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谦之唯情哲学视野中“时间”

朱谦之唯情哲学视野中“时间”

ID:35045894

大小:180.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3-17

朱谦之唯情哲学视野中“时间”_第1页
朱谦之唯情哲学视野中“时间”_第2页
朱谦之唯情哲学视野中“时间”_第3页
朱谦之唯情哲学视野中“时间”_第4页
朱谦之唯情哲学视野中“时间”_第5页
资源描述:

《朱谦之唯情哲学视野中“时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朱谦之唯情哲学视野中的“时间”-哲学朱谦之唯情哲学视野中的“时间”方用作者简介:方用,安徽歙县人,哲学博士,(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哲学系讲师。①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第一个比较全面深入讨论时间、空间和运动的基本属性的人,其“时间”(及“空间”)概念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曾说:“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论著是流传至今的对时间这一现象的第一部详细解释,它基本上规定了后世所有世人对时间的看法——包括柏格森的看法。”([德国]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31页)事实上,《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其对

2、“时”的阐释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时间”观。②朱谦之:《周易哲学》,《朱谦之文集》第3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2页。【摘要】“时间”是近现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现代中国哲学建构的重要问题。朱谦之的唯情哲学以“情”解《易》,继而以“情”释“时”,以“时”为“情”之“感”,为“变化流动永不间断的绵延”,并强调“时间的意义就是现在”。以此视野考察历史,他主张历史是生命的进化史,历史的价值在“现代”。唯情哲学对情感与时间的考察,不仅是对将时间理性化、形式化的纠偏,其时间与生命内在关联的讨论,也使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更加具体、真实。关键词真情之流;时间;历史21/21中

3、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13)04-0101-08“时间”概念是近现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现代中国哲学建构的重要问题。在西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时间”深刻地影响了后世①。近现代,古希腊以来确定的以理性主导时间的传统始终占据着西方近现代时间观的主流,其表现就是以理性理解、规定时间。如经典力学将时间规定为客观的、匀速的直线运动,或如康德(ImmanuelKant)将时间规定为纯粹的感性形式。随着西潮涌动,这个传统也进入了中国思想界,并逐渐生根。不过,20世纪的中国哲人对这个传统并非逆来顺受: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有

4、着与此不同的特质;另一方面,与以情感反抗理性的独尊相一致,以情感主导“时间”,以情感理解、规定“时间”也成为中国哲学界颇为广泛的策略。其中,朱谦之的唯情哲学对情感与时间的考察尤其值得我们关注。朱谦之在民国之初曾撰《周易哲学》一书,其以“情”解《易》,继而以“情”释“时”,指出《周易》在本质上即“假‘时’以论‘情’”,所谓“时”即“情”之“感”,即“变化流动永不间断的绵延”,并强调“时间的意义就是现在”;以此视野理解“历史”,历史是生命的进化史,贯穿着人类“生机力”的不断扩张永恒进化,是“现代”的历史。唯情哲学不仅带我们领略了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时间观的独特魅力,也使古老的

5、《周易》焕发出现代的光彩,并启发我们更深刻地思考时间的本质和意义。一、“真情之流”朱谦之以古老的《周易》为本,与当时影响空前的柏格森(HenryBergson)生命哲学相互印证,由此构建了一套匠心独具的、以“情”为本体的唯情哲学。他说:“本体不是别的,就是人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一点‘真情’21/21,就是《周易》书中屡屡提起而从未经人注意的‘情’字。”②《周易》屡屡言及“情”字,如《系辞》说“设卦以尽情伪”、“始作八卦……以类万物之情”、“爻彖以情言”、“圣人之情见乎辞”、“吉凶以情迁”等,《乾》卦《文言》说“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咸》《恒》《萃》等卦的《彖传》也一再提及“天

6、地万物之情”。以此为据,朱谦之认为,“情”就是《周易》的根本、《周易》的要义,即是发明天地万物之“情”,讲清本体之“情”的流行变化。唯情哲学的宗旨在于“摆脱物质的牵制,化理知的生活,复为真情的生活”朱谦之:《周易哲学》,《朱谦之文集》第3卷,第100页。。朱谦之的“情”,首先是与“理知”相对的“情感”。在他看来,“情”是自然、真实、变动;理智是“伪”,是人为、呆定、甚至是“吃人”的。“‘情’就是本性……情和性只是异名同实,性外无情,情外无性,性就是情,情就是性。”朱谦之:《周易哲学》,《朱谦之文集》第3卷,第104页。他反对宋儒以善恶、已发未发等二分性情,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

7、之的天植灵根,是至真至善的,是活泼流通又从不间断的人之性。朱谦之唯情哲学视野中的“时间”《现代哲学》2013年第4期“情”是人的本性自然性,但作为本体的“情”,并非一己独有之“私情”,而是宇宙间“最普遍、最公共”的“情”。他认为天地万物各有其“情”,“情”亦有不齐《孟子·滕文公上》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21/21,所以要丢开个体,找到共同点,使万有互相关系的“情”,旁通而类聚。对于个体而言,就是要不断涵养、扩充先天已有的一点“情”,自一己而至家国天下、宇宙万象,与之默识心通,随感而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