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087337
大小:4.83 MB
页数:120页
时间:2019-03-17
《江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公众感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分类号F328学位代码312学校代码10298密级GK学号3130525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江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公众感知研究作者:季小霞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生态与环境管理指导教师:杨加猛二〇一六年六月致谢岁月如梭,三年眨眼即将结束。回首这三年研究生生活,对那些引导我、帮助我、激励我的人,我心中充满了感激。我要将深深的敬意和谢意献给我的导师杨加猛副教授,本论文是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无论是问卷的设计还是修改定稿,杨老师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同时,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我的教诲和鼓励,杨老师认真负责工作态度和
2、他本身在学术上严谨和钻研的学术精神给了我很大启迪。能师从杨老师,我深感庆幸。在此谨向杨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感谢张玲副教授,张老师对于我平时的科研工作和本论文都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要感谢其他经济管理学院所有教导和关心过我的老师们,他们的帮助让我三年的生活过得充实而快乐。感谢在论文中帮助我的同学和朋友们,蒋静慧师姐、叶佳蓉师妹、冒袁媛师妹、应咏梅、姚骥、万文娟、樊超杰,他们或参与了问卷的实地调查或帮忙进行问卷的统计,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感谢一直在我身边陪伴我的同学们,很荣幸能够和高正
3、、张雪露、李亚娟、王靓琳以及其他经管13届研究生同学一起度过了三年的学习时间。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够在学校专心完成学业!最后感谢在百忙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老师!摘要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是中国传统的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提出殷切希望: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为此,本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江苏美丽乡村建设
4、成效的公众感知状况、生产发展公众感知和建设认知的影响因素、江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公众感知的区域差异性以及建设认知影响因素地区差异5个方面,对江苏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公众感知情况进行了探讨。首先,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做了界定,并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模式分类以及江苏省近年来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情况进行了梳理。其次,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法构建了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公众感知的指标体系,将其分为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认知7个部分;通过问卷、
5、访谈和观测方法,以江苏7个市(南京、苏州、无锡、南通、扬州、连云港、宿迁)为基点,以农户和该地区的居民为基本单位,收回1113份有效问卷,以此为数据支撑对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公众感知状况做了整体的描述与分析;并选取部分变量,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探讨了生产发展感知和建设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规划科学感知方面:多与房屋、自留地、厂房等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有关,且由于“地广人稀”,房屋建设体制较为灵活,多推广的是一种“人情味”的文化。(2)生产发展感知方面:土地流转和合作经济组织形式虽有发展
6、,但仍需要政府规范引导;影响乡村旅游选择主要有3个因素:区域自然禀赋、人民需求及各地发展优势;移动电话已经超越固定电话成为农村主要的交流工具。生产发展感知影响因素分析中:无公害农产品、政府作用和年龄显著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无公害农产品、环境满意度、环境监督显著影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生活宽裕感知方面:农村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外出打工取代务农为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方式,并增加了很多新的收入来源形式;煤气、太阳能等清洁生活能源已大大普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乡村各类保障覆盖率有待提高;资金、技术等“硬件”因素被村民认
7、为是影响创业的主要因素。(4)乡风文明感知方面:社区治安良好,不文明现象分类特征明显;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形式单一,对于多样化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很大,但受制于农事较多、思想较为传统、缺少组织者和基本设备等一些因素无法实现。(5)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感知方面:农民对周围环境满意度良好,但污染源仍存在,按照污染源感知选择频次由多到少排序为:水>空气>垃圾>噪声;化肥和秸秆焚烧问题仍然值得关注,特别是秸秆焚烧,光靠政策罚钱并不能解决问题;农民对村级领导班子评价一般,办事效率低是不满的最大原因。(6)建设认知方面:美丽乡村建设范
8、围较广,但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具体内容的理解趋于表面化和片面化(村容村貌仍最受关注),认为未来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不过大部分村民仍赞成美丽乡村建设,认为对农民的利益大于弊端;在已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地区的变化感知中,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变化最大;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期望感知中,对提高生活水平的期望最高;村民建设美丽乡村意愿较为强烈,并认为政府发挥作用并不明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