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976486
大小:3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15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例——追求高品质教学案例曹杨二中蔡文俊一、教学设计教学缘起:其实源于读书和反思,今年我断断续续地在读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吕叔湘先生关于语文教育的一些书,从中受到了些启发,这节课就是受到这些启发的结果。具体而言,读先生的书注意到一个特点,他们会上一些我们不上的东西。而这些不上的东西往往指向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概念。比如他们会讲修辞,但是不是直接讲修辞格,而是先讲修辞本身是什么,讲修辞的起源和一般可能产生的效果。对于文体也是一样,不仅讲它是什么,而且还会讲这些文体是如何自然产生的。
2、让学生真正了解一个语文知识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再加以操练,这是他们的做法。所以我就想,我们教了那么多小说,我们知道小说三要素,知道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但是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是否真的知道什么是小说本身,一个人读小说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什么,一个作家为什么要去写一部小说而不是其他。所有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指向这样一种预设,就是我们的学生哪天离开了学校,还能拿起一本小说正常阅读。但是试问一下,有多少小说我们是以读小说的方式去读的呢,读小说和读其他文体的作品有何不同呢?这些问题和思考就成了这个设计的缘起
3、。生情预判:我是这样理解的,每个学生读小说的能力肯定有差异,但是真正认真思考过小说的实质的人应该不多。他们读一本小说的能力有高低,但是面对的不是一部小说,而是小说的主旨这一概念时,学生之间未必有差异,因为这对于他们而言是新的。教学重点引导预案:其实教案中的所有问题都是指向于小说的主旨的,关键在于上课时要不断地强调我们最终探讨的是小说的主旨,而非本篇小说的主旨。二、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主旨,养成小说阅读探究主旨的意识,能在把握小说传神的细节、生动的形象、主旨的内涵的基础上被小说感染2.教
4、学内容及重点:本篇小说主旨的理解,对小说的主旨多维度的理解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对本篇小说主旨的理解,去理解小说的主旨3.教学流程:(一)基本问题问题一:本篇小说的主旨是什么?方案一:如果学生没有机会预习课文,那么先给学生一些时间读课文,然后问本篇小说的主旨是什么。方案二:如果学生能有机会预习课文,我会先布置预习作业,询问本篇小说的主旨,上课时可以直接提问。答案预设:学生理解小说的主旨可能会指向单元主题“人我之间”,本次教学其实不预设本篇小说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关键是如何去理解小说的主旨问题二:什么是小
5、说的主旨,为什么要去读小说的主旨?问题三:小说的主旨是直接写出来的吗?问题四:小说的主旨和故事情节之间是什么关系?问题五:故事情节既然是能表现小说主旨的,那么故事情节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最能表现主旨的,本篇小说中最核心的故事情节是什么,是如何表现主旨的?问题六:老贝尔曼画叶子的具体细节是怎样的,这些细节对于我们理解本篇小说的主旨有何帮助?3画叶子的具体细节:时间:11月,肺炎流行(第4节);一个凄风苦雨的夜里(第55节),“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第36节);一个小时(第37节)工具:灯笼、梯子、
6、几枝画笔、调色板、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第55节)场地:20英尺外的一幢砖屋的松动残缺的墙壁(第18节),离地面20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第40节)。(注:20英尺=6.096米)叶子的形状: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了。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上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20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第40节)。老贝尔曼当时的状况:年纪60开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第30节),酒气扑人(第31节)(注:杜松子酒:世界第一大
7、类的烈酒)。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第32节);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第55节)。问题七:为什么要以写小说的方式来表现主旨,换言之,如果这篇文章变成以主旨为论点的一篇议论文,甚而以老贝尔曼的故事为这一论点的例证,会和现在呈现的小说有什么区别呢?更根本的问题是,一个作家有一个主旨,为什么要以小说的方式呈现,而不是其他?为的要使读者感动,得到深切的印象(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关键点:一个是具体生动的形象,一个是逼你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以生动的形象感人,而非以逻辑的推理服人。
8、(二)提高问题问题一: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故事而非其他的故事来表现这一主旨呢?问题二:小说的主旨是否只是在这一篇小说中呈现呢?在欧·亨利的其他小说中,是否也表现了这个主旨?如果是的话,那么为什么欧·亨利如此关注这个主旨呢?(三)作业作业一:如果说老贝尔曼画叶子是全文最核心的情节,为什么欧·亨利不直接对此进行记叙描写?作业二:有人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不只是课文的名字,而是一幅画的名字,这幅画就是老贝尔曼一生的杰作,所以可以从“杰作”,从老贝尔曼对艺术的追求去理解整篇小说。你如何看待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