDunhuangcitywhichhasthesamerangeofShuleRiverBasininGansuProvince.AndYumenCity,GuazhouCounty,DunhuangCity,SubeiMongolianAutonomousCounty,AksayKazakAutonomousCountyareincluded.Itisatypicalinlandriverbasin,ofthearidnaturalunitwhichbelongingtofragileeco-systemformsofEcologicalTown-CountrySystem.Inthispaper,Asystemstudyhasbeenconductedbyapplyingliteratureanalysis,landscapeecologyandecosystemanalysis,GISspatialanalysis,statisticalanalysis,socialsurveymethodsinthewayofcombinationoftheoreticalandempiricalresearch.Themaincontentsandconclusions:(1)TheResearchProgress.Atpresent,theResearchesofEcologicalTown-CountrySystemarescattered.Inthispaperwecarriedoutthesystematicallyandcross-disciplinaryanalysisofEcologicalTown-CountrySystemresearchesinaccordingtoitsdifferencesresearchtopics.DomesticandForeigntypicalcasemodearesummedupbythemainlineoftheintegrationofUrban-Rural-Wildareawhichcombinedthetheoreticalandempiricalresearch.Thecharacteristicsofthissectionisitsofinterdisciplinary,systematicalanalysis.(2)TheconstructionofTheoreticalSystemofEcologicalTown-CountrySystem.WeconstructedEcologicalTown-CountrySystemtheoreticalarchitecturefromthesevenaspectsofthedefinition,developmentprinciples,features,typepartition,systemconfiguration,evaluationindexsystem,methodsysteminanexploratoryway.ThecharacteristicsofthissectionThecharacteristicsofthispartofthestudyisputtingforwardEcologicalTown-CountrySystemiv theoreticalarchitecturefromtheperspectiveoftheintegrationofUrban-Rural-Wildarea.(3)TheanalysisofecologicallandscapepatternofitsEcologicalTown-CountrySysteminDunhuangregion.LandscapeisacomprehensivereflectionoftheUrban-Rural-Wildspace.Firstly,thecharacteristicsofterrainstructureisanalyzedoftheDunhuangRegion.Thesystemcompositionanddynamicevolutionprocessoflandecosystemareanalyzedbyusingthreephaseremotesensingdataof2000,2005and2010fromthetwolevelsofthewholeregionandtheupstreamregiontodownstreamregion.Itconcluded:Unusedlandecosystemareaaccountsforover90%ofthetotalareawhichdominatesthewholelandscapepatternofDunhuangRegion.ThechangesofLanduseisverydramaticinthemiddlestreamwhichincludeYumenCityandGuazhouCountyTheurbanandruralconstructionand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thetworegionsisthemainfactorswhichaffectingtheregionallandscapedynamics.ThecharacteristicsofthispartofthestudyisanalyzingDunhuanglandscapesystemwithwatershedsystemviewoftheupstream,middlestreamanddownstreamwhichstrengthentheresearchdepthofitsLandscapecompositionanddynamics.(4)ThestudyonMan-natureharmonizationFluctuationsbasedontheresourcecarryingcapacityofEcologicalTown-CountrySysteminDunhuangregion.ResourcecarryingcapacityanalysisisaneffectivemeanstomeasurethedegreeofcoordinationofUrban-Rural-wildarea.ThestudyondynamicevolutionandspatialvarianceofthewaterresourceuseiscarriedoutbyusingtheCarryingCapacityofWaterResourcesandWaterecologicalfootprintmodel.TheresultsshowedthattheuseofwaterresourcesinDunhuangRegionisoverloadingseverely,theproportionofagriculturalwateruseexcessivetoomuchandecologicalwaterisshortageseriously.4In2012theregionalecologicaldeficitis336.88×10hectares;DunhuangCitywaterconsumptionisthehighestof5counties;2006-2012,theagriculturalwaterofGuazhouCounty,YumenCityincreasedgreatly.Thecharacteristicsofthispartofthestudyisitscorrespondingtotheheupstream,middlestreamanddownstreamwhichhighlightthedifferencesofregionalwaterfootprintanalysis.(5)The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efeaturesstudyontheEcologicalTown-CountrySysteminDunhuangregion.InthispartweclarifythemaincharacteristicsoftheDunhuangregionbyusingthecomparativeanalysismethodbasedonthequantitativeeconomicandsocialstatistics.Theresultshowedthat:1)TheOveralllevelofeconomicdevelopmentofthisregioniswellandthereislargedifferencesinregionalindustrialstructureanditsdevelopmentmodelisanextensiveone;2)Thetown-countrysettlementconcentratedalongtheintrafficlineandoasisregion,thehouseholdpopulationurbanizationislow,mostofthecityandcountryinthisregionisinasmallscale;3)Thecompositionofthepopulationischaracterizedbyitsmulti-ethnic,andculturalresourcesandthelargeimmigrants,theincomegap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islowerthanaverageleveloftheNationwideandGansuprovince;4)TheworkofProtectedareasinthisregionisseemedasanimportantmeansofregiongovernanceandgetsmanygoodapplicationresultsThecharacteristicsofthispartofthestudyisitscorrespondingtotheheupstream,middlestreamanddownstreamwhichhighlightingthecoupledrelationshipbetweenthesocial-economicdevelopmentandthenaturalwatershedsystem.(6)TheSatisfactionevaluationoftheintegrateddevelopmentlevelofEcologicalTown-CountrySysteminDunhuangregion.ThecomprehensiveassessmentofthelevelofDunhuangCityiscarriedoutbyquestionnaireanalysis.Finalresultsaretheoverallsatisfactionv scoreofDunhuangCityis6.51whichisinarelativesatisfactorylevel.Infivesubsystems,ecologicaleconomicsubsystemattainedthelowestscoreof5.89andthelowscoresofagriculturalgreenindicatorslevelisitsimportantreasons.ThecharacteristicsofthispartofthestudyisitscomprehensiveassessmentofintegrateddevelopmentlevelofEcologicalTown-CountrySystembyapplyingAssessmentQuestionnaire.Keywords:EcologicalTown-Country,Urban-Rural-wildarea,DunhhuangRegion,SystematicCharactetistics.vi 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v目录.................................................vii第一章绪论.............................................11.1选题依据.....................................................11.2研究区选择...................................................31.3研究目标.....................................................41.4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51.4.1研究内容与框架....................................................................................51.4.2研究思路................................................................................................51.4.3研究方法................................................................................................6第二章生态城乡研究进展与基础理论.......................82.1研究进展.....................................................82.1.1国外生态城乡相关研究进展................................................................82.1.2国际生态城乡均衡发展模式剖析......................................................102.1.3国内生态城乡相关研究进展..............................................................112.1.4国内生态城乡典型案例研究剖析......................................................182.2基础理论....................................................252.2.1田园城市与城市区域整体论..............................................................252.2.2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系统---城乡体系的系统性研究..................262.2.3岸根卓郎的城乡融合系统设计..........................................................262.2.4麦基的城乡融合体研究......................................................................272.2.5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性科学..........................................................29vii 2.2.6新型城乡形态理论..............................................................................312.2.7景观生态学与产业生态学..................................................................32本章小结.......................................................33第三章生态城乡系统理论体系构建........................343.1生态城乡的概念界定..........................................343.2生态城乡的发展原理..........................................343.2.1融合发展..............................................................................................343.2.2自然为基..............................................................................................353.2.3系统保护..............................................................................................363.2.4要素共生..............................................................................................363.2.5过程生态..............................................................................................363.2.6城乡平等..............................................................................................373.2.7文化特色..............................................................................................383.2.8开放动态..............................................................................................383.3生态城乡系统的功能特性......................................393.3.1功能特性优选......................................................................................393.3.2功能特性内涵......................................................................................403.4生态城乡系统的类型划分......................................403.4.1按系统主导因素影响力分类..............................................................413.4.2按人类干扰程度大小的二级分类......................................................413.5生态城乡系统构建............................................423.6生态城乡系统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443.6.1生态城乡系统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443.6.2生态城乡系统评估的指标体系的确立方法......................................453.6.3生态城乡系统评估的指标体系的结构..............................................453.7生态城乡系统研究方法体系....................................47本章小结.......................................................48viii 第四章敦煌地区生态城乡景观格局分析....................504.1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504.1.1区位与地貌..........................................................................................504.1.2水系与冰川..........................................................................................504.1.3气候......................................................................................................514.2敦煌地区地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514.3敦煌地区土地生态系统演变特征与动态分析......................554.3.1数据源及处理......................................................................................554.3.2指标及其计算方法..............................................................................554.3.3土地生态系统整体特征......................................................................574.3.4土地生态系统变动的空间差异..........................................................634.4区域景观生态格局特征分析....................................684.4.1斑块类型尺度......................................................................................684.4.2整体景观尺度......................................................................................68本章小结.......................................................68第五章敦煌地区生态城乡系统资源承载与人地协调分析......705.1资源承载力研究基本内容......................................705.1.1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与评估方法......................................................705.1.2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研究进展..........................................705.1.3计算模型与方法..................................................................................715.2敦煌地区水资源生态承载评价..................................735.2.1敦煌地区水资源生态承载总体评价..................................................735.2.2敦煌地区水资源生态承载上下游区域差异......................................785.3敦煌地区水资源管理建议......................................805.3.1敦煌地区水资源利用影响因素分析..................................................805.3.2敦煌地区水资源优化管理建议..........................................................83本章小结.......................................................85ix 第六章敦煌地区生态城乡系统经济-社会特征研究...........866.1经济发展特征................................................866.1.1经济总体水平......................................................................................866.1.2产业结构对比......................................................................................876.1.3非农产业产值结构..............................................................................886.1.4发展方式..............................................................................................896.2城乡体系特征................................................896.2.1城镇化水平..........................................................................................896.2.2城镇化模式..........................................................................................906.2.3城乡空间格局......................................................................................926.2.4城乡职能类型......................................................................................936.2.5城乡规模结构......................................................................................946.3社会发展特征................................................956.3.1人口构成与民族类型..........................................................................956.3.2城乡差距..............................................................................................956.4空间管治特征................................................966.4.1主体功能区划......................................................................................976.4.2生态功能区规划..................................................................................976.4.3自然保护区建设..................................................................................996.5城乡发展存在问题...........................................1016.5.1嵌入型城镇化与当地缺乏联系........................................................1016.5.2整体城镇发展特色不突出................................................................1016.5.3城镇化动力单一,新业态发展不足................................................1016.5.4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发展统筹性差................................................102本章小结......................................................102第七章敦煌生态城乡系统发展满意度评估.................1037.1问卷设计...................................................103x 7.1.1问题整合............................................................................................1037.1.2指标释疑............................................................................................1047.2生态城乡系统满意度评估的测算方法...........................1047.2.1满意度赋值方法................................................................................1047.2.2权重确定与满意度计算....................................................................1047.3生态城乡系统发展满意度水平分析.............................1057.3.1调研基本情况....................................................................................1057.3.2调查对象选择....................................................................................1067.3.3计算结果分析....................................................................................1077.4政策建议...................................................113本章小结......................................................115第八章研究结论、特色与展望...........................1168.1研究结论...................................................1168.2研究特色...................................................1188.3不足与展望.................................................1198.4生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途径...................................1198.4.1以水资源为第一约束条件,制定区域生态红线规划....................1198.4.2多元产业发展共推农民市民化........................................................1208.4.3成立区域联席协会等组织,推动区域统筹发展............................1218.4.4推进财税—户籍制度共同改革,保障社会保险均等化................1218.4.5以“生态”理念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生态城乡体系构建............121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139xi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第一章绪论1.1选题依据1)城乡融合发展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永恒的主题自工业化以来,人类迈入了大规模城镇化的时代,人类住区的聚居布局模式处在一种“城乡聚集—分散—折中”三个类型的互相拉扯中,过渡的聚集造成了城市资源不够,环境污染加重,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过渡的分散又导致了资源浪费等,这些问题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单单依靠城市或者乡村根本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继而出现了反城市化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虽然在这一过程中部分欧洲国家的城乡协调发展问题解决较好,但总体而言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在国际上并没得到很好的解答,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城乡问题依然非常严重,现在研究城乡协调融合可持续发展对全世界健康城镇化发展具有更为长远的战略意义。2)我国长期城乡分离式的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一方面城市化掠夺式的极化发展,造成了城市空间和环境的严重问题。长期“重城轻乡”的发展模式,虽然取得不小的成就,但也造成了城乡差距大,城乡社会矛盾多样,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乡土地资源利用粗放、浪费等诸多问题。35000农村居民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0000250002000015000人均收入(元)1000050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年份图1-12001-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对比城市方面:“城市病”的问题更加凸显,“无序蔓延”雾霾、“交通拥堵”、“看海”、“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等成为了城市的代名词,使得城市的宜居性大打折扣。1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另一方面,乡村仍以一种传统的模式在发展,既不能应对当前发展的需求,也不能抵抗城市化废物(废水等)和化肥、农药等滥用而造成的污染。乡村成了“落后”、“衰败”、“宅基地荒废”、“污染容留地”的代名词。而自然生态方面,森林资源减少,土地质量下降,水体污染事件频发,湿地被侵占,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的不断加重严重更影响了城乡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程。3)虽然《城乡规划法》早已颁布实施,但传统的分割式发展思维仍占主导,阻碍着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推进面对城乡环境问题的挑战及城乡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在目前的机制下,有些问题不可调和。城市、乡村、自然生态保护三者相互割裂的发展模式对解决这些系统性的问题效果不佳。不仅仅是城乡分割及部门分割,而且其互相之间又缺乏沟通互动的平台是造成城乡发展中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区域规划,目前国内的区域层次的规划主要有环保部主抓《生态功能区划》、发改部主抓《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空间管制区划》三类,三者对用地空间的管理均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其互相之间的关系不清晰,三个主管部门之间在空间规划问题上的权能边界也不够清楚,有的甚至发生局部重叠。其他方面的问题大同小异,这就要求构建统一的城乡管理框架的构建。4)全社会生产生活安全堪忧,尤其是蔬菜和粮食绿色安全问题尤为严重城乡污染形成了恶性循环,乡村土壤污染、水污染、农药与化肥超标污染等条件、技术和无管理,在这种状态下生产的粮食蔬菜,供应城市居民消费,而农民自己不食用过度农药使用的蔬菜、水果和粮食。农民种的菜不自食,自食的菜不出售等现象比比皆是,蔬菜、粮食、各类食品的安全卫生问题尤其严重,城乡生产生活的绿色安全缺乏保障。5)城乡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四化协调的发展,也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但目前,这一进程的推动却存在着“实践推进快,而系统理论探索较慢”的问题。国家、地方针对上级《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实施,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制定下级新型城镇化规划,但应该以什么样的理论体系来指导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部门直接如何2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协作,各方责任尚不明确。导致在很多实践工作中,缺乏统筹考虑,问题导向性明显,理性指导缺失严重。特别是具体到县域层面的新型城镇化工作,不论是规划的编制,还是政策的出台,都存在着不少的困难,亟需系统性的综合研究予以指导。6)新型城乡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构建的社会需求非常迫切树立新型城乡关系,将城市、乡村、自然统筹起来考量,才能将城乡可持续发展推向实践。但目前,我们的科研、工作中传统“城乡分割”的理论、模型仍然在起着主导作用。如静态的规模预测,机械的功能分区,以规模为主要影响因子的等级结构,城市中心腹地理论,依然是主流的城乡发展研究框架;城镇化、城镇、乡村等相关概念及区域发展理论(包括中心地理论、城镇体系结构等)仍然沿用西方工业社会的研究成果。很明显这些理论带有严重的“城市型”倾向,且以经济发展为其核心支撑,与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其变革已经不可避免,变革“城乡分割化”、“城乡聚落与产业发展必然捆绑”等工业化的思维方式,构建新型城乡发展理论,是新时期城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7)深层次、系统的生态城乡理论的构建是学科体系建设完善的必然要求地理学、区域科学、景观生态学虽然研究方向、重点有所不同,但共同特点是其中均强调一体化、系统化的原理。他们倡导的自然地理区划、经济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不同的研究方式均以人地系统整体作为其研究对象,均提倡综合的、系统的分析范式。理解城乡发展问题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必然要求学科的交叉与整合,互相借鉴,从多个视角,多学科角度来审视城乡系统。随着城乡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推进,学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更加频繁,如何吸纳不同学科的特长,综合各学科已有的发展成果,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在城乡可持续发展层面将不同学科进行整合,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生态城乡理论研究已经成为这些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1.2研究区选择选择敦煌地区作为典型研究区主要考虑到以下原因:1)敦煌地区基本上依托于西北干旱区内陆河疏勒河流域,是一个相对较完整的内陆河流域系统,其独特的地理单元,以河流为独立纽带的区域特性,使得其是一个理想的研究对象。3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2)敦煌地区自然人社会系统相对独立,易于单独研究。虽然其与周边有一定的经济联系,但涉及到的周边关系相对较为简单,其生态、人文、社会过程相对简单完整,易于开展深入研究。3)敦煌地区地处古今丝绸之路支撑过渡节点区域;区域位置十分关键和重要;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及大量的文化遗存分布于此,保护价值非常大;4)当地在生态保护方面,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的设立等工作下了很大功夫,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敦煌地区总面积达到27%,有一定的成功经验;5)敦煌地区可持续发展历来受到国家的重视,提出绝不能让敦煌成为第二个楼兰,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选择敦煌地区作为典型研究区,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需求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1.3研究目标1)在对当前城乡发展问题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从城、乡、野融合发展的视角,探索构建生态城乡理论体系,拟将生态城乡的基础原理导入目前的城乡发展研究,为丰富生态城乡系统研究的理论体系提供基础。2)探索构建生态城乡系统的研究方法体系,从生态城乡空间分析、生态城乡发展协调程度、生态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生态城乡发展综合水平四个角度,以敦煌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明晰敦煌地区生态城乡系统发展的特征,为敦煌地区城乡野融合发展提供实践指导。4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1.4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1.4.1研究内容与框架图1-2研究内容与框架1.4.2研究思路本文应用文献分析、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分析、GIS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社会调查等方法,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开展了系统研究。理论方面,应用文献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德尔菲方法等方法,梳理了生态城乡相关研究,构建了生态城乡系统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生态城乡的概念界定、发展原理、构成系统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实证方面,应用土地覆被变化相关模型与景观格局指数、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社会经济对比数据对敦煌地区的景观生态系统特征与动态变化、区5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域人地协调程度、经济社会发展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应用生态城乡系统发展满意度调查方法,对敦煌市生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最后,针对区域发展问题提出敦煌地区生态城乡系统发展的推进途径。1.4.3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通过综合的文献分析,梳理了目前生态城乡相关研究的理论进程,及研究重点,并概述了国内外的一些成功模式,在此基础上,提炼其观点,为本文的理论系统构建搭建基础。2)GIS与RS空间分析应用RS解译及GIS分析方法,获得土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数据,对生态城乡系统的景观特征、动态演变进行空间分析,开展了整个区域的空间差异研究。3)统计分析收集了大量统计数据,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区域的经济-社会系统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应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区域环境管治的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其敦煌地区生态城乡系统的典型特征。4)社会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与当地民众、专家、游客、政府公务人员进行各种方式的座谈。对敦煌市生态城乡发展满意度进行评估,对重点区域,各个自然保护区都进行了详细的走访,与当地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良好的沟通,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统计资料不全,但也通过部门走访,现场走访,了解了很多详尽的情况。5)数学模型应用包括动态度、转换均衡、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等数据分析模型,对论文中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6)系统分析从系统化的角度,对城乡野融合进行综合分析。将城乡野视作一个同一系统,从系统要素构成、互动等等多个角度,来分析生态城乡系统的构成,发展原理,类型。综合多个学科,从多个视角、多种方法对生态城乡系统进行实证分析。6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7)地理调查通过对敦煌地区大量的实地考察,包括走访典型城乡建设区、产业发展区、自然保护区,实地勘察当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敦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7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第二章生态城乡研究进展与基础理论2.1研究进展2.1.1国外生态城乡相关研究进展从对国外的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来看,生态城乡的概念尚没有正式提出。但面对城乡分离的痛苦,大城市的畸形发展,乡村的衰败问题等,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对于重塑城乡关系,发展理想城乡的研究,这些研究与生态城乡在发展目标及内涵上是一致的。纵观国外城乡发展实践,工业革命以来,其城乡发展大致经历了“分散大城市—农业扶持—城乡生态化”的历程。针对不同时期城乡发展的不同问题,学者们提出了针对性的理论模式。1)十九世纪末的将生态理念引入城乡发展研究19世纪前后,西方国家经历着城乡的巨变,一方面人口向大城市过度集中引发的各类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乡村的衰败也在持续发酵。城乡分离导致的社会失衡问题,不断启发人们对理想城乡模式的思考,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思想。1878年,出版《反杜林论》,恩格斯指出,城乡融合是解决城乡环境问题的[1]重要手段,主张结合结合城乡优势创造新的城乡模式;1898年,霍华德出版专著《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其以改造“城乡分离,人与自然分离”这种旧的社会形态为目标,创立了“城乡融合体”这一新的城乡发展模式,以综合发挥城市、乡村的[2-4]固有优势,促进人民回归自然,这一价值取向与生态城乡别无二致;1915年,格迪斯《进化中的城市》一书出版,更将生态学引入了城乡发展问题的研究,更新了城市概念,首次提出集合城市这种城乡融合的模式,并强调人与环境关系,开创了生态学、城市规划、人文地理学相结合的城乡综合分析方[5]法。8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1938年,沿着霍华德、格迪斯开辟的道路,刘易斯芒福德对城乡融合发展模式进行了新的论述,对其区域城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倡导新的小规模城镇组成的星座式城镇集群,指出城乡同等重要,自然环境重于人工环境,主张将城市、[6-7]乡村、永久性农业用地等要素全部统一到区域多中心的统一体中。这些理想城乡模式的研究,引发了新的城乡规划实践,如英国田园城市运动,[8-9]新城运动,绿带规划,德国国土空间整备等,虽然这类建设没有完全实现霍华德的设想,但对当时大城市的疏解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的全面可持续城乡发展研究1971年,麦克哈根出版专著《设计结合自然》,开启了城乡生态设计的新篇章,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作为其核心主题,其提出的先底后图设计模式,创建[10]了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并将其作为城乡发展的前提条件。20世纪80年代前后,生态网络概念在欧洲开放空间的发展中得到认可和应用。比较著名的为荷兰的五次空间体系规划(1960—2005),国家自然政策规划[11-12](1990开始)等。通过对绿心的保护,乡村与自然保护区的协调,紧凑城市理念的贯彻,国家生态网络体系的构建(图2-1),充分保障了城乡共同发展(张[13-14]京祥,2013),推动了兰斯塔德地区整体开放空间体系的形成。图2-1兰斯塔德绿心、生态分区及生态网络示意图资料来源:[11]1985年,日本学者岸根卓郎出版专著《迈向21世纪的国土规划——城乡融合系统设计》,在系统分析日本前三次国土规划成败得失的基础上,运用东方特[15]色的系统思维,设计了城乡融合系统。9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同样在1985年,麦吉在阿科隆大学关于亚洲城市化问题的国际会议上,针对亚洲城市化提出了城乡融合区(Desakota)这一概念,变革了中心—边缘式的城乡研究传统,促进了新型城乡模式的研究。这也促进了欧盟空间发展展望[16-17](1999)对城乡互动区的关注与政策倾斜。1986年,波兰科学家萨伦巴(P.Zarema),发表文章《Urbanecologyinplanning》从生态学视角出发对城乡协调进行研究,提出城乡协调发展是城乡生态化的必然[18]之路。1990年后,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生态化、宜居环境的创造,成为新时期区域规划的主题,生态用地保护,城乡用地增长边界等政策被应用到美国新的城乡发展模式中。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均强调将可持续作为区[19]域规划的立足点。2002年,美国的卡尔索普出版专著《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提出了[20]新型区域城市模型,并对其要素、增长边界等做了详细分析。2005年,千禧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中,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联系起来,更新了传统人们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特别是可持续性科学的提出,更推动[21-24]了景观/区域的整体研究,为新型城乡关系的塑造提供了前提。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发展,新的城乡形态不断出现[25][26]。如荷兰的VINEX,欧盟空间发展展望对城乡互动区的关注,城乡融合区成为关注的热点,生态城镇计划不断推进(国外新建生态城市规模较小,以人与[27-31]自然协调为主,涉及城乡问题较少)等,在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下,什么样的城乡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更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话题。2.1.2国际生态城乡均衡发展模式剖析德国城乡均衡化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开展了赛尔基金会倡导的城乡等值化运动,通过农村革新和土地整理,实现了城市与乡村不同类但生活品质等值的目的,且德国宪法规定城乡居民拥有平等的权利,城乡居民的差别只在就[32-34]业层面上。美国立法推动模式。美国通过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和一系列相关立法,促进了乡村的发展。1910年,美国成立了“美国公路改进协会”,并实施了大量郡、乡10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镇的公路改善工程,建成了高速公路网,为城乡居民流动提供了便利。到1955年,又先后出台《平权法》、《反贫困战争》、《村庄发展计划》,通过立法的形式,[35-37]加大了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加拿大转移支付模式。通过转移支付的模式,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设施及社会福利保障,并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农业紧密[38]结合的食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商贸业,推进了其农业产业化进程。法国农业现代化模式。20世纪50年代,推动农业机械化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并推广农业新技术,成立农民合作组织;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台“农业指导法”及“农业指导补充法”,通过完善农业补贴、价格扶持制度,调整农场结构等措施,确定了法国农业改革的目标;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法国城乡出现了乡村旅游、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业人口减少、乡村空间环境保护等[39-41]问题,其相应出台了区域自然公园、乡村整治规划等生态保护类干预政策。2.1.3国内生态城乡相关研究进展生态城乡研究以构建可持续的城乡生态系统理论为目的,以推动城乡生态化发展为宗旨。目前我国生态城乡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本部分通过锁定“生态城乡”、“城乡生态化”、“城乡生态系统”为题目及关键词,进行核心文献综述。在相关研究进展中,以研究内容为“城乡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类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梳理,旨在理清我国生态城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特征。1)明确以“生态城乡”为题的研究成果综述(1)国内主要学术研究2009年,刘静鹤在《城市发展研究》第二期发表文章《田园生态城乡绿化融合发展》,重点以许昌市生态安全格局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机理为背景,以许昌市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为典型案例,对城乡整体层面的绿地系统网络构建进行了分析,将规划特色凝结于区“林、水、城、乡、田”的绿色生态网络上,属[42]于生态城乡绿地空间网络层面的研究。2010年6月,李晓宇发表论文《道家生态思想与生态城乡建设》,通过对道家生态思想的全面挖掘,指出其在指导生态型城乡发展中的深层价值,提出应融合东西方生态文化,为生态城乡建设提供指导,属于生态城乡价值观层面的探讨11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43]。2010年11月,李启华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中发表论文《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城乡的探讨与实证研究》,并以从化市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城乡建设、绿色经济发展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但其中的生态城乡实际上论述的是生[44]态城区建设与乡村的环境治理,属于城市与乡村生态化建设的分别研究。2011年,李力、宗跃光发表论文《复合生态网络体系在生态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以常州新北区生态规划为例》,从生态城市网络体系的角度对常州新区生态城市(城乡)规划建设进行研究,虽然其文中理论构建部分没有明确对“生态城乡”概念进行明确界定,但是其运用了“生态城市(城乡)”的表述方式,论文明确提出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城乡整体发展模式中,其将复合生态网络体系理论[45]应用于整体城乡规划的建设,属于生态城乡规划研究。2012年11月,黄泳霖在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论坛发表会议论文《新型无机复合材料空心墙:树立绿色建筑新技术——建立生态城乡建筑新体系》,其以新型无机复合材料为主要内容,系统分析了其特色与优点,倡导构建城乡绿色建[46]筑体系,属于生态城乡中生态建筑材料方面的研究。2012年,在中国环境科学学术年会上,刘江晖发表论文《桃园生态城乡一体化建设之路》,针对我国城乡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桃园生态城乡的理念,指出桃园生态城乡就是把“欲(已)建的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起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胜循环的人类集居地。”并对生态城乡的建设方略、功效、实施保障进行了研究,[47]是我国第一篇系统关于生态城乡理论进行研究的论文。2013年,王勇无提出打造生态城乡综合体(图2-2),推动城镇文化核心区建设,指出生态城乡综合体是田园城市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具体讲生态城乡综合体阐释为一种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新的城乡形态,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它包括城市和乡村两部分,城市居中;四周有农业用地,除耕地、牧场、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48]是一种能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改革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城市形式。12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图2-2王勇无生态城乡综合体概念图资料来源:参考文献48可见,目前“生态城乡”的发展模式在社会上已经成为共识,包括不少的政府口号及新闻活动,但理论层面的研究还很分散,且不够深入,系统的生态城乡理论体系有待构建。(2)相关的学术活动与新闻信息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生态城乡”为题进行搜索,发现此类文章大多发表在中国环境报、中国县域经济报及各类日报等各类新闻报刊,比较著名的活动为2008年由中国环保部发起的“中国生态城乡行”大型新闻采访活动,以不同的地方为重点,进行了全国生态城乡建设活动进行了系列报道,造成了较大的影[49-50]响。而学术活动方面,则以2013年开始启动的生态城乡科学发展年会,明确以推动生态城乡科学发展为目标,2013、2014、2015已召开3届,举办地均在北京,2013年以“汇聚绿色产业,促进生态建设”为主题,2014年以“促进生态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2015年以“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为汇聚我国生态城乡科学相关发展及研究成果、经验与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平[51]台,在引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相关研究(1)城乡“生态化”的相关研究虽然城乡生态化与生态城乡不完全是一个概念,但城乡生态化可以说是生态城乡实现的路径,城乡生态化的研究是生态城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城13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乡生态化研究发端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系统的城乡生态化研究以王如松团队、黄光宇团队的成果为代表。①1984年马世骏、王如松等提出了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并将[52]其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指导。随后其团队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方法开展大量了生态省、市、县的规划与建设研究,包括1987年,开展了大丰生态县规划;1999年开展了扬州生态市规划及随后的海南生态省规划等,另外,还进行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研究,在这些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城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耦合体系,并创建了“污染防治、清洁生产、产业生态、生态[53]社区、生态文明”融合发展“五位一体”的生态省、市、县建设模式。②黄光宇先生等结合城乡规划实践,提出了其城乡生态化策略及并进行了系列城乡空间生态化研究。2000年在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发表文章《城乡生态化:走向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此文在2003年全国首届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收录,且在2010年,经济视角再刊),对城乡生态化进行了全面研究,提出城乡生态化是一种以“整体和生态”优先为原则,实现城乡“社[54]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稳定有序、整体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黄光宇团队以城乡空间的生态化为研究重点方向,在《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理论框架试析》(2002)一文中,对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的目标导向、方法论、规划内容、规划程序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后,其团队的杨培峰以《城乡空间生态规划与方法研究》为题、赵珂以《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耦合与理论方法》为题进行了博士论文的研究,对城乡空间融合(图2-3)进行了系统探讨。图2-3城乡空间融合区示意图资料来源:[57]另外该团队还推出了大量的从生态学角度探讨山地城镇空间结构的成果,一14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55-57]系列研究将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目前,城乡空间生态化是我国城乡生态化研究的主体。虽然黄光宇团队的研究比较系列,但该方面的研究推进中其他学者也同样做出了很大贡献。代表性的有2003年汪晓茜的论文《基于生态原则的城乡空间设计导引——以江苏为例》,提出江苏城乡空间生态化道路重点应考虑的区域空间形态协调发展、规划[58]设计的自然法则、集约化利用资源三大内容。2010年黄平利,发表文章《我国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的新思路》,提出以空间管治为融合点将城乡规划与生态规[59]划相结合,促进城乡空间的生态化规划实施。(2)城乡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城乡生态化发展,目标就是要建成良性运行的城乡生态系统,但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提出城乡生态系统的概念。该类研究均以城市生态系统和乡村生态系统的研究分别开展。提出了城乡生态系统的概念,但没有进行系统融合的研究。1991年成都市科学研究会编印的城乡生态系统研究辑要中,就分别要城市[60]生态系统及农村生态系统分为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2012年李淑丹在其硕士论文《内蒙古县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健康评价研究》中,仍然将城市生态系统,乡村生态系统进行分别梳理,在最后实证研究中将整个县域作为整体进行评价,虽然其实体是城乡整体,但只是笼统的进行研究,没有上升到城乡生态系统[61]理论层面。2010年,王克勤等出版著作《城乡协同生态学》中对城乡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指出城乡生态系统是城市及其所辖乡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共同构成的功能单元,在地域上将其划分为城市子系统、城乡交错带、乡村子系统。虽然其将城乡生态系统限定与行政边界的提出有待商榷,但其仍然开拓了我国城乡生态系[62]统的研究,推进了城市生态学和乡村生态学在城乡整体层面的融合。(3)城乡生态经济系统研究1989年周纪纶出版城乡生态经济系统一书,对城乡生态经济系统的理论进行[63]了较为全面的分析。1990年伍新木发表论文《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指出传统城乡发展研究中对生态的认识仍然局限于狭隘的生态观,提出了[64]在区域层面构建生态经济系统的必要性。2005年战金艳等将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探讨了其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耦合关系,但其城乡生态经济15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65]系统的指标体系可以看出有明显的城镇生态经济子系统主导的特征。2011年罗昆燕等发表论文《喀斯特地区城乡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耦合机制及对策》,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在城乡整体的层面构建了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对其整体发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以乡村为主导来推进该区域复合复合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观[66]点。(4)生态融合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的研究1999年,李长君在华中建筑发表论文《关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中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几点思考》,指出应实现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首先应该是生[67]态环境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引。李建武在2005年规划年会论文集发表论文《从宏观角度谈城乡统筹与可持续发展》,将城乡统筹规划的范畴界定为生态环境规划、资源规划、建设规划、人类自身生产规划四个层面,指出城乡可持续发展方向即城乡生态问题、社会经济[68]问题、建设问题的统筹,及立体的城乡体系的构建。宋言奇2006年发表论文《可持续性城市·生态足迹·城乡一体化规划》,介绍了威廉里斯关于城乡生态系统一体化规划是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途径等观点,提出将可持续发展与城乡区域观结合起来,实现城乡整体的发展与保护,方能克服我[69]国城乡发展中的“城市病”、“农村病”等问题。在2007年又发表论文《从城乡生态对立走向城乡生态融合》,从城乡生态关系方面,探讨了城乡生态融合对我国可持续城镇化模式实现的重要性,指出城乡生态对立是造成我国城乡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并建议通过实施城乡生态一体化规划、健全城乡生态补偿机制及将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70]的投入来促进城乡生态融合。2011年刘成玉等发表论文《统筹视角下的城乡环境差距及矫正》,指出我国目前城乡差距中生态环境差距的重要地位,并对国内形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构建了城乡环境统筹的模式、机制,并提出缩小城乡生态环境差距的政策保障体系[71]建设的重点;孙九霞在2011年第12期旅游学刊上发表文章《以可持续旅游统筹城乡:城乡间平衡互哺》,指出传统城乡统筹中城乡地位不平等的问题,提出[72]以可持续旅游来统筹城乡,实现城乡之间的平等互哺。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从2005年开始的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逐渐将城16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乡一体化规划的框架丰满,目前很多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体系已经相对比较完整,将城乡生态、社会、经济、基础设施、聚落建设统筹到了城乡统筹发展体系中。(5)生态空间一体规划的研究该类研究总体以反规划理论的提出为发端,反规划是俞孔坚教授于2003年在亚太地区景观建筑论坛上提出,这一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其团队长期对生态基础设施理论进行研究和对传统城市规划模式问题深刻剖析基础上的,其变革了传统以建设用地规划为主导的城乡规划模式,而选择从非建设用地入手,强调以先底后图的方式来保障景观生态格局的安全。自反规划概念提出后,俞孔坚、李迪华等融合生态基础设施理论及相关规划实践,对其这一理论不断进行完善,并于2005年出版专著《反规划途径》,系统的对反规划的理念与规划步骤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以浙江台州为对象进行了反[73]规划实践。其后,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乡生态空间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何梅等2010年出版专著《特大城市生态空间体系规划与管控研究》,充分研究了国外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并以武汉市市域城乡总体为研究对象,从发展基础、规划理念、空间构架、实施机制等方面,并构建了整体性的[74]生态空间体系。詹运洲2011年在城市规划学刊发表论文《特大城市生态空间规划方法及实施机制思考》,与我国生态功能区划、城乡规划体系紧密结合,明确界定了生态空间的用地类型,系统综述了伦敦、深圳等国内外著名的生态空间规划案例,从反规划、目标导向、综合规划三个方面对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生态空间规划实施机制在规划层级、管控要求、政策机制保障、试点探[75]索的思考。总的来说,该方面的研究均在借鉴国内外生态空间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应用反规划的理念方法,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理论分析及模式总结。17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2.1.4国内生态城乡典型案例研究剖析1)成都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基础的现代田园城市模式以“三个集中”为核心,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障碍。2003年,成都市开启了以“三个集中”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从2003到2007年,成都市先后出台50多个配套文件,逐步缓解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现了农村土地市场化,农民产业转移,农业现代化经营及户籍制度统一,建立起了新型城乡管理体制,开创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到2007年,国家发改委出台文件批准成都成立[76]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全域成都”理念,形成新型城乡体系。2007年,成都市提出“全域成都”的概念(图2-4),将全市1.24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分为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三个圈层,对生态环境区、城市用地区、农业用地区进行统筹规划,逐步形成“一城两带四基地六走廊”的空间格局,将城镇体系延伸到农村新型社区层级,构建了“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市镇——农村新型社区”四个层级的新型城[77]乡体系。图2-4成都市的六条走廊示意图资料来源:[77]立足“全球定位”,设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2009年,成都市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基础,立足全球,确定了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18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城市”的历史定位,明确了“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发展内涵,构建“山、水、林、田”的田园城市格局,并提出经过30-50年的发展,形成多中[78]心、网络化、组团式的城乡新型空间布局,最终实现城乡共荣的局面。2)珠三角城市群组合发展模式省政府规划引导,保障城市群总体协调。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模式有良好的政策保障。省级政府通过规划编制,引导城市群协调发展,如2005年制定《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8年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明确了城市群发展的方向及空间格局,以此为基础,广东省陆续出台配套政策及专项规划。地方分权管治,激发了地方发展活力。城市群内各区域间合作形式多样,其中包括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经济圈内部的联席会议制度,经济圈之间的合作协议及专项协议,城市内部的撤县设区,通过多种形式的区域联合,有效激发了各区域的活力,推动了公共设施一体化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协[79]调了多方面跨区域的利益冲突,形成了整个区域的发展合力。生态绿道网络建设,促进城乡发展转型。2009年,广东省发布《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提出2010年起建设珠三角绿道系统,截止2014年底,广东全省共建设绿道10976公里,珠三角建成绿道8909公里,且在不断完善之中[80]。通过生态绿道网络的建设,改善了区域整体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休闲空间,引导居民健康出行,刺激了沿线经济发展,提升了区域吸引力,拉动了地区旅游[81]业的发展。实现了整个区域发展的绿色化、生态化。3)福建生态城乡复合体模式创新各类保护机制,保障“生态省”战略实施。2002年,福建省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并被批准为首批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为保障生态省的建设,福建省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包括先后出台《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建立森林资源保护问责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强制保护;率先开征森林资源补偿费;取消GDP考核,新增生态考核指标等,通过这些措施,福建省生态环境状况取得了很大的改善。2014年,被国家[82]确立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建设示范区。以全地域保护为标准,构建城乡生态系统。“八山一水二分田”是福建自然19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生态系统的鲜明特点,福建省在城乡建设中着力体现这一特色,构建“魅丽都市-宜居县城-特色乡镇-美丽村庄”四个层次的特色城乡体系,要求各层规划及发展中要以保护自然景观要素为重点,保障城乡建设与生态本底相协调,逐渐创建出福建特色的人居环境品牌,其中福州市提出将构建城乡整体复合生态系统,厦门[83]市获联合国人居奖,泉州市被列入国际花园城市。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全省产业转型。福建省生态产业体系建设,自其生态省战略提出以来就一直是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目标。2004年发布的《福建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中,提出从生态农业、生态效益型工业、生态旅游、绿色[84]消费四个层次来建立全省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2011年又发布《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在深化前述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循环经济及低碳产业两[85]大发展任务。一系列生态产业规划的实施,有效推动了福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4)贵阳生态文明论坛引领建设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发达生态产业体系构建。2002年,贵阳市做出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决策(图2-5),并成立循环经济办公室,给以制度保障;相继编制《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贵阳市开阳磷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规划》等规划,确保科学发展;以项目带动促发展。先后实施生态林建设工程,南明河变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及大量的循环经济试点项目等,取得[86]了良好的成效。图2-5贵阳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九大体系资料来源:[86]20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成立环保法庭,严格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格局。2007年,贵阳市清镇市成立了国内首家环保法庭,专门受理环境保护类案件,并在环境公益诉讼、跨区域集中管辖、环保案件“三诉合一”等方面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2013年,环保法[87]庭更名为生态保护法庭。出台相关法规条例,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确立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以来,贵阳市相继出台了多部条例,全面推进全市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公布,是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88]标志着贵阳市循环经济法规制度建设工作走向正轨;2010年,发布了《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规定了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编制《生态文明城乡规划》、划定生态功能区、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等重点任务,规定开[89]展生态文明建设年度绩效考核,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举办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2009年开始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2013年,升格为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推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学术与实践交流,成为了贵阳市的靓丽名片,大大提升了贵阳市的影响力。另外贵阳市通过组织编制生态文明读本等各类措施,引导生态文化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90]层面,构建起了生态文化体系。5)张掖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张掖市位于黑河的中游地区,南依祁连山,北望巴丹吉林沙漠,立足其干旱区脆弱生态环境大背景,张掖市开拓了一条生态城市推进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了其走向生态经济的转型发展,总结其阶段性的成果,即可为内陆河流域生态城乡建设提供借鉴,同时也能为丰富生态城乡理论提供更深遂的启发。通过构建绿洲生态安全系统来维护城乡生态安全,构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以水和湿地保护为重点,具体通过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及“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丹霞”和“国家沙漠”地质公园的建立,防风固沙综合型防风林体系的建设,并结合动植物保护、农田防护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一系列生态恢复和保护工程的实施,维持绿洲生态安全。围绕自身山水、文化特色,推进新型生态城乡空间布局构建。围绕背依祁连山,黑河穿区过的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丝路明珠、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特21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征,将绿洲生态文化、人文历史文化融入城乡发展进程,构建出“中心城区“1+5”生态城市圈,黑河轴线“甘州城区+临泽县城+高台县城”的生态城市带,祁连山前沿的“山丹+民乐+肃南”生态城市片,及以建制镇为主体的田园城镇群”的圈、带、片、群的新型空间布局。其城乡空间的布局较好的显现了人类聚落发展依托自然山水的生态理念,推动了城乡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中心城市带动县城,辐射[91]工业园区,重点镇、示范村的纵深化城镇化结构体系。深刻认识区域自然本底,提出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对张掖大部为限制开发区,以提供生态产品及绿色农产品为其主要功能。张掖市立足这一科学定位,确立生态经济的发展主线,提出将宜居宜游的服务业作为首位产业,发挥丰富自然景观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优势,挖掘生态环境价值,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拉动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进入了“生态好—产品优—效益好”的良性循环,已经培育出玉米种子繁育基地、特色种养殖、高品质有机食品等质量型农产品。生态工业形成了与生态农业相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与环境优势相适应的新能源产业,矿产资源精深加工的循环经济。三个[92]产业之间互相依托,互相结合,共同构筑起张掖的生态产业体系。通过研究机构建立、论坛举办等形式,为张掖市生态转型发展提供推力。通过组建张掖生态科学研究院,开展绿洲论坛,并结合研究基地建设和邀请海内外专家共谋发展等多种形式,探讨绿洲城市生态保护、历史文化沉淀、健康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扩大了张掖市影响力的同时,也为区域生态型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推进“四化村”系列项目实施,推动全市农村新型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动力。结合国家系列农村环境整治政策,整合各项资金,持续推进示范村镇的建设,并提出张掖四化村建设模式,针对农村的转型发展,本人到临泽县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发现,其分区域探索出了专项劳务输出型(板桥村,大部分搞运输业)、城郊入城集聚型(东寨村)、规模集聚型(友好村)、旅游服务型(南台村)等特色模式,其农民职业转换、乡村的社区化管理、乡村老年服务料理中心等都各有特色,有效提升了当地城镇化水平,这种自下而上、就地转换的城镇化模式,在这一区域很有代表性。22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6)武威市城乡融合城镇带发展模式武威市位于石羊河的中游,生态环境同样非常脆弱,2010年,基于当地工业发展落后、城镇化水平低的实际,武威市提出了“通过核心区交通体系构建,促进优势要素在核心区的集聚,打破城乡分割局面,加速城乡融合进程”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相继制定了武威市、天祝县、民勤县的城乡融合发展规划,通过核心区的融合发展,探索了核心区带状集聚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生态环[93]境保护协调的跨越式发展模式。以“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模式,构建了“中心—组团—基本单元”三级城乡网络体系(图2-6)。武威市城乡融合区,集中了其凉州区和古浪县60%的城镇,武威市通过“金色大道”的建设,有效串联了区域内的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物流中心及29个相关乡镇,推动了区域之间的联系互动,通过联动,促进了产业转移和人口职业转化,并在优化城乡网络的同时,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撑。且打破区域行政分割,与空间布局相对应,形成了“凉州城区+永丰、黄羊、土门组团+中心村基本单元”三个层级的新型空间组织形式。这种非均衡发展策略的实施,交通格网的建设,增强了区域内各种要素的流动,提升了融合区的城镇化水平。图2-6组合城镇发展的“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模式资料来源[93]以生态轴、廊、及生态协调区建设为依托,构建了区域性的生态安全体系(图2-7)。在金大快速通道辐射范围打造高品质绿色生态系统,形成贯通核心区的包括绿地、良田、水域多层次的生态轴线系统。疏通西营河、古浪河、黄羊河等主要河道,突出水体保护,建设水源涵养廊道。依托各区生态本底特点,构建西北山前生态协调区、中心城区环城生态协调区及东南防沙屏障与水体保护区。并对23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城乡发展进行生态管制,通过开展统筹水资源配置、节水、重点水工程三方面工作,保障核心区水资源利用,突出水源保护、空气污染、土壤防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通过这种生态轴、生态廊、生态区级及多项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共同构建起了核心区生态防护体系,在划定各区域保护范围的同时,实际是限定了人类聚落的发展空间,保障了核心区的可持续发展。图2-7武威城乡融合核心区生态安全体系图资料来源[93]出台多项政策,消除制度障碍,保障核心区新型发展。金大快速通道的建设,是武威市城乡融合区构建的重要步骤之一,在经济基础薄弱的现实面前,武威市在省委经济政策的支持下,构建了新的投融资平台,解决了45.59亿的资金来源。土地政策方面,优化土地配置,适当结合石羊河流域治理中压减的农田面积,部分变更为建设用地,鼓励农村土地三证登记,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保障农业规模化经营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户籍改革政策,提出推进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政策(武威市2014年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细则),逐步实施居住地登记户口,消除社保、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城乡差别。需要指出的是,与国内城乡生态化研究以生态城市为主不同的一点是,发达国家上生态城市的研究多以小尺度,小城镇为对象,重点是人与自然的协调,没有涉及城乡整合问题,如英国的生态城镇计划(2007),可能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乡村也基本实现了城镇化,生态城市的概念包含了各种类型的聚居点。24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2.2基础理论2.2.1田园城市与城市区域整体论面对工业革命后,大城市发展的贫民窟、交通拥挤,城市蔓延、自然破坏,乡村衰败等问题,早期欧文、傅立叶、圣西门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发展的理念,如[94]协和村的创办等等,但直到19世纪末,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出现,经典的“城乡结合体”模式的提出,才使得城乡结合发展模式走入了城乡发展的实践,推动了其后田园城市运动,英国新城的建设等。而格迪斯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对城市进行研究,提出城市、乡村发展与环境的综合研究模式(图2-8),是城市区域研究的重大进步,跳出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窠臼,将城市规划拓展到了区域、城乡层面。图2-8格迪斯人-工作-场所模式资料来源:[57]沿着霍华德、格迪斯等先驱的研究踪迹,刘易斯开始了城市的研究,“区域主义与城乡平衡”是刘易斯芒福德城乡整体观的核心内容,应对美国大城市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在美国区域主义的时代背景中,提出了重建城乡平衡,实现区域整体发展的观点,其提出的“区域城市”观,虽然字面上仍有“城市倾向”,但其核心理念已经有生态、可持续的观念蕴含其中。将城市与区域综合为一个有机生态系统来分析,倡导在区域整体中,思考人口分布及设施布局问题,其从更加宏观的层面,生态平衡的角度,对城市、乡村、区域、自然之间的关联进行系统思考,其星座式集群模式,及之间公园、绿地、永久农业分割思想,处处体现着城乡整体发展的思维。25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2.2.2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系统---城乡体系的系统性研究1954年道萨迪亚斯,提出人类聚居学,从自然、人、社会、建筑、网络五个要素来综合研究人类聚居系统,通过多个学科的交叉,来实现“良好人居”这一目标。1968年出版人类聚居学导引,以人口和用地规模为标准,将人类聚居系统划分为15个级别的层次单元,分别是个人、房间、住所、住宅组团、小型邻里、邻里、小城镇、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小型城市连绵区、城市连绵区、小型城市州、城市州、普世城,并将15个单元以邻里和小型城市连绵区为边界,划分为大、中、小三类规模的人类聚居体(图2-9)。其将城市、乡村两种功能型单元统筹到人类聚居体这一概念上来,并从完整规模体系的角度对人类聚居系统进行了分析,系统性、学科综合性都非常强。图2-9道萨蒂亚斯的人类聚居系统参考文献:[95]2.2.3岸根卓郎的城乡融合系统设计日本国土规划以解决人口过密和过疏问题为核心,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国土开发计划均未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岸根卓郎通过系统的对比分析,指出其失败的实质原因是“城乡二元的思维与平面化的解决思路”导致的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相分离。基于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融合发展的思维,岸根卓郎以日本国土开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城乡融合系统设计方案:自然-空间-人类系统。旨在创造一种自然与人类共同繁荣的定居社会。具体为构建了城市功能(文化性、现代性、娱乐性)与乡村功能(自然性、空间性、情趣性)交织的系统功能结构,创建了人工系(住宅、工厂、学校)与26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自然系(森林、空间、农地)两大要素相融合的社会新型组合模式。将功能结构、要素结构与位置结构综合起来,推出了地域社会新系统: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图2-10)。图2-10岸根卓郎自然-空间-人类系统模型资料来源:[67]2.2.4麦基的城乡融合体研究麦基(T.G.McGee)通过对亚洲城乡走廊地区的空间结构的研究,概括出城乡融合体的概念模型(图2-11、2-12)。给出整体区域空间的五大部分界定:主要城市、半城市化地区、城乡融合区、高密度的乡村地区、人口稀疏的边界区。正如下图所示:与西方城市模式理论不同,亚洲城市化存在着Desakota这一特[96]殊的“城乡化”区域。Desakota的显著特点是农业和非农业的混合,城市和乡村的互动。城市性活动和乡村性活动都发生在这一区域。麦基将该区域的特征概括为:1)农业人口同时从事贸易产业;2)大量的非农人口的增加;3)密集的人流、物流;4)用地强度大,功能混合;5)参与到非农产业中女性劳动者不断增加;6)区域管理27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的非正式性。该理论的提出,推动了城乡融合的实践发展及理论研究,指出城乡的融合不仅是理论上可能,现实中也是存在的。突破了传统“中心—外围”的城乡发展范式,推动了以城乡互动联系与作用为研究重点的学科思维变革。图2-11亚洲国家“城乡融合区”模式理论示意图资料来源:[97]图2-12欧美城市模式理论对照示意图资料来源:[97]28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2.2.5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性科学复合生态系统:早在1981年,马世骏先生在其文章《生态规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中就指出人类及其生活环境是一个网络体,论述了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共性,并提出了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合的思想[98]。其后,马世骏与王如松共同发表文章《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系[11]统阐述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标志着该理论的正式提出。复合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组成的“人与环境”的综合体(图2-13),是一个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兼有是其重要的特征。图2-13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资料来源:[11]复合生态系统以人类社会为内核,以直接环境为基础,以周边环境为其存在的背景(图2-14)。人类社会控制着系统的整体运行,直接环境包括自然地理、人为及生物环境,为人类社会运行提供基础,而周边环境则承担着为系统提供能29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量、信息、人流、资金支持的功能。图2-14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关系图资料来源:[99]新时期,王如松等又将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自然子系统进行了细化与提升(图2-15)。其中自然子系统,被描述为由金(矿)、生(木)、水、能(火或气)、土五个生态因子组成;经济子系统由整个经济活动中的生产、流通、消[100]费、调控及还原组成;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子系统则由知识、体制、文化构成。图2-15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资料来源:[101]可持续性科学: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可持续性科学”一词于1999年在《我们共同的旅途:向可持续性过渡》的报告中由美国国家理事会正式提出[101]。而可持续性科学的问世则以2001年Kates的论文《环境与发展:可持续性30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102]。科学》的发表为标志“可持续性科学”旨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并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各类实践。人与环境动态关系是其研究的核心问题,非线性、抗干扰性、弹性、稳定性、门槛等为其关键概念,其融合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于一体,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整合型科学。邬建国认为可持续性科学的三个重要特征为:1)多维度、跨学科与理论结合实践;2)多尺度与等级性是其可持续性的时、空及组织结构特征,必须同时遵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策略;3)景观和区域是其基本空间单元。并进一步提出了景观可持续性科学,通过寻求良性的景观与区域空间格局,来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维系和改善。从这一点上来说,“景观可持续性科学”的[103]核心主题与生态城乡的研究是一致的。另外再社会-生态系统框架的提出,也给了人们一个认识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新视角,自Holing将恢复力的概念引入社会-生态系统(SES)以来,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何提高“社会-生态系统”的恢复力与适应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2.2.6新型城乡形态理论新田园城市:1994年,美国著名景观规划是约翰.o.西蒙兹(JohnOrmsbeeSimonds)出版了专著《Gardencities21creatingaLivableUrbanEnviroment》,应用有机整体的理念,运用自然途径原来传统城市的分散要素重组和重新联接于开敞空间框架中,并对比分析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模型,提出了21世纪新田园城市模式。其中将未来城市形态“21世纪田园城市”定义为:富有活力的、功能的、便利的、完整的城市区域,一种更加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并提出用广域城市系统来统筹城乡的各要素,包括中心城市、远离中心城市的自治区(包括乡村、自治村、自治镇等)、乡野,通过场地分析,建立开放空间框架,并将其作为生态基础保护起来,最终通过有效的交通联系建立各要素间的良好连接;指出区域作为一个有机功能体的运行本质;强调未来的城市模式,不是单一的,是可变的,并设计了21世界田园城市的基本模型:方型模式、线型模式、河流模式、海滨[104]模式及远期概念型规划。31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区域城市:2001年,PeterCalthorpe与WilliamFulton著作《区域城市-终结蔓[72]延的规划》出版,系统提出了区域城市的概念及设计方法,包括将区域的构件要素分为中心:各种中心及区域的节点、核心;区:特别使用区;保护地:各类开放空间;走廊:自然走廊、交通基础设施等联系要素4个方面.区域城市的设计政策分为形体设计政策:即边界的划定、土地利用和交通联系;社会经济政策:住宅贫穷分散、税收分配、教育协调,以此来共同限制蔓延和社会不公。推进了区域城市规划的实践进程,其将已有的各类可持续城市积极因素应用到其理论之中,提出的人的尺度、多样性、保护三设计原则,即可以应用于大的区域尺度,也可应用于小的街区尺度,并在这一原则下首次将街区和区域设计统一起来。2.2.7景观生态学与产业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洪堡于1806年提出景观的地理学定义:自然地域综合体,是景观研究的发端。1939年,特罗尔(Troll)将景观引入生态学的研究,提出了景观生态的概念,并于1968年给出“景观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特定景观区段中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相关关系的科学,景观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被正式提出[105]。1981年,黄锡畴和刘安国将景观生态学引入中国,其后,在我国快速发展[106]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景观生态学将“基质-斑块-廊道”作为空间镶嵌体的三要素,重点研究空间的格局—过程—尺度问题,格局与过程在不同尺度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空间异质性分析是其定量化的重要手段。目前,景观的生态评价、模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导内容,通过对格局与过程的分析,旨在为景观重建[107]与修复提供依据。区域是景观生态学的中观尺度,对城乡区域景观的研究,可以为测度城乡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及其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很好的基础,且景观生态学以系统分析为特长,将城市、乡村、自然景观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研究,这也正是本研究开启的出发点。产业生态学:1989年,Froseh和Callopollous在《制造业的战略》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产业生态学”的概念,提出通过向自然系统学习,构建类自然生态系32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108]统的产业生态系统。1990年,首次“产业生态学”论坛在美国召开,基本形成了产业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产业生态学,以变革传统末端治理的产业发展模式为主要任务,通过将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与产业生产、消费的一体化进程,实现无废的物质循环,减少整个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其研究主要包括:产业代谢、生命周期设计、规划、评[109]价,生态产业园、生态效益等九个方面。产业生态是以城乡区域为背景的一门学科,其以系统地解决全体产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无论企业、政府还是个人均是城乡区域有机[110]体的组织细胞,整个生态城乡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产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才能保证区域自然与人工的相互和谐。本章小结对生态城乡开展了系统的研究。目前对于生态城乡的研究比较分散,依据研究主题的不同,本文将国内研究划分为关于生态城乡主题的探讨及对于生态城乡系统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两个类型。依据研究重点的差异,将国际研究划分为20世纪初将生态理念引入城乡发展及20世纪60年代后期将全面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城乡层面两个阶段。并以城乡野系统的生态化发展为主线,总结梳理了国内、国外的典型案例模式。从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两个层面综述了生态城乡系统的相关研究。本章研究特色为跨学科对生态城乡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以不同研究主题归纳了国内生态城乡相关研究;以相关理论提出背景及内容特征为标准,划分出国际生态城乡研究阶段;并总结出国内外生态城乡相关的实证探索模式;33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第三章生态城乡系统理论体系构建3.1生态城乡的概念界定“生态城乡”指将“城市、乡村、自然地(野)三大要素”整合为一个发展整体,将三要素的优势进行有效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可持续的城乡生态系统。是一种可持续的“城乡野”融合发展系统。“生态城乡”的目标是要实现“城乡野”系统的整体生态化发展。城市发展要引入自然生态要素、乡村要素,提升城市的自养能力,促进城市的生态化,建设生态城市;乡村发展要引入城市要素、自然要素,提升乡村的发展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生态化,建设美丽乡村;自然保护地要引入系统保护的思维,推动开敞空间体系的整体保护,建设自然保护体系。区域整体发展,将“生态城市”、“美丽乡村”、“自然保护地”在整个区域生态系统上进行统筹,最终实现“城市+乡村+自然地”系统的生态、高效、和谐发展。“生态城乡”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发展模式。转变过去将城市、乡村、自然保护地(野)各自分割,互相联系较少的发展模式,回归“城乡野”的整体框架,通过增强三者之间的联系,互相借鉴优化,促进“城乡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3.2生态城乡的发展原理3.2.1融合发展城乡野融合发展是生态城乡的核心原理。传统的发展理念将城市、乡村、自34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然保护地(野)进行人为空间的分割,割裂了城市、乡村、自然保护地之间的联系,城市、乡村、自然保护地之间是一种分块发展的关系。忽视了各自单元之间及其与所在区域的系统关联,缺乏系统整合,违反了大自然有机联系的一般规律。无视三者的联系,而以物理分割思维的模式来解决城市、乡村、自然保护地各自的发展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导致的结果就是城市病、乡村病、自然保护地三部分的问题未能得到系统的解决,最终离整个系统恢复、优化的发展目标越走越远。传统城乡模式生态城乡模式图3-1生态城乡模式关系图生态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变“分块发展”为“层层叠加”的发展方式。不同类型空间单元的区别,只在于“城乡野”三要素的比例不同,而不是发展性质的差别。只要能够有效地将城市优势要素、乡村优势要素、自然保护地要素融于一体,即是“生态城乡”的发展模式。3.2.2自然为基生态城乡系统的运行必须以自然承载为前提。地球可以离开人类,但人类不可以离开地球。这句话充分揭示了在人与自然环境这个巨系统中,自然系统的基35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础性作用。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紧密相关,其为人类提供了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但大自然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生态城乡的发展必须时刻遵循人类的发展不得超出自然的承载范围这一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3.2.3系统保护自然保护要变革过去封闭、分割的保护模式。强调整体系统的保护,突出完整自然单元内自然系统整体保护的理念,要将区域山体系统、水体系统、风道、湿地、林地、草地、农用地、城市生态用地等等纳入整个区域的开放空间体系来统一保护,增强各个局部之间的联系分析,实现局部保护及区域保护的有机协调,保护好生态基底,不断提升区域整体的生态效益,为区域系统的发展提供自然生态基础。3.2.4要素共生生态城乡系统的共生性,指的是通过“适应、适度”的发展理念,来统筹系统内外各类要素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共荣。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均为共生的关系,而不是人类破坏自然,城市剥夺乡村。系统中各要素,包括各个圈层都是相互联系均应是互相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与自然的共生。3.2.5过程生态生态城乡发展方式强调的不仅仅是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环节的生态化,而是从完整的时间维度出发,突出整个过程的生态化,包括生产、建设、社会管理、生36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活等方面的全过程。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强调从资源的采集到加工生产再到出产产品系统性的生态化考量,扩展产业发展功能,增强其社会及生态服务功能,促成产品经济向服[111]务功能经济的转变。建设过程的生态化,包括规划布局、选材、设计、施工各个环节都要强调生态化,将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贯穿于各个层面,城乡建设同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若只强调部分,不从系统生命周期来考量,则不能实现达到生态化发展的目的。管理方式与生活模式的生态化更是要求在管理、生活方面从系统到各个环节贯彻生态型的发展观,通过出台法规、教育改革、社会宣传等多种手段提升社会整体的生态素养,以此来保障整个空间区域系统的生态化进程推进。3.2.6城乡平等城乡生活质量的等值化是生态城乡系统构建的价值导向。城市、乡村、自然保护条块分割的发展模式,是导致城市、乡村畸形发展的主要原因。而这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城乡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持续施行,直接导致众多社会问题的发生,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机会,教育机会差距不断拉大。不论是城市、乡村还是自然保护地,虽然结构不同,但均要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双赢。任何空间单元及其中的居民,均应在享受健康环境,高生活标准方面实现等值,共享生态文明。生态城乡的发展强调城乡之间的平等互动。在整个城乡系统层次定义各单元的发展方向,更加倡导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交流,不仅仅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层面,更包括发展方式的互相借鉴。37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如城市的发展不能只突出经济、行政功能,而要引入乡村及自然要素,提升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农村的发展,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要借鉴城市型、市场化的发展管理方式,另一方面也要立足发展生态要求的基础上,要以保护土地的生态功能,景观的自然框架为发展前提。城乡发展等值化,要求的是和而不同。城市、乡村、自然保护地在互动发展的进程中,既能吸收另两要素的优势特点,又不失自己的本有特色,每一类单元都要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社会经济上,包括生活水准上,教育文化,享受公共设施服务方面实现城乡均衡;自然生态方面,要城市、乡村、自然保护地三者实现共生,整体区域及内部各要素共同获益。3.2.7文化特色生态城乡系统突出发展的文化性,地域性。生态城乡强调的是一个“城市、乡村、自然保护地”的融合发展原理。不同地域特征,文化特点,当然要有不同的模式框架,只要符合融合发展的生态城乡原理,实践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生态城乡杜绝千篇一律。生态城乡追求的和而不同,而不是千篇一律,发展过程中消除的是社会形态的差别,而非景观结构的均一,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是对自然界多样化的一种应合,根据不同的地域特征,不同区域的发展特色,因地制宜地寻求其实现生态城乡发展的具体途径,是地域性、文化性的具体表现。3.2.8开放动态生态城乡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封闭系统不同,该系统是一个良性的可持续耗散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及系统与系统外部,均是保持开放的姿态,城市与乡村,人工与自然,各个层面均保持开放的特性,开放性是保持整个系统活力38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的重要途径,系统与地区各圈层的联通、开放,整个系统的平衡,持续运行才能实现,各系统之间互相渗透交流,才是系统开放的本质,任何人为设定的边界来阻隔这种沟通都是不切实际的做法,更是不可持续的。生态城乡的目标实现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生态城乡系统是一个各层面功能不断演进的系统,其可持续性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在系统运行的各类过程都遵循从无序到有序,螺旋上升,逐渐升级的演进规律。生态城乡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问题,其可持续发展就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通过各类问题的不断解决而实现的。3.3生态城乡系统的功能特性3.3.1功能特性优选生态城乡的功能特性强调集合城市、乡村、自然地要素各自的优势方面。具体选择城市要素代表功能:科技性(化)、产业性(化)、便利性;乡村要素代表功能:亲地性、休闲性、文化性;自然要素代表功能:系统性、自然性、丰富性。生态城乡系统即是融合这三要素的12项优势功能于一体的复合系统,其功能特性框架如图3-2。39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图3-2生态城乡系统功能特性示意图3.3.2功能特性内涵12项功能特性各有内涵,分别代表生态城乡的不同方面。其中,城市要素的三项功能较为清晰。乡村要素中亲地性指的是与土地的亲近性,引导城乡建设减少硬化地面,增强系统弹性;文化性指的是传统文化的保持与弘扬,突出地域特色,破除千城一面,缺乏营养的发展模式;休闲性指区域良好的景观格局,富足的游憩机会。自然保护地要素中系统性指自然系统作为一个要素联系共同体的特性;丰富性指多样化,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复合性特征,一个系统复合性愈强,其稳定性也将愈强,生态城乡系统同样如此;自然性,指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洁净的空气,干净的水,无污染的土壤等等。3.4生态城乡系统的类型划分标准不同,系统的类型划分就会各不相同。生态城乡系统类型亦有多种类型的划分方式。如从不同地貌类型出发,生态城乡可以分为平原型、高原型、丘陵型、山地型等类型;而按照不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将其划分为高城市化水型、中等城市化水型、低城市化型。40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3.4.1按系统主导因素影响力分类论文从“城市、乡村、自然保护地”三要素影响力在整个系统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出发,将生态城乡系统划分为:城市型生态城乡系统,乡村型生态城乡系统,自然保护型生态城乡系统,具体见图3-3。其中,城市型生态城乡系统,以城市城市型乡村型自然保护型图3-3生态城乡类型示意图要素影响比例最大,乡村要素与自然保护地要素次之;乡村型生态城乡系统,以乡村要素影响比例最大,城市要素与自然保护地要素次之;自然保护型生态城乡系统,以自然保护地要素影响比例最大,城市要素、乡村要素等人工要素比例较小。3.4.2按人类干扰程度大小的二级分类本文参照以往研究,根据人类干扰程度的大小对三个类型城乡系统进行进一步划分。其中,城市型生态城乡系统分别与城市密集区、城镇密集区、城市高首位区相对应;乡村型生态城乡系统与广大的乡村地区相对应;自然保护型生态城乡系统与区域开放空间体系相对应(图3-4)。不同类型的生态城乡系统共同构成了区域生态城乡系统,“城市、乡村、自然保护地”三类要素不仅在各类型系统内部互相作用,在区域生态城乡系统整体框架中,同样联系紧密。41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图3-4生态城乡系统类型3.5生态城乡系统构建任何一个系统的构成均由若干子系统耦合而成,子系统之间通过互动耦合共同构筑母系统。生态城乡系统即不是单独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不是孤立的人工生态系统,而是由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城乡聚落系统构成。本文从五个子系统的关系出发,构建了生态城乡系统构成的圆锥形框架(图3-5)。1)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城乡系统发展的生态基底。是整个系统良性运转的物质基础,该子系统的良性运转,是整个圆锥框架的根基。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做保障,整个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空谈。2)基础设施系统,为生态城乡系统各类空间实现物质联系的物质基础。是整个生态城乡系统运行的网络保障。是城乡区域各子系统内部及之间互相联系的硬件环境,是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工程支撑。42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3)经济生态系统,是生态城乡系统的发展动力。其以产业生态化发展为核心,其间各类商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流通、循环过程,催动着整个系统的运行。经济子系统的发展强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更要能为提升整个系统的生态功能做出贡献。4)社会生态系统,是生态城乡系统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为上下各个层面生态管理的实现提供可能性,是体现人的主导性的重要环节,没有完善的社会子系统的构架,经济子系统的生态化,自然系统的整体保护,基础设施的区域覆盖,城乡聚落的均衡分布难以实现。5)城乡聚落系统,是生态城乡系统发展的主要综合载体。其涵盖了生态空间、社会空间、经济空间、基础设施空间等多个类型,城乡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城乡系统良性运行的综合体现。图3-5生态城乡系统构成示意图43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3.6生态城乡系统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3.6.1生态城乡系统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1)科学性原则所选取和拟定的指标,要能够科学的反应生态城乡系统的各方面特性,能够较好地评估生态城乡发展现状,同时要简练,易于实际操作。2)整合性原则参照已有的可持续发展评估、生态城市评估、宜居城乡评估等众多生态城乡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生态城乡的内涵,对这些指标进行筛选,借鉴已有研究的优点,整合相关指标。3)系统性原则生态城乡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系统,其评价指标体系同样要求系统、全面,所选择的指标应尽可能包含生态城乡的各个层面,能从整体上综合反应生态城乡系统的发展水平。4)问题导向性原则生态城乡系统的构建就是要解决目前城乡野发展中的各类问题,所以本文所选指标分别针对目前城市、乡村、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设定,且在专家建议的基础上,从区域融合的角度增加了三者相融的系统项。5)脱开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原则生态城乡系统综合性很强,现有的统计指标与生态城乡发展的这些特性不能有效契合,以往的指标体系构建有一个原则是数据的可获取性,往往一些指标因数据原因而舍弃。44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本文尽量从生态城乡系统的内涵要求出发,脱开我国已相关指标的统计体系,来拟定所需的指标,这也是本文运用社会调查方法获取数据的优势之一。3.6.2生态城乡系统评估的指标体系的确立方法1)多次筛选法依据已构建的生态城乡系统,结合城市、乡村、城乡融合及自然保护区不同的问题,并参考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已制定的指标原则,对相关指标进行拟定,开展多次学术会议进行讨论,通过多次的筛选补充,构建了初步的指标体系。2)专家意见法将初步的指标体系并绘制成表格,通过向该领域专家学者发放电子邮件和走访咨询两种形式,共征求兰州大学、中科院地理所、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厦门大学等22位专家的意见,并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讨论,逐一甄别,认真考量后,增加了城乡融合的专项部分,最终确立了生态城乡系统评估指标体系。3.6.3生态城乡系统评估的指标体系的结构严格遵循制定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综合以往的研究,经过多层筛选与专家讨论,最终确立的指标体系分为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基础设施生态化、空间结构生态化5个一级指标;每一项一级指标均划分为生态城市、生态乡村、自然保护区、生态城乡融合(突出区域一体性)四个方面的二级指标对应,共20项;最终选定了共105个三级指标,详见表3-1。45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表3-1生态城乡系统评估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①城市环境①空气质量②噪音达标度③水环境④绿地⑤生物多样性生②乡村环境①空气质量②水环境③土地环境④荒地保护⑤村容村貌态③保护区环境①野生动物数量变化②植被生长③灾害防治④水环境环④生态环境区域系①城郊的森林公园②区域生物多样性③区域水资源调配境统④区域性生态工程⑤生态补偿项目实施⑥大园林绿地系统空间⑦城乡环境污染共治⑧土地退化治理①城市经济①经济发展水平②产业发展绿色化③产业科技应用与创新④第三产业发达程度②农村经济①肥料绿色化②农药绿色化③产品储存绿色化④生产过生程绿色化⑤就业收入⑥农业产业化(企业化)态③保护区经济①经费保障②教学旅游经④生态经济区域系①城乡收入差距②城乡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的流通③城市济统支持乡村的发展政策④农村接纳城市经济辐射带动的状况⑤乡村绿色产品对城市的供应⑥服务产品城乡互动⑦乡村旅游发展⑧城乡产业链的循环化①城市社会管理①食品安全②防灾安全③社会治安④交通安全⑤社会发展⑥科教水平⑦文化特色保护⑧规划编制生②农村社会管理①教育②文化设施③信息服务④传统文化医疗⑤养老⑥态管理服务⑦计划生育⑧乡风⑨商业服务⑩乡村安全社③保护区管理①设置数量②保护权限③日常管护④规划与执行⑤科学会研究⑥科研成果④区域社会管理①一体化规划编制②一体化管理机构设立③文化教育的合作④医疗卫生⑤金融服务⑥社会保障①城市基础设施①交通②供水及水资源循环利用③垃圾处理④清洁能源⑤绿色建筑生态②农村基础设施①供水与饮水质量②清洁能源③道路通达度④住房⑤通基础讯⑥水利⑦垃圾处理设施③保护区基础设施①保护设施②监测评价④区域基础设施①城乡公交系统②区域水电气热设施共用③垃圾处理设施共用④通讯服务⑤金融服务设施①城市空间①规模适宜度②土地兼容性主导性③用地适宜性合理④布局环保性⑤绿地规模与分布均等性⑥交通布局与结构否合理⑦服务设施均等性聚落②乡村空间①向交通沿线适度集中②居住适度集中③公共设施布局空间适度均衡③保护区空间①土地权属④区域空间①城镇乡村体系合理性②土地控制线划定③空间协调管治46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3.7生态城乡系统研究方法体系生态城乡系统非常综合、复杂,想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更要从不同的视角,应用不同的方法来入手,根据已构建的理论体系,吸纳相关基础理论的要点,本文提出从景观空间、城乡野协调、社会经济特征、综合评估四个角度来对城乡野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来更全面的揭示城乡野系统的发展规律。1)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生态城乡系统的空间综合分析。景观生态系统本可以看作是城乡野一体的综合系统,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是综合分析城乡野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有效手段。如其中的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六个生态子系统中,建设用地、耕地即可看作城、乡要素主导的部分,林地、草地、水域是城市、乡、野要素互动密切的部分,未利用地可指代野的部分。2)运用资源承载力分析人地协调发展程度。从生态城乡的视角来看,城乡代表人的部分,野代表地的部分,突出城乡发展与野的承载能力阈值关系。选取干旱地区限制性最大的水作为主导因素,通过水资源生态承载情况的分析,来揭示敦煌地区资源承载与城乡发展足迹的关系。3)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比较分析生态城乡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社会经济指标是生态城乡系统的发展水平的综合反应,通过区域内外之间的对比分析,可以明晰城乡野系统中,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体系、空间管治的发展特征。图3-6生态城乡研究方法体系4)应用综合指标体系,生态城乡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估。运用构成系统与评估,从理论上得到了构建,但如何在实证中应用,可能景观的不能满足要求,统47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计数据也职能反应一个方面,本文拟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来弥补这一缺憾,通过满意度的调查,来探索性的应用已构建的指标体系,以此来反应城、乡、野系统融合发展的总体水平,及其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章小结提出生态城乡理论体系。界定了生态城乡的概念,“生态城乡”指将“城市、乡村、自然地(野)三大要素”整合为一个发展整体,将三要素的优势进行有效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可持续的城乡生态系统;提出生态城乡八条发展原理,具体为融合发展、自然为基、系统保护、要素共生、过程生态、城乡等值、文化特色、开放动态;明晰了生态城乡的功能特性,具体包括科技性、产业性、便利性、亲地性、休闲性、文化性、系统性、自然性、丰富性;划分了生态城乡系统类型,依据要素影响力,具体划分为城市型、乡村型、自然保护型三个类型的生态城乡系统;提出生态城乡的构成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城乡聚落系统五个层级;并构建了生态城乡系统评估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体系。本章研究特色为系统化梳理了已有研究的理论系统;在表达方式上,绘制了一系列理念框图,以突出生态城乡系统的相关理论框架;运用专家意见法,在文章研究分析的基础了,探索构建了生态城乡系统的评估构成系统。48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表3-2生态城乡系统构成与评价初步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请在您认同的子系统重要性栏中打√,具体可在其后提出优化建议。一级子系统二级子系统要素层很重要重要不重要优化建议Ⅰ生态环境健康性①空气质量②噪音达标度③水环境④绿地⑤生物多样性Ⅱ资源利用与服务设施绿①交通②供水及水资源循环利用③垃圾处理④清洁能源⑤绿色建筑色化生态城市Ⅲ综合安全性①食品安全②防灾安全③社会治安④交通安全生Ⅳ社会经济持续①生态经济②社会发展③科教水平④文化特色保护态Ⅴ城市空间结构①规模适宜度②土地兼容性③主导性用地适宜性④布局环保性⑤绿地规模与城分布均等性⑥交通布局与结构⑦服务设施均等性⑧城乡有机结合乡Ⅰ生态环境空气质量②水环境③土地环境④荒地保护⑤村容村貌指Ⅱ生产绿色化①肥料绿色化②农药绿色化③产品储存绿色化④生产过程绿色化⑤就业收入标⑥农业产业化(企业化)系生态乡村Ⅲ设施绿色化①供水与饮水质量②清洁能源③道路通达度④住房⑤通讯⑥水利⑦垃圾处理统Ⅳ文教发展教育②文化设施③信息服务④传统文化(名村、名镇)①医疗②养老③管理服务④计划生育⑤乡风⑥商业服务Ⅴ社会文明⑦乡村安全生态保护地Ⅰ保护机构建设①设置数量②保护权限③保护设施④经费保障⑤土地权属(以保护区为主Ⅱ保护职能①日常管护②监测评价③规划与执行④科学研究⑤教学旅游的荒野)Ⅲ保护成效①野生动物数量变化②植被生长③灾害防治④水环境⑤科研成果系统请您对生态城乡系统(城乡野)构成与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49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第四章敦煌地区生态城乡景观格局分析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从景观生态系统中的土地生态系统构成来看,更能明显反映出其城、乡、野一体发展的特征。运用景观格局的分析方法,可有效对生态城乡系统用地系统进行分析。本章主要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在生态城乡系统的用地空间系统进行综合分析。4.1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4.1.1区位与地貌敦煌地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我国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居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的西端(图4-1)。南靠祁连山地,北依马鬃山低山丘陵地,东有巴丹吉林沙漠,西临塔克拉玛干沙漠,海拔在660—5900米之间,南高北低,地貌类型有山脉、绿洲、荒漠,荒漠包围着绿洲,气候干旱少雨,荒漠、半荒漠植被占流域总面积75.2%。区划范围主要包括玉门、瓜州、敦煌、肃北内蒙古族自治县,2[112]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流域总面积17万km,主要分布着敦煌、榆林、安西、[113]赤金、花海等不同规模的绿洲。4.1.2水系与冰川2敦煌地区分为两大水系,疏勒河水系偏北,流域面积14.89万km。苏干湖水2系靠南,流域面积2.11万km。疏勒河发端于祁连山山脉,青海省的疏勒河南山与托拉南山之间,干流全长650km,上游水流湍急,昌马堡水文站贫水年年均流323量达到24.8m/s,干流流域面积4.13万km,多年平均径流量10.31亿m。主要支流有南石河、北石河、榆林河、党河、石油河、白杨河、安南坝河,以季节性降2雪、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源,该区域祁连山冰川面积800多km,冰川有400多条,2[114-115]近年来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冰川面积减少了40km。50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4.1.3气候敦煌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为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部分,南部高寒,多年平均气温0-4℃,年水量位于150-500mm之间,年蒸发量达1300-1700mm。中下游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是其主要特征,多年平均气温6-8℃,年降水量[116-117]约50-250mm,年蒸发量2200-2800mm。92°E94°E96°E98°E±42°N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瓜州县敦煌市40°N玉门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High:584238°N0100200KmLow:660图4-1敦煌地区的DEM4.2敦煌地区地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4.2.1典型的“山地—绿洲—荒漠”系统敦煌地区区域总体空间格局呈“两山夹两盆”的框架形式,即南部祁连山,北部天山余脉,西部沙漠,在瓜敦盆地与玉门盆地分布着小块绿洲。其景观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可以将其划分为山地系统,绿洲系统,荒漠系统(图4-2),三个子系统互相联系、互动,共同维持着系统整体的协调运行。三者的关系为山地系统是整体的基础;绿洲是人类活动的中心,人工绿洲决定着系统演化的方向,自然绿洲承担着护卫人工绿洲的作用;荒漠系统是区域的大背景,沙漠化问题是该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51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图4-2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形成、转化、消耗与生态系统结构模式示意图资料来源:[118]敦煌地区山地系统:即南部的阿尔金山与祁连山地,包括当金山、党河南山、疏勒南山等,北部的天山余脉,马鬃山地。是整个系统的水源涵养区与物质储备区。由于该区域整体干旱,中下游地区的蒸发量远大于的降水基本无从保留,上游山区的降水与融雪就成为整个系统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山区的水量决定了整个系统中绿洲的规模与潜力;而山地系统丰富的粒状物质则为绿洲系统提供了大量的土壤母质。敦煌地区绿洲系统:该区绿洲包括分布于昌马洪积扇前缘的瓜州绿洲、玉门绿洲,党河前缘的敦煌绿洲、南湖绿洲,这些绿洲是整个系统中人类活动的中心,散布于整个疏勒河流域的中下游。目前的该绿洲体系是一个“人工—自然”的绿洲系统,是人地互动非常强烈的区域。其演变过程经历了从单一天然绿洲到半人工绿洲再到稳定的绿洲体系的演化过程,其中不论是自西汉以来持续的农业绿洲开发与古代城镇建设,还是现代人类在荒漠戈壁建设城镇绿洲,均属于人工绿洲的开发行为。天然绿洲介于人工绿洲与荒漠之间,其抗盐碱、抗风沙能力优于人工绿洲,有效的保护了人工绿洲,而人工绿洲则主导了绿洲体系的发展方向。52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图4-3河西走廊绿洲分布示意图资料来源:[119]敦煌地区荒漠系统:区域西临库姆塔格沙漠,绿洲北部是荒漠戈壁,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是整个生态系统重要的基质。极端干旱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结构单一,植被稀疏,无地表径流的整体特征。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营造了很多特殊的景观,如雅丹地貌、稀疏草原、戈壁滩等,而且这种干燥的自然环境与区域特殊的人文区位条件相结合,催发了“莫高窟”这一石窟文化景观的诞生。4.2.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整个系统平衡稳定的关键水资源如何利用关系整个系统的生态平衡。由于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甘肃省三大内陆河流域上世纪末,相继出现了重要的生态问题。特别是民勤县、居延海、敦煌西湖地区都出现了严重的地下水位下降,沙进人退情况严重。而继石羊河流域治理规划出台,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后,两个流域的环境恶化均得到了有效遏制,石羊河下游青土湖又有了较大的水面,居延海也重现生机。敦煌地区水资源不合理利用表现在上中下游缺乏统筹及人工用水与生态用水缺乏统筹两个方面。缺水本来就是干旱区的典型特征,而上、中、下游缺乏统筹的用水模式,更使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突出表现在(一)上、中游抢占下游用水:很多上游人工水利设施的建设,虽然为改善当地的农业灌溉条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也导致了下游地区用水得不到保障;(二)人工用水抢占生态用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如双塔水库建成之后,疏勒河下游断流;党河水53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库建成之后,月牙泉水位持续走低;人工水系的建设对自然水系的破坏,导致整个天然绿洲大量消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西湖湿地的大面积减少就是典型的例子。4.2.3文化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时间跨度大,类型多样鉴于敦煌地区特殊的优势区位,结合干旱区特色生态系统,区域形成了大量丰富的人文资源及特色景观。古代敦煌地区以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频繁互动,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为特征,催生了很多璀璨的人文景观,遗存了大量的人文古迹。包括著名的莫高窟、榆林窟等石窟,古人类活动的火烧沟遗址,玉门关长城烽燧、锁阳城、石包城、党城遗址、北干沟东西古渠道等古城、古军事、古灌溉渠系遗址,苏家堡墓群、红山寺墓群、新民堡回回墓等古墓葬,三危山古建筑、敦煌南仓、宣统塔等古建筑。还包括有近现代的西征会议、战役旧址,老君庙老一井、王进喜故居纪念馆等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时间跨度了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约4000余年,包含了大量的环境变化、城址变迁、年代特征、各个时代的艺术精华等等多方面的信息,为研究整个区域的人地关系互动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图4-4敦煌地区区域部分文化景观示意图资料来源:[120]54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4.3敦煌地区土地生态系统演变特征与动态分析4.3.1数据源及处理本研究土地利用基础数据为国家环保部资助项目“甘肃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提供,数据源为2000年和2005年LandsatTM、MODIS影像,2010年以HJ-1卫星CCD3期夏季时相遥感影像。结合研究区实际,将其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划分为6个类型;并进行地类属性的赋值转换,生成6类用地的栅格数据,并编写对应的存档文件,导入FRAGASTSTS3.3进行计算,能够满足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的需要。4.3.2指标及其计算方法1)土地利用计算本研究主要进行了土地利用构成及其演变、不同类型土地间的转换特征、土地利用强度三个方面的土地覆被特性分析。其中土地利用构成状况通过计算各类土地的面积及其所占总面积比例,土地利用构成采用动态度指数(公式1)进行分析;土地利用强度采用土地利用强度指数进行分析(公式2),土地覆被演变特征采用转移矩阵构建方法进行分析。(1)动态度指数SbSa1K(1)Sat其中K为动态度指数,Sb为某类用地该时间段末期的用地面积,Sa为某类用地该时间段初始期的用地面积,t为时间间隔,本文取2000-2005、2005-2010为5,2000-2010取为10。(2)土地利用强度指数nI(GiiC)100%(2)i1其中I为土地利用强度指数,Gi为第i类土地的利用强度等级赋值,本文根[121-122]据相关研究,不同用地类型强度等级赋值如下,建设用地赋值为5,耕地赋值为4,草地、水域赋值为3,林地赋值为2,未利用地赋值为1。Ci为第i类土地面积占全体用地面积的比例。55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3)土地利用转移均衡性指数UUinoutp(3)sUUinout其中Ps为土地变化趋势指数,U为其他土地类型面积转入该类土地总面in积,U该类土地转出为其他土地类型的总面积。Ps介于-1和1之间,当0≤outPs≤1时,表征该类土地处于扩张态势,当-1≤Ps≤0,表征该类土地规模不断缩减,当其接近于0时,表征该类土地转换动态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当Ps绝对值接[123]近于1时,则该类土地转换处于不均衡状态。2)景观格局计算(1)景观格局指数的作用及其分类景观格局指数可以综合反映景观组成结构和分布特征,其对景观格局信息的高度浓缩及其统计性质,利于进行景观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探寻景观整体潜在的规律性。不同的景观指数均有其特定的生态学意义,通过景观指数的计算与对比,更能定量化的分析其生态过程的各类特性。景观指数分为斑块、斑块类型、景观尺度三个层次,根据其测度的方面不同,划分为面积密度边缘指标、核心面积指标、形状指标、独立临近指标、对比度指标、多样性指标、连通性指标、蔓延度离散度指标八类。(2)景观格局指数的选择本文选择斑块类型尺度及景观尺度两类指标,根据相关研究,选取指数如下:①斑块类型尺度指数及其生态学意义各类指数的计算公式在景观格局指数的相关文献中已有很多阐述,在此不详述,只简述所选指数的生态学意义。数量面积指标:斑块个数NP,反应该类斑块整体的破碎度及其受外界干扰程度,两者呈正相关性,最大斑块指数LPI,其决定着景观中的物种丰度及优势种多样性;蔓延度与离散度指标:散布与并列指数(IJI),指代某类斑块相邻斑块类型的多少。连通性指标:斑块内聚力指数(COHESION),指代该类斑块的自然联通度。56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②景观尺度指数及其生态学意义数量面积指标:斑块数量(NP),指代整个景观中的斑块个数,是对景观的异质性的简单度量,最大斑块指数(LPI),度量景观中斑块的优势度;连通性指标:斑块内聚力指数(COHESION),指代景观中斑块的自然联通度;蔓延度与离散度指标:分散指数(SPLIT),指代景观的细化程度。景观多样性指标: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其中SHDI指代的是景观组成多样性,SHEI指代的是结构方面的多样性,两者结合反应景观中斑块类型的多样性及不同类型[124]斑块面积的均衡化。4.3.3土地生态系统整体特征1)结构结构与演变分析(1)生态系统面积及其比例表1为2000年、2005年、2010年敦煌地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构成比例,按传统土地类型的划分方法,对敦煌地区遥感解译数据进行赋值归并,各时段的土地类型共分为6类,包括林地、草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表4-1敦煌地区各时段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其所占比例200020052010222面积(km)比例(%)面积(km)比例(%)面积(km)比例(%)林地287.810.24289.210.24290.540.24草地3351.002.753257.602.673261.022.68水域325.350.27324.460.27335.280.28耕地1402.291.151693.331.391765.571.45建设用地248.950.20277.720.23288.430.24未利用地116284.3395.39116057.4095.21115958.9095.13十年中,用地结构未发生大的变动,各类用地所占比例排序均为未利用地>草地>耕地>水域>林地>建设用地。其中未利用地面积所占比重三个年度均达到95%以上,在整体景观中起着较大的支配作用,对整个流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其余五类用地占比总和不足5%,草地占比为2.7%上下,三个年度变化不大,耕地面积虽然有所增加,但在整体景观中面积占比最高的2010年也仅为1.45%,而水域、林地、建设用地所占比例较少,每个年度的占比均不足0.3%。(2)生态系统变化态势57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土地利用变化增减幅度与变化率。从2000年、2005年、2010年三个时段的疏勒河利用与各用地类型面积变化情况看(表4-2),2000年以来,建设用地及耕地面积呈明显增长趋势,草地与未利用地面积均呈明显减少趋势,而水域面积与林地略有增加。其中2000-2005年,耕地、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变化均表现为增加,耕地增22加幅度最大,新增291.04km,建设用地增加28.76km,而未利用地与草地减少明22显,未利用地减少226.93km,草地减少93.39km,林地略有增加,水域略有减少。而从变化率上来看,耕地与建设用地变化率最高,分别为20.75%、11.55%,未利用地与水域变化率均比较低,分别为-0.2%、-0.27%。2005-2010年,耕地、建设用地仍然增加较多,而水域、草地、林地也增加2了一部分,耕地增加依然是最多的达72.24km,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幅度也22不小,分别新增10.82km、10.71km,草地与林地增加幅度不大,分别新增3.41222km、1.33km,该时段未利用地净减少98.50km。而从变化率来看,耕地面积变化率最高4.27%,未利用地变化率最低为-0.08%。表4-2敦煌地区各时段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减情况2000-20052005-20102000-2010增减面积变化率%增减面积变化率%增减面积变化率%林地1.400.491.330.462.730.95草地-93.39-2.793.410.10-89.98-2.69水域-0.89-0.2710.823.339.923.05耕地291.0420.7572.244.27363.2825.91建设用地28.7611.5510.713.8639.4715.86未利用地-226.93-0.20-98.50-0.08-325.43-0.2822000-2010年,林地面积增加了2.73km,增长了0.95%;水域面积增加了229.92km,增长了3.05%;耕地面积增加了363.28km,增长了25.91%;建设用22地面积净增加39.47km,增长了15.68%;而草地面积净减少89.98km,降低了22.69%;未利用地面积净减少325.43km,降低了0.28%。从以上结果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人类对敦煌地区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逐渐增强,特别是2000-2005年间,草地、耕地、未利用地的面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该区生态系统变化在2000-2010年间呈现了两种动态趋势,2000—2005年,生态系统变化呈逆行演替方向发展,而2005—2010年,这一趋势逐渐转变,草地与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的速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草地面积甚至出现了小58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2幅的增长,水域增加了10.82km,生态系统变化表现出正向演替的趋势。图4-5敦煌地区2000年土地分类分布图图4-6敦煌地区2005年土地分类分布图59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图4-7敦煌地区2010年土地分类分布图土地演变动态度。从2000-2005、2005-2010两个时间段各类用地演变动态度来看,各类用地的变化呈不同特征。林地动态度分别为0.005、0.005,说明两个时间段增加幅度基本一致;草地动态度分别为-0.028、0.001,说明两个时段变化趋势不同,但后一阶段增加远低于前一阶段的减少量;水域动态度分别为-0.003、0.033,后一阶段的增加对整个时间段内水域面积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耕地动态度分别为0.208、0.043,两个时间段耕地面积变化趋势一致,但后一阶段增加幅度有所降低;建设用地动态度分别为0.116、0.039,与耕地的变化趋势呈现同样的特征;未利用地动态度分别为-0.002、-0.001,整体时间段未利用地变化幅度不大,略有减少,4-3敦煌地区各时段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2000200520102000-20052005-20102000-2010222面积(km)面积(km)面积(km)动态度动态度动态度林地287.81289.21290.540.0050.0050.010草地3351.003257.603261.02-0.0280.001-0.027水域325.35324.46335.28-0.0030.0330.031耕地1402.291693.331765.570.2080.0430.259建设用地248.95277.72288.430.1160.0390.159未利用地116284.33116057.40115958.90-0.002-0.001-0.00360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动态度变化0.30.250.20.152000-20052005-2010动态度0.12000-20100.050林地草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0.05土地类型图4-8敦煌地区各时段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2)生态系统类型转换特征(1)2000—2005年生态系统转换特征从2000—2005敦煌地区发生变化的土地类型转换情况看(表4-4),敦煌地2区土地利用的转出最明显的是草地与未利用地,其中草地转为耕地82.33km、转222为未利用地19.98km。未利用地转为耕地211.39km、转为建设用地27.19km、2转为水域12.92km。而转入最明显的为耕地、未利用地与建设用地,其中转入耕22地共296.62km,主要由草地、未利用地转入;转入未利用地34.98km,主要由2草地和水域转入;转入建设用地28.76km主要由未利用地转入。未利用地转入、转出的变化均较大,主要由草地、水域转入,而转出构成主要为耕地、建设用地、水域三类。2表4-42000-2005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km)类型林地草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000年总计林地287.780.000.000.030.000.00287.81草地0.063247.230.5582.330.8319.983351.00水域0.181.11310.662.860.0010.53325.35耕地0.000.030.331396.720.754.471402.29建设用地0.000.000.000.00248.950.00248.95未利用地1.199.2312.92211.3927.19116022.42116284.332005年总计289.213257.60324.461693.33277.72116057.40121899.73(2)2005—2010年生态系统转换特征及成因分析从2005—2010敦煌地区发生变化的土地类型转换情况看(表4-5),敦煌地2区土地利用的转出最明显的是未利用地,其中未利用地转为耕地80.72km、转61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22为水域17.85km,其余用地类型转出均不明显,草地转出5.25km、耕地转出2210.64km。而转入最明显的为水域、耕地,其中转入耕地共82.88km,转入水22域19.84km,转入建设用地10.71km,主要均由未利用地转入;而转入、转出的变化最大的仍然为未利用地,主要由水域、耕地转入,而转出构成依然主要为耕地、水域、建设用地三类。2表4-52005-2010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km)类型林地草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005年总计林地289.210.000.000.000.000.00289.21草地0.163252.351.891.900.001.303257.60水域0.271.44315.440.250.027.04324.46耕地0.133.780.101682.701.405.231693.33建设用地0.000.000.000.00277.720.00277.72未利用地0.763.4417.8580.729.29115945.34116057.402010年总计290.543261.02335.281765.57288.43115958.90121899.73(3)生态系统转换均衡性从各类用地的PS值来看(表4-6),2000-2005年,各类用地的转移均呈现为22不均衡状态,水域的转入量为13.8km,转出量为14.69km,其转入、转出的量均不小,但两者相近,PS最小为-0.03;其余5类用地PS绝对值均接近于1,建设用地扩张趋势最强,PS最大为1,林地、耕地扩张趋势也比较明显,PS均为0.96,草地、未利用地规模呈萎缩趋势,其PS值分别为-0.82、-0.76。2005-2010年,草地与水域的变动趋势由萎缩转为扩张,其中草地转入量为22228.66km,转出量为5.25km;水域转入量为19.84km,转出量为9.02km,两者的PS值分别为0.25、0.37,说明两者变动规模并不大,相对平衡;林地与建设用地,为净转入类,两者PS值均为1,均为不平衡变动;耕地与未利用地,变动趋势相反,耕地呈净增长态势,其PS值为0.77,而未利用地则呈净减少态势,其PS值为-0.78。表4-62000-2010年土地利用转移均衡性2000-20052005-2010转入转出PS转入转出PS林地1.430.030.961.330.001.00草地10.37103.76-0.828.665.250.25水域13.8014.69-0.0319.849.020.37耕地296.625.570.9682.8810.640.77建设用地28.760.001.0010.710.001.00未利用地34.98261.91-0.7613.56112.06-0.7862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4.3.4土地生态系统变动的空间差异图4-92000年瓜州县土地分类分布图图4-102010年瓜州县土地分类分布图图4-112000年敦煌市土地分类分布图图4-122010年敦煌市土地分类分布图图4-132000年玉门市土地分类分布图图4-142010年玉门市土地分类分布图63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图4-152000年阿克塞县土地分类分布图图4-162010年阿克塞县土地分类分布图图4-172000肃北县土地分类分布图图4-182010年肃北县土地分类分布图1)在区域空间差异层次,未利用地支配作用下游更强区域整体上未利用地面积占比均最大,但下游地区的敦煌,中下游地区的瓜州,两者未利用地面积均达到了90%以上,而中上游地区的玉门、上游的阿克塞、肃北未利用地面积均为70%左右,大大低于敦煌、瓜州。表4-7敦煌地区各区域土地生态系统面积比例林地草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0001.634.050.241.880.3591.84瓜州20101.653.680.252.610.4591.3620000.384.420.011.240.1293.82敦煌20100.384.420.011.240.1393.8120001.3023.710.174.480.7369.61玉门20101.3223.280.236.010.8168.3520000.0127.681.460.020.1270.71阿克塞20100.0127.661.430.030.1270.7520000.3526.150.610.070.0572.78肃北20100.3526.140.600.080.0672.7764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2)中游区域的两个县生态系统面积变动最大从上表可以看出,上游阿克塞、肃北及下游敦煌的生态系统面积变化不大,而玉门、瓜州的耕地、建设用地均增长较多。其中,耕地方面,玉门市增加204.13平方公里,瓜州县耕地面积增加172.1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方面,玉门市增加10.54平方公里,瓜州县增加21.91平方公里。而两个地区面积减少最多的则为草地生态系统与未利用地生态系统,其中瓜州县未利用地减少113.09平方公里,玉门市未利用地减少167.39平方公里;瓜州县草地减少87.11平方公里,玉门市草地面积减少57.82平方公里。这一变动也正好反应了,中游地区耕地增加是由开垦荒漠而来,大量的土地开垦增加了上游的耗水量,是下游水流干枯的重要原因。表4-8敦煌地区各区域土地生态系统变动情况地区年份林地草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000385.63955.6755.53443.7183.5521663.66瓜州2010389.20868.5658.07615.89105.4521550.57变动3.57-87.112.55172.1821.91-113.092000101.251181.783.70331.8433.2625087.92敦煌2010101.991182.523.70331.1134.7425085.70变动0.740.740.00-0.731.48-2.222000172.513157.8023.00596.4297.119269.60玉门2010175.383099.9830.67800.55107.669102.20变动2.88-57.827.67204.1310.54-167.3920003.048076.05426.784.5634.9920632.11阿克塞20103.048071.48416.139.1334.9920642.76变动0.00-4.56-10.654.560.0010.652000194.3214456.65335.8037.5025.5740231.81肃北2010194.3214453.25334.1042.6130.6840226.69变动0.00-3.41-1.705.115.115.113)从土地转移特征来看,未利用地是城乡建设用地与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整个敦煌地区,对整体景观生态系统变化影响最大的为中游地区的玉门、瓜州。从其土地转移特征可以明显看出,两个区域建设用地与耕地的增加主要来自对荒漠的开垦与对草场的破坏,中游地区的土地利用管理对整个地区的景观生态稳定作用更大。下游的敦煌市变动不大,各类用地的转入转出不是很明显。其中,林地只有转入,没有转出,净增0.742222km;草地转出0.74km,转入1.48km,净增0.74km;65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水域转出1.482222km,转入0.74km,净减0.74km;耕地转出0.74km,未见转入,净减0.74222km;建设用地转入0.74km,未见转出,净增0.74km;未利用地转出3.70222km,转入1.48km,净增2.22km。2表4-92000-2010年敦煌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km)类型林地草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000年总计转出林地101.250.000.000.000.000.00101.250.00草地0.001181.040.740.000.000.001181.780.74水域0.000.002.220.000.001.483.701.48耕地0.000.000.00331.110.740.00331.840.74建设用地0.000.000.000.0033.260.0033.260.00未利用地0.741.480.740.000.7425084.2225087.923.702010年总计101.991182.523.70331.1134.7425085.7026739.75转入0.741.481.480.001.481.48中下游的瓜州县变动较大,表现为耕地、建设用地大量增加,草地、未利2,转入4.0822用地减少幅度较大。其中,林地转出0.51kmkm,净增3.57km;草地转出110.5422222km,转入23.43km,净减87.11km;水域转出2.04km,转入58.07km,净增56.03222km;耕地入172.18km,未见转出,净增172.18km;建设用地转入222221.91km,未见转出,净增21.91km;未利用地转出116.66km,转入3.57km,净减113.092km。2表4-102000-2010年瓜州县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km)类型林地草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000年总计转出林地385.120.000.510.000.000.00385.630.51草地1.02845.131.53103.922.042.04955.67110.54水域0.510.0053.490.000.001.5355.532.04耕地0.000.000.00443.710.000.00443.710.00建设用地0.000.000.000.0083.550.0083.550.00未利用地2.5523.432.5568.2619.8721547.0021663.66116.662010年总计389.20868.5658.07615.89105.4521550.57转入4.0823.434.58172.1821.913.57中上游的玉门市变动也很大,表现为耕地、建设用地大量增加,草地、未利用地减少较多。其中,林地转入2.88222km,净增2.88km;草地转出78.91km,转入21.0822222km,净减27.83km;水域转出0.64km,转入8.31km,净增7.57km;耕地转出7.352222km,转入211.48km,净增204.13km;建设用地转入10.54km,未见转出,净增10.542222km;未利用地转出169.31km,转入1.92km,净减167.39km。66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2表4-112000-2010年玉门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km)类型林地草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000年总计转出林地172.510.000.000.000.000.00172.510.00草地0.323078.902.8874.430.640.643157.8078.91水域0.000.0022.360.320.000.3223.000.64耕地2.240.960.64589.072.560.96596.427.35建设用地0.000.000.000.0097.110.0097.110.00未利用地0.3220.134.79136.737.359100.299269.60169.312010年总计175.383099.9830.67800.55107.669102.20转入2.8821.088.31211.4810.541.92中上游的阿克塞县、肃北县,变动均较小。其中阿克塞县,林地与建设用地均未发生变化;草地转出4.56222km,无转入,净减4.56km;水域转出16.74km,转入6.092222km,净减10.65km;耕地转入4.56km,无转出,净增4.56km;未利用地转出6.092222km,转入16.74km,净增10.54km;未利用地转出6.09km,转入2,净增10.65216.74kmkm。2,转入1.7022肃北县林地未发生变动;草地转出5.11kmkm,净减3.41km;水域转出1.702222km,无转入,净减1.70km;耕地转入5.11km,无转出,净增5.11km;2,无转出,净增5.11222建设用地转入5.11kmkm;未利用地转出8.52km,转入3.41km,2净减5.11km;2表4-122000-2010年阿克塞县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km)类型林地草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000年总计转出林地3.040.000.000.000.000.003.040.00草地0.008071.482.282.280.000.008076.054.56水域0.000.00410.040.000.0016.74426.7816.74耕地0.000.000.004.560.000.004.560.00建设用地0.000.000.000.0034.990.0034.990.00未利用地0.000.003.802.280.0020626.0220632.116.092010年总计3.048071.48416.139.1334.9920642.76转入0.000.006.094.560.0016.742表4-132000-2010年肃北县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km)类型林地草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000年总计转出林地194.320.000.000.000.000.00194.320.00草地0.0014451.540.003.410.001.7014456.655.11水域0.000.00334.100.000.001.70335.801.70耕地0.000.000.0037.500.000.0037.500.00建设用地0.000.000.000.0025.570.0025.570.00未利用地0.001.700.001.705.1140223.2840231.818.522010年总计194.3214453.25334.1042.6130.6840226.69转入0.001.700.005.115.113.4167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4.4区域景观生态格局特征分析4.4.1斑块类型尺度在不同斑块类型尺度上,从斑块数目来看,未利用地与草地斑块数均较多,未利用地斑块数2000年、2005年、2010年分别为6295、6035、6321;草地三个时段值分别为5842、5979、5981,两者斑块数均为6000左右,大大高出别的地类;从最大景观指数(LPI)来看,未利用地的LPI最大,建设用地LPI最小;从散布与并列指数(IJI)来看,耕地与建设用地IJI居于前两位,说明耕地与建设用地周边用地类型较其它斑块要丰富的多;而斑块内聚力指数(COHESION)则显示,三个时段,未利用地、草地的自然连通度均最高,达到99以上,连通度最低的为建设用地,均在50以下,说明敦煌地区建设用地相对散布,自然连通性差。4.4.2整体景观尺度见表4-7,2000-2005年,研究区最大斑块指数先减小,后增大;分布与散列指数,先增大后减小,说明斑块之间混合度增加;斑块内聚力指数先减少后增加,均在99以上,说明研究区整体上自然连通度较好;分散指数先增加后减少,且其值分别为1.7454、1.7547、1.7546,值并不大,说明研究区整体景观细化程表4-142000-2010敦煌地区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格局指数年份LPIIJICOHESIONSPLITSHDISHEI200074.221645.469199.83541.74540.61740.3446200574.017149.497999.83001.75470.63180.3526201074.018846.918599.83271.75460.62860.3508度不高;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三个年度,均匀度指数均低于0.5,多样性指数均高于0.5,说明整体景观中各种斑块类型面积比重不均衡。本章小结本章研究内容为综合分析了敦煌地区这一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地域系统的结68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构特征。以2000、2005、2010三期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综合应用马尔科夫转换矩阵、动态度测算、均衡转移、景观格局指数等模型,从区域整体和行政空间差异两个层面,进行了敦煌地区土地生态系统构成与动态演变分析。得出结论:未利用地生态系统面积占敦煌地区总面积的90%以上,支配着敦煌地区整体景观格局,中游地区玉门市、瓜州县土地变动剧烈,2000年—2010年玉门市耕地面积增加204.1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0.54平方公里;瓜州县耕地面积增加172.1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增加面积21.91平方公里,两个地区的城乡建设与农业开发是区域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章研究特色为从区域整体与上、中、下游流域分区角度对敦煌地区景观生态系统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加深了景观组成与动态演变的研究深度,明晰了整个敦煌地区的景观生态系统特征区域空间差异,更详尽的分析了敦煌地区生态系统演变的因素驱动;69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第五章敦煌地区生态城乡系统资源承载与人地协调分析资源承载分析是衡量城乡(人)、野(地)互动协调程度的有效手段。在干旱区水生态安全是整个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而利用水资源生态盈亏来测度区域水生态安全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决定着一个区域的发展规模,而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确立决定着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效率,两者均为城乡野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基础。5.1资源承载力研究基本内容5.1.1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与评估方法承载力最早出现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起初是一个力学的概念,后经过马尔萨斯的发展,在人口经济和生物生态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爆发,地球承载力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到20世纪70、80年代期间,联合国粮农(FAO)和教科文(UNESCO)组织对承载力进行了大量研究。其后,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全面的应用。1994年,牛文元定义资源承载力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而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内容通常包括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森林资源承载力;其利[125]用的方法通常包括单要素评价、多指标综合评价和系统动力学的综合方法等。5.1.2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研究进展将水资源承载力单独提出,是中国承载力研究的重要方面,国际上并不多见。1989年,新疆水资源软科学课题组对水资源承载力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启了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工作,其后施雅风与惠泱河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最大容量论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论。以研究对象来划分,我国水资源70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承载力分析分为城市和区域两类,多采用经验估算、综合评价、复杂系统三类方[126-128]法,目前水资源的承载力的专题、系统研究成为其主要特点。生态足迹由WilliamE.Rees于1992年提出,后经过Wackernagel完善,是[129-130]衡量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程度的重要方法。但是其模型6类账户中对于水资源功能未能全面考虑无疑是一个遗憾,为弥补这一点,很多学者从自己研究的特点出发,构建了水资源账户来进行水生态足迹测算,如徐中明的地下水、地表水[131]之分,李金石的淡水生态足迹等。两者对比来衡量区域水资源的生态盈余或赤字的程度,是目前衡量水资源是否超载的重要指标。5.1.3计算模型与方法干旱地区的生态城乡发展,水是最重要的基础要素,没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切都是空谈。本文依据木桶原理及敦煌地区城乡发展的实际,选择水资源承载力的单要素承载评价来分析整个区域人地协调程度。[132-134]本文应用黄林楠构建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其关键包括水资源账户建立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计算中参数的选择两个方面。敦煌地区水资源利用分类依据为水资源公报,其用水账户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公共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五类。1)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足迹指示水资源的消费情况,具体为将水资源用水量转化为水资源消费的用地面积,并均衡化,其计算公式为:EFNefN[W/]p(1)iiinEFEFi(2)i1式中EFi为第i类用水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总数,efi第i类用水的人均生态足迹,γ为水资源全球均衡因子,Wi为第i类用水的用水量,P为世界水资源平均生产能力。在此,n的取值为5,i值1、2、3、4、5,分别对应农业、工业、城镇公共、生活、生态五类用水。EF为区域水资源生态足迹。本文P值参照张*敦煌地区与甘肃省疏勒河流域区域基本一致,本文选取甘肃省水资源公报中疏勒河流域数据代指敦煌地区水资源利用数据。71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32岳的计算结果取值为3140m/hm,γ取值参照黄林楠的计算结果取为5.19。2)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主要作用为衡量水资源的生物生产能力,根据生态足迹理2论,其代指其利用相应承载的生物生存面积,单位为公顷(hm),计算公式如下:ECNecQp/(3)式中EC为水资源生态承载力,N为人口总数,ec为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ψ为区域水资源产量因子,γ为全球水资源均衡因子,Q为区域水资源总量,P为世界水资源平均生产能力,α为生态稳定因子,意为1减去维持生态稳定必须的水资源比例。本文根据陈亚宁等的研究,从干旱区实际出发,取α=0.4。ψ的计算与水资源生产能力密切相关,为区域水资源平均生产能力与全球水资源平均生产能力比值。水资源生产能力为流域水资源总量除以流域面积,前文32已述,全球水资源平均生产能力为3140m/hm,而敦煌地区2003-2012水资源平32均生产能力经计算为145.04m/hm,最终确定敦煌地区水资源产量因子为0.046。表5-1敦煌地区水资源生产能力3232水资源总量(亿m)计算面积(hm)水资源生产能力(亿m/hm)200323.73116998300139.61200420.80116998300122.37200524.65216998300145.03200624.92816998300146.65200726.93316998300158.45200822.37916998300131.65200923.35216998300137.38201030.23716998300177.88201124.95916998300146.83201224.57916998300144.60平均24.65516998300145.043)水资源生态盈亏水资源生态盈亏为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差值,计算公式为:EZEFEC(4)式中EZ为生态水资源生态盈亏,EF为水资源生态足迹,EC为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其中:EZ›0,水资源赤字,EZ‹0,则水资源盈余,EZ=0,水资源均衡。72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5.2敦煌地区水资源生态承载评价5.2.1敦煌地区水资源生态承载总体评价1)敦煌地区水资源总量动态特征(1)用水总量与水资源总量越来越接近,用水剩余空间不大对比用水总量和水资源总量的变化情况,10年间,用水总量总体呈增加的33趋势,到2012年达到20.8837亿m,相较于2003年的12.7583亿m,增加了338.0754亿m。而水资源总量则相对平稳,其10年平均值为24.655亿m,而各3年的情况也基本在24亿m上下浮动。用水总量与水资源总量的差距在日渐缩小,3到2012年,两者相差仅为3.745亿m,说明整个区域的用水情况非常紧张。(2)整体以农业用水为主,生态环境用水量稳定在4%以上2003-2012十年间,敦煌地区用水整体以农业为主,农业用水比例维持在90%左右,其最高、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004、2005年,2004年为峰值92.03%,2005年为谷值88.10%。而其用水量则在2004年以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相对于200433年农业用水量的11.9019亿m,2005年的农业用水量达到16.8403亿m,新增34.9384亿m,为10年间增幅最大值。虽然2010年后,农业用水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在用水结构中的比例也有所下降,但仍是用水大户。从用水比例对比来看,造成2005年农业用水量增加而比例下降的主要因素3就是生态环境用水量的增加,2005年生态环境用水量0.9091亿m,比2004年的330.0069亿m新增0.9022亿m。而从用水结构变动情况来看,生态环境用水比例也由2004的0.05%上升到2005年的4.76%,新增4个百分点,2005年后,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用水比例稳定在4%以上。表5-2敦煌地区水资源利用概况单位:亿m³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公共生活用生态环境用水总量水资源总量量量用水量水量用水量200311.6870.87420.05770.13250.006912.758323.731200411.90190.83010.06110.1320.006912.93220.801200516.84030.80470.0640.49690.909119.11524.652200617.15350.78580.06620.50750.80819.32124.928200717.30740.73820.06960.51720.870919.503326.933200817.10130.76040.07070.5230.880419.335822.379200917.42440.76650.07250.17320.88819.324623.352201020.18420.81860.07290.18170.89922.156430.237201118.68890.90660.07160.18170.88620.734824.959201218.68621.00270.07290.18440.887520.833724.57973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3)工业用水量变化趋势呈现U字型特征,而生活用水量变化呈现倒U字型特征2003年到2012年,工业用水量变化趋势为先减少后增加,呈现为U字型特3征。2003年,整个区域工业用水量为0.8742亿m,到2007年,下降到了最低值330.7382亿m,到2012年,则上升到了1.0027亿m。而其在整体用水结构中的比例也呈现同样的变化趋势,2003年,工业用水比例为6.85%,最低同样出现在2007年,为3.79%,2012年上升到4.81%。而生活用水量变化趋势与工业用水量呈现相反的特征,表现为先增加后减3少,用水量峰值出现在2008年,达到0.523亿m。而两个时间端点其值分别为332003年0.1325亿m,2012年0.1844亿m。而用水量所占比例变化同样也呈倒U字型特征,峰值同样出现在2008年,达到2.70%,两个时间端点其值分别为1.04%与0.89%。表5-3敦煌地区各类用水占总用水量比例单位:%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城镇公共用水量生活用水量生态环境用水量200391.606.850.451.040.05200492.036.420.471.020.05200588.104.210.332.604.76200688.784.070.342.634.18200788.743.790.362.654.47200888.443.930.372.704.55200990.173.970.380.904.60201091.103.690.330.824.06201190.134.370.350.884.27201289.694.810.350.894.262)区域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上敦煌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一个波动上升的特点。2003到2007年66表现为逐渐上升,从2.10910公顷增加到了3.22410公顷。而后2008、20096略微下降后,2010年达到最高值3.66210公顷,2011、2012年又开始下降,但6仍然高于2007年的值,2012年其生态足迹达到3.44410公顷。74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3.8003.6003.4003.2003.0002.8002.600水资源生态足迹2.4002.2002.000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年份图5-1敦煌地区十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动态从用水方式来看,生态足迹计算结果的变化趋势与用水量变化一致,不再细述,此处只分析各类用水的生态足迹绝对值。总体来说,农业用水生态足迹最大,不论是从年际,还是十年平均,相较于其他用水类型其值都是最高的,2003年66最低值也达到了1.93210公顷,而到2012年更达到了3.08910公顷。城镇公6共用水与生活用水的生态足迹均占比例较小,十年平均值分别为0.01110公顷、60.05010公顷。工业用水生态足迹虽然与农业用水生态足迹相比数值较小,但6其10年均值0.13710公顷仍然为剩余四类用水中的最高值,其峰值出现在20126年,达到0.16610公顷。生态环境用水生态足迹2005年后有了较大的提升,62005-2012年间,其值基本在0.1510公顷左右。6表5-4敦煌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单位:10公顷农业水生工业水生城镇公共用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生态总生态足态足迹态足迹水生态足迹生态足迹足迹迹20031.9320.1440.0100.0220.0012.10920041.9670.1370.0100.0220.0012.13720052.7830.1330.0110.0820.1503.15920062.8350.1300.0110.0840.1343.19420072.8610.1220.0120.0850.1443.22420082.8270.1260.0120.0860.1463.19620092.8800.1270.0120.0290.1473.19420103.3360.1350.0120.0300.1493.66220113.0890.1500.0120.0300.1463.42720123.0890.1660.0120.0300.1473.444平均2.7600.1370.0110.0500.1163.0753)敦煌地区水资源生态承载力75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整体波动上升。如下图显示,2003-2012年,敦煌地区水资源生态承载力随着时间的推进,呈现出减—增—减—增—减的变化趋势,整体呈现为波动中提升。442003年,地区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7.2210公顷,而2004年则下降为6.33104公顷,从2004—2007年一直在增加,到2007年增加为8.1910公顷。2008年4与2007年相比又发生了下降,2008年的承载力降为6.8110公顷,2008-201044年开始增加,2010增加到了9.2010公顷,之后2011年再次降低为7.5910公顷。但是对比2003、2007、2010三个阶段性高点及2004、2008、2011三个阶段性低点,整个区域水资源生态承载力都是升高的,每次发生降低的转折,都比44上一次的转折基础点更高,2004年为6.3310公顷,2008年为6.8110公4顷,2011年为7.5910公顷。图5-2敦煌地区十年水资源生态承载力4)敦煌地区水资源生态盈亏生态持续的赤字。2003-2012年,敦煌地区水资源生态盈亏情况均表现为生态赤字,而且生态足迹超出生态承载力非常多。2003年EF/EC值也达到了29.22,44其生态赤字为203.6610公顷,而其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仅为7.2210公顷,水资源利用严重超载。经过十年的发展,到2012年,EF/EC值达到46.07,其生态44赤字为336.8810公顷,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依然只有7.4810公顷。对比首尾两年的数据,及十年两组数据的变化,可以发现敦煌地区的水资源生态系统非常不安全,严重失调,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微弱提升根本无法与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增加相提并论,虽然2011、2012相比2010年生态赤字有所减小,但整体上10年间,敦煌地区的水资源生态赤字呈增大趋势。76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4表5-5敦煌地区水资源生态盈亏单位:10公顷水资源生态水资源生态水资源生态承载力EF/EC足迹盈亏2003210.887.22203.6629.222004213.756.33207.4233.792005315.957.50308.4542.142006319.357.58311.7742.122007322.368.19314.1739.362008319.596.81312.7946.962009319.417.10312.3144.972010366.229.20357.0239.822011342.727.59335.1345.152012344.357.48336.8846.07平均307.467.50299.9641.00对比总体水资源生态赤字与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动态的变化,说明敦煌地区水资源生态赤字的增加,人口规模并不是主要因素。且2005年到2010年间,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是降低的,说明该阶段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升。但不论是总的生态赤字,还是人均生态赤字,相对于其生态承载力来说,超载均很严重,且与2003年相比,更加失调,水资源生态安全形势严峻。水资源生态赤字动态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动态380.007.50360.007.00340.006.50320.00300.006.00280.005.50生态赤字260.00人均生态赤字5.00240.004.50220.00200.004.00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年份年份图5-3水资源生态足迹动态与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动态对比5)敦煌地区水资源生态赤字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分析以敦煌地区水资源生态赤字为因变量Y,一产、二产、三产产值为自变量X1、X2、X3,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得其方程为Y=285.08-6.47X1-0.23X2+2.55X3。回归显示其MultipleR值为0.728,说明产业发展与整个区域生态赤字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分别对敦煌地区水资源生态赤字与一产、二产、三产产值分别作一元回归,分别得相关系数R为0.69、0.68、0.71,显示其与三个产业相关关系紧密程度排序为,三产>一产>二产。77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表5-6敦煌地区水资源生态赤字与产业发展关系4水资源生态赤字(10公顷)一产(亿元)二产(亿元)三产(亿元)2003203.6610.4837.7821.082004207.4212.3947.6823.262005308.4513.1651.2733.432006311.7713.9855.9640.72007314.1715.968.8544.852008312.7917.9288.8752.82009312.3119.49113.3375.472010357.0222.6135.4987.42011335.1327.56174.11104.422012336.8831.71179.38130.375.2.2敦煌地区水资源生态承载上下游区域差异因行政区用水其余数据获取难度较大,本部分数据利用甘肃省水利统计年鉴各行政区的工程供水量来指代各自的用水总量。1)用水总量空间差异从整个区域来用水量对比来看,中下游地区为用水的主体区域。其中,上游地区用水最少,下游地区用水最多。具体为,2012年,上游地区肃北与阿克塞33两县用水总量为3346万m与1907万m,占区域整体的6.99%,不足10%;下游3地区的敦煌市用水总量为37296万m,占区域整体的49.67%,几乎为整个区域3的一半;而中游地区的玉门市用水总量17744万m,占区域整体23.62%,瓜州3县用水总量为14843万m,占区域整体的19.75%,也是耗水大户。3表5-7敦煌地区上下游用水总量对比单位:万m地区名用水总量占整个区域的比例%玉门市1774423.62敦煌市3729649.64肃北县33464.45阿克塞县19072.54瓜州县1484319.752)用水结构的空间差异各区域用水量最大的均为农业用水。其中阿克塞县农业用水量最低,但在其自身用水结构中,依然占到了其用水总量的56.48%。而玉门、敦煌、瓜州、肃北农业用水均在其自身用水总量中占比达80%以上,敦煌市更达到87.14%。78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表5-8敦煌地区各区域不同类型用水百分比单位:%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生活供水农村生活供水生态供水玉门市80.1714.614.120.850.26敦煌市87.141.282.080.718.79肃北县81.2915.961.790.960.00阿克塞县56.4815.783.781.2622.71瓜州县86.946.790.822.552.90不同类型用水的区域差异呈现不同特点。具体为:农业用水方面,敦煌市用3水量最大,为32500万m,占到整个区域农业用水的51.24%;玉门市与瓜州县也分别占到整个区域的22.43%与20.34%。工业用水方面,玉门市用水量最大,33为2592万m,占到整个区域工业用水的52.78%;瓜州县工业用水量1008万m,占整个区域工业用水的20.53%;敦煌与阿克塞工业用水区域占比均低于10%。城镇生活用水方面,敦煌市与玉门市占比最大,其中敦煌市用水量最大为775万33m,占区域整体的44.03%;玉门市用水量也达到731万m,占区域整体的41.53%。农村生活用水方面,瓜州县与敦煌市在整个区域中占比最大,其占比分别达到344.59%,31.38%。生态用水方面,敦煌是用水量最大为3280万m,占整个区域的78.30。3表5-9敦煌地区各区域不同类型用水量单位:万m生态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农村生活用水用水玉门市14225259273115046敦煌市325004767752653280肃北县272053460320阿克塞县10773017224433瓜州县129041008122379430表5-10敦煌地区各区域不同类型用水区域占比单位%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农村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玉门市22.4352.7841.5317.651.10敦煌市51.249.6944.0331.1878.30肃北县4.2910.873.413.760.00阿克塞县1.706.134.092.8210.34瓜州县20.3420.536.9344.5910.263)用水变动的空间差异2006到2012年,各区用水增量均较大。用水增量最大的为瓜州县,增加了3310661万m,为瓜州县2006年用水总量4182万m的2倍有余;玉门市的用水增3量为8374万m,几乎增加了1倍;用水大户敦煌市,用水量也增加了5766万79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33m;用水量增加最小的为阿克塞县,也达到了538万m。表5-112006-2012敦煌地区各区域历年用水总量变动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06-2012增量玉门市93701956017607174641726117258177448374敦煌市315303533833662364663684836980372965766肃北县21422775240221702272331033461204阿克塞县136911301130960106019071907538瓜州县4182110551314714153156011484314843106612006到2012年,中游地区农业用水增量最大,下游地区生态用水增加最多。农业用水方面,中游地区玉门市与瓜州县地区变动最大,玉门市农业用水量增加3了8727万m,瓜州县农业用水量增加了9396万立方米;工业用水方面,玉门市3的工业用水减少了908万m,其余四个区域均有一定的增加,瓜州县增加818万33m;城镇生活用水量方面,玉门市增量最大,为491万m;农村生活用水量方面,3敦煌市与瓜州县增加最多,分别增加133、169万m;生态用水量方面,下游的3敦煌市增量最大,达到1280万m;中游的瓜州地区增加280万立方米,上游的阿克塞县增加355万立方米。3表5-122006-2012敦煌地区各区域分类型用水量变动单位:万m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农村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玉门市8727-9084911846敦煌市4000276771331280肃北县62252437210阿克塞县-1493011813355瓜州县9396818-21692805.3敦煌地区水资源管理建议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当前水危机问题的重要原因。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在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问题上,良好的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利用的工程、技术同等重要,是水资源合理配置、保护、开发的重要保障,是应对“洪涝、干旱、[135]水污染”三大水危机及解决社会用水纠纷等问题的必然途径。5.3.1敦煌地区水资源利用影响因素分析敦煌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表现在终端湖向西退缩、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化80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扩展、盐碱化加剧、湿地萎缩等方面,而与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调查也发现,近几年保护区的环境破坏仍然严重,而且地下水水位仍在下降,作为疏勒河末端的西湖环境的变化很显著的指示了敦煌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导致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气候变化的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但人类对各类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则是不争的事实。1)自然因素导致疏勒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增加[136]依据常继青的研究,对比1956到2011年疏勒河平均降雨量及地表水资源量的变化,两者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图5-4)。年平均降雨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01-2011年平均降雨量下降为74.9mm,相比1956-2011年的平均值92.2mm,下降了17.3mm。地表水资源量则呈上升趋势,1980—2000、2001—83832011两个时段的地表水资源量均值分别为22.210m、23.410m,明显高于831956-2011年的均值21.2110m。图5-41956-2011疏勒河流域平均降雨量(左)过程线对比引自参考文献[136]图5-51956-2011疏勒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过程线对比引自参考文献[136]这种降水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不一致的变化说明,疏勒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主81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要受气温上升,祁连山雪线升高,冰雪融水增加的影响。1958-2010年(蓝永超等),疏勒河流域山区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速度加快,这一点在昌马堡、托勒、党城湾三站的气温数据均有显示,且其出山径[137]流与气温的相关关系更加密切。图5-61958—2010疏勒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变动引自参考文献[137]2)敦煌地区水资源不合理用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敦煌水资源利用存在着农业开发增大了人类对地表水的控制、上中游灌溉面积的增加剥削了流域地下水的补给、水库修建切割了干流河[138]道三方面的主要问题。上游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直接导致了下游生态环境的破坏加速,疏勒河流域昌马水库、赤金峡水库、双塔水库联合调度后,调蓄能力83的增强了,但无序开荒导致畸形开发,到2009年用水量达到了10.2210m,与83多年平均径流量10.3110m非常接近,属于超强度开发,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流域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仅昌马灌区1997年到2005年,灌溉机井从88眼增加到1868眼,有的井灌区地下水埋深下降了10余米,最大降幅达30米,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断裂,造成了沼泽、湿地干涸,泉水消失,河道断流,[139-140]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82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图5-7疏勒河流域渠系水系引自参考文献[141]3)灌溉技术落后,水资源利用浪费严重流域内多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实际灌溉用水量均超过规划用水定额,水的渗漏损失高,融资渠道单一,很多配套设施未能及时修缮,末级渠系衬砌率低,2009年的详查数据显示,个别乡的末级渠系衬砌率仅有34.28%,导致流域水资源利用低效利用,使本来严峻的用水情势雪上加霜,另外人工水系的建设,破坏了自然水系循环,破坏了降水、融水对河道、地下水的补给过程,如何[142]协调两者的关系,也是敦煌地区水资源利用亟需解决的问题。5.3.2敦煌地区水资源优化管理建议1)生态用水保障“区+线+湿+道”综合水防治体系以“北抵风沙,中保绿洲,南护水源”为主旨,构建“区+线+湿+道”综合防治体系,具体区指自然保护区(敦煌西湖、瓜州极干旱、玉门干海子、盐池湾、安南坝)、线指风沙防护线(玉门东、西风沙线、瓜州石岗墩风沙线)、湿地保[143]护、河道保护。推进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建设,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整合敦煌地区流域管理单位,扩展流域管理单位权限虽然水资源公报中,敦煌地区各项指标均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数据统计,但是具体到水资源利用管理上,疏勒河流域管理分为疏勒河管理局和党河管理局,对整个流域的统筹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流域生态考虑,应整合不同机构,打83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破区域藩篱,提升其行政级别,赋予其流域性的权利,改变水资源管理局的职能定位,扭转过去重经济价值,轻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工作模式。3)开展与相邻单位的合作,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国务院2001年批复《黑河近期治理规划》,2007年批复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经过多年的工作,黑河流域生态治理和石羊河流域治理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疏勒河流域的治理规划《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综合规划》2010年通过中咨公司审查,201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与黑河、石羊河流域相比,整体流域治理工作相对落后,与黑河、石羊河治理机构开全方位的合作,借鉴其成功经验,推进全流域用水调度、水权分配、水价确定等方面的工作落实,[144]提升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水平非常必要。4)限制移民,优化现有生产生活模式1980年代以来,包括《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开发项目》、“两西计划”、引洮工程非自愿移民及非计划移民超过15万人,对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2002年,刘建军对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进行了研究,指出[145]应立即停止移民,防治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遭到破坏。虽然移民屯田对河西走廊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过渡的开发也导致了生态的破坏,且移民区地下水位下降更甚,移民的贫困率更高,新开垦土地质量差等问题,与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形成了恶性循环,将绿洲作为粮仓的提法应坚决废弃。在[146-147]移民量和质上下功夫,重点限制继续移民和优化现有移民生产生活结构。5)加快制定疏勒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法以立法的形式统筹流域水资源利用管理,制定流域管理法,对疏勒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的方式、原则、方法、细则进行详细的规定,将水资源的生态效益放在首位,压缩耕地面积,提高用水效率。对地下水的开采、地表水的利用,生态用水的分区设定、水污染防治、盐渍土改良等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完善水资源利用的各项制度,建设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以立法的形式,对水资源利用做出约束,保障疏勒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各大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改善。6)完善流域生态补偿制度2014年最新的环境保护法出台,以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生态补偿制度,但是在地方层面如何落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改变过去对生态补偿理解重84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量不重质的保护理念,建立完善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非常迫切。疏勒河流域的生态补偿,不仅要流域上下的合理补偿,更要注重其作为国家生态屏障的重要作用,要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考虑。目前,我国生态补偿的管理多依据水污染防治法、相关部委的一些通知、指导意见及地方管理办法,总体上对水的生态补偿不够重视,存在混淆水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的现象。适应生态要求,加强流域管理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的结合,增强地方行政与水资源利用管理体系的统筹。7)科技创新支撑发展转型干旱区发展成功的案例非常多,最著名的莫过于以色列,其生态环境脆弱程度比河西地区更甚,依托高科技,发展节水农业,培育节水品种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因各种原因,水资源浪费严重,产出低下,而依托高新生产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才是转型发展的关键,[148]依托科技,创造与生态和谐的发展模式是可行的(李吉均)。本章小结本章研究内容为收集甘肃省2003-2012年10年的水资源公报数据,应用水资源承载力及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敦煌地区的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进行动态演变与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敦煌地区水资源利用超载严重,农业用水比重过4大,生态用水严重不足,2012年区域生态赤字达336.8810公顷;收集2006-2012年,甘肃省水利统计年鉴,对五个地区用水结构与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市县中,敦煌市用水量最高;2006-2012年,瓜州县与玉门市的农业用水增量最大,分别增加9396万立方米与8727万立方米。本章研究特色为从区域整体与上、中、下游流域分区角度对敦煌地区水资源生态承载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明晰了整个区域水资源利用状况及区域空间差异,通过区域的对比分析,更深入的探寻了敦煌地区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的成因。85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第六章敦煌地区生态城乡系统经济-社会特征研究从生态城乡系统的角度来分析区域经济社会特征,目的是要将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深入到城乡野层面。依据生态城乡系统理论,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均包含着城、乡、野三方面的要素,经济-社会系统是生态城乡系统中人类经营管理层†次的子系统。本章通过对多类统计年鉴数据,政府各类规划资料的对比分析,在生态城乡系统的经济-社会特征进行综合分析。6.1经济发展特征6.1.1经济总体水平表6-1敦煌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对比2012年2002年两项指标动态变化GDP人均GDPGDP人均GDPGDP增长人均GDP增长瓜州县60.64411997.76839252.8832807肃北县37.622507761.911676035.71234016阿克塞县11.271208061.59196509.67101156玉门市130.268060433.391700396.8663601敦煌市78.265511515.011126563.2643850备注:GDP单位亿元、人均GDP元区域整体经济格局变动不大。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来看,2012年敦煌地区,五个县市的GDP总量由高到低排序为玉门市>敦煌市>瓜州县>肃北县>阿克塞县,其中,玉门市GDP最高达到130.26亿元,敦煌市次之,GDP总量为78.26亿,阿克塞县GDP总量最低为11.27亿元,次序依然与2002年一致。人均GDP水平整体较高,肃北县增长最快。从人均GDP来看,五个县市的排序稍有变动,2002年,排序由高到低为阿克塞县>玉门市>肃北县>敦煌市>†主要为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研究区各地县统计年鉴。86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瓜州县,而2012年,则为肃北县>阿克塞县>玉门市>敦煌市>瓜州县,肃北县的人均GDP由第三位升到了第一,达到了250776元,大大高于当年的全省平均水平21978元及全国的38354元。6.1.2产业结构对比表6-2敦煌地区产业结构比例第一产业比例第二产业比例第三产业比例200220122002201220022012瓜州县29.2313.5831.6756.7039.1029.72肃北县8.891.0656.8886.6134.2212.34阿克塞县7.223.8956.3265.4336.4630.68玉门市6.876.0775.5365.7817.5928.14敦煌市22.8817.0029.3632.4347.7550.572012年,整个区域各县市产业结构比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瓜州县整体为“二、三、一”,二产突出型:第二产业占比最大为56.7%,第三产业占比为29.72%,第一产业占比最少为13.58%;肃北县、阿克塞县、玉门市为“二、三、一”,一产极少型,虽然总体与瓜州县结构一样,但更加极端,第一产比例均在10%以下,而二产比例均达到了65%以上,其中肃北县更达到了86.61%;敦煌市整体为“三、二、一”型,是唯一一个第三产业比例占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例达到了50.57%,而其第一产业占比则为5个县市中占比最高的,达到了17%。而从动态演变来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2到2012年,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变化整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占比全部下降,全部在20%以下,其中瓜州县下降最为明显,下降了近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整体表现为增加,其中肃北县增加了近30个百分点,瓜州县增加了25个百分点,玉门市是唯一一个第二产业比例下降的区域,其第二产业占比下降了9.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变动情况为两个县级市增加,三个县减少,其中肃北县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玉87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门市则增加了近9个百分点。6.1.3非农产业产值结构表6-3非农产业产值结构单位万元交通运输仓储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旅游收入和邮政业瓜州县211377132500486773654913709108400肃北县317799800018155462814155700阿克塞县683635350646739811397—玉门市77064086250247797973815979103100敦煌市17498678850741409501144914268706敦煌地区整体154316531095017221821990777414485906非农产业产值总体以工业为主导。从具体产业产值对比情况来看,除敦煌市旅游收入最高外,其余四县(市)均表现为工业总产值远高于其它产业产值。整个敦煌地区域工业总产值达到1543165万元,高于其他五类产业的产值之和。其中肃北县、阿克塞县、玉门市这一特点表现最为明显,其中,玉门市工业产值达到770640万元,为其余产业产值总和的2倍多,而肃北县工业产值为317799万元,为其余产业产值总和的8.39倍,阿克塞县工业产值为68363万元,为其余产业产值总和的3.98倍。区域对比上,工业产值和旅游业收入首位度均很高。其中工业总产值首位度为2.42,玉门市优势突出,其产值占到整个敦煌地区的一半,与其余四个县市工业产值的总和持平;旅游收入的首位度为2.48,敦煌市优势突出,整个区域旅游业发展呈现为一家独大的特点,敦煌市的旅游收入达到268706万元,而其余四个区域的旅游收入总体只有217200万元。88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6.1.4发展方式2.501.942.001.781.501.361.171.051.000.890.780.700.500.00瓜州县肃北县阿克塞县玉门市敦煌市区域平均全国甘肃省图6-1敦煌地区各区域单位GDP能耗对比单位GDP能耗较高,发展方式较为粗放。2012年,区域万元GDP能耗为1.17吨标煤,低于全省指标值的1.94吨标煤,但达到全国的0.70吨标煤的1.68倍,大大高于小康社会目标值0.6吨标准煤/万元能耗依然较高。其中,玉门市能耗最高,达到1.78吨标煤/万元,敦煌市能耗值也较高为1.36吨标煤/万元,五县市比较,能耗最低的阿克塞县,指标值为0.78吨标煤/万元,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2城乡体系特征6.2.1城镇化水平表6-4敦煌地区各区域城镇化水平对比年末户籍总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瓜州县1281011020132608820.3730.8肃北县117415831591050.3456.1阿克塞县87962931586566.6895.4玉门市140472942064626632.9451.36敦煌市1419691013314063828.626089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2012年,只有瓜州县常住城镇人口比例为30.8%,其余四个区域的常住城镇人口比例均达到50%以上,大大高于全省的38.75%。其中阿克塞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95.4%,敦煌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肃北县、玉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56.1%,51.3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但成因不同。两项指标差距最大的为敦煌市与玉门市,属于两项指标“一高一低”型,其中敦煌市两者差距为32个百分点,玉门市两者差距为19个百分点;而瓜州县两个城镇化率水平均很低“两低”型,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0.8%,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则更低,仅20.37%;上游的肃北县与阿克塞县,则属于两项指标“两高”型,其中,肃北县户籍城镇化率为50.34%,阿克塞县户籍城镇化率为66.68%。但从成因上来看,则各有不同。敦煌市、玉门市的城镇化中异地城镇化特性较为明显,如敦煌市七里镇青海石油基地的4万城镇人口为非户籍人口;玉门市有大量的异地城镇人口在玉门工作,常住人口为16.16万人,高于年末户籍人口约2万人,这些外来人口在其城镇人口占了很大比例。而阿克塞县的城镇化率很高的原因则与其1998年县城变迁中的移民安置有很大关联,当前,阿克塞县全县大部人口都居住在县城,虽然户籍上依然有城乡差别,但其已经探索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城乡人口的生活水准上差距并不大。6.2.2城镇化模式1)异地城镇化是该区域特殊地段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迁移型城镇化模式异地城镇化模式分为外部嵌入型城镇化及内部迁移型城镇化。外部嵌入型城镇化主要指一些国有企业的设置,外来大量的城镇人口提升了当地的城镇化水平,如青海石油敦煌市七里镇的生活基地,原玉门石油生活基地(2003年迁往酒泉),大量城镇人口的涌入,对当地的城乡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与本地住民的互动,也大大提升了当地的发展品质。内部迁移型城镇化主要指两个少数民族县的城镇化模式,实地调研发现,伴随着国家生态移民及退耕还草、划区轮牧等政策的实施,两个少数民族县的农牧民大部分已经迁入县城居住,在原来乡镇的住户已经占很小的比例,虽然户籍和就业构成显示其仍从事农牧业,但实际上他们很多已经是雇外地劳动力帮忙打理,而自己享受国家补助及从事一些别的产90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业,实际上已经部分实现了异地城镇化。2)就近城镇化是该区域的主要城镇化转换模式人口向县城、小城镇集中居住、上学,推动了当地的就近城镇化进程。就近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有:大农业体系的构建、旅游业对当地农民的吸引、上学陪读引发的劳动输出。该城镇化模式与异地城镇化模式不同,其居住地并没有发生改变,但其就业状况已经发生转变。大农业体系的构建,促进了农民的非农化转变。“一特四化”政策的出台,大大促进了该区域农业种植结构、经营结构的转化,经济作物,特色果品作为该区域的特色农产品,其规模化经营与种植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而且农民也不仅仅只固定在土地上,同时他们也从事特产经营、品牌打造、农产品加工等非农行业,在这一进程中完成了农民的非农化转变。旅游业的发展,吸引部分农民从事旅游相关的服务业。近年来,这一区域旅游业发展较快,大量游客的涌入,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不小的商机,当地农民在务农的同时,很多还从事着导游、出租车、住宿、餐饮、工艺品加工等行业,真正在家种地的多为40岁以上的农民,很多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县城、农村两栖居住,并从事着与旅游业相关联的系列产业。上学陪读引发的劳动输出,也是促进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重要动力。县城教育条件较好,再加上各级中学的合并,教育资源集中化,也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城镇集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农民的职业转换,也是因为孩子教育的陪读而发生,农民一方面到城里租房居住,一方面从事一些服务业来改善生活。91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6.2.3城乡空间格局图6-2敦煌地区城镇分布与交通水系关系格局示意图绿洲分布决定了区域城乡格局。自古以来,敦煌地区城乡居民点及产业相对集中分布在绿洲区域,形成了串珠状的城乡空间格局。这一态势与当地水系变动密切相关,一系列古城的产生与消失均说明了这一点,如锁阳城,唐朝时发达的灌溉系统,随着水道的变迁已变成荒漠。目前区域集中分布的绿洲片区分别为:以敦煌市区为中心的党河绿洲;以瓜州县城为中心的双塔灌区绿洲;以玉门镇为中心的昌马灌区绿洲;以老君庙镇为中心的白杨河、石油河工业绿洲;以阳关镇为中心的南湖绿洲。这些绿洲在空间上相对较为分散,仅敦煌市内的阳关距沙洲就达64公里,这一特征主导了区域城乡的串珠状空间格局。交通发展支撑了区域的繁荣。紧靠交通轴线发展,是该区城乡分布的又一特92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征。兰新铁路双线,国道312线联通了玉门—瓜州的主要城镇,敦煌、肃北、阿克塞之间由瓜州柳园镇——到格尔木的国道215线、G3011(柳格高速)连为一线,总体形成了一个三角支架型的交通框架,推动着整个区域的交流发展,新时期高铁的开通,敦格铁路的开通,更是对敦煌地区轴线发展带建设的极大支撑。表6-5城乡构成渊泉镇、柳园镇、三道沟镇、南岔镇、锁阳城镇、河东乡、布隆吉乡、西瓜州县湖乡、瓜州乡、站子东乡族乡、七墩回族东乡族乡、双塔乡、广至藏族乡、5镇10乡沙河回族乡、梁湖乡肃北县党城湾镇、马鬃山镇、石包城乡、盐池湾乡2镇2乡阿克塞县红柳湾镇、阿克旗乡、阿勒腾乡1镇2乡市区管理委员会、新市区街道、东镇街道、玉门镇、赤金镇、花海镇、下1个管委会,2玉门市西号乡、黄闸湾乡、柳河乡、昌马乡、清泉乡、小金湾东乡族乡、柳湖乡、个街道,3镇独山子东乡族乡、六墩乡9乡七里镇、沙州镇、肃州镇、莫高镇、转渠口镇、阳关镇、月牙泉镇、郭家7镇2乡敦煌市堡乡、黄渠乡6.2.4城乡职能类型敦煌地区区域城乡职能类型可以划分为7种类型(见表6-6)。表6-6城乡职能类型职能类型镇、乡名称沙洲镇、党城湾镇、红柳湾镇、玉门市新市区、渊泉镇、柳园镇、锁阳城镇、南岔镇、综合型三道沟镇工贸型马鬃山镇、玉门东镇、玉门老市区旅游农贸型莫高镇、石包城乡、阳关镇、月牙泉镇、清泉乡、小金湾东乡族乡农牧型盐池湾乡、阿克旗乡、阿勒腾乡农工贸型七里镇、肃州镇、瓜州乡、河东乡、布隆吉乡、赤金镇、昌马乡农贸型转渠口乡、西湖乡、黄闸湾乡、下西河乡、柳河乡黄渠乡、郭家堡乡、腰站子东乡族乡、七墩回族东乡族乡、双塔乡、广至藏族乡、梁湖农业型乡、沙河回族乡、独山子东乡族乡、六墩乡据各县市总体规划整理综合型城镇有沙洲镇、玉门市新市区、渊泉镇、红柳湾镇、柳园镇、锁阳城镇、南岔镇、三道沟镇;工贸型城镇有:马鬃山镇、玉门东镇、玉门老市区;旅游农贸型乡镇有:莫高镇、石包城乡、阳关镇、月牙泉镇、清泉乡、小金湾东乡93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族乡;农牧型乡镇有:盐池湾乡、阿克旗乡、阿勒腾乡;农工贸型乡镇有:七里镇、肃州镇、瓜州乡、河东乡、布隆吉乡、赤金镇、昌马乡;农贸型乡镇有:转渠口乡、西湖乡、黄闸湾乡、下西河乡、柳河乡;农业型乡镇有:黄渠乡、郭家堡乡、腰站子东乡族乡、七墩回族东乡族乡、双塔乡、广至藏族乡、梁湖乡、沙河回族乡、独山子东乡族乡、六墩乡。6.2.5城乡规模结构乡镇规模可分为6个等级,平均规模较小。整个敦煌地区从人口规模上来看,城乡可以分为6个等级,人口规模均不大,最多的玉门市中心城区也没超过6万人。其中,第一级城镇(人口大于4万)有3个,人口最多的为玉门市新市区,人口为5.08万人,其余两个为敦煌市沙洲镇(4.03万)、七里镇青海石油基地(4.00万)、均在县级市区域;大部分乡镇的人口规模在1万左右,35个城乡单位中,居于第四(1-1.5万)、第五(0.5-1万)等级的乡镇个数占到23个。人口最少的两个乡镇为布龙吉乡、昌马乡,人口只有4000余人。表6-7城乡规模结构城乡规模(万人)数量乡镇名称>4.03沙洲镇4.03青海石油基地4.00玉门市区(新市区、玉门镇)5.082.0―4.02肃州镇2.11渊泉镇2.891.5―24转渠口镇1.92赤金镇1.74花海1.80下西号乡1.621.0―1.59七里镇1.31莫高镇1.40黄渠乡1.11柳园镇1.04西湖乡1.32双塔乡1.21黄闸湾乡1.43柳河乡1.26小金湾东乡族乡1.01肃北县1.120.5―1.014阳关镇0.54月牙泉镇0.91郭家堡乡0.89三道沟镇0.93南岔镇0.89锁阳城镇0.61河东乡0.61瓜州乡0.80腰站子东乡族乡0.82广至藏族乡0.93沙河回族乡0.88梁湖乡0.71玉门东镇0.90老君庙镇(老市区)0.64阿克塞县0.88<0.52布龙吉乡0.45昌马乡0.43备注:根据实际情况,清泉乡人口划并到老市区;六墩乡整合到柳河乡;柳湖、独山子整合到花海镇;红柳湾镇、阿克旗乡、阿勒腾乡整合到阿克塞县城;党城湾镇、马鬃山镇、石包城乡、盐池湾乡整合到肃北县城。94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6.3社会发展特征6.3.1人口构成与民族类型移民特征明显,区域包容性很强。自西汉时期建敦煌郡以来,敦煌地区就是一个移民较多的区域。元鼎六年,西汉政府就通过移民屯田等手段来加强河西四郡的经营,当时敦煌郡人口达到38335口;前秦、北魏几十年间,移民总数约10几万人;而到清朝,敦煌重归中央政府统治后,雍正三年,又移民甘肃56州县的穷困民2400户到敦煌;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区域有相继实施疏勒河流域移民项目、两西农业移民项目、九甸峡移民项目等,再加上外来租地农民。可以说,整个区域人口多是由全国各地的移民组成,在这种长期的相处中,敦煌地区形成了区域包容性强,各类人群之间易于交流的特点。多民族、多文化融合。敦煌地区,特别是敦煌市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位置,西出敦煌即进沙漠,是重要的东来西往商旅的补给站。所以在这一区域东西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季羡林评价到该区是唯一一个四大文明体系汇流之地,正因为这一特殊的区位及自然条件相结合,才催生了莫高窟这一人类艺术瑰宝。而从这一区域的发展历程来看,更是如此。虽然主体上由汉人王朝统治,但也先后由月氏、匈奴、吐蕃、回鹘、蒙古等少数民族王朝控制,在这种互相交汇中,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目前,区域共有回、蒙、藏、维吾尔、哈萨克、东乡、哈萨克族等20余个少数民族,众多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催生了当地丰富的特色文化体系。6.3.2城乡差距城乡收入水平较高。无论是城镇居民收入,还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整个区域城镇居民收入达到了20800元,与全国的平均值21810相差不大,最低的瓜州县也达到了18725元,也高出甘肃省平均水平1568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则区域平均达到了11642元,大大高于全省的4507元与全国的6977元,虽然与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农牧民收入较高,拉高了平水水平95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值的因素有关,但其区域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瓜州县也达到9443元,依然高过全国平均水平2466元。而从城乡收入比来看,这一区域城乡差距整体较小。2012年,该区域城乡收入比为1.79,远远低于全国的3.13,更低于全省的3.81。其中,阿克塞县城乡收入比为1.37,已基本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其结合生态移民、县城搬迁、放牧管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基本达到了一致,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个典型模式。表6-8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城乡收入比瓜州县1872594431.98肃北县20457140251.46阿克塞县20594150001.37玉门市1968994882.08敦煌市20939102542.04敦煌地区平均20800116421.79甘肃省1715745073.81全国2181069773.13移民村人均收入仍较低,需要重点解决。瓜州县,移民村的人均收入仅为1700元,与全县的9443元差距很大。而玉门市也存在这种情况,其中的小金湾农民人均纯收入1998元,柳湖1910元,独山子1372元,六墩1300元,与全市的9488元,差距也非常明显。这也反应了移民村居民的生活水准较低,生产资源较差的现状,如何帮助移民脱贫是该区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6.4空间管治特征目前,敦煌地区的空间管治主要涉及到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及自然保护区体系的建设三个方面。96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6.4.1主体功能区划2012年8月,甘肃省正式出台《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敦煌地区被划定为限制开发区,其中玉门市、瓜州县被划定为河西农产品主产区的重要部分,敦煌市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肃北县(南片)、阿克塞县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肃北县(马鬃山镇)为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图6-3敦煌地区主体功能区划示意图引自: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可以看出,规划对区域的定位很明晰,对其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征有了更为细致的表述,对区域的开发强度给予了明确的规定。但也应看到,由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单元为县级行政单元,导致该规划的很多方面难以向县级以下深层次的延伸。6.4.2生态功能区规划表6-9敦煌地区生态功能区划构成生态大区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97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44)玉门油矿荒漠风蚀控制生态功能区(45)玉门镇荒漠风蚀控制生态功能区(46)玉门、安西绿洲与沿河胡杨林保护生河西走廊态功能区西部暖温(47)疏勒河下游盐碱化草甸灌木生态功能性绿洲、荒区漠生态亚(48)疏勒河下游南部风蚀控制生态功能区区(49)疏勒河北部荒漠戈壁生态功能区河西走廊绿(50)安西干旱荒漠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河西干旱、半干洲、荒漠生态能区旱生态大区区(51)敦煌暖温性绿洲农业生态功能区(52)阿尔金山前戈壁剧烈风蚀生态功能区库穆塔格(53)鸣沙山强烈风蚀及特殊景观保护生态沙漠控制功能区生态亚区(54)库穆塔格流动沙漠控制生态功能区北部剥蚀(55)花牛山、柳园强烈风蚀戈壁荒漠牧业山地灌木-生态功能区半灌木荒漠牧业生(56)马鬃山风蚀荒漠牧业生态功能区态亚区阿尔金山(67)祁连山高山冰雪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西祁连阿尔金山—(68)党河南山,托勒南山高山冰雪水源补山山地荒祁连山山地给生态功能区漠牧业、水生态区(69)党河谷地、疏勒谷地山地草原、草甸青藏高原东北源补给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部高寒生态系态亚区(70)安南坝山地荒漠牧业生态功能区统大区哈尔腾河(71)山前洪积荒漠、高寒草原生态功能区谷及苏干柴达木盆地湖盆地牧(72)苏干湖盆地草甸牧业及鸟类保护生态荒漠生态区业生态亚亚区区2004年甘肃省颁布了《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甘政办发〔2004〕136号),其中涉及到敦煌地区的为河西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与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生态系统大区2个生态大区,包含3个生态区,5个生态亚区,19个生态功能区。基本界定了各个单元的生态功能,明确了其生态保护的主要任务与方向,但因其管理主体不明确,在具体的工作中,也存在约束性不强,实践操作性差的问题。98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图6-4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引自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6.4.3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体系完善,规模较大。目前整个区域分布分自然保护区14处,总面积4493108公顷,占全省面积的10.55%,占敦煌地区总面积的26.4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面积3304187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8处,总面积1077530公顷,县级自然保护区1处,111400公顷。包含荒漠生态、野生动物、内陆湿地、地质遗迹四类。表6-10敦煌地区自然保护区构成情况面积单位:公顷保护区名称行政区面积主要保护对象类型主管部门级别安西极旱荒漠瓜州县800000荒漠生态系统及珍惜动植荒漠生态林业国家级物盐池湾肃北县1360000野牦牛、野驴等珍惜动植物野生动物林业国家级及生境安南坝野骆驼阿克塞396000野骆驼、野驴等及荒漠草原野生动物林业国家级敦煌西湖敦煌市660000野生动物及荒漠湿地野生动物林业国家级敦煌阳关敦煌市88177.7湿地生态系统及候鸟内陆湿地环保国家级疏勒河中下游瓜州县324200湿地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内陆湿地林业省级物马鬃山肃北县480000岩羊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林业省级小苏干湖阿克塞2400天鹅、黑颈鹤等候鸟及湖泊野生动物林业省级湿地99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大苏干湖阿克塞9640天鹅、黑颈鹤等珍禽及其省野生动物林业省级级干海子候鸟玉门市300鸟类及其生境野生动物林业省级昌马河玉门市68250高山荒漠荒漠生态林业省级玉门南山玉门市152900野生动物及其生境野生动物林业省级敦煌雅丹敦煌市39840雅丹地貌地质遗迹国土省级南泉湿地玉门市111400湿地生态系统及荒漠动物内陆湿地林业县级根据国家环保部2012年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整理空间分布合理,已形成“众星拱月”的保护态势。从上下游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划分,区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分为上游山地型的自然保护区即阿克塞安南坝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盐池湾自然保护区,中游天然绿洲型的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下游天然绿洲型的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敦煌阳关自然保护区,山地型、天然绿洲型的自然保护区,将人工绿洲包围其中,通过四周保护区的建设,有效保障了人工绿洲系统“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图6-5敦煌地区自然保护区与人工绿洲关系图100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6.5城乡发展存在问题6.5.1嵌入型城镇化与当地缺乏联系嵌入型城镇化,虽然提高了当地的城镇化率,但是实际上对提升当地的农业人口转移作用有限。因为多数企业职工并非本地居民,多为外地迁入,而且该类企业与当地的联系并不紧密,未解决多少当地人的就业问题。如敦煌七里镇的青海石油生活基地,其单位的小孩上学等均为内部解决,基本与周边割裂,没有有效的促进当地城镇化的发展。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新时期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中。6.5.2整体城镇发展特色不突出城镇建设有特点,但资源品质挖掘不够。调研考察中,总的感觉是整个流域的城镇建设都很有自己的特点,如敦煌市特色文化空间的打造、建筑的“汉唐风格”改造,街道的文化地砖铺设,玉门市的工业形象塑造,阿克塞的哈萨克风情,肃北的蒙古族格调,都很能反映区域的特色。其建设品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形象的塑造流于表面,未能与当地文化紧密结合。以敦煌市为例,莫高窟中就有很多的建筑,是否可以将其引入城市建设?更好的为当地服务?这样的效果,可能要比仿古建筑更有意义,效果也更好。大量人工水体的建设在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存在着如何与自然水系相协调的问题。该区域的城市建设一大特点是人工水系的建设,水库、农业灌溉系统、大面积的城市水景等的修建,在干旱地区优劣尚待时间验证,但人工水系打破了区域水系的平衡是不争的事实,怎么样合理的进行人工水系的建设,为城乡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仍亟需解决。6.5.3城镇化动力单一,新业态发展不足城镇化的动力多为初步发展的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带动,新业态量少且对城镇化推动作用小。目前该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层次尚低,多停留在观光层次,体验性差。旅游业发展较好的敦煌市旅游业发展数据显示,旅游业六要素中,娱乐一项收入占比例最小,也从一个方面说明该区域的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尚未得到很好101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的开发,现代农业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发展规模小,品牌少,严重制约着其水平的提升。产业发展品质低,新型业态较少,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该地区的旅游业和现代农业都受季节影响较大,一到冬季,整个区域一片萧条,有的宾馆在旅游淡季房费仅为旺季的1/3,此时,多数农民也闲置在家。6.5.4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发展统筹性差缺乏总体性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各区域之间的发展统筹性不强。目前整个区域存在着两个不协调的问题,第一,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分割化、交流不足与流域整体问题的一体性不一致,如上下游的水资源管理、区域共同的沙漠防治等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协调;第二,整个区域上游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联系也不强,如敦煌、阿克塞、肃北三地之间距离相对较近,资源也各有特色,但因市场不发育、政府间主导型不强等原因实际上交通并联系并不紧密,阿克塞到肃北县之间的班车都很少,敦煌市的旅游业发展并没能起到很好的区域带动作用。本章小结本章研究内容为通过对敦煌地区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的定量比较分析,明晰了敦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具体为:1)经济总量较好,区域产业构成差异大,发展模式粗放;2)城乡集中分布于交通沿线及绿洲区域,户籍人口城镇化底,城乡规模较小;3)人口构成以移民、多民族为特点,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城乡收入差距低于全国与甘肃省平均水平;4)自然保护区工作作为区域空间管治的重要手段,成效显著。本章研究特色为从区域整体与上、中、下游流域分区角度对敦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通过与全省、全国的对比分析,对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区域内部的对比分析,更深入的揭示了地区发展差异。102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第七章敦煌生态城乡系统发展满意度评估生态城乡发展水平评估是衡量一个区域城乡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方法,本章首先对本文构建的生态城乡系统进行指标解构与问卷设计以敦煌市为典型案例,并在进行生态城市、生态乡村、生态城乡融合及自然保护区管理进行了四套问卷的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赋值法对调查结果数据化处理,运用加权法得出最终的评估结果。7.1问卷设计本次调查分别针对生态城市、生态乡村、生态城乡融合、自然保护区管理四个方面,对指标体系进行重新整合。7.1.1问题整合为突出各自的区域问题,结合问卷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同问题的进一步整合,并在文字表述方面,为方便问卷调查,进行了适当的更改(表7-1)。其中,生态城市问卷整合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持续、综合安全、社会管理、空间结构共6个方面;生态乡村问卷整合为生态环境、绿色生产、基础设施、文教发展、社会文明、空间形态6个方面;城乡融合问卷整合为生态环境、经济互助、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空间结构5个方面;自然保护区管理问卷,依据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实际,整合为保护机构、保护职能、保护成效3个方面(具体见附件1-4)。表7-1问卷设计与生态城乡指标体系整合的对应关系指标系统生态城市问卷生态乡村问卷城乡融合问卷保护区问卷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成效①-④生态经济经济持续生产绿色城乡互助保护机构④保护职能⑤生态社会综合安全文教发展社会管理保护机构①、②社会保障社会文明保护职能①、③、④保护成效⑤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保护机构③保护职能②空间结构空间结构空间形态空间耦合保护机构⑤备注:保护区问卷比较特殊,归类时按问卷三级指标与指标系统对应关系归并,二级指标后的数字为问卷中3级指标的排序。103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7.1.2指标释疑因为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比较凝练、概括,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对不少指标进行了加注说明,即方便群众理解,又能促进研究人员与群众的沟通,详见问卷表。7.2生态城乡系统满意度评估的测算方法7.2.1满意度赋值方法在满意度调查结果处理时,将满意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并根据不同等级分别进行赋分,具体见(表7-2)。表7-2满意度等级与赋值表满意度等级选项很满意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分值8-106-84-62-40-2赋值975317.2.2权重确定与满意度计算1)均值权重根据专家意见法,及本次调研的实际情况,生态城乡系统中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相近,较适宜采用均一权重的方法,故而每一个层级的得分均为下一层级对应指标的算术平均数。2)三级指标满意度计算按选择频次加权得出每个三级评价指标的满意度分值,具体各指标的满意度(Sc)统一采用以下公式:S(A9B7C5D3E/)1NciiiiiiiSci—第i个三级指标的满意度分值;Ni—有效问卷数量;Ai,Bi,Ci,Di,Ei—分别代表第i个指标的全部有效问卷中选择很满意、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和不满意选项的样本数。104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3)二级指标满意度得分计算n1计算公式为:SbiScini1其中,Sbi——三级指标的满意度得分,i为每一个二级指标对应的三级指标的个数。4)一级指标满意度得分计算n1计算公式为:SaiSbini1其中,Sai—一级指标的满意度得分,i为每一个一级指标对应二级指标的个数。5)系统满意度得分计算51计算公式为:SSai5i1其中,S代表综合满意度得分,Sai为一级指标的满意度得分,i为一级指标的个数。7.3生态城乡系统发展满意度水平分析7.3.1调研基本情况问卷调查于2015年9月25日开始,10月13日结束,为期18天,共发放问卷471份,问卷数据全部为一对一访谈与问卷相结合,全部有效。四份问卷分别针对不同的个体,其中城市问卷主要访谈城市居民,包括沙洲镇和青海石油七里镇生活基地;乡村问卷主要访谈村民;保护区问卷主要访谈保护区管理局管理人员,城乡融合问卷访谈对象包括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利用excel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信息化,建立数据库。其中城市部分,共发放问卷218份,乡村部分共发放问卷111份,城乡融合部分共发放问卷87份,其中城市29份,乡村58份;自然保护区共发放问卷55份。105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7.3.2调查对象选择1)城市部分为了便于问卷的调查及详细的访谈,调查区域主要选择敦煌市人民的主要休闲区域党河风情线两岸,另外也在沙洲北路、沙洲南路、阳关中路东西两边及七里镇石油基地,进行了补充调查,覆盖了城区11个社区。2)乡村部分首先,通过对月牙泉、鸣山村、杨家桥村、新垫台、苏家堡、甘家堡、泾桥、窦家墩、秦家湾、铁家堡、梁家堡、前进、井州村、土塔14个村庄进行的前期调研,通过整体比对,选取典型性较强的月牙泉镇月牙泉村、七里镇的铁家堡村、郭家堡乡土塔村、莫高镇的苏家堡村进行了典型调查。3)城乡融合:调查区域分城区与乡村两个部分。4)自然保护区选择敦煌市周边的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阳关自然保护区、安南坝自然保护区及敦煌市林业局管护的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敦煌北湖自然保护区、东湖自然保护区。调查对象为保护区管理人员。图7-1问卷调查线路示意图106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7.3.3计算结果分析1)生态城乡综合满意程度综合分析敦煌市居民对其生态城乡系统发展整体上感觉满意,生态城乡综合满意度得分为6.51。其中一级指标除生态经济外,其余四项得分均在6.5以上,说明居民对这四项指标均满意。生态社会方面达到了6.81,说明居民对敦煌市整体的行政管理、科教文卫、社会保障方面满意程度较高。而生态经济则得分为5.89,得分较低,降到了6以下,说明整体上居民对敦煌市生态经济的发展状况感觉一般,处于满意程度第三等级较满意的水平。表7-3生态城乡综合满意度整体得分6.51二级指标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基础设施空间结构得分6.635.896.816.76.542)生态城乡单项评价分析(1)生态环境满意程度生态环境满意度最终得分为6.63,说明敦煌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为满意。而从四个二级指标的对比来看,得分最高的为自然保护区,满意度得分为7.56;最低的为区域环境,其得分为6.02;乡村环境的满意度要高于城市环境。从三级指标的对比情况看,达到满意水平以上有6项,分别为乡村空气质量7.38、城郊的森林公园7.78,保护区动物数量7.69、植被生长7.47、灾害防治7.62、水环境7.47.说明敦煌市近几年城市周边的环境建设卓有成效,保护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乡村地区空气质量达到了满意的水平。最低得分的区域环境中存在问题较大的为水资源调配,得分仅4.26。生态补偿项目实施,土地退化治理两项也得分很低,分别为5.30和5.31。水资源调配存在问题为:敦煌地区缺水较为严重,目前居民对分水政策较不满意,如水价高、分水过少虽然看似严格管理,但是又导致偷挖水井来补充等新问题,更加导致了土地的盐碱化,似乎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土地退化则表现在荒漠区中草药乱挖及土地盐碱化。生态补偿项目实施则存中补贴较少的问题。107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表7-4生态环境满意度得分一级指标得分二级指标得分三级指标得分空气质量6.95噪音达标度6.51城市环境6.31水环境6.75绿地5.76生物多样性5.57空气质量7.38水环境6.97乡村环境6.63土地环境6.49荒地保护5.86村容村貌6.42城郊的景区公园7.78生态环境6.63区域生物多样性6.31区域水资源调配4.26区域性生态工程6.08区域环境6.02生态补偿项目实施5.30大园林绿地系统空间6.56城乡环境污染共治6.38土地退化治理5.51动物数量7.69植被生长7.47保护区环境7.56灾害防治7.62水环境7.47(2)生态经济满意程度生态经济的满意程度在五项一级指标中得分最低为5.89。而从其对应的二级指标来看,自然保护区得分最高,达到6.98,接近满意水平;乡村经济得分最低,降到了5以下,得分仅4.99,为较差的水平;城市经济得分为5.92,整体较为满意;经济互助得分为5.69,四项指标中,略低于城市经济,反应其城乡一体化程度为一般水平。从三级指标来看,自然保护区得分较高的原因为经费保障充足,科学旅游也有一定的发展;乡村经济发展差的原因则表现多个方面。首先其收入较差,满意程度仅为3.52,而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则该方面的绿色化水108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平均很低,肥料绿色化得分为4.55,农药绿色化得分为4.89;而产业化水平低,导致农业生产基本处于农民自发管护,无人监管安全生产的状态。城市经济方面,虽然其产品绿色化方面评价较高,但主要原因是该区域没有什么污染企业,结合其科技创新较差的评价分析,说明其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处于低水平的绿色化,特别是居民对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评分较低,仅4.04分,这与敦煌市民普遍反应的工资低,消费高的现象很契合,而第三产业发达程度很高,两者对比,则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整体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还不大;表7-5生态经济满意度得分一级指标得分二级指标得分三级指标得分经济发展水平4.04产业发展绿色化7.83城市经济5.92产业科技应用与创新3.54第三产业发达程度8.27肥料绿色化4.55农药绿色化4.89产品储存绿色化6.92乡村经济4.99生产过程绿色化5.80就业收入3.52农业产业化4.27生态经济5.89城乡收入差距3.48城乡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的流通6.29城市支持乡村的发展政策5.57农村接纳城市经济辐射带动的状况5.46经济互助5.69乡村绿色产品对城市的供应6.95服务产品城乡互动7.25乡村旅游发展5.44城乡产业链的循环化5.05经费保障7.22保护区经济6.98科学旅游6.75经济互助方面中得分最低的为但收入差距一项,仅3.48,调查中居民反应近两年受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丰产不丰收,城乡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3)生态社会满意程度7-6生态社会满意度得分一级指标得分二级指标得分三级指标得分109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食品安全7.03防灾安全6.02社会治安7.90交通安全6.65城市管理6.85社会保障6.69科教水平6.80特色文化保护8.04规划编制5.67教育6.46文化设施6.21信息服务6.54传统文化4.87医疗6.69乡村管理6.60养老6.30管理服务6.37生态社会6.81计划生育7.31乡风文明7.39乡村安全7.85一体化规划编制5.44一体化管理机构设立5.64文化教育的合作5.87城乡融合6.30医疗卫生6.38金融服务7.83社会保障6.66设置数量7.95保护权限7.62日常管护7.47自然保护区管理7.50规划与执行7.55科学研究7.15科研成果7.29生态社会的满意程度在五项一级指标中得分最高,达到6.81,说明敦煌市居民对整体生态社会方面最为满意。其中,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满意度得分为7.50,达到了满意水平,远高于其他三个方面;城市管理方面满意度得分为6.85,也接近满意,优于乡村管理和城乡融合管理方面,城乡融合管理满意度得分最低,为6.30。从三级指标看,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科学研究得分较其他几项略低外,均达到了满意以上,特别是保护区设置数量得分达到7.95,说明区域自然保护区设置工作开展的非常好;城市管理方面,特色文化保护得分最高达到8.04,且食品安全与社会治安110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比较突出,而规划编制方面则表现较差,得分仅为5.67。乡村管理方面,得分达到7以上的为乡村安全、乡风文明、计划生育,得分最低的为传统文化保护,得分仅4.87,说明敦煌市虽然城市对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开展很好,但是在乡村层面则意识比较淡漠。城乡融合方面,得分最高的为城乡金融服务,达到7.83,说明目前敦煌市城市、乡村贷款、取转账方面都非常方便;而得分最低的两项均涉及到城乡一体化,无论是城乡一体化规划部门的设置,还是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相较其他指标,居民的满意程度均不高。(4)基础设施满意程度基础设施满意度最终得分为6.70,位列5项一级指标满意程度的第二位。其对应的而二级指标中自然保护区得分最高为7.07,说明管理人员对保护区设施方面为满意;城乡融合的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满意度达到6.75,为第二位,说明敦煌市居民对这方面满意程度处于满意的偏下水平;乡村基础设施得分为6.54,说明目前敦煌市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基本能够满足需求;城市基础设施得分最低为6.45,虽然从实际感受来说城市基础设施条件要好一点,但在满意度调查中与乡村基础设施满意度处于一个水平,甚至还略低。表7-7基础设施满意度得分一级指标得分二级指标得分三级指标得分交通6.96供水及水资源循环利用6.79城市基础设施6.45垃圾处理6.97清洁能源6.17绿色建筑5.33供水与饮水质量7.08清洁能源5.38道路通达度7.38乡村基础设施6.54住房6.48基础设施6.70通讯7.69水利5.25垃圾处理6.48城乡公交系统6.49区域水电气热设施共用5.99城乡融合6.75垃圾处理设施共用5.64通讯服务7.74金融服务设施7.90保护设施7.15自然保护区7.07监测评价7.00111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从三级指标看,自然保护区方面,监测评价设施与保护设施两项满意程度均达到了满意水平,但相比较而言,监测评价方面稍低一点;城乡融合方面,金融服务设施和通讯服务设施方面得分很高,说明该方面城乡差距不大,垃圾处理设施公用得分5.64,也于调查过程中感受的城乡垃圾没有一体化处理状况相契合;乡村基础设施方面通讯设施与道路通达得分较高,清洁能源利用与农村水利工程得分较低,说明居民对农村新能源利用及农村的水利设施修建满意程度要低于其他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的5项三级指标除绿色建筑外,均达到6以上,处于满意段偏下的水平,绿色建筑虽然有一定的推广,但整体状况一般。(5)空间结构满意程度空间结构满意程度得分为6.54,处于满意的偏下水平。对应的二级指标中,自然保护区方面,土地权属均很清晰,满意度达到7.44;乡村空间结构的满意度高于城市空间结构,均达到了6以上;城乡空间融合方面,满意度四项指标中得分最低,为5.97,说明区域空间管治方面居民满意度水平处于较满意偏下的水平。从三级指标来看,自办保护区方面只有一项指标,土地权属得分达到了满意水平;乡村空间方面,三项指标中,居民对集中居住满意程度最高,公共设施布局均衡性方面满意程度稍低;城乡空间融合方面,土地控制线管理严格,满意度得分达到了6.84,而土地协调管治与城镇乡村体系合理性得分均在5.5左右,说明该方面居民满意度一般;城市空间方面指标较多,得分最高的是土地兼容性达到了7.13,说明对于敦煌这种小城市而言,土地的混合开发做的还可以;得分最低的为绿地规模与分布均等性为5.28,这与敦煌市地处干旱区,绿地较少的特点比较吻合。112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表7-8空间结构满意度一级指标得分二级指标得分三级指标得分规模适宜度5.53土地兼容性7.13主导性用地适宜性合理6.22城市空间6.28布局环保性6.30绿地规模与分布均等性5.28交通布局与结构否合理6.39服务设施均等性7.08空间结构6.54向交通沿线适度集中6.42乡村空间6.46居住适度集中6.86公共设施布局适度均衡6.11城镇乡村体系合理性5.62城乡空间融合5.97土地控制线划定6.84空间协调管治5.44自然保护区7.44土地权属7.447.4政策建议由上述的分析可知,虽然敦煌市居民对其生态城乡系统发展满意度整体感受为较满意的水平,但依然存在农业发展落后,旅游业带动作用不强,城市规划缺位,设施过于集中及保护区之间沟通较少等问题,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发展大农业,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只有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变了农业的发展模式,其标准化生产,食品安全的标准化监管才有可能实现。敦煌市的三农问题,实际就是农业发展过于分散,小农业与大市场分割,特别是近两年,农民丰产不丰收,市场渠道较少,产业结构单一,有40%的地方在种葡萄,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商贩频繁压价,农民损失巨大,城乡收入拉大的现象更加突出。敦煌市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首先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通过出租、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为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保障;其次要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或者大户承包的形式,加强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与经营;第三,对农民进行培训、引113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导、补贴,催生职业农民,提升农民收入。2)延伸旅游业链式发展,提升其带动作用虽然敦煌市依托莫高窟、月牙泉、雅丹地貌等世界闻名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非常红火,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当地的带动作用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一方面,对农民的带动,仅限于景区周边的几个村落。如月牙泉周边的月牙泉村,依托月牙泉旅游,农民主要从事拉骆驼与农家旅馆的服务,收入很好。但与其一路之隔的鸣山村,就收入很差,因景区入口坐落在月牙泉村,鸣山村村民即使拉骆驼也入不了景区,无法享受这一优惠,他们的收入就很一般。另一方面,旅游产业季节性明显,基本有半年敦煌市区都无工可打,甚至有很多宾馆关门大吉,给员工发基本生活费,旺季再开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敦煌市旅游业首先应该开发更多的链条项目,增强其体验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观光层次,要从旅游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着手,拓宽其收入增收渠道;开拓旅游的区域合作,多渠道开发线上线下的新型链条产业,为居民提供新的就业岗位。3)出台相关法规,保障城市建设延续性调查中发现城市建设方面的问题为整体较为混乱。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上届政府规划向西发展,这届政府规划向东发展,两个方向的变更,导致在党河西线的大量被征土地闲置,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对农民生活影响很大;(二)城市内部用地性质的变更较为随意,,有大量商品房建设,绿地变更为建设用地的现象。针对此类问题,本文提出应在制定好规划的前提下,出台相应法规细则,来保障规划的实施,保障城市发展的延续性及有序性。4)考量服务范围,适度集中公共设施近年来,敦煌市乡村学校合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高中全部入市区,初中,小学基本全部集中在镇政府所在地,虽然对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如过度的集中,导致一些离镇子较远的学生上学非常不方便,一天的时间基本在跑路,何谈学习效率?所以本文提出,集中应该适114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度,考虑到敦煌市乡镇范围较大,特别是小学不宜过度集中。另一个方面就是医疗,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导致乡村的药品有限制,很多药在乡村就买不到;有的乡村卫生所也集中到了镇子上,村民看病距离较远。针对这方面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尝试取消药品购买限制,按常住人口分布,建设乡村卫生所体系,满足村民看病需求。5)保护区之间应及时交流,互通有无敦煌市周边保护区有国家级的西湖保护区、安南坝保护区、安西保护区、阳关保护区,还有省级保护区多个,但是通过走访发现,这些保护区虽然地域上比较相邻,但是管理中交流较少,没有互通有无。如同处敦煌市内的西湖保护区管理局、阳关保护区管理局,敦煌市林业局等,互相之间都少有交流。造成这一问题的成因主要是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的管理制度,如西湖保护区归林业厅直管,阳关保护区归环保厅直管,两者均为县级单位,而敦煌市林业局管理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则归敦煌市地方管理,由于这种无形的壁垒,人为分割了区域的联系。本文提出要构建区域管治平台,通过成立敦煌地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等模式,加强沟通,提高区域协调管理能力。本章小结本章研究内容为敦煌市居民对其生态城乡系统发展的整体上为满意,生态城乡综合满意度得分为6.51。生态环境满意度最终得分为6.63,说明敦煌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基本满意。生态经济的满意程度在五项一级指标中得分最低为5.89。生态社会的满意程度在五项一级指标中得分最高,达到6.81,说明敦煌市居民对整体生态社会方面最为满意。基础设施满意度最终得分为6.70,位列5项一级指标满意程度的第二位。空间结构满意程度得分为6.54,处于较满意的偏上水平。本章研究特色为运用满意度社会调查方法,探索性的以敦煌市为例进行了生态城乡综合评估。在生态城乡系统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分城市、乡村、自然保护区设计了满意度调查问卷,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来对生态城乡总体进行评估,试图弥补生态城乡统计数据不好获取的缺憾。115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第八章研究结论、特色与展望8.1研究结论(1)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梳理生态城乡的相关研究。国内部分将生态城乡研究划分为“明确以生态城乡为题的研究”与“生态城乡相关研究”两个方面,归纳出成都、珠三角、福建、贵阳、张掖、武威六个典型区的生态城乡发展探索模式;国外部分将其研究划分为十九世纪末城市疏解模式与二十世纪后可持续城乡发展研究两个类型,并归纳出德国城乡均衡化模式、美国立法推动模式、加拿大转移支付模式、法国农业现代化模式四个类型的国外生态城乡融合发展探索模式。(2)提出生态城乡理论体系。界定了生态城乡的概念,“生态城乡”指将“城、乡、野(自然地)三大要素”整合为一个发展整体,将三要素的优势进行有效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可持续的城乡生态系统;提出生态城乡八条发展基本原理,具体为融合发展、自然为基、系统保护、要素共生、过程生态、城乡平等、文化特色、开放动态;明晰了生态城乡的功能特性,具体包括科技性、产业性、便利性、亲地性、休闲性、文化性、系统性、自然性、丰富性;划分了生态城乡系统类型,依据要素影响力,具体划分为城市型、乡村型、自然保护型三个类型的生态城乡系统;提出生态城乡的构成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城乡聚落系统五个层级;并构建了生态城乡系统评估指标体系。(3)敦煌地区生态城乡景观格局特征为:地域系统上,敦煌地区为典型的“山地—绿洲—荒漠”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整个系统平衡稳定的关键,文化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时间跨度大,类型多样;土地生态系统上,在区域整体层次,采用2000、2005、2010三个时段的RS与土地用地结构中利用调查数据开展研究,其未利用地在区域景观中起支配作用,各类用地所占比例排序均为未利用地>草地>耕地>水域>林地>建设用地,整个区域未利用地面积占比均达到95%以上;变化态势方面表现为建设用地及耕地面积呈明显增长趋势,草地与未利用地面积均呈明显减少趋势,而水域2面积与林地略有增加,其中耕地面积增加了363.28km,增长了25.91%;建设116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2用地面积净增加39.47km,增长了15.68%;生态系统演变动态度方面,2000-2005、2005-2010两个时间段各类用地演变动态度来看,各类用地的变化呈不同特征。而从土地转换特征来看,建设用地与耕地的增加,主要由未利用地与草地转入。在区域空间差异层次,未利用地支配作用下游更强。整体上未利用地面积占比均最大,但下游地区的敦煌,中下游地区的瓜州,两者未利用地面积均达到了90%以上,而中上游地区的玉门、上游的阿克塞、肃北未利用地面积为70%左右,大大低于敦煌、瓜州;土地变化方面,中游地区最为突出。其中2000年——2010年玉门市耕地面积增加204.1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0.54平方公里;瓜州县耕地面积增加172.1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增加面积21.91平方公里,而下游的敦煌市、上游的肃北、阿克塞县三地区,虽然建设用地均有一定程度增加,但三区合计也仅6.59平方公里,而耕地面积阿克塞县增加4.56平方公里,肃北增加5.11平方公里,敦煌则减少了0.73平方公里。整个敦煌地区,对整体景观生态系统变化影响最大的为中游地区的玉门、瓜州。从其土地转移特征可以明显看出,两个区域建设用地与耕地的增加主要来自对荒漠的开垦与对草场的破坏,中游地区的土地利用管理对整个地区的景观生态稳定作用更大。敦煌地区景观格局方面,各类斑块面积比重不均衡,多样性指数均高于0.5,均匀度指数均低于0.5。(4)敦煌地区生态城乡资源承载特征:水资源总量变化特征:用水空间剩3余不大,2012年,用水总量与水资源量两者相差仅为3.745亿m,整个流域的用水情况非常紧张。整体以农业用水为主,2003-2012年,农业用水比例维持在90%作用,生态环境用水比例稳定在4%以上。工业用水总量先增加后减少,生活用水总量先减少后增加。区域水资源生态承载特征:十年间,水资源生态足迹呈6波动上升的态势,2012年其生态足迹达到3.44410公顷。而其生态承载也呈现4同样的特点,2012年其生态承载为7.4810公顷,整体上生态赤字越来越大,44到2012年其生态赤字为336.8810公顷,而2003年这一数字为203.6610公顷。分区域水资源利用特征:农业用水比例均较高,五个地区农业用水比例除阿克塞县为56%以外,其余四个地区农业用水比例均达到了80%以上;敦煌市用水总量最高,2012年,敦煌市用水总量为37296万立方米,而其余四个地区的用水总量合计也仅为37840万立方米;用水变动幅度最大的为玉门市与瓜州县,其中,2006到2012年,瓜州县用水量增加10661万立方米,玉门市用水量增加8374万立方米,而从其不同用水类型增加量来看,农业用水增加是其主要的原因,瓜117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州县农业用水增加9396万立方米,玉门市农业用水增加量8727万立方米。(5)敦煌地区生态城乡经济社会特征为:经济特征:区域整体经济格局变动不大;人均GDP水平整体较高,肃北县增长最快;整个区域各县市产业结构比例可以分为三产最高的敦煌市、二产很高、一产很低的肃北、阿克塞、玉门及二产与一产、三产相差不大的瓜州县三种类型;几项非农产业产值,工业产值与旅游收入首位度度均较大;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城乡体系特征: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异地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是其主要的城镇化模式;绿洲分布决定了区域城乡格局,交通发展支撑了区域的繁荣发展;敦煌地区共有7种职能类型的城镇,整体城乡规模不大;城乡社会特征:移民特征明显,包容性强;区域民族构成多样,文化类型丰富;城乡收入差距较小,但移民村人均收入非常低;城乡空间管治特征:在全省主体功能区划中,敦煌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在全省生态功能区划中被划分为两个生态大区,三个生态区;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卓有成效,面积达到整个区域面积的26.43%。(6)敦煌生态城乡评估:敦煌市居民对其生态城乡系统发展的整体上较为满意,生态城乡综合满意度得分为6.51。生态环境满意度最终得分为6.63,说明敦煌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基本比较满意。生态经济的满意程度在五项一级指标中得分最低为5.89。生态社会的满意程度在五项一级指标中得分最高,达到6.81,说明敦煌市居民对整体生态社会方面最为满意。基础设施满意度最终得分为6.70,位列5项一级指标满意程度的第二位。空间结构满意程度得分为6.54,处于较满意的偏上水平。8.2研究特色1)跨学科对生态城乡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以不同研究主题归纳了国内生态城乡相关研究;以相关理论提出背景及内容特征为标准,划分出国际生态城乡研究阶段;并总结出国内外生态城乡相关的实证探索模式;2)构建了生态城乡系统理论体系。界定了生态城乡概念,提出了生态城乡发展原理,明晰了生态城乡系统的功能特性,并构建了五个层次生态城乡系统与生态城乡评估指标系统;118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3)从流域整体与分区角度对敦煌地区生态城乡系统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从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与上、中、下游两个层面,对整个敦煌地区的景观生态系统特征、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特征、经济社会系统特征进行了空间整体及区域空间差异分析,更详尽的分析了敦煌地区生态系统演变的因素驱动;4)运用满意度社会调查方法,探索性的以敦煌市为例进行了生态城乡综合评估。在生态城乡系统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分城市、乡村、自然保护区设计了满意度调查问卷,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来对生态城乡总体进行评估,试图弥补生态城乡统计数据不好获取的缺憾。8.3不足与展望1)生态城乡系统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多个类型,本研究选择的敦煌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脆弱型的生态城乡系统,仅仅是众多生态城乡系统类型之一,在整个生态城乡系统的研究还很不足,对其他类型生态城乡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2)生态城乡系统包含内容较多,如何构建生态城乡评估模型,如何对文化景观进行分析等,开发利用各类数据来,使的评估研究切实有效,仍需要大量的探索。3)因统计数据的获取稍显滞后,与目前问卷调查的一些实际情况不太相符。如城乡收入差距,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整个敦煌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不大,但在敦煌市的问卷调查中,则反应近两年农产品价格下跌厉害,城乡收入差距有拉大的趋势。这类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将重点关注。8.4生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途径8.4.1以水资源为第一约束条件,制定区域生态红线规划目前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都为区域性规划,与城乡发展结合性较差。主体功能区划以县为基本单元,敦煌地区整体被划为限制开发区,功能定位就是农产品生产和生态功能区。而生态功能区划中,虽然以相关自然要素为基础数据,但对山、水的保护较为综合,不太利于操作。基于这种现状,我国于119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2011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了生态红线的概念,2014年,环保部出台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列内蒙古、江西、广西、湖北为试点,进行生态红线的划定工作,加上先前的深圳生态控制线划定,江苏2013点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的出台,全国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尚在探索之中,内陆河流域、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更应尽早开展此项工作,保障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所以针对内陆河流域的特点,应以敦煌地区为试点,从协调发展与保护的角度出发,尽快出台敦煌地区的生态红线规划,进行囊括自然与人文的大生态保护,划定自然山体:包括祁连山、阿尔金山、马鬃山、疏勒南山;水系:疏勒河干流河道、党河河道、石油河、昌马河等;风道、特色物种、水源地以及人文历史资源等的多类保护区边界,明确保护边界,严格开展生态保护工作,保障城乡发展。8.4.2多元产业发展共推农民市民化构建旅游服务、文化产业、高效农业、新能源、组成的生态产业体系。限制开发区的功能属性,要求敦煌地区必然不能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必须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依托高新技术推进产业节约用水。以敦煌为龙头,增加旅游产品,通过增强敦煌研究院与地方发展的联系等手段,创新文化动漫、艺术教育产业新业态,构建流域旅游服务体系。高效农业,循环化、节水型、高品质、特色市场化、规模化成为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极大特征,其在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这种前提下,促进农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推动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为劳务输出解决后顾之忧,是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有效手段,应予探索实践。旅游业是敦煌市的支柱产业,但是周边发展不足,其关联性强,对环境影响小的优势已经显现,应以敦煌为核心区,构筑敦煌地区一体旅游圈。发挥当地区域风力、光能资源优势,创新人才引进渠道,发展新兴能源产业,高新科技支撑的沙产业及系列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并以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模式的转变。杜绝只增经济,不增就业的发展模式。产业的发展与就业问题不衔接,是很多地方空有GDP,没有城镇化的重要原因,在推进生态产业发展的同时,将职业培训、剩余劳动力特点与当地产业的劳务需求互相衔接,推进就地城镇化。120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8.4.3成立区域联席协会等组织,推动区域统筹发展推进行政区划改革,组建敦煌地区政府联席的区域组织。目前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将敦煌市提升为地级市,本文认为市一级政府本来目前地位就很尴尬,在江苏、浙江等地很多地区省管县的制度已经推行,将敦煌市设立地级市提法欠妥。城乡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上下游城乡的发展模式互相影响,没有一个上下游联合的行政机构统筹整体发展,也易导致各区战略方向不一,各个县市之间的配合缺乏有效衔接等问题,组建联合行政机构,可以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区域合作,并促进整个流域各类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更能保障整个流域上下游之间水资源的合理利用。8.4.4推进财税—户籍制度共同改革,保障社会保险均等化影响人口城镇化因素中,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重要一项,但影响城镇化实质水平的提升,更是与户籍相关的各方面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均等。以行政区为实体的财税收取体制,地方财政服务本地人口的支出模式,不足以支撑其为当地人口和更多的流动人口提供公共服务设施,而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必然会催生向非本地户口学生收取借读费、异地居民医疗保险无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在敦煌地区整体生态环境脆弱,地方财政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向国家申请争取更多的中央财政补偿,保障城乡居民共同享受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保险,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统一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依据常住地进行人口登记,加快城乡社会福利保障落地。8.4.5以“生态”理念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生态城乡体系构建构建流域“县城—重点镇—中心村”三级城乡体系。分区引导,引导敦煌市、玉门市、瓜州县居民三层集中,城郊向县城集中,乡镇向重点镇集中,自然村向中心村集中,肃北县、阿克塞县向县城集中。在中心村、重点镇、县城均完善不同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并将其推向镇、村所有聚落类型。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不能仅仅限于城市之中,也应该推进到整个流域的各类聚落建设。目前“生态”理念,已经渗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但是在城乡规划领域,人居环境建设领域仍121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然缺乏与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的有效成果,制定生态城乡体系规划,引导城乡生活绿色化,绿化物种本土化,基础设施节能化,社区职住一体化,居民出行步行化。促使聚落回归生活性的主导,逐渐脱离其被生产绑架的窠臼。122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附件1:生态城市发展满意度调查问卷您好!我们是兰州大学的研究生,现针对敦煌市生态发展满意度进行不计名问卷调查,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请在您的选项下√性别男□女□户籍情况当地居民□异地工作□游客□调查地点:年龄20岁以下□20-40岁□40-60岁□60岁以上□调查时间: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下□本科□硕士□博士□收入2000元以下□2000-5000元□5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职业领域学生或教育科研文化□管理□商业□其他□目标层要素层很满意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理由①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治理)②噪音达标度(噪音污染治理)Ⅰ生态环境健③水环境(清洁、饮用水)康性④绿地(充足性)⑤生物多样性(本地植物的比例)①交通(公共交通、出租车、旅游大巴)②供水及水资源循环利用(饮水安全及Ⅱ资源利用与水体的循环利用、节水利用)服务设施绿色③垃圾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化④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利用情况)⑤绿色建筑(建筑节能)①食品安全(各类食品的安全监督)②防灾安全(防洪、防风、防沙)Ⅲ综合安全性③社会治安(刑事案件发生次数等)④交通安全(交通管理与事故次数)123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目标层要素层很满意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理由①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和人均收入)②产业发展绿色化(无污染产业)③产业科技应用与创新(产业的科技与创意含量)Ⅳ社会经④第三产业发达程度(旅游、服务业)济可持续⑤社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均等化服务等)⑥科教水平(教育发展与科技研发)⑦特色文化保护(非遗及文物保护)⑧规划编制①规模适宜度(人口规模、用地规模)②土地兼容性(综合功能导向)③主导性用地适宜性(用地功能确定是否合理)④布局环保性(建设与风向、河流关系等)Ⅴ城市空间结构⑤绿地规模与分布均等性(绿地占全区用地的比例及其分布均等程度)⑥交通布局与结构(交通用地的分布与等级划分是否合理)⑦服务设施均等性(医院、学校、商业服务设施是否与人口分布相一致)您认为,1)近年来,敦煌市最让你满意、感动的方面或项目是2)让您最恼火不满意的是3)您最期望敦煌市解决的问题是124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附件2:生态乡村发展满意度调查问卷您好!我们是兰州大学的研究生,现针对保护区发展满意度进行不计名问卷调查,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请在您的选项下√性别男□女□户籍情况当地居民□异地工作□游客□调查地点:年龄20岁以下□20-40岁□40-60岁□60岁以上□调查时间:教育程度小学以下□小学□中学□大学以上□收入2000元以下□2000-5000元□5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职业领域学生或教育科研文化□管理□商业□其他□目标层要素层很满意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理由①空气质量(村庄空气污染治理)②水环境(水的清洁及循环利用)Ⅰ生态环境③土地环境(土壤污染防治等)④荒地保护(撂荒地的再利用)⑤村容村貌(村庄整体风貌)①肥料绿色化(化肥、有机肥)②农药绿色化(杀虫、防害)③产品储存绿色化(利用药物保鲜等)Ⅱ生产绿色化④生产过程绿色化(膨大剂、催熟剂等)⑤就业收入(家庭人均收入)⑥农业产业化(企业化)(企业经营效益及规模)①供水与饮水质量(饮用水的处理)②清洁能源(绿色能源使用情况)③道路通达度(道路的质量及规模)Ⅲ设施绿色化④住房(住房舒适性)⑤通讯(通讯设施普及)⑥水利(农田灌溉工程等)125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⑦垃圾处理(垃圾集中处理)要素层很满意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理由目标层备注①教育(包括幼托、小学、中学)②文化设施(文化大舞台、图书馆等)Ⅳ文教发展③信息服务(广播、网络、电视放映)④传统文化(入选名村、名镇,非遗保护等)①医疗(就医、农村合作医疗)②养老(养老院、日间料理中心)③管理服务(村庄集体活动、社区管理、规划编制Ⅴ社会文明等)④计划生育(计划生育的宣传与执行)⑤乡风(整体精神文明状况)⑥乡村安全(乡村治安、自然灾害防治、交通安全)①向交通沿线适度集中Ⅵ空间形态②居住适度集中③公共设施布局适度均衡您认为,1)近年来,乡村最让你满意、感动的方面或项目是2)让您最恼火不满意的是3)您最期望解决的问题是126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附件3:保护区发展满意度调查问卷您好!我们是兰州大学的研究生,现针对保护区发展满意度进行不计名问卷调查,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请在您的选项下√性别男□女□户籍情况当地居民□异地工作□游客□调查地点:年龄20岁以下□20-40岁□40-60岁□60岁以上□调查时间: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下□本科□硕士□博士□收入2000元以下□2000-5000元□5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职业领域学生或教育科研文化□管理□商业□其他□目标层要素层很满意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理由设置数量(区域保护区设立的个数)保护权限(保护机构性质、级别与规模)Ⅰ保护机构建设保护设施(包括围栏、监测仪器、巡护车辆等)经费保障(包括经费来源渠道、总量)土地权属(用地界限级权属清晰程度)日常管护(巡护、执法等)监测评价(采集区内相关指标数据)Ⅱ保护职能规划与执行(编制总体规划及实施情况)科学研究(开展保护相关的科学研究)教学旅游(实验区结合自身特点发展教学旅游)动物数量(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植被生长(整体植物的丰茂程度)Ⅲ保护成效灾害防治(包括虫害、防洪、防沙等)水环境(水的清洁度、地下水位变动等)科研成果(各种科研报告、学术论文等)127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附件4:生态城乡融合发展满意度调查问卷您好!我们是兰州大学的研究生,现针对保护区发展满意度进行不计名问卷调查,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请在您的选项下√性别男□女□户籍情况当地居民□异地工作□游客□调查地点:年龄20岁以下□20-40岁□40-60岁□60岁以上□调查时间:教育程度小学以下□小学□中学□大学以上□收入2000元以下□2000-5000元□5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职业领域学生或教育科研文化□管理□商业□其他□目标层要素层很满意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理由城郊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区、地质公园、保护区区域生物多样性区域水资源调配城乡生态环境区域性生态工程系统保护合作生态补偿项目实施大园林绿地系统空间城乡环境污染共治土地退化治理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的流通城市支持乡村的发展政策农村接纳城市经济辐射带动的状城乡生态经济况系统互助合作乡村绿色产品对城市的供应服务产品城乡互动乡村旅游发展城乡产业链的循环化128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目标层要素层很满意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理由一体化规划编制一体化管理机构设立城乡社会生态文化教育的合作(文化下乡)系统互助合作医疗卫生(分级分诊疗)金融服务(取款、转账、信贷)社会保障(低保、就业指导、养老)城乡公交系统区域水电气热设施共用区域基础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共用生态化一体化通讯服务金融服务设施城镇乡村体系合理性城乡空间生态土地控制线划定化系统耦合空间协调管治您认为,1)近年来,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最让你满意、感动的方面或项目是2)让您最恼火不满意的是3)您最期望解决的问题是129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参考文献[1]恩格斯著;吴理屏译.反杜林论.生活书店,1938.[2]霍尔,沃德,黄怡译社会城市:埃比尼泽•霍华德的遗产[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7[3]埃比尼泽.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EbenezerHoward.To-morrow:APeacefulPathtoRealreform(OriginaleditionwithcommentarybyPeterHall,DennisHardyandColinWard)[M].NewYork,London:Routledge,2003[5]帕特里克•格迪斯著.李浩等译.进化中的城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6]张卫良.刘易斯芒福德的“区域城市”思想及其愿景[M].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4:130-136[7]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8]曲卫东.联邦德国空间规划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4,02:58-64.[9]周颖,濮励杰,张芳怡.德国空间规划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04:409-414.[10]麦克哈格著;黄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11]王佐.荷兰开放空间系统性规划思想及启示[J].规划师,2008,11:90-93.[12]BartVink&ArjenvanderBurg.NewDutchSpatialPlanningPolicySpaceforDevelopment.indisP,164,No.1,2006,,41-49.[13]张京祥,罗震东,胡毅.荷兰的绿色与可持续城乡规划[J].国际城市规划,2013,03:1-3.[14]FaludiA.TheNetherlands:ACulturewithaSoftSpotforPlanning[M].SanyalB.ComparativePlanningCultures.London:Routledge,2005:285-307.[15]岸根卓郎著.高文琛译.迈向世纪的国土规划—城乡融合系统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6]McGee.NewRegionsofEmergingRural-UrbanMixinAsia:implicationsfornationalandreginalpolicy[M].Bangkok,1989[17]PeterhallLookingBackward,LookingForward:TheCityregionofthemid-21stcentury[J].RegionalStudies,2009(6):803-817[18]PiotrZaremba.Urbanecologyinplanning[M].ossolineumthepublishinghouseofpolishacademyofscience.1986.[19]EuropeanCommission.EuropeaIlSpaIialDevelopmemPerspective.May,1999.130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20]卡尔索普,富尔顿著;叶齐茂,倪晓晖译.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4-01.[21]周杨明,于秀波,于贵瑞.生态系统评估的国际案例及其经验[J].地球科学进展,2008,11:1209-1217.[22]AyensuE,ClaasenDVR,CollinsM,etal.Internationalecosystemassessment[J].Science,1999,286(5440):685-686.[23]米歇尔•萨维,罗震东,周扬,甄峰.法国区域规划50年[J].国际城市规划,2009,04:3-13.[24]吴志强.德国空间规划体系及其发展动态解析[J].国外城市规划,1999,04:2-5.[25]YosefRafeqJabareen.Sustainableurbanforms:Theirtypologies,models,andconcepts[J].JournalofPlanningEducationandResearch,2006,26:38-52.[26]王晓俊,王建国.兰斯塔德与“绿心”——荷兰西部城市群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利用[J].规划师,2006,03:90-93.[27]理查德•瑞杰斯特著,沈清基等译.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M].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4[28]JossS,Eco-cities:aglobalsurvey,SustainableCityVI[J]:UrbanRegionalGgenerationandSustainability,2010(129),239-250[29]PhilineGaffron,Eco-cityBook1Abetterplacetolive[M].FacultasVerlags-undBuchhandelsAG,Vienna,2005[30]于立.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建设科技,2010,13:30-35.[31]刘星光,董晓峰,王冰冰.英国生态城镇规划内容体系与特征分析——以三个典型生态城镇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4,06:33-38.[32]孟广文,HansGebhardt.二战以来联邦德国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演变[J].地理学报,2011,12:1644-1656.[33]中央党校访德代表团.德国土地整理和乡村革新的经验及其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06,01:112-114.[34]徐建春.联邦德国乡村土地整理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1,06:75-80.[35]高国力.美国区域和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做法和对我国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的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06,11:52-54.[36]石宏仁.美国海(湖)岸地带区域规划:对15项特定地区规划的比较分析[J].国土资源情报,2004,07:11-15.131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37]孙施文.美国的城市规划体系[J].城市规划,1999,07:43-46+52.[38]白永秀等.国际视野下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4.[39]刘健.基于城乡统筹的法国乡村开发建设及其规划管理[J].国际城市规划,2010,02:4-10.[40]杨振之,蔡克信.法国的乡村规划与乡村治理[N].中国旅游报,2009-11-30006.[41]汤爽爽.法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政策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2,06:104-109.[42]刘静鹤.田园·生态·城乡绿化融合发展——以许昌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02:63-69.[43]李晓宇.道家生态思想与生态城乡建设[J].潍坊学院学报,2010,03:157.[44]李启华,肖丽娜.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城乡的探讨与实证研究——以从化市为例[A].广东经济学会.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兼论经济特区30周年——广东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广东经济学会:,2010:12.[45]李力,宗跃光,胡道生.复合生态网络体系在生态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以常州新北区生态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07:67-73.[46]黄泳霖.新型无机复合材料空心墙——树立绿色建筑理念、推广低碳建筑新技术、建立生态城乡建筑新体系[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北省人民政府.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1分会场:低成本、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论坛论文集[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北省人民政府:,2012:8.[47]刘江晖.桃园生态城乡一体化建设之路——可持续返本归真之方略[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2:4.[48]王勇无,打造生态城乡综合体推动城镇文化核心区建设,http://sx.house.sina.com.cn/news/2013-02-26/13591741723.shtml,2013.2.[49]徐琦.中国生态城乡行走进苏锡常[N].中国环境报,2009-06-04005.[50]牛福莲.中国生态城乡行大型采访活动启动[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06-09001.[51]中国生态城乡科学发展年会,http://www.zgsthb.org/index.html,中国城乡发展基金会等.[52]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01:1-9.[53]王如松,欧阳志云.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03:337-345+403-404+254.[54]黄光宇.城乡生态化:走向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01:59-62.132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55]黄光宇,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框架试析[J].规划师,2002,04:5-9.[56]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57]赵珂.城乡空间规划的生态耦合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7.[58]汪晓茜.基于生态原则的城乡空间设计导引——以江苏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3,05:77-82.[59]黄平利,王红扬.我国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新思路[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02:228-232.[60]城都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城乡生态系统研究辑要,1991.8[61]李淑丹.内蒙古县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健康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62]王克勤.城乡协同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3]周纪纶.城乡生态经济系统[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64]伍新木.城乡一体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5:11-18.[65]战金艳,邓祥征,岳天祥.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乡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耦合分析——安康地区的实例研究[J].人文地理,2005,04:37-41.[66]罗昆燕,周国富.喀斯特地区城乡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耦合机制及对策——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04:925-931.[67]李长君.关于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的中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几点思考[J].华中建筑,1999,02:74-76.[68]李建武.从宏观角度谈城乡统筹与可持续发展[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5:3.[69]宋言奇.可持续性城市?生态足迹?城乡一体化规划——关于威廉?里斯可持续性城市思想的缕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7:4-7.[70]宋言奇.从城乡生态对立走向城乡生态融合——我国可持续城市化道路之管窥[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8-11.[71]刘成玉,蔡定昆.统筹视角下的城乡环境差距及矫正[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7:106-110.[72]孙九霞.以可持续旅游统筹城乡:城乡间平等“互哺”[J].旅游学刊,2011,12:9-10.[73]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74]何梅.特大城市生态空间体系规划与管控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75]詹运洲,李艳.特大城市城乡生态空间规划方法及实施机制思考[J].城市规划学133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刊,2011,02:49-57.[76]姚东若.“成都模式”犹如三级跳远跃向“世界现代田园城市”[N].成都日报,2010-01-20A02.[77]李磊,陈果.走廊规划:一种新的次区域规划——以成都市成新走廊规划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7:9.[78]尹强,顾京涛.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项目简介[J].城市规划通讯,2005,09:14-16.[79]熊雪如,覃成林.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式分析——基于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株潭城市群的案例[J].学习与实践,2013,03:5-12.[80]广州绿道网.从绿道网迈向省域公园体系.http://www.gdgreenway.net/ViewMessage.aspx?MessageId=119019&ColumnId=512.[81]徐东辉.宜居城乡建设之“道”——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建设实践与实施成效[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12.[82]本刊报道组.福建:从“生态省”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J].财经界,2015,03:55-56.[83]朱竞若江宝章.让城乡生态系统整体复合.人民日报.http://news.sina.com.cn/c/2008-02-27/100013484183s.shtml[84]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J].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2006,16:32-40.[85]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福建省人民政府.http://www.fujian.gov.cn/zwgk/zxwj/szfwj/201110/t20111011_405646.htm[86]许世国.循环经济在贵阳的实践[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14-18.[87]李立平,钱诚标,叶林.环境污染催生环保法庭——贵阳环保法庭诞生记[J].环境与生活,2008,02:66-67.[88]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的决议[N].贵州日报,2004-09-25T00.[89]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N].贵阳日报,2010-01-15A02.[90]国家林业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贵阳模式”http://www.forestry.gov.cn/main/195/content-725385.html[91]张掖市人民政府.张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http://ghj.zhangye.gov.cn/.134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92]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应对当前着眼长远把裴矩生态经济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张掖市转型发展的实践与借鉴.2014.7.23[93]凉州区武南镇人民政府.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http://wn.lzxnc.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4[94]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95]李浩著.生态导向的规划变革[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96]McGeeTG.TheemergenceofDesakotaRegionsinAsia:expandingahypothesis.In:McGeeTG.(eds).TheExtendedMetropolis:SettlementsTransitioninAsia[M].HonoluluUniversityofHawall,1991:3-25.[97]于峰,张小星.“大都市连绵区”与“城乡互动区”——关于戈特曼与麦吉城市理论的比较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01:46-53+59.[98]马世骏.生态规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略论现代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学报,1981,01:95-100.[99]黄鹭新,杜澍.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模型与中国城市发展[J].国际城市规划,2009,01:30-36.[100]王如松,欧阳志云.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03:337-345+403-404+254.[101]NRC.OurCommonJourney:ATransitiontowardSus-tainability[J].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iesPress,1999[102]KatesRW,ClarkWC,CorellR,etal.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Sustainabilityscience[J].Science,2001,292:641-642.[103]邬建国等,什么是可持续性科学?[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1):1-11[104]JohnOrmsbeeSimonds.Gardencities21creatingaLivableUrbanEnviroment[M].NewYork:McGraw-Hill,1994.[105]蔡青.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分析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D].湖南大学,2012.[106]郭丽娟.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27:15280-15281+15295.[107]傅伯杰,吕一河,陈利顶,苏常红,姚雪玲,刘宇.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新进展[J].生态学报,2008,02:798-804.[108]袁增伟,毕军.产业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及趋势展望[J].生态学报,2006,08:2709-2715.135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109]李同升,韦亚权.工业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生态学报,2005,04:869-877.[110]刘力,郑京淑.产业生态研究与生态工业园开发模式初探[J].经济地理,2001,05:620-623.[111]王如松,胡聃,李锋等.区域城市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管理[M].大气科学(气象学)出版社.2014-04-01.[112]申建娜,李鹏.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疏勒河流域生态保护.全国商情.2013.9:14-15.[113]丁宏伟.赵成.黄晓辉.疏勒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与沙漠化.干旱区研究.2001.18(2):5-10.[114]叶红梅.面向流域生态安全的景观格局演变研究—以疏勒河流域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9.5[115]张华.地下水平衡与生态演替耦合模型研究—以疏勒河灌区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5.[116]韦红岗,周仲魁,孙占学,钟佐燊.疏勒河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保护措施,人民黄河.2010.32(11):70-73.[117]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甘肃发展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51-253.[118]樊自立,马英杰,王让会,季方,张立运.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整治途径——以新疆为例[J].中国沙漠,2000,04:49-52.[119]刘明光.中国自然地理图集西北图组.中国地图出版社,2010.[120]张建华等.甘肃省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2.[121]庄大方,刘纪远.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7,02:10-16.[122]石龙宇,张雅京,杨职优.沿海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S2:94-97+110.[123]齐敬辉,牛叔文,马利邦,王文蝶.疏勒河流域中下游LUCC及驱动力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4,08:2207-2220.[124]郑新奇,付梅臣.景观格局空间分析技术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10.2.[125]景跃军,陈英姿.关于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综述及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05:11-14.[126]冯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127]高镔.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2.[128]刘佳骏,董锁成,李泽红.自然资源学报.2011,26(2):258-269.[129]WilliamERees.Ecologicalfootprintandappropriatedcarryingcapacity:whaturban136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economicsleavesout[J].EnvironmentandUrbanizations,1992,(4):121-130.[130]WackernagelM.WilliamERees.OurEcologicalFootprintReducingHumanImpactontheEarth[M].GabriolaIsland:NewSocietyPublishers,1996.[131]黄林楠,张伟新,姜翠玲,等.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方法[J].生态学报,2008,28(3):1280-1286.[132]张军.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绿洲水资源管理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133]张军,张仁陟,周冬梅.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疏勒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草业学报,2012,04:267-274.[134]王文国等.四川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11,26(9):1555-1565.[135]成金华,李世祥,吴巧生.关于中国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思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62-168.[136]常继青,牛最荣.甘肃黄河流域与疏勒河流域降水径流变化特性对比分析[J].水文,2014,05:94-96.[137]蓝永超,胡兴林,肖生春,文军,王国亚,邹松兵,喇承芳,宋洁.近50年疏勒河流域山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出山径流的影响[J].高原气象,2012,06:1636-1644.[138]杨根生,曲耀光,董光荣,陈广庭,李栋梁,张景光,伍光和,胡双熙.疏勒河下游生态保护研究[J].中国沙漠,2005,04:472-482.[139]吴学广.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06:25-26.[140]刘建军.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甘肃农业,2010,04:18-20.[141]张华.地下水平衡与生态演替耦合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142]郭亚军.疏勒河流域昌马灌区末级渠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0,08:48-49.[143]杨成有.科学管理疏勒河水资源确保流域可持续发展[J].发展,2009,04:12-13.[144]王忠静,郑航,耿国婷.河西走廊流域治理的科学问题及其思考[J].水利水电技术,2011,01:7-11.[145]刘建军.疏勒河流域水资源优先配置原则分析[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4,04:325-331.[146]贾芳.重构绿洲生态系统的理性思考——以疏勒河流域酒泉移民区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03:7-9.[147]常跟应,张文侠.基于生态文明的疏勒河流域大规模移民反思[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137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学版),2014,03:405-409.[148]李吉均院士在“新亚欧大陆桥与西北地区持续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J].干旱区地理,1996,01:1-3.[149]陆大道,薛凤旋,金凤君.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16-26.[150]张志斌,张小平.河西地区城镇体系特征及未来发展构想[J].冰川冻土,2002,04:463-469.[151]杨永春,赵鹏军.绿洲城镇体系研究——以甘肃省河西走廊为例[J].人文地理,2001,03:6-10.[152]方创琳,李铭.水资源约束下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城市化发展模式[J].地理研究,2004,06:825-832.[153]孙东琪等.苏、鲁产业结构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11).[154汪明峰,中国城市首位度的省际差异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1(3).[155]Beresford,M.andPhillipsA(2000)ProtectedLandscapes:AConservationModelforthe21stCentury.TheGeorgeWrightForum17(1):15-26[156]Caprotti,F.(2014)Criticalresearchoneco-cities?AwalkthroughtheSino-SingaporeTianjinEco-City'.Cities36:10-36.[157]克洛德.阿莱格尔著,陆亚东译.城市生态,乡村生态.商务印书馆.2005[158]勒.柯布西耶著,刘佳燕译.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159]顾朝林.转型发展与未来城市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1,11:23-34+41.138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1]第一作者,西北地区经济区发展对比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2]第一作者,英国生态城镇规划对比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4.6;[3]第一作者,中国主要城市宜居性发展的地域差异研究,干旱区地理,2014.6;[4]第三作者,QuantitativestudyonthenetworktendencyoftheurbansysteminChina.JournalofUrbanPlanningandDevelopment.(Underreview,ManuscriptNumber:UPENG-424,SSCI).[5]第四作者,《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139 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生态城乡系统研究——以敦煌地区为例致谢衷心感谢我的导师董晓峰教授。本论文从选题、搜集资料、撰写、修改、定稿,无不倾注着董老师的心血和智慧。师从董老师八年来,董老师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作风,不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均深深的影响了我,令我受益匪浅。而论文的完成,更是董老师对于生态城乡问题思考、工作的成果。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虽董老师工作调动至北京交通大学,但多次不辞辛苦,往返兰州与北京的航班,对我进行细致、精确的指导。董老师在学习上帮助指导我的同时,在生活中也关怀备至,时时给我答疑解惑,使我少走了不少弯路,甚至与女友的相识也与董老师关系很大,董老师不仅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指路人,也是我的幸运星,在此,对董老师表示深深地感谢。感谢资源环境学院刘理臣副教授和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潘竟虎副教授对我学习及论文写作中的指导和帮助。感谢资源环境学院张明泉教授、陈兴鹏教授、牛叔文教授、杨永春教授、李丁教授、常跟应副教授、张钰副教授传授知识。感谢敦煌地区各位工作人员的鼎立相助,在与地方工作同志们多次交流中,使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生态城乡议题的重要性及其迫切性,也为我的论文完成不断激发新的思路,他们的热情配合、帮助为我论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巨大支持。感谢魏彦强、庞国锦、马如兰、王珞珈、刘春雨、付春燕、于秋莉、郑毅、石丹丹等师兄妹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关心帮助,祝愿他们学业有成,工作顺利。学业的完成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感谢我的父母和兄弟,他们没有丝毫埋怨的我长期在外,虽然每次离家他们都非常不舍,但在我这么些年的学习过程中始终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关心,使我不断进步。再次衷心感谢曾经帮助过、关心过、指导过、支持过、鼓励过„„我的朋友们,一群群损友更增添了我生活的乐趣,调节了我困境中的身心,谢谢你们!刘星光2016年1月于兰大观云楼14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