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058612
大小:15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17
《生命中最重要大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生命中最重要的大学-教师教育论文生命中最重要的大学文/赵宇航1988年1月,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聚会。一位法国记者采访了诗人布罗茨基,问他:“您认为,哪所大学对您的影响最大,学到的知识最重要?”布罗茨基稍加思考回答说:“对我来讲,幼儿园是最具魅力的大学,在那里,我第一次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让大家一起享受快乐;第一次学到做错了事要道歉,第一次学到要热爱大自然,第一次学到要爱护公共财产”因为这个故事我成为了一名幼儿园教师,这里充满了爱的芳香,我用师爱沐浴着每一个孩子,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如
2、珍珠般镶嵌在我的生命里。这里,我仅拾一粒珍珠,与大家分享。4/4那是一次3周岁幼儿的亲子综合活动,大肌肉运动的环节是猫捉老鼠的游戏,我给孩子们准备了可爱的毛绒小老鼠玩具,可把孩子们乐坏了,个个玩得兴高彩烈。到最后,我让孩子们和猫和老鼠再见的时候,孩子们都恋恋不舍的,家长也都余兴末尽。我一边和孩子们拥抱着告别,一边收拾玩具。这时候一个小朋友大声喊:“老师,元元把小老鼠带走了,我也要带一个回家。可以吗?”元元的妈妈刚刚拉着孩子的手走到门口,听见小朋友这样喊,马上低下头问:“元元,你真的拿小老鼠了吗?”孩子不
3、好意思的点点头。元元妈妈的脸一下就红了。厉声说道:“你怎么能偷班里的玩具呢?赶快送回去!”我马上停止收拾玩具,走到元元面前。孩子的两只小手紧紧的握在胸前。我想,里面一定藏着那只小老鼠。我在后面轻轻的碰了碰元元妈妈的手,示意她不要再责备孩子。可是一下子,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办好。用警察叔叔和监控器来吓唬孩子,强迫孩子交出小老鼠呢?还是跟孩子讲一番大道理呢?如果我告诉他,不经允许就随便拿东西是偷窃行为,会从此变成一个没人喜欢的坏孩子。那么元元很可能会不知所措,成为一个不自信的孩子。其他小朋友也许会从此歧视他,没
4、人和他做好朋友。如果我告诉他这种行为将导致犯罪,长大以后也这样做甚至会锒铛入狱,那么孩子才只有三岁,他能理解我的话吗?我表面上很平静,脑海里却出现一个又一个因为错误的解决这件事而产生的不良后果。我必须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心灵去思考,我爱我的孩子们,我不愿让他们受到任何伤害,元元也喜欢这只小老鼠,想到这,我灵机一动,对他说:“元元,小老鼠被你‘关’在衣服里面都快透不过气来了。我们让它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好吗?”孩子不太情愿地从怀里取出小老鼠。我又问“老师知道你特别喜欢这只小老鼠,
5、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想把它带回家吗?”4/4元元犹豫了一下,说:“晚上天很黑。我们都走了,小老鼠会很害怕,小猫也会来抓它的……”我释然,原来在孩子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份珍贵的童真。于是我对他说:“晚上,我们虽然回家了,可小老鼠还有许多的玩具伙伴啊,它们在一起一点也不会害怕。如果你把它带回家,别的玩具会因为失去小伙伴而伤心,你愿意这样做吗?”元元摇摇头,轻轻地把小老鼠放回了玩具柜里。这时候,我看到孩子眼中的一丝遗憾,又说,“我们给小老鼠留张小字条,让你的祝福伴它晚上做个好梦。”元元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给小老
6、鼠留下了一张字条:“小老鼠,好好睡觉。过两天我会来看你的……让我始料不及的是,我的这一提议,其他孩子都不肯和妈妈离开教室了,都要给心爱的玩具做“爱心留言”。晚上,我打电话给元元的妈妈,我对她说:其实,孩子在这个时期里,没有明确的物品归属权观念,“我喜欢的就是我的”、“我喜欢的我就带回家”……如果没有明确的告诉他,他会认为班里的玩具也是他的,拿回去玩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所以,这个时期的“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偷,只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当我们问清楚孩子的想法之后,也许你会为他们的童真与爱心而
7、感动。孩子虽小,但同样有自己的人格,同样需要理解与尊重。通过以上的事例,我们不难看出,当孩子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时,家长不要觉得没面子而责怪孩子,要分析一下具体原因:1.幼儿年龄小,不能分辨是非对错,不可能知道什么是集体和私人的东西,这种情况我们必须用孩子的世界观去引导他,让他知道,玩具和人一样,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有自己的家,帮助孩子一起,把玩具送回原处,渐渐让孩子学会能控制自己的占有欲,并学会担当。2.幼儿的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段,家里的玩具虽然多,但他玩不了多久,就会被别
8、的玩具或事物吸引,对手中的玩具失去兴趣。所以喜欢新玩具,是孩子的天性。这就要求家长平时多利用现有的玩具翻新玩具的玩法,创造性地发掘玩具的各种功用,或者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3.由于家长的溺爱,在家凡事以幼儿为中心,时时处处满足孩子的需要,当孩子想要新玩具而哭闹时,家长为避免尴尬而不得不买。让幼儿以为,只要我喜欢的东西,都应该是我的,无意中鼓励了孩子的这种“贪婪自私”的行为。这就要求家长分清哪些是合理要求,哪些是不合理要求,不要一味地满足孩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