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国崛起》影剧论中国崛起之历史观

从《大国崛起》影剧论中国崛起之历史观

ID:34957089

大小:592.71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3-15

上传者:U-1390
从《大国崛起》影剧论中国崛起之历史观_第1页
从《大国崛起》影剧论中国崛起之历史观_第2页
从《大国崛起》影剧论中国崛起之历史观_第3页
从《大国崛起》影剧论中国崛起之历史观_第4页
从《大国崛起》影剧论中国崛起之历史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大国崛起》影剧论中国崛起之历史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從《大國崛起》影劇論中國崛起之歷史觀從《大國崛起》影劇論中國崛起之歷史觀毛漢光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榮譽教授摘要國家的摶合並不是靠武力或行政力可以完成,只有文化力才能將人民的思想體系、價值標準統合在一起。中共自建黨以來便重視文化的感染性,一反馬克思思想對於農民消極、怕事的批評,利用文化力動員農民,發動各種農民運動,終於取得政權。建國之後,更將文化力提昇至國家級的戰略行為。在經歷文化大革命的衝擊後,為了與中國固有文化接軌,中國大陸拍攝了四大名著,而觀看這四部影劇成長的年輕人,正是現在中共政策由馬列思想與作風,轉型為中國古代傳統「和」「義」的實行者。近三十年,面臨開放後的另一個時代,中國大陸又以官方的力量攝製一部影片--《大國崛起》。這部影片陳述世界最近五百年九個崛起的國家,劇中雖然並未包括中國大陸,卻引起中外極大的回響,成為檢視中國面對新時代闡釋態度的最好切入點。本文分成五個章節,除緣起與結論外,分別針對各國學者對大國崛起的評論、中外歷史之比較、大國崛起的因素與條件做分析與探討。希望透過中國大陸對於大國崛起的闡釋,了解其目前之歷史觀;並運用九個國家崛起與歷史發展的比較,歸納出進入地球村之後的多強時代,仍然需要藉由文化的力量,和平競爭的方式共同走向世界大同。關鍵字:大國崛起、文化力、歷史觀65 朝陽學報第十七期第一節緣起在人口眾多的國家裡,若要將形同散沙的人民聚合在一起,並不是靠武力或行政力,而是要以文化力才能使大家同步向前。本人長年觀察國共之間的衝突與競爭,常思考兩者勢力消長的原因,發現中共從建黨以來,非常重視文化的影響力,這種文化指廣義的文化,除了人文、藝術以外,還包含戲劇、歌唱藝術等。舉凡小型的民間劇場、歌頌紅軍的歌詞與曲目,皆在全國各地如火燎原般地推廣,一反馬克思思想中對農民的消極、怕事的批評,毛澤東利用這些文化力動員農民遵循其以地方包圍城市的政略,1927年南昌農民運動是其第一個大型農民起義的實踐,文化力使散漫沒有組織的農民,採取中共所期待的思想體系、價值標準,以及共同行動。建1國以後的前三十年發動許多政治、社會、經濟運動皆以此種方式,並提升至國家級的戰略。自從所謂改革開放以來,至今又有三十三年歷史,其國家政策由自我閉塞於國際,漸漸與世界接軌,而其在國內糾合民眾為其推行政策作預先思想與行動的準備;而其方式仍然先從文化力著手。由於科學技術的改良,戲劇由小型話劇進展到大型的影劇,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繼改革開放以來,要十幾億人民有著共同的思維及共同的行動方針,集全國影劇界精英,拍攝中國四大名著,以圖與中國固有文化接軌,這四大名著即:《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當時可以說是匯集多年壓抑之後影劇菁英,如果重新拍攝,在時空環境已經改變的狀況下,恐已無法糾合如此的陣容。筆者整整十年來細心觀察中共地方幹部的行為作風,從鄉鎮、都市--地級、部分省籍幹部以至地方人士,皆與這四大影劇有契合之處,尤其是《三國演義》、《水滸傳》影響基層最為成功。可以說本人最近十年在大陸的田野觀察與調查,感覺不出中共建國前三十年以馬列鬥爭為主要人際關係的作風,而這前三十年正是毛澤東政權最有權威的時代,對於這樣理解的落差正是本人研究的主要目標。觀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四部影劇成長的年輕人,至今已是四、五十歲的社會中堅,負責中共政策的實行者,所以本人認為中共最近三十三年的社會共識,由馬列思想與作風轉型為中國古代傳統以「和」、「義」為主體的思想與作風,影劇實扮演很大的功能。時至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中國在各方面漸漸崛起,尤其中華文化中最為缺乏1本文作者將中共建國後之歷史分成兩個大段落,前三十年與後三十年,亦即1949-1978與1978以後。前三十年以馬列思想的實踐為政策目標,強調階級鬥爭、平均主義,重視個人領導,走向獨裁統治;提倡民族主義,造成閉關自守的四鄰緊張關係。後三十年進入改革開放時期,重視經濟發展,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打破毛澤東一人神話的禁忌,思想趨向開放,改善國際關係,逐漸走向世界舞台,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國行列。66 從《大國崛起》影劇論中國崛起之歷史觀的經濟領域也有大幅成長。在這背景下,中共又以官方的力量攝製一部《大國崛起》2的影片,這部影片陳述在世界最近五百年之中,九個崛起的國家,即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蘇聯俄國、美國等,此片的問世引起極大的回響,成為檢視中國面對新時代的闡釋態度,由於此片不涉及最近崛起的中國本身,無論大陸或者世界各國學者大多認為尚能保持客觀,也因此較有說服力。本人認為此片的拍攝實際上影射中國的崛起,但也負有教育、影響群眾「大國如何崛起?其主要條件為何?」的任務,希望透過歷史的借鑑,使中國走向大國崛起的路上能夠認清方向。相較於此片成功之後,完成《大國崛起》的劇作團隊又推出《復興之路》,3然其對於中共建國過程,所展現出強烈的政治性、主觀性,反使影片過於矯情,常有畫蛇添足之憾,還不及純然政治性的《開國大典》形象明確,所以同屬同團隊、大製作的《復興之路》在本文中僅偶爾提及,本文的討論以《大國崛起》影劇為主。第二節各國學者對大國崛起的評論自《大國崛起》影劇播出之後,文字劇本也在中央台網站上同時呈現,並集結成冊出版,市面上頓時出現了許多針對《大國崛起》內容的討論,討論者不乏學術界著名的學者與教授,透過對於這些五百年間疊次興衰,曾經宰制世界的國家進行新的探討。中國中央電視台曾徵求全球各國學者,對五百年來九個大國崛起做評論,4這些評論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下面根據八個主題的學者討論,以及本文作者個人的意見,分析這些國家崛起的原因。一、對西班牙、葡萄牙之評論對於西班牙與葡萄牙興起的討論,評論人耶魯大學教授保羅‧甘迺迪(PaulKennedy,1945年~),對於近五百年率先登上世界舞台的大國西班牙及葡萄牙的評論是:這兩國首先開拓地理大發現,組織航海大團隊,改進航海技術,打開海洋時代。氏著有《大國的興衰--1500年到2000年的經濟變遷和軍事衝突TheRiseandFalloftheGreatPowers:EconomicChangeandMilitaryConflictFrom15002《大國崛起》除影劇呈現外,其劇本亦以書本方式出版,由唐晉主編,副標題為「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解釋15世紀以來9個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2006年6月,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具體分工為:唐永勝〈前言〉;劉宏偉,第一、二、三章;周毅,第四、五章;劉東哲,第六、七、八章:詹家峰,第九章。3《復興之路》亦將劇本出版,共計有上、中、下三冊,由中央電視台《復興之路》節目組編,2007年9月,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該書〈序一〉謂:「2006年12月剛剛完成《大國崛起》的劇作團隊開始了一次更為艱難的跋涉……。在10個月的時間內,透過三個視角,用6集的篇幅去丈量中華民族160多年的歷史。」4中央電視台《大國崛起》編纂小組編撰,《大國崛起》,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11。67 朝陽學報第十七期5to2000》一書,書中以工業革命為界,分成三個部分工業革命之前、工業革命時代與現代,探討1500年到2000年在經濟與軍事的相互作用下如何興起了西方的強權,而過度的軍事與權力的擴張則又導致霸權的沒落。本文作者亦認為西、葡本土國力小,若要背負巨大軍費,不勝負擔,終究會被此後英、法、美、蘇等國趕上替代。然而,西、葡兩國在中美洲、南美洲諸國所建殖民地,雖然已紛紛獨立,西、葡之文化影響力仍然具有大國影子。同時,西、葡是第一次以全世界著眼所建立的海洋世界國家,給予海權對抗陸權的轉移機會。而西、葡等國家的衰落,與工業革命資本主義未能徹底有關,原因是對「財富」的觀6念,未能親炙亞當‧斯密(AdamSmith)《國富論TheWealthofNations》中對於「資本」的精義,唯金錢是視,無法將金錢轉化為資本也未能重視金錢之外的資本,以致於抱金衰微。事實上,至今仍有許多國家、大公司,甚至個人巨富未能領悟。在歷史的見證下,能領悟者可以急起直追,厚植國力;未能領悟者則依舊只能抱金7衰微。二、對荷蘭的評論8同為耶魯大學教授的伊曼紐‧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1930年~),認為荷蘭繼西班牙、葡萄牙兩國之後,發展資本主義,強化經濟力,推動社會文化力,對於建立現代社會的世界體系有很大貢獻。本文作者認為荷蘭本土不大,維持大國軍費不能長久,且其國土居於後起法、德、英之間,抵銷經濟上的國力。但荷蘭建立的資本主義股票、銀行體系,使資本主義獲得健全發展的契機,即令荷蘭今後不能在軍政方面與其他新興強國競爭,它的資本主義辦法以全世界為眼光,被今後強國所採用,這是整體世界由農轉工、由工轉商的關鍵時刻,荷蘭帶給世界的,尤其是經濟力掛帥的時代,是一個嶄新的資本主義時代。三、對法國的評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並曾任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的約瑟夫‧奈(JosephNye),著有《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BoundtoLead:TheChangingNatureofAmerican5《大國的興衰--1500年到2000年的經濟變遷和軍事衝突TheRiseandFalloftheGreatPowers:EconomicChangeandMilitaryConflictFrom1500to2000》1987年由蘭登書屋(RandomHouse,Inc.)出版第一版,計677頁,1989年再版,704頁。6這本專著的全名為《對國家財富的本質及其起源的探索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在中國由嚴復首次翻譯,譯名作《原富》。7參見薛琦:〈國富論:古典的智慧〉,《經濟日報》第四版,2003.7.24。8[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著,尤來寅、路愛國、朱清浦等人譯,《現代世界體系TheModernWorld-System》第一卷〈16世紀的資本主義農業與歐洲世界經濟體的起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據學術出版公司1974年版譯。68 從《大國崛起》影劇論中國崛起之歷史觀9Power》一書,在書中提出「軟實力SoftPower」的觀念,他認為大國的「三維」界面棋盤:其一為軍事,其二為經濟,其三為文化。在這一本書中,約瑟夫認為法國的興起,與十八世紀歐洲仍屬農業經濟有關,眾多的人口保證了法國在當時所具有的稅收與徵兵優勢,但當法國面對已經轉型為工業生產的英國時,未能轉型的法10國就面臨重大的挑戰。由於約瑟夫曾任職於美國國防部,在評論時常以最近崛起的中國作為對照,尤其是中美間的對照,本文作者認為這是美國學者、外交官,借著法國拿破崙時代的優劣點,以廿世紀的國際形勢,針對二十一世紀大國間的關係提供意見。其論點為大國應用其軟實力,即棒子與紅蘿蔔互用,大國間應相互依存,應以聯合國為外交平台,具有國際公共利益的大國責任。四、對英國的評論在對英國的評論中,曾任英國柴契爾夫人內閣外交部長的傑弗里‧豪(Richard11EdwardGeoffreyHowe)勳爵談到英國的發展,他強調國家強大三大前提是:經濟、政治、政府與人民協和。英國在崛起的過程中,符合國家強大的條件,也因此形成了數世紀的日不落國大業。但他也強調大國負有大國的責任,而二戰後所建立的聯合國則是大國交往的平台。著有《大國政治的悲劇TheTragedyofGreatPolitics》一書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J.Mear-sheimer),他則強調經濟競爭力是國家生存的關鍵,大國的權力原則是:人口加財富等於超大國。他也認為英國的崛起給美國的啟示就是,美國保持強大的法則,就是要讓自己不斷壯大。本文作者則認為大英帝國自伊麗莎白一世起至伊麗莎白二世,曾雄霸世界四百年,其中關鍵因素便是英國決策過程之合理化。五、對德國之評論對於德國的評論人有兩位,評論人之一為馬來西亞前總理穆罕默德‧馬哈蒂爾(DatukSeriMahathirBinMohamad,1925年~),他認為東南亞與東北亞要聯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強大力量,不需要擔心中國崛起,亞洲不是美國責任,美國不應9[美]約瑟夫‧奈著,何小東、蓋玉雲等譯,《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北京:軍事譯文出版社,1992年一版一刷。10見《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前言頁5及第一部分〈歷史上的力量觀念〉第一章。11傑弗里‧豪,又譯為賀維或亞伯拉昂的賀維男爵,(RichardEdwardGeoffreyHowe,BaronHoweofAberavon,1926年~),是英國現任樞密院成員及資深保守黨政治家。他是柴契爾夫人的內閣成員中任期最長久的一位,曾先後出任財相、外相、下議院議長及副首相。他亦是中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的關鍵人物之一。69 朝陽學報第十七期侵入。第二位評論人萊斯特‧布朗(LesterR.Brown)是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著有《生態經濟:有利於地球的經濟構想Eco-Economy:BuildinganEconomyfortheEarth》,及《向中國學習--為什麼西方的經濟模式對整個世界不靈》,他主張發展經濟時代的代價,要顧及下一代,要注意能源消耗及預測,及再生能源之維持。本文認為兩位評論人接未直接評論德國,而是藉德國評議中國崛起應注意事項。六、對日本之評論對於日本之評論人鄭永年是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他認為衡量大國的標準應該是硬實力大於軟實力,而日本軟實力強,硬實力少,對於持續大國的力量比較辛苦;其他大國,美國不僅能夠保持大國的能量,且能與時俱進,歐盟整體要形成大國需要時間的醞釀,中國則應著重多邊外交與經濟外交等軟實力的加強。本文作者則認為軟實力若包含經濟力,則此軟實力在當今的重要性不輸硬實力,因為硬實力只能用於傳統戰,現今的核子戰備則不用。美國能夠維持在世界超強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能夠與時俱進,常常檢討帝國興亡以免覆轍,而日本軍政時期祇知勇往直前,如射出的箭無法回頭,以致覆亡。七、對俄羅斯之評論俄羅斯的評論人弗拉迪米爾‧馬烏(VladimirA.Mau)是俄政府國民經濟學院院長、莫斯科大學經濟學教授。他主張俄國在現代化過程中,應增加的質量,其優先次序為衛生、經濟、住宅。俄應與歐洲及中國合作,俄在近年在改變國家政策中冒險急進,其實可對照中國近20年的逐步進步。本文認為鑑於蘇聯軍事強國瓦解,學者倡導國計民生重要性,俄國從計畫經濟改為自由市場面臨強大的陣痛與困境。又,俄國傳統雙頭鷹政策之發展方向,是今後全球大國間合縱連橫的重要指標。八、美國之評論有關美國的評論,編輯小組以「大國之繼」、「大國之惑」、「大國之路」、「大國之思」四方面徵詢許多學者評論美國,但美國學界近一、二十年來深思大國的興衰,意見甚多,故在此單元每個人僅數句話,並不能反應出對於評論美國的主要依據;且作為世界超強,美國的興衰更成為學術界關注的對象,本文作者認為有關美國的崛起,可另文討論。70 從《大國崛起》影劇論中國崛起之歷史觀根據以上的討論,可以了解《大國崛起》出版之後,中國官方仍然還是持續關注這個議題,而中國國內也對於這部影片有相當的反響,不管是持正面還是負面的態度,都引起很多的討論。第三節中外歷史之比較《大國崛起》影劇主要部分凡十一集,影劇本身僅討論近五百年曾經掌握世界發展的各個國家,但對於同一時間的中國發展,卻沒有相應的對照比較,對大國崛起時間對於世界有重要影響的重要事件,也比較缺乏說明。本人係為一個主修歷史與政治學的學者,覺得有義務對於平行發展中的歷史所反應的興衰時機,作補充,以強化讀者尤其青年學者的視野與世界觀。世界的發展在近些年逐漸形成所謂的地球村,再也不是各大文明間的獨力發展,或僅作細水長流式的來往通商或征戰交往,而是走向大規模的通商、征戰或交往,中國在這樣的歷史洪流中,自覺或不自覺的與全球聯繫在一起,逐步融入地球村,本文作者將近五百年重要的事件做成簡表附錄於全文之後,以斜體字表述本人所補充中西關鍵性及《大國崛起》未加以敘述的重要事件。下面先將《大國崛起》中所敘述的大國歷史加上中國的平行發展歷史,說明近五百年世界歷史的發展,及引導歷史潮流的關鍵性改變。近五百年的世界歷史的轉變起自於葡國Henry王子大力發展海洋探險,以致於有1492年哥倫布以西班牙的資助發現美洲大陸。事實上在八十餘年以前,中國鄭和12於1405年至1433年曾七次下西洋,船隊遠達非洲東岸。然自宣德八年(1435)以12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時間分別是:1405年(永樂三年)第一次下西洋。途中訪問占城(越南歸仁附近)、爪哇、舊港(印尼蘇門答臘島南之三佛齊附近)、阿魯(印尼蘇門答臘島中部Belawan灣附近)、蘇門答剌(印尼蘇門答臘島北部Samalanga附近)、錫蘭(斯里蘭卡SriLanka)、古里(Culicut今Calicut印度半島西南)。1407年(永樂五年)第二次下西洋。途經占城、暹羅、爪哇、九洲山(麻六甲Malacca海峽Sembilan群島)、古里、柯枝(印度科欽Cochin)、錫蘭。1409年(永樂七年)第三次下西洋。途經占城、暹羅、爪哇、舊港、五嶼(麻六甲附近之沃特群島)蘇門答剌、錫蘭、柯枝、古里、忽魯謨斯(伊朗鄰近波斯灣之Qeshn島)。1413年(永樂十一年)第四次下西洋。途訪占城、爪哇、滿剌加(麻六甲)、蘇門答剌、彭亨(馬來半島鄰近新加坡)、南巫里(蘇門答臘亞齊河Banda附近)、渤泥(汶萊Brunei)、錫蘭、溜山(馬爾地夫群島)、柯枝、古里、忽魯謨斯、阿丹(葉門亞丁YemenAden)、剌撒(紅海東岸伊薩角)、木骨都束(索馬里亞Somalia首府摩加迪休Mogadishu)、麻林地(Malindi坦尚尼亞Tanzania之KilwaKisiwani附近)、不剌哇(索馬利亞南部Baraawe附近)。1417年(永樂十五年)第五次下西洋。途中訪問占城、暹羅、爪哇、蘇門答剌、榜葛剌(孟加拉Bengal印度加爾各答Calcutta附近)、甘巴里(印度半島南端CapeComorin)、忽魯謨斯、佐法兒(阿曼Oman東岸Zufar附近)阿丹、木骨都束、不剌哇。1421年(永樂十九年)第六次下西洋。到地有航程資料不全,大約到達暹羅、蘇門答剌、舊港、榜葛剌等地。1431年(宣德六年)第七次下西洋。途中訪問占城、靈城(下交趾)、寶童山(柬埔寨Cambodia)、真臘(柬埔寨Cambodia)、爪哇、斯魯馬益(印尼泗水附近)、舊港、滿剌加、蘇門答剌、彭亨;南巫里、翠藍山(馬來半島及印度間的GreatNicobar島)、榜葛剌、錫蘭、溜山、小葛藍、柯枝、古里、忽魯謨斯、佐法兒、阿丹、剌撒、木骨都剌、不剌哇等二十餘國。71 朝陽學報第十七期後,明朝朝廷不但沒有繼續向海洋發展,甚至於禁止出海,以致於將占有全球十分13之七的廣大海洋拱手讓人,沒有參加全球性大國崛起之競爭。西班牙、葡萄牙兩國在後稱為地理大發現的領土與資源的角逐下,發生激烈的利益衝突;1494年在教皇14見證下,葡、西兩國以西經46°37為界線,瓜分此線東西方的整個世界,這是列強瓜分勢力範圍之濫觴;教皇之所以能夠出來斡旋,緣因於兩國皆為天主教國家,相似的文化使得利益衝突有協議分享的可能。緊接著1519~1520年麥哲倫繞行地球一周,打開了原本世界的藩籬,地球上各國家,或各處文明,不再是孤立的單位,而是邁向地球村的初步開始。全球海通以降,大國以掠奪其他地區以壯大自己國家為主要目的。16~17世紀荷蘭將遠洋船隻分類為軍艦與一般商船,一般商船的造價僅為以前的1∕3,且其載貨量大增,荷蘭成立世界性的商業船隊公司,名曰聯合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Oost-IndischeCompagnie,簡稱VOC)。17世紀中葉,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有15000隻船,數量為全球之半。荷蘭征服印尼、菲律賓等印度以東的亞洲國家,顯然以財富與當地物產為其目的。當時中國正值明末清初,明朝政府完全沒有積極的國家海洋政策,對於海洋發展的漠視與限制,使得遠東地區海面沒有一個有效的管理機制,海盜、海商成為二而一的不可分割狀況,荷蘭的軍船及商隊,在合縱連橫的狀況下,基本上取得東方海洋的控制權,除了在巴達維亞建立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方的總部之外,並取得台灣與日本長崎這兩個重要的商業據點。1663年鄭成功父子成功的驅離了在台灣建立38年統治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這是近五百年來東方國家第一次打敗當時西方大國,顯示當時中國在海洋上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掌控力量,只是屬於私人家族而非國家政府的統轄。荷蘭以經濟起家成為世界大國,建立經商法則、信譽,成立股份公司,擴大私人經營的商業組織,建立一套新的世界體系,小國大業,將以後工業革命以來的生產實力,以「資本」的力量予以倍增,是引領世界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工商業社會非常重要的前驅。而中國當時雖也有蓬勃發展的商業組織,卻仍為晉商、徽商的交易模式,無法轉型為近代銀行。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自此稱雄世界四百年。這使英國不但在廣度上成為日不落國家,在整體實力上,由於工業革命之先聲,生產力大增。至乾隆末年馬戞爾尼(GeorgeMacartney,1733-1806)使華,世界上最大的陸權國家與最大的13但是鄭和下西洋所引起民間對於海洋貿易的動能並未因為政府的退縮而完全放棄,因此,我們只能說在此之後,中國的官方並未積極的參與海權時代,使得國家的力量未能跟上歷史的發展軌跡。141494在教皇的見證與主導下簽訂托迪拉斯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以大西洋上的西經46°37為界線,界線以東所發現的新土地歸葡萄牙人所有,界線以西歸西班牙人所有;此條約開啟了列強瓜分勢力範圍的濫觴。72 從《大國崛起》影劇論中國崛起之歷史觀海權國家碰頭,中國渾然不知擁有全球大海洋的英國對於歷史將有怎樣不一樣的影響,習慣於擁有廣大陸權地位、雄據一方的清廷,渾然不知在整體國力上已顯然不15及英國,對此歷史的落差在《停滯的帝國》一書中已有詳述。英國之崛起還包括憲政之發起、內閣制的建立,政府與議會之間的責任政治,團結全國人心,在思想上政府不與人民為敵;而中國在康熙已降,所謂康雍乾盛世,政府與人民站在對立面,嚴格控制思想,屢起文字獄,使人群金字塔上端的精英份子的思想與創造力亦被摧殘或抑止。待牛頓時代的科學興起,累積至1776年代世界發生幾件大事,皆使大國間的力量產生巨大升降。其一是美國獨立,產生一個嶄新的民主國家,在政治史上是一個嶄新體制的出現,可以說是政治上的大變革;其二是亞當斯密斯作《國富論》,強調國富並非僅金銀多、錢多,而是綜合競爭力強,當時尤以工業革命程度及資本主義成功為典型,能遵行這個理論的國家才能成為大國;這是經濟革命,其重要性可比擬美國民主革命。西、葡兩國掠奪金銀財富,沒有繼續發展科學技術,使其大國地位衰退。其三是瓦特發明蒸氣機,以蒸氣機取代水力、獸力及人才,亦使海、陸交通量大增,這項發明是工業革命的基石。其四是教科書的普及與《百科全書》發行。1617狄德羅的《百科全書》是自1454年西方活字版發明並推廣以來成效的提高,隨著《百科全書》的普及,人民普遍知識提高,由是教育由量變而質變。其五是英人完成偵察整個太平洋,自此以迄於今,英、美國家雄霸地球面積的三分之一的太平洋,18成為全球大國歷久難衰。然在同一時間,中國船運仍靠帆船,和珅宏大的府第於1776年完工,其財產可抵國庫全年經費,但徒擁有金銀財產而沒有競爭力,生產力趕不上工商業的財富,乾隆盛世只是農業社會的虛榮,這已不是新時代的大國型態。法國路易十四在位54年,即位於康熙即位之前一年,兩者皆當政半世紀以上,法王廢相直接指揮六大臣,專制至極點。74年後弊病叢生,發生大革命,改變了絕對王權的既有地位,產生共和的體制,也將自由、平等的概念帶入新的世紀;其廢相形勢如明太祖,但明朝缺乏引發政治革命的動機,並未產生足以撼動原有體制的改變。1804年,拿破崙《民法典》傳布民主、人權理念,影響全歐。時值清朝嘉慶,已經走過康雍乾盛世,清國勢更衰。隨著政治的改變、理念的改變,法國於1870~15【法】阿蘭‧佩雷菲特著、王國卿等譯,《停滯的帝國》,三聯書店,1993年第一版,1998年第三刷。16狄德羅(DenisDiderot),《百科全書》,1713~1784年出版。171454年到1455年德意志美因茲地方的古騰堡,研究出了特別的作為字母的合金和鑄造法。用這個方法他建立了一套字母庫,並印製了著名的《古騰堡聖經》(GutenbergBible,亦稱四十二行聖經,即42-lineBible)和其他一些書記和文件。從這時候開始,西方圖書批量生產開始。18毛漢光,〈台閩間的明清古船——台灣海峽史之一〉,宣讀於中正大學台灣人文研究中心舉辦「台灣人、時、地綜合研究學術研討會」,中正大學,台灣嘉義,2004年。73 朝陽學報第十七期1913年進行工業革命,亦開始發展成為大國。德國1862年時俾斯麥(OttoEduardLeopoldvonBismarck,1815-1898年)為相。1866年普魯士打敗奧地利,是時舉凡鐵路、煤、生產力均有極大的發展,僅次於英而勝法,成為歐陸最後最強的大國,其成功最大的關鍵在於德國全民教育的成功,在當時,全國國民的97.5%得以免費接受小學教育;同一時間,中國正面臨太平天國的衝擊,太平天國企圖衝破儒家思想的限制,引入西方的思想與觀念,卻遭致失敗,滿清繼續執政。19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為第二波工業革命時期,日本為抓住這一時機的東方國家。201868年的明治維新,日本以伊藤博文為相,脫亞入歐,二十餘年後,打敗滿清、得臺灣(1894年的甲午戰爭)、滅朝鮮(1910年《韓日合併條約》)、敗俄國(1904年21日俄戰爭),其國民90%受教育,其領土不亞於歐洲國家,自此建立工業基礎;此時滿清政府正是慈禧太后當政,滿人集團面對近代世界的劇變,基於本身的集團利益,顢頇無知,不敢改革,導致革命萌生。帝俄興起的時候與中國康熙同時,地居歐陸東方,受到工業革命影響,沙皇彼得大帝(ПётрАлексе́евичРома́нов,1672年--1725年)潛學西歐物質文明成立科學院,是集中發展科技之始。1767年捷‧迦薩琳二世(ЕкатеринаIIАлексеевна,1729年--1796年)開始啟蒙運動、普及教育,朝向大國發展,而與其同一時代的乾隆帝(1711—1799),仍繼續其父祖控制思想、文字獄政策,基本國力減弱。不過帝俄在政治上改進有限,社會上也存在著大量的農奴,當時有農奴1600萬人;改革不徹底,卒致1917年共黨革命成功掌權。共黨蘇聯採取另一種方式增強國力,面對1921年的大飢荒,蘇聯決定解決其市場經濟不是西方個人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而是國家計畫經濟。政府透過國家的力量對於經濟生活進行宏觀的調控,在當時,西方個人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大公司集團,已將地球上資源集中在若干大型跨國公司,只有以國家為單位集中計畫以謀求快速發展。從1921年到1928年,蘇聯生產力由極度落後成長為德國之1∕2,美國的1∕8。19第二次工業革命(SecondIndustrialRevolution)開始於19世紀七十年代,主要特徵為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20脫亞入歐是明治時期教育家、思想家福澤諭吉提出的理論,福澤諭吉出生於1835年的大阪,終其一生都致力於弘揚西方文明,介紹西方政治制度以及相應的價值觀,對於日本近代化的影響甚鉅,其肖像因而被任在1萬日圓的紙幣正面。21日本領土面積共計377,835平方公里,在三十幾個歐洲國家中,領土面積大於日本只有5個。大部分歐洲國家的領土面積都比日本小,如德國、英國、義大利的領土面積都比日本小。74 從《大國崛起》影劇論中國崛起之歷史觀在國家的策略計畫下,蘇聯的經濟,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皆採取先發展重工業的策略,拖拉機的製造成為首要的目標,而戰時由拖拉機立刻可以改為簡陋的戰車,由重工業製造2萬架飛機,比德國多一倍,德國飛機、坦克雖然較優良但消耗量大,致使戰爭期間德國有一千萬人死於蘇境,佔全體死亡人數的73%。同一時期,中國處於1928~1937年所謂的黃金十年,然而,中國在沿海建立輕工業,幾乎沒有重工業。在中日開戰的三個月內,沿海工業僅少數內遷,海空兩軍在短期內完全被殲滅,陸軍無坦克對抗日軍現代化軍團,只能以血肉作為長城,平均一個日軍殺死十個國軍,民眾殘殺傷,中國軍民死於日軍之數,倍於蘇聯軍人因戰爭而死亡或餓死者。後起大國之崛起,與其統治者的政略、戰略選擇有密切關連。蘇聯由於一直重視重工業及武器之發展,成為當時與美國並列的超強大國,但重工業可以使國強,但民不富,其長期不重視民生工業,終於1991年政權解體。解體後的俄羅斯丟掉十四個加盟共和國,利弊各半,從此經濟因素在近代大國的綜合國力上居最重要地位。美國無強國接界,境內物產豐富,1860年自農轉工成功,國力已勝過大多數歐洲國家;又掌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機,1865~1900年有64萬件專利,不到30年22的時間,在1894年便成為第一大經濟國,1900~1920年由於發戰爭財,美國國力佔全球40%,1913年巴拿馬運河通,兩洋相通,使得美國國國力又倍增,至1924年以福特生產方式生產的第一千萬輛汽車正式下線,汽車開始貨暢其流的進入美國的千家萬戶。經過1929年大蕭條時代,羅斯福的新政將政府的職能拓展到滿足國民的不虞匱乏,在人權的觀念上有了很大的革命。1991年蘇聯解體為俄羅斯,美國成為全球唯一超強國,其經濟力、教育、科技力亦為全球之冠。231941~45年航空母艦,空權戰略勝海權。。第四節大國崛起的因素與條件綜論前面個學者專家對於大國崛起的各項評論,大致可以將各家對於大國崛起22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來自歐洲的軍火和鋼鐵訂單,使得美國的工業生產更加活躍,由戰前的債務國變成了歐洲的債權國,擁有世界40%的財富。23航空母艦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作戰能力實用化後的影響,航空母艦是一個巨大的海上移動式機場,本身要掌握其作戰範圍內的制空權。75 朝陽學報第十七期的重要因素及條件分成六項述說:一、大國的主流菁英,能夠掌握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果決的執行理想在九個國家中,每一個國家都有一位或數位先驅者,能夠預想出世界未來的發展,如葡萄牙Henry王子能夠認識海洋的潛力,不計代價的將穿越海洋的概念經由航海學校播下航海與冒險的種子,使葡萄牙人終於打破了西方數世紀對於海洋的迷思,也讓循著海洋探索的腳步帶來豐盛的獎賞。哥倫布對於海洋史的貢獻在於「穿越海洋」,找尋不同於舊時航海循著海岸線的新航路,支持他的不是葡萄牙的若昂二世(JooII,又譯約翰二世,1455--1495),而是剛剛完成光復運動驅走摩爾人的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女王支持哥倫布向西行的新航路,因而得到新大陸的資源,與已經擁有豐碩經驗的葡萄牙形成了足以競爭的態勢,逼使葡萄牙必須與其平分世界的資源。荷蘭缺少強大的王權與充足的人力資源,創立一個聯合性的公司,是他們可以聚集資金的方式,透過向全社會融資,成功的將分散的財富變成國家對外擴張的資本,資本市場就此誕生;為了解決大量金銀貨幣的流通,荷蘭人建立了銀行,一種現代經濟的核心機制,這也使得荷蘭創造了小國大業的歷史奇蹟。英國伊莉莎白一世堅定而卓越的領導,及不斷出現的科技人才如發明微積分、確立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的牛頓(IsaacNewton,1643-1727)、發現電磁感應原理的法拉第(MichaelFaraday,1791-1867)、創立了近代原子學說的道爾頓(JohnDalton,1766-1844),均引領著人類的科技革命,影響人類的物質文明發展;而如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洛克(JohnLocke,1632-1704)、亞當斯密(AdamSmith,1723-1790)等思想家與莎士比亞(W.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等文學家,也是刺激英國社會不斷創新的重要動力。法國成為世界的大國,並不完全在於他的財富、領土及人口的眾多,法國菁英在思想方面促使政治與社會體制的改革,及其宣示一種新的社會契約,這些思想家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不僅引領了法國的大革命,也將追求一種普世、無差別性自由、平等、博愛的人權觀念傳播到全世界。德國Bismark的鐵血政策及遠交近攻式的外交折衝,完成了近70年追求統一的夢想。自此,德意志地區三百多個大大小小的邦國成為一體,集中發展國力。不到40年間,德國經濟出現了跨越式的發展,1910年,德國工業的總產量超越了所有歐洲國家。而這些成就來自於國民素質的培養,在19世紀的中期,普魯士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97.5%。而不論是關稅同盟或是教育政策,仍然是目前世界發展中非76 從《大國崛起》影劇論中國崛起之歷史觀常重要的策略。日本明治天皇、大臣們決心學習歐美長處,上面執政者對於改革的支持,使得同樣有著留外學生的中國,改革的步伐遲疑蹣跚,終致失去發展的關鍵時間,失敗於看到世界未來走向的日本人。當俄羅斯民族還在驕傲於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獨特,沉迷於承繼著東羅馬帝國的傳統時,彼得大帝卻遠涉重洋,去親身感受與學習不一樣的科學文化知識,捷‧迦薩琳二世繼續這個政策,將俄羅斯帶向了現代大國的行列。無論是《五月花號公約MayflowerCompact》、《美國獨立宣言UnitedStates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解放奴隸宣言TheEmancipationProclamation》均顯示出美國先賢的立國智慧,尤其林肯的解放黑奴,不僅僅是宣示對於人權的保護,基本上是美國擺脫農業進入工商業非常重要的決定,這使的美國得以快速的進入工業化,並成為單一、聯合、強大的國家,奠定了接下來世界第一強國的基礎。二、政治、經濟、科技等結構性改變,使整體國力超越本國舊時代及其他國家。近五百年來世界所產生的結構性改變,完全超出了人類數千年的社會經驗,由於政治、經濟與科技的突破,使得原本的陸權性轉向海權發展,陸地國土不再成為國家發展的限制。崛起的九個國家所產生的整體國力,無一不是超越其本國與舊時代。從葡萄牙、西班牙僅憑藉著掠奪殖民地財富而雄霸世界;荷蘭則運用集資所建立的股份公司,擴大其商業的實力,成功的將原來的漁業經濟轉變成為跨國的航運及商業,到17世紀中葉,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額已經站到全世界貿易額總數的一半,遠遠超過其領土及國民原有的國力。英、法、德、俄、日、美無一不是透過政治與社會結構的改變,以改善的政治結構所形成的積極力量,將國家的資本做了最大的運用,透過創新的力量,不斷發明,所形成的工業革命浪潮,迄今仍影響著世界的發展,成為其他國家的典範。三、大國崛起對內增進國民幸福,對外要維持他國的和諧。大國崛起基本上必須符合全體國民的幸福,如果能夠先鞏固國民幸福,再發展武力者,如英國、美國,在其凝聚全國共識的狀況下,不僅可以崛起,並能維持。如果大國崛起雖已發揚國威,但沒有同時注重國民幸福,或忽視整體基本國力的平衡,將先盛後衰,如法、德、帝俄蘇聯、日本。另如崛起後沒有掌握第二波發展趨勢,也就是改革政,經、科研者不能維持強國,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又如崛起後未能與他國維持良好關係,以致消耗國力者,如法、德、蘇聯、日本,亦將衰頹。77 朝陽學報第十七期四、大國崛起或出現Charisma人物,集權中央;但在維持及建設第二波時沒有轉型為集體領導,或議會政治、或大多民意政策,驟起最後也驟衰。A.如葡、西、法、德、蘇、日等。B.轉型成功者,如英、美、俄羅斯。五、文化思想不能將國內民眾綁在一起,國外引起緊張關係,崛起時將減緩時間與力道,或由盛而衰。大國必有複雜的國內關係,如不同的種族、宗教、語言、地域觀念、傳統等,國內矛盾愈大愈多,必將抵銷其綜合國力,如帝俄、蘇聯、葡、西、英、法殖民地等,均較為複雜,如果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最後一定要有由下而上的認同。而如果在發展的過程中造成國外緊張關係,將消耗其國力,如法、德、日、蘇等國,必然會影響其持續發展的力量。要減緩或者降低這樣的消耗,必須要在文化與教育方面多家努力,德國的興起和美國的持續強大都是文化思想的統和,所造成的成果。六、核心的內凝力。共同的價值思想、民族觀念、宗教信仰,是凝聚力量最重要的膠合劑,如葡萄牙、西班牙為天主教國家,梵諦岡是精神領袖;美、法的民主價值思想;德意志民族觀念、俄羅斯斯拉夫民族觀念;日本大和魂;英國的英語及國協共同體等,都是讓全國人民可以有共同方向。綜合而論:不斷地開發新的科技,增強國家整個競爭力,教育國民使其智慧力量發揮出來,再出現正確的決策將競爭力綜合在一個方向,這是大國崛起與維持之要訣。世界將會存在許多大國,大國不可忽視其他大國的存在,和諧共存。第五節結論透過《大國崛起》影劇拍攝的時機,從歷史角度檢討《大國崛起》拍攝的目的與內容,由中探討影劇本身在中國大陸崛起之時刻,給予大陸內部人民對國家方向所給予的誘導,以此角度探視大陸所欲展現的歷史觀,是本文希望能夠陳顯的內容。這部影劇在喚起大陸及其他地區人們對於世界歷史的重新檢視,是成功的。在近五百年來,隨著歷史洪流的洶湧沙汰,九個國家一個個更替輪序的領導風騷,這部影片確將大國興起的特色做了一個廣度的說明,提出了中國目前對於「大國崛起」一些看法,足以讓人深思。不過,從歷史角度而言,有興起必有衰落,這部影劇強78 從《大國崛起》影劇論中國崛起之歷史觀24調興起,沒有很深刻討論大國衰微的因素,不能不說是這部劇作的一個遺憾。因為一個大國之衰落,不應在其夕陽時刻觀察,而是在其日正當中時便應潛伏了許多衰落的跡象,若能理出這些下降因素而加以改良,有助於大國興盛時間之延長。同時,近代大國之崛起,顯然均由農業生產進至工商業生產階段,由此增進該國全體國民的生活幸福,這不僅僅是量的擴張,而是質的飛躍。歐美等國的崛起,25確由其物質文明方方面面的改進,導致民富國強。然而物質文明的發展,實不能外乎精神文明的同步發展,文藝復興思想的奔放,啟蒙思想的開放,對於整體思想的解放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沒有這些思想的解放,不會有政治、社會結構性的改變,26也不會有科技的突破,這些都是五百年來大國崛起最重要的文化因素。當今地球上無論大中小國已不能閉關自守,然而無論是國際經濟、科學技術,27甚至於國家安全,仍是大型國家基本的要件,在現在以及未來的世界將出現若干個大型,亦即是多強時代。這些大國是以何種程度的結合,視許多中小型國家的歷史、文化、宗教及地理環境而決定,然後以跨國公司、跨國文化穿越主權國家的領域,將中小型國家綁在一個大國之內,又將多個大國依存在一起,以和平競爭方式邁向世界大同。24劉景華主編,《大國衰落之鑒》,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該書曾述波斯、羅馬、拜占庭、阿拉伯、蒙古、奧斯曼等帝國衰弱,對於伊比利亞、西、葡、大英帝國、蘇聯亦有專章,唯尚不甚深入,其他本文所述九大帝國未見著墨。25參見【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著、施康強譯,《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上、中、下三冊),三聯書店,1993年1月。26毛漢光、耿慧玲,〈文藝再生與文明飛躍〉,收於《止善》第八期(台中: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0年6月),頁3~30。27白萬綱,《大國崛起:大國崛起的奧秘--國家管控》,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年5月。79 朝陽學報第十七期參考書目1.【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著、施康強譯,《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上、中、下三冊),三聯出版社,1993年1月。2.【法】阿蘭‧佩雷菲特著、王國卿等譯,《停滯的帝國》,三聯書店,1993年第一版,1998年第三刷印。3.中央電視台,《大國崛起》,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11。4.唐晉主編,《大國崛起——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解讀15世紀以來9個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5.白萬綱,《大國崛起——大國崛起的奧秘‧國家管控》,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05。6.環球時報社編,《大國心路——六十六位中外學者談中國與世界》,京華出版社,2007.09。7.劉景華主編,《大國衰落之鑒》,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9。8.張小勁主編,《大國復興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9。9.王如豐等八人著,《強國之鑒:八位央視《大國崛起》專家之深度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4。10.大國崛起系列圖文書編輯出版委員會,《大國崛起》(全九冊),台北:青林出版社,2007.07。11.中央電視台編著,《復興之路》(上、中、下三冊),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03。12.毛漢光,〈台閩間的明清古船——台灣海峽史之一〉,宣讀於中正大學台灣人文研究中心舉辦「台灣人、時、地綜合研究學術研討會」,中正大學,台灣嘉義,2004年。13.毛漢光、耿慧玲,〈文藝再生與文明飛躍〉,收於《止善》第八期(台中: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0年6月),頁3~30。14.[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著,尤來寅、路愛國、朱清浦等人譯,《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16世紀的資本主義農業與歐洲世界經濟體的起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據學術出版公司1974年版譯。80 從《大國崛起》影劇論中國崛起之歷史觀附錄:《大國崛起》影劇主題及本文作者所做中西歷史對照第一集葡萄牙、西班牙海洋時代到臨時間事件1443年葡國Henry王子大力發展海洋探險。281405年鄭和七次下西洋,達非洲東岸。此後朝廷禁出海。1460年葡國到達西非象牙海岸,追尋香料。1492年西班牙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1494年在教皇見證下,葡、西瓜分世界東西方,這是列強瓜分勢力的開始。1498年葡、伽馬繞非洲好望角到達印度。在蘇伊士運河未通以前,歐人第一次到南亞。1519-1521年麥哲倫等繞行地球一周。歐人第一次自大西洋繞南美洲到東亞。第二集荷蘭17世紀資本的力量、小國大業時間事件17世紀荷蘭為世界經濟中心,鹿特丹為歐洲出海港低價造商船、經商法則、信譽。明末清初時,遠東海面海盜橫行。16-17世紀壟斷歐洲貿易、公民管理城市、自由經濟、商人統治、火藥摧毀騎士與堡壘。荷蘭先後臣服於西班牙,1579年。英國,1581年。1602年東印度公司,貿易集資股份公司。跨國公司成立,荷蘭征服印尼、巴維利亞;菲律賓馬尼拉。1609年第一個股票交易所成立於阿姆斯特丹。荷蘭佔領臺灣臺南熱蘭遮;在幕府時代達日本長崎。17世紀中葉東印度公司有15000隻船,全球之半。1663年鄭成功平台,是近五百年來東方國家第一次打敗西方強權。1648年荷資本達頂點。1656年荷到北京,入主八年貿易,及日本長崎。明末天啟四年到臺灣。28凡斜黑體部分為本文作者所做相關時代重要事件之補充,尤以中國發生的事件為主,用以提示中國在此歷史發展過程中與西方進程的對應狀況。81 朝陽學報第十七期鄭成功父子海上勢力稱雄中國沿海。第三集英國走向現代1688年光榮革命、工業革命時間事件1588年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莎士比亞時代。英國崛起,稱雄世界四百年;自伊麗莎白一世起、二世衰。1215年大憲章,伊麗莎白I,當政45年,1603年卒。南宋末年。第四集英國工業革命時間事件1750-1850年工業革命先聲。1793年乾隆末年,馬戛爾尼使華《停滯帝國》。16-17世紀專利最多。1650-1727年牛頓時代。康熙時代:嚴控思想、文字獄。1765年瓦特蒸氣機,生產線。蒸氣機取代水力、獸力及人力;運輸直線上升。1776年亞當‧斯密斯著《富國論》。國富包括各項競爭力;葡、西等志在收集黃金,國力衰。1815年英勝拿破崙,世界貿易中心。海權自此勝過陸權。1850年英鐵占世界1/2、煤2/3、布1/2。資源戰自此開始;奪殖民地以供原料。1814年火車頭啟用。陸路運輸大增;各國爭建鐵路,中國缺席。維多利亞時代:18繼位、82歲卒。英國力達尖峰。1850年殖民地遍五大洲。以美洲、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為主。二次大戰後,英國主動放棄蘇伊士運河以東的霸權,自動降為區域強國;但大英國協有五十餘國,在世界仍為重要參與強國。82 從《大國崛起》影劇論中國崛起之歷史觀第五集法國:激情歲月時間事件1661年Louis十四在位54年,即康熙前一年,皆當政半世紀。廢相、直接指揮六大臣,法國鼎盛時期,74年後大革命。與明太祖廢相相似,但明朝缺以後改革政治。1774年Louis十六,中衰。時在乾隆中期。1804年拿破崙《民法典》,即拿破崙法典,影響全歐。傳布民主、人權。時值嘉慶,清國勢更衰。1811年稱帝,一人統治。1870-1913年法國工業革命。第六集德國:帝國春秋歐陸最後統一的強國時間事件1648年簽約,有314邦,虛名為神聖羅馬帝國。李斯特提倡:經濟統一走向政治統一。1834年普魯士主導德意志關稅同盟。半世紀之後,生產力居英法之後為第三。1840年鴉片戰爭。1848年聯邦統一失敗。1860年英法聯軍破北京。1862年Bismark為相,1866年普敗奧。1867年日本明治維新1870年普法之戰,德勝,統一。鐵路、煤、生產力次於英,勝法。97.5%免費入小學。大學科研、哲學、教育突出。19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器突出。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機會,大力超上。1815-1900年有202項超英加法煤鋼、化學1914年成為第一國家制定社福德國有濃厚社會主義思想與作法,二次大戰後,歐洲以德法為主的共同市場,擴及歐盟,外交成功。83 朝陽學報第十七期第七集日本:百年維新(單一民族之奮起)時間事件1871年日本岩倉訪歐美。1851年美艦佩理侵日本。1867年澀澤榮一赴歐。1868年明治維新,年14歲,26年後打敗滿清。1871年百人赴歐美,其中49位高官。大久保利道棄政從商,成為日本二戰後之典範。1878年伊藤博文為相。同一時間嚴復以譯書為業。1889年憲法、天皇專政。1910年90%男女受教育。〈脫亞論〉1889年維新結束,政策以武力擴張,冒險政策之始。1894年甲午之戰。中國割臺灣,每年賠款數為日本年收入之四倍,日本以此建軍。1910年併朝鮮。1905年日俄在東北戰爭,日勝。第八集蘇聯:尋道國強時間事件18世紀改革,起起伏伏。1698年沙皇彼得一世濫刑,殺1000多人。1697年沙皇匿名赴荷蘭學習,荷、奧、英(科學、牛頓)、普。康熙後半期。1709年打敗瑞典強國,有出海口。1713年遷都聖彼得堡。1725年卒,是年成立科學院。集中發展科技之始。1726年捷‧迦薩琳二世。啟蒙運動,普及教育。乾隆時期,控制思想、文字獄、鎮壓江南。1775年每市有學校,四年制。1767年傳入法國精神。法典委員會。時有1600萬農奴。國力不能發揮,內政優先。1768年內專、外擴,敗土耳其,分波蘭,直達阿拉斯加。84 從《大國崛起》影劇論中國崛起之歷史觀1810?年敗拿破崙,為歐洲仲裁者。1856年英法與俄戰於克什尼亞,俄敗。海權戰勝陸權。1840年廢農奴,勞→工業化,致力自農業轉型工業。1840年鴉片戰爭,1860年太平天國,滿清仍未覺醒。19世紀後期,大文豪、社會主義。1907年杜馬之議會制成立。清末滿清權貴不願制憲,百日維新失敗。1917年10月革命,共黨掌權。第九集俄:風雲新途(在圍堵中成長)時間事件1924年列寧卒。1921年大飢微糧→市場經濟→重工業→拖拉機。中國無。1927年英俄交惡,歐美圍堵社會主義國家。1928年生產力德之1/2、美1/8。1928—1937中國黃金十年,未能發展實業。第一個五年計畫,重工業。世界計畫經濟第一次試驗,重工業使國強,但民不富。1929—1933世界經濟恐慌。第一次世界大戰費1500億美金,2500萬人卒。俄用2/3美國技術,外國技術人員6800人。第二五年計畫提昇82%,1933年完成第一個五年。1937年完成第二個五年。二次五年計畫成功,才能抵抗德國。第二大戰,蘇飛機20000架,比德多一倍。德死1000萬人於蘇境,佔73%。1957年人造衛星。1961年人入太空。航太權時代到臨。1991年蘇聯解體,凡74年。缺點:個人崇拜,官僚政治、農民問題。俄羅斯丟掉十四個加盟共和國,利弊各半,從此經濟因素佔綜合國立的重要地位。第十集美國:新國新夢(無強國接界,境內物產豐富)85 朝陽學報第十七期時間事件1789年英國私人工業帶入金融。3000萬人。1860年勝過大多歐國。自農→工。1860年電力成為主力,第二次工業革命。1865-1900年64萬件專利。1894年第一經濟國。1894年甲午戰爭,美、日同步崛起。第十一集危局新政時間事件19世紀末65%財富在2%手中。資本主義尖峰,弊病已現。1900-1920年社會進步運動。美國融合自由經濟與社會福利。第一大戰國力佔40%世界。發戰爭財。20世紀飛機時代。1913年巴拿馬運河。兩洋相通,國力倍增。1927年有聲電影、福特國民車、收音機。1920年1000萬輛汽車。貨暢其流。1928年胡佛總統自由經濟。1932年大恐慌,1700萬失業,退50%。1932年羅斯福新政,計畫經濟。1941—45年航空母艦,空權戰勝海權。86 從《大國崛起》影劇論中國崛起之歷史觀TheRiseofNations"andtheHistoricalPerspectiveofaRisingChinaMao,Han-KuangHonoraryProfessorofDepartment&InstituteofHistory,NationalChungChengUniversityAbstractTheconsolidationofastaterestsnotonlyonmilitaryandadministrativepower,butmostimportantlyculturalpower.Onlyculturalpowercanconsolidatesystemsofthoughtandstandardsofvalue.Fromtheoutset,theChineseCommunistPartyrecognizedcultureasapowerofinfluence.Contrarytothenegativeopiniontowardspeasantfarmers(whichMarxistscustomarilyheld),theChineseCommunistPartydidnotstigmatizepeasantfarmersaspassivistsandpacifists,butinsteadmobilizedthemusingculturalpowerandtherebycreatingPeasantMovements.Thisstrategyforcefullyinducedregimechange.Afterthefounding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theChineseCommunistPartyfurtherprioritizedcontroloverculturalpowerasamatterofnationalandstrategicimportance.AstheCulturalRevolutioncametoanend,andtheChineseGovermentsoughttoreconnectitspeoplewithitsculturalheritage,fourmasterpiecesofChineseClassicalliteraturewereproducedintheformoftelevisionseries,andwerelargelsuccessful.Notably,audiencesofthesetelevisedChinesemasterpiecesalsohappentobecurrentpractitionerswhoareleadingthetransitionoftheChinesegovernmentawayfromMarxist-Leninistideologiesandprinciples,andtowardsclassicalChinesevaluessuchas"ho"(peace)and"yi"(justice).AsChina'ssuccessfuleconomicreformreacheditsthirtiethyear,theChinesegovernmentproducedanothertelevisionseriestitled"RiseofGreatNations".Thisseriesnarrateninecountriesthathad"risen"inthepastfivehundredyears.WhileChinaisnotincludedinthelistofthe"risen",theseriesitselfprovokedmuchdiscourse--bothdomesticandforeign--regardingCina'snewroleinanewera.87 朝陽學報第十七期Therearefivesectionsinthispaper.Introductionandconclusionaside,thethreecorechaptersarerespectivelyanalyseson:1)thecritiquesofforeignscholarstowardthetelevisionseries;2)historicalcomparisonsofChineseandworldhistory;and3)thecausesandprequisitesthatleadtotheriseofanation.ThispaperaimstostudythehistoricalperspectiveofthePeople'sRepublicincomparisontothehistoriesoftheninecountrieswhichthePeople'sRepublicseekstohighlightitself.Thispaperfindsthatcultureisacriticalsourceofpowertopeaceandworldwideintegrationinamultipolarworldsystem.Keywords:Riseofnations,culturalpower,historicalperspective8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