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026961
大小:35.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3-16
《鲍思高神父对青爱的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鲍思高神父对青年爱的教育鲍思高神父传记一书的作者─雷蒙恩神父常提及鲍思高神父对待青年的态度。有一次他这样写道:仁慈的态度,对鲍思高神父来说是习以为常的,这是他教育法的基础。他坚信若要教育青年,就必须设法得到他们的心。……鲍思高神父常是仁慈的,声音温和的,具有父爱地尽力善诱孩子们修德行善。……孩子们也倾心于他那崇高而又温雅的态度,及他愉快的精神,和他令人欣慰的言词。这解释了孩子们为何自然地被他吸引着。鲍思高神父的态度是这样吸引,令人愉悦,充满爱心,……致使……孩子们讚叹地:「……他真像我们的主耶稣啊!」(鲍思高传记III,77)鲍思高神父的教育法是建立于人性和基督精神的融合。他尽力达
2、成这项目标,并在他所选用的「理智,宗教和仁爱」三个词裡表演出来。因而形成了巩固教育的元素,如友善熟落、自发、信任和喜乐;又技巧地运用了教育的工具,如工作和读书,热心神功,道德修养,以及各种有益的活动,诸如游戏、运动、戏剧、音乐和庆祝会等。以下将简介一些以上的观念。我们对这些观念虽然觉得很熟悉,甚或太理想,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鲍思高神父对待青年的方法中找到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启发。鲍思高神父是一个实际的教育者16/16鲍思高神父所做的一切都以教育为目标。他藉着祈祷院、宿舍以及学校的工作,进入了教育的领域。那个时代,人们已意识到教育的重要和需求。透过立法的程序,人们在教育理论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3、。鲍思高神父也成了教育运动中的一股力量,不是由于理论,而是由于回应对教育的重大需求。他是一个实际的教育者,全心投入这项宗徒工作,用尽他人性的智能与天赋,他所有的基督精神与爱,以及他作为司铎的一切热诚。他亲身投入教育青年的工作。在教育的前线,忘我地工作了二十五年,至死也没有脱离。 基于经验的着作然而,我们不要以为鲍思高神父只有实践的一面。从他的经验及着作中所产生对教育的真知灼见,是众多而又创新的。鲍思高神父所有的着作,都蕴涵着对教育的灼识及提议。他所写的传记(如:高木禄传、沙维豪传、马高鼐传)都引伸了他对实施教育的意见。其中有四本着作是特别得注意的:(一)「教育青年的预防教育法」。这
4、是他在一八七七年写的,是他把一篇在法国尼斯圣伯铎孤儿院开幕时的谈话所改编而成的。这篇文章确立了他实施教育的基本观念,以及一些实际的教育原则。其中包含了一些(非全部)他致力教育工作三十年的心得。(二)「圣方济沙雷氏会院(学校)院规」。这一册亦是他一八七七年的作品,但却早在五十年代开始酝酿。它描述了教育应有的环境,及按照鲍思高神父的意思,如何推展教育。(三)「从罗马寄青年中心的信」,这封信写于一八八四年五月十日,以描写梦境的形式写成,其中重新引述他认为有效及合乎教育青年的基本原则。16/16(四)「有关惩罚的信」,写于一八八三年。内容皆出于鲍思高神父,但由旁人编辑而成。信中讲述纪律的问
5、题,以及在教育青年时,对惩罚应有的观念。 鲍思高神父的教育观念鲍思高神父认为教育是全人的发展,把人的潜能引发至最好的效果,就是一个完全发挥功能的成熟基督徒─正如他所说的,一个好公民和一个好教友。所以鲍思高神父界定一个教育者的职责,有如界定一个好的基督徒,父母教育他们子女的职责。因此,虽然寄宿学校是他教育经验中特别锺爱的地点,而他大部分着作亦反映一个寄宿的环境。但是他所倡导的教育原则,却有着更广阔及多方面的应用。鲍思高神父认为每一次与青年的相遇,都是一个教育的情况。 鲍思高神父教育方法的基础─教育者与青年爱的关系鲍思高神父把他的教育方法建基于一个教育者与青年感性的爱的关系之上。这句话
6、可以简括说明鲍思高神父对待青年之道,无论他们在甚麽境况之下,都拿出自己的爱心来善待他们。实际上,这方法的要诀是友善熟络,感性的爱,以及信任。让我把这几个要诀逐一评述。 熟络16/16为鲍思高神父来说,熟络表示一种家庭式的关系,以及像家一样的一起生活和工作,其结果是「家庭精神」。它的相反是上司与下属的关系,以及公事式、机构式的一起生活和工作。鲍思高神父极其重视这种「家庭精神」的做法,因为他相信以此方式,教育者可与青年建立起一种个人的关系。没有相熟的关系,便没有感性的爱;没有感性的爱,就没有彼此信任;就没有个人接触,所以也就没有教育。一八八三年,巴黎LePelerin报纸的一个记者报导
7、,他在华道角祈祷院所见的熟络与融洽之情:「我们看见了这方式的进行。学生们形成一个大团体,不分等级,如处身家庭中由一处走到另一处。每一班学生都围绕着他们的老师,聚散都自然而不乱。」 熟络的意义,家庭精神那位记者所观察到的,只是家庭精神外表的一小部份反映而已。对于熟络─家庭精神,鲍思高神父认为在一间慈幼会的会院裡(不论是大小的祈祷院、宿舍、学校),都应像一个家庭,而所有在这教育团体内的人员,都应该如在一个大家庭中生活。这个「家庭」的观念应作为一个模范,大家做到越接近越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