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西哲学依据和原则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西哲学依据和原则

ID:35064319

大小:15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17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西哲学依据和原则_第1页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西哲学依据和原则_第2页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西哲学依据和原则_第3页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西哲学依据和原则_第4页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西哲学依据和原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西哲学依据和原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中西哲学依据和原则-哲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中西哲学依据和原则李美霖(中共营口市委党校,辽宁营口115003)[摘要]中共中央2015年初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表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入蓬勃发展的春天。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非常深厚的中西哲学理论基础。“人民主体”理论是支撑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确立和发展又与中国传统哲学“和而不同“的思想密切相关,探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中西哲学理论根基有利于加深对社会主义协商

2、了民主的认识,更有利于我国更加广泛的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多层次制度化的发展。[关键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人民主体;和而不同[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1962015年初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内涵,这是我们党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后最为正式和全面的谈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非常深厚的中西哲学理论基础。1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6/6(1)

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现了人民是历史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现前,英雄史观长期占据的主导地位,认为人民群众极其不重要甚至被称为消极空虚的群氓。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为人民确立了自己是历史创造者的正确位置,使人们科学、全面、深刻的意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反复强调,历史是由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对历史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的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某些个别英雄人物或者某种外在于人的“观念”。(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承认人民是实践主体。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哲学是哲学史上一个巨大

4、变革。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更加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活水源头,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满足自身生存的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发现人类世界的未知领域。只有了解和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推动人类历史的不断蓬勃发展,人民的实践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定义中提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区别出与西方的协商民主之处——就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党始终坚持的“人民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根据“人民主体”哲学原则,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执政理念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始终心系

5、人民群众,始终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现出人民的民主,保证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中国特殊社会情况,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方式,从6/6“五一口号”到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再到“两会”制度形成都可以深刻体现出这一点。因此,“人民主体”的原则,既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立的深厚哲学基础,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时必须遵循的原则。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哲学契合2.1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体现了“以和为贵”的

6、协商之道“以和为贵”是中国哲学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理念。《论语》中,这个理念是借孔子的学生子有提出来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孟子则有一句被广为流传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四书》之一的《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董仲舒则干脆直截了当地断言:“德莫大于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可见,儒家对“和”是高度重视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涵可以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人民主体”,一个是中国的“和”,这是中国独特的东西。协商民主体现了党派与党派之间的“共识”;政府与群众的“共生”;人与人之间的“共存”;三个“共”说的就

7、是中国一个的“和”,核心思想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2.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容量6/6孔子对“和”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君子和而不同。”(《语·子路》)二是“君子和而不流。”(《中庸》)。“和”是一种境界,在孔子看来,因为人和人之间,由于学历、背景甚至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对事情会形成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要完全的理解和沟通不大可能。儒家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和而不同”。“和”是君子之道,“和”是协商的境界,“和”是维护凝聚力的德性原则。因为君子有一种“和”的包容力,也许不一定同意你的做法、看法,但是能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