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中元“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

谢中元“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

ID:35020608

大小:4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16

谢中元“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_第1页
谢中元“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_第2页
谢中元“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_第3页
谢中元“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_第4页
谢中元“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_第5页
资源描述:

《谢中元“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摘要:荔枝作为岭南佳果,在中国古代曾流行于北方。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荔枝意象不多,只是因唐贵妃嗜荔被诗人屡次抒咏,使“讽荔”成为古典咏荔诗一个典型模式。清代广府诗人谭莹的《岭南荔枝词》在“讽荔”模式之外,将荔枝当作独立的审美意象,特别是围绕民俗风情、荔枝本体、借荔喻事三个方面,对岭南荔枝进行诗意呈现,对荔枝风情给予深切凝视,营造出了一个充满岭南风情的诗性空间,具有独特的诗美价值。关键词:咏荔;谭莹;岭南;荔枝词;诗美荔枝是岭南佳果毋庸置疑,宋人蔡襄《荔枝谱》载:“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

2、”(P644)又《本草纲目》云:“荔枝始传汉世,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荔枝因其独特的生理性和幽远的地域性,成为历代诗家的抒咏对象,富有诗性特质的荔枝意象散存于各类诗词当中。其中唐代杜甫、白居易、杜牧、韩偓、徐夤、薛涛,宋代曾巩、苏轼、陆游、杨万里、黄庭坚等,都有咏荔诗传世。明清两代由于岭南种荔产业发达,以荔枝为题材的作品骤然增多。如广州荔枝湾唐荔园落成,举行结社征诗,便有咏荔诗1000多首。本文拟从咏荔诗的流变切入,着重评析清代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一、从北方诗人对荔枝的审美想象说起荔枝原产于华南等地,直到“秦皇汉武”不断开发岭南

3、,它才逐渐为中原人所知。自称“蛮夷大长老臣佗”南越王赵佗归汉,以鲛鱼、荔枝作贡品献给汉高祖,荔枝正式打入北方市场。汉皇对荔枝很青睐,曾试图移种荔枝,据载:“汉元鼎六年,破南越,建扶荔宫。扶荔者,以荔枝得名也。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然终无华实。”3](P195-196)可见最终徒劳,荔枝自汉代被作为贡物运至北方始,就开始被文人注意,开始进入文学作品的书写中。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首开咏荔先河,如“答沓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4](P182),此篇没有专写荔枝,仅将离支(即荔枝)与其他果品铺排而列,用以赋陈上

4、林苑的华丽。王逸的《荔枝赋》8/8是最早对荔枝作审美关注的文本,“皮似丹罽,肤如明珰,润侔和璧,奇逾五黄。仰叹丽表,俯尝佳味,口含甘液,腹受芳气。兼五滋而无常主,不知百和之所出;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5](P683)可谓极尽具象描摹之能事,呈现了一个北国诗人对荔枝的审美想象与赞美。荔枝作为岭南果品,虽时被文人笔墨青睐,堪称水果中的翘楚,但在古典咏物诗意象中并不是大面积被普及的。水月花鸟、梅兰竹菊,举凡可视可听之物,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或被作为纯粹审美意象,或被当做美刺比德之物,或被用作抒情遣怀的媒介,多被叙写得意象成熟、情境圆融。以《全唐诗》

5、6]的检索为例,“梅”字出现1122处,“兰”1837处,“竹”3510处,“菊”780处,“四君子”因其绵延的比德传统和人格意蕴得到了诗人广泛偏爱,水、月、花、鸟意象出现的频率就更加惊人。相对来说,“荔枝”(又名荔支)在《全唐诗》中出现仅67处,“荔”字出现129处,绝大部分关于荔枝的诗都是北方诗人亲历或送友人到蜀、福州、连州、广西等荔枝产地的灵感之作,有的仅提名而已。这表明在唐代之前,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荔诗意象书写偏少,不外乎如下缘由:第一,荔枝此时是口腹之欲的对象,作为与欲望相勾连的水果种类,对它的食物性印象是一种无法逾越、先验潜在的集体记忆,

6、其内涵被剥夺了向纵深拓展的诗性可能和空间,因此导致荔枝未能被完全纳入精神视野下的诗性筑造。即使倾尽力量描述也不能消尽形而下的物质性功能,上升到纯粹审美领域。第二,是因为荔枝为岭南佳果,成熟之后“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7],不易保存。古时因空间距离和交通障碍,荔枝注定只能在北方上流社会和权贵阶层中流行,无法作为南北通行的水果被大众共享,能享受荔枝真味的北方诗人是极少数的。唐玄宗朝名相、广东韶关籍诗人张九龄曾在《荔枝赋》中言“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夏季,其实乃熟,状甚瑰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但“余在西掖

7、,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固未之信。”.8]很有一部分北方人竟不知晓,实在遗憾。由此,荔枝未能被广大文人采撷为咏物诗的写作对象。二、“讽荔”:古典诗词中“荔枝”意象书写模式唐贵妃嗜荔与荔贡是中国文人所共知的史实,这段历史典故却开辟了荔枝纳入文学书写的一种主流模式。《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云:“妃(杨贵妃)欲得生荔枝,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9](P1990)同样《二十六史·新唐书》云:“8/8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10](P7932)唐玄宗为迎合杨贵妃喜食荔枝之嗜好,密诏岭南及涪州进贡荔枝,好色

8、而远德。荔枝的命运与这段历史发生重要瓜葛,或者说因为这段典故,咏荔诗骤然增多。在诸多文人的想象中,荔枝被借用于讽喻时政,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