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静脉显微解剖研究及其在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应用

岩静脉显微解剖研究及其在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应用

ID:35022748

大小:2.77 MB

页数:56页

时间:2019-03-16

岩静脉显微解剖研究及其在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应用_第1页
岩静脉显微解剖研究及其在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应用_第2页
岩静脉显微解剖研究及其在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应用_第3页
岩静脉显微解剖研究及其在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应用_第4页
岩静脉显微解剖研究及其在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岩静脉显微解剖研究及其在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图分类号:R651.1论文编号:HBLG2015-291UDC:密级:公开硕士学位论文岩静脉显微解剖研究及其在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应用作者姓名:侯高磊学科名称:外科学研究方向:神经外科学习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学习时间:3年提交日期:2015年5月5日申请学位类别:临床医学硕士导师姓名:张云鹤教授单位: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论文评阅人:匿名单位:匿名单位: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6月6日答辩委员会主席:赵文清教授关键词:岩静脉;微血管减压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6月MicroanatomyofthePetrosalVeinandItsClini

2、calApplicationin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fortheTreatmentofTrigeminalNeuralgiaDissertationSubmittedtoNorth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forthedegreeofMasterofClinicalMedicinebyHouGaolei(Surgery)Supervisor:Ph.DZhangYunheJune,2015独创性说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

3、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华北理工大学以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华北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学位论文,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采用影印、缩印或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公开、检索和交

4、流。作者及导师同意论文公开及网上交流的时间:□自授予学位之日起;□自年月日起。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对10例国人带颈成人湿尸颅标本进行解剖,重点对岩静脉进行观察、测量,了解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并结合临床资料,探讨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中岩静脉的临床应用及意义,为该手术时如何处理岩静脉提供解剖依据与参考。方法110例共20侧彩色乳胶灌注尸颅标本,观测桥小脑角区岩静脉的解剖结构,包括解剖形态、走行等,并进行测量、分类,记录其与三叉神经、内听道等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2收集2012年12月至2

5、013年12月期间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30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录像,观察岩静脉在术中的实际应用,结合解剖研究结果讨论岩静脉在该术中的临床意义。3所有测量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最小值min~最大值max)表示,对部分测量数值进行t检验。结果1岩静脉在后颅窝位置相对固定,个体解剖差异较大,多由单支或数支分支汇合而成,常见为V、Y形态,呈悬空游离状,被周围蛛网膜固定,其长度为(8.77±3.40)mm,外径为(3.49±0.66)mm。2本组10例标本共20侧CPA区,发现岩静脉为单干型者13

6、侧(65%),双干型6侧(30%),3干型1侧(5%);岩静脉主干多由1~4支属支汇合形成,本组岩静脉主干共28支,其中3支(10.7%)有1支引流分支,12支(42.9%)为2支引流分支,10支(35.7%)为3支引流分支,3支(10.7%)为4支引流分支;在所有标本中,小脑桥脑裂静脉分支出现率为100%,岩静脉多由小脑桥脑裂静脉单独或与其他分支汇合形成,只有1属支岩静脉可以看做为小脑桥脑裂静脉的延续,而2属支或以上者,多由小脑桥脑裂静脉与脑桥横静脉、桥脑三叉静脉或小脑中脚静脉等属支汇合而成。3根据岩静脉汇入岩上窦位置与内耳门关系,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汇入岩上窦位置位于内

7、耳门外侧为外侧型,位于内耳门上方为中间型,位于内耳门内侧为内侧型,本组外侧型6侧(30%),中间型2侧(10%),内侧型12侧(60%)。4岩静脉和三叉神经的关系密切,岩静脉各分支汇合部距离三叉神经根部(REZ)的距离为(3.75±1.45)mm;其中4侧(20%)岩静脉或其属支与三叉神经接触,3侧为桥横静脉,接触位置位于脑池段2侧(其中1侧为岩静脉一属支穿过三叉神经),REZ部1侧,1侧位于三叉神经进迈克尔囊部;主干位于三叉神经根内上侧2支(7.1%),位于三叉神经外上侧22支(78.6%),位于三叉神经上方4支-I-华北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