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媒体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新媒体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ID:35042104

大小:16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16

推进新媒体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_第1页
推进新媒体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_第2页
推进新媒体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_第3页
推进新媒体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_第4页
推进新媒体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推进新媒体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推进新媒体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哲学推进新媒体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杜晓谨,赵宏斌(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摘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新的挑战,研究新媒体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机遇,紧抓新媒体的优势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合点,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再认识、载体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出路,其目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和满足引领舆论导向的要求,促进新时期先进文化有效快速建设和传播,最终实现集中思想、集中精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2、义的目标而奋斗。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媒体;创新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090-02一、对新媒体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的新认识新媒体所产生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对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发挥说服、影响、感染、吸引、凝聚作用的前提是:教育主体适应了新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媒体具有的平等性、互动性和相对隐匿性的特点,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宣传教育中话语权的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接受者因此从受听者变成对话者,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不满,这就给

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8/8网络的互动性造成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主体—客体”向传播主客体间接性转化,这种主客体间接性的转化是“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的统一。一方面是传播者和接受者都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传播者和接受者都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体,他们把传播内容当成共同的客体,与传播内容共同构成“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这样的传播类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间接性转化,具体表现为传播主体的客体化与传播客体的主体化。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客体不仅

4、规定着传播主体的活动,还将自己的意志和意识作用于传播主体。同样,传播主体也不能再以自己为中心,没有针对性的传播信息,而是以接受者的需求为主导,转变传播形式等。这种变化体现在:一是受客体属性的影响,主体不断调整更新自己的知识,使知识的内容更加贴近客观现实。通过传播内容的更新和满足传播客体的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影响,而不是机械式的知行分离。传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入脑更是入心,还要不断指导实践。二是受主体属性的影响,主体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再用过去的思维去思考当今的问题。三是受

5、传播渠道的影响,主体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际传播技能,更新传播手段,使传播主体的传播技能与传播客体相匹配。二、创新新媒体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一)积极在新媒体上创建马克思主义阵地8/8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外的社会思潮、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以各种形式渗透进来,我国的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各种思潮都在互联网上寻求和扩大自己的空间,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积极主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以引导舆论。在新媒体时代引导舆论的工作更加困难,需要在新媒体上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文化和以宣传主流文化为目的的重点网站,既不能无视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6、,又不能消极地对待各方面的冲击,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和互联网的特点结合起来,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同时,加强宣传的针对性,针对不同教育程度的群众和不同的事件,利用不同的方式去宣传。(二)发挥新媒体的互动性新媒体的产生打破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改变了接受者只能单方面的参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情况。大众有了一个能主动参与、调查、分析、探讨、发布的平等机会,这得益于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参与性。尤其是网络论坛、微博的出现,给了普通民众对社会现象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同时普通民众间

7、也可以进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的参与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接受者不仅是接受信息,而且能发布信息。新媒体把过去主要通过民间渠道传播的声音引向了主流渠道,使民意的表达更加顺畅。从表面上看,这种趋势使舆论宣传的环境复杂化。事实上,它只是把过去掩盖掉的东西暴露出来。理论宣传部门可以更好地观察和引导舆论、判断自己的舆论导向是否合理、调整不合理的地方、澄清一系列理论误解和困惑、批判别有用心的谣言等等。三、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一)实现和谐思维的时代构建8/8“和谐思维”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

8、思维基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准确表达,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和谐思维”是任何工作以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揭示了和谐性和协调性在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以追求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也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首先,“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