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仙景区---仙气氤氲耀文光

会仙景区---仙气氤氲耀文光

ID:34958573

大小:105.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3-15

会仙景区---仙气氤氲耀文光_第1页
会仙景区---仙气氤氲耀文光_第2页
会仙景区---仙气氤氲耀文光_第3页
会仙景区---仙气氤氲耀文光_第4页
会仙景区---仙气氤氲耀文光_第5页
资源描述:

《会仙景区---仙气氤氲耀文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页眉会仙景区:仙气氤氲耀文光会仙景区坐落在宜州市城北会仙山一带,因为会仙山位于城区的龙江北岸,所以当地人称它为北山,是宜州市主要旅游景区之一。会仙景区原称白龙公园。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的那个“备荒备战为人民”的岁月里,这里划为军事管理区。1983年,地方人士根据形势分析,认为这里设为军事管理区的意义已不如设为人文旅游景区的意义重大,于是向上级反映,要求将会仙山设为旅游区,划归地方管理,但是,由于涉及军事管理,一些问题难以协调处理。1983年7月初,宜山县(宜州市前身为宜山县,1993年撤县建市)政协就写信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反映白龙洞石达开诗刻及黄山谷画像的保

2、护情况,并请求将北山交由地方管理,开辟为公园供人游览。在胡耀邦的关怀和过问下,一个多月后,此事便得到解决。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批示,广州军区派员会同广西军区、河池地区行署负责同志,一同来到宜山武装部,召集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士座谈,并实地查看后,当日即宣布将白龙洞交给地方管理,开放给群众游览。后来地方政府建为白龙公园,前几年改为会仙景区。会仙景区里的植被保护得非常好,山上树木挺拔、老藤纵横、奇石横生、花香鸟语,这里空气清新、阳光与树荫恰到好处地配合在一起,走入其中,身心放松、怡然自得。同时,我们可以在景区里的山谷祠和黄山谷衣冠墓前凭吊一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我们可以慢慢品读山上石窟

3、里的那些石刻,感受佛家、道家以及儒家文化对宜州的影响;在白龙洞前,可以现场吟诵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和他的部将们题写的那些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还可以在白龙洞口的石壁上,品读自宋代至民国期间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们题写的60多块碑刻的诗文,感受那些优美的诗句;在这山上,我们可以跟随我国明代大旅游家、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的足迹,探寻白龙洞里奇妙的岩洞世界。所以,会仙景区既使我们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也使我们在历史遗迹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会仙景区大门....页脚.....页眉走进会仙景区的大门,看到前面的这座山就叫会仙山,也叫北山,它与坐落在宜州市城南数里外的南山遥相呼应。会仙山的得名,是因为传说

4、山上曾有仙人跨鹤前来集会,说明这是一座神仙会聚的山,自古就有仙气。唐代陆禹臣在白龙洞里修炼丹药,最后羽化飞升,后来这里的人们都称他为陆仙翁,他炼丹的药炉至今仍淹没在荆棘丛莽之中。历代的文人墨客、官僚商贾,以及布衣百姓在游山时,很期望能够碰到陆仙翁手植的蟠桃和石榴,找到他掘在山顶的玉井,因为传说见到这些东西的人不仙即寿,就是说看到这些东西的人,即使不成仙也会长寿的。而山上的白龙洞里,有一条鳞甲宛然、舒身昂首、栩栩如生的石龙,它有着迷人的神话传奇,在这一方水土中广为流传。会仙山也因为当年留下徐霞客的足迹和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对这座山的精彩描述,而闻名于世。山谷祠来到山谷祠的山门前,我们

5、会看到这样一幅楹联:旧馆辱南楼,人仰斯文兴后起墨池崇祀典,我来西粤拜先生这是清代道光年间庆远知府李彦章所撰的对联。宜州山谷祠,始建于南宋,主要祭祀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后世称之黄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黄庭坚在北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时考中进士。他在仕途上,历任北京国子监教授、鄂州知州、涪州别驾等职。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他被赵挺之等人诬陷,以“幸灾谤国”的罪名,遭到除名并羁管宜州的严厉处分。这位赵挺之,就是我国宋代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的父亲、女词人李清照的家公。黄庭坚遭到除名、羁管的处分,是相当严厉的。除名,就是消除一切官

6、籍,不再是朝廷的官员了;羁管,就是对犯人进行监视为主要手段来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刑罚制度。在宋代,凡是遭到除名羁管的人,多属有罪的皇室成员或者被认为罪行比较严重的官员。黄庭坚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夏抵宜州,次年九月,病逝于宜州南门城楼。黄山谷去世后,宜州人在南楼因陋就简地设置祠堂来祭祀他,祠堂上悬有著名词人张孝祥书写的“豫章先生”四字的匾额。....页脚.....页眉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宜州知州韩璧在城外建山谷祠,当时杨万里曾撰有《宜州新豫章先生祠堂记》一文记述。宋宁宗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宜州教授代理知州张自明,在城西门外龙溪旁,重建山谷祠,此次兴建,为宜

7、州历代修建山谷祠规模最大之一次。后经历元、明、清二百多年,地方多次遭到变乱,山谷祠多次遭到毁坏,也屡次获得重修。据地方志记载,宜州历史上修建山谷祠的次数计有十余次。民国25年后,祠址多被划入学校或工厂所用。1978年,广西轴承厂扩建厂房宿舍,将山谷祠拆毁,并掘平祠后的黄山谷衣冠墓。1986年10月,经宜山县(今宜州市)集资筹建,山谷祠、衣冠墓才在这北山南面的山脚下得以重建,此次修建,仍选用部分旧祠址所遗留的柱础、石条、碑刻。2006年,因地基下沉,墙体开裂,山谷祠成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