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1.txt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1.txt

ID:34900075

大小:157.40 KB

页数:91页

时间:2019-03-13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1.txt_第1页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1.txt_第2页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1.txt_第3页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1.txt_第4页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1.txt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1.tx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1.txt[下载这本Txt小说]二级题上空1行一位数:二位数:三位数:第一章孔伯华医学学术特色孔伯华先生的学术思想有着鲜明的特点,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来源于温病学说和临床验证,有自己独特的创见,并且把温病学说推广到杂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可以指导治疗外感热病,而且可以指导治疗各种内伤杂病;从中医学的发展史来看,温病学说补充了伤寒学说的不足,开创了新的辨证体系,而且从温病推广到杂病。从孔伯华先生的医案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其温病论治与杂病论治是一脉

2、相承的这一特点。一、主要学术思想①推崇刘河间“世态居民有变”,“六气皆从火化”之论,尤其服膺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孔伯华先生从临床中切实感受到今人与古人的体质有异,今人内热者多,尤以阴虚内热者为常见,这里的阴虚主要是肝肾阴虚,阴虚则生内热,常常表现为肝阳上亢或心肝火旺,对此,他认为“庸知近今之人,不知持满养精,不知克制心神,一味损耗真阴,阴虚则阳亢”,“故而人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人,病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病”,“夫阳常有余,火也;阴常不足,热也;只不过有其虚与实耳。更加意淫于外、五志之动皆为火,于是形成热火相加之体而生热火相加之病”。②认为今人伴有湿热的人也极多,孔伯华先

3、生说:“数十年来,阅历所见,病人中湿邪兼热致病者,十常八九。”对于湿热为病其在《湿热何其多》之文中有详细论述。③温病方面,孔伯华先生认为,阴虚火热之体或再兼加湿邪,就形成了一种“郁热伏气”,一遇温邪,则易引发伏气温病,故在其《论外感温热病因》中提出:“夫外感温热病者,必先赖于体内之郁热伏气,而后感之于天地疠气淫邪而成……是以内因之郁热伏气乃外感温热病发病之本也。”此处所说的郁热伏气即是指今人阴虚内热之体或伴有湿热内伏。二、辨证论治临证要则1论治病必求其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此乃善为医者之圭也臬也。所谓本者乃根也源也,故曰“治病必求于本”,为坚守不可移易之法规。世

4、上未闻有无根之木,无源之流。浚其源而流自清,溉其根而枝乃茂,此自然之理。人之有本,犹树木之有根,水流之有源,一旦遇疾,“求其本”而治之,其支流末疾,将不治而自治矣。倘不求其本,不知病之所在,模棱两可而治之,恐轻则虽有治病之名,永无必愈之效,重则病未必除而命先尽矣。人之一身,其本有二,先天之本在于肾,后天之本在于脾;先天之本以生之,后天之本以养之;故肾为生气之原,脾为运化之主。先天之本,禀受系之;后天之本,肌体形之。肾又为五脏之本,由此可知,肾为本中之本也(此古人之所未道及,乃孔师独具只眼之卓见)。肾中有阴有阳,阴阳即是水火。肾阴曰真阴,真阴即真精;肾阳曰真阳,真阳即真气。二者完实,则阴平

5、阳秘,精神乃治;二者损伤,则阴阳离决,精神乃绝。故肾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脾亦不可伤,伤则中虚而气败,气败则百药难施焉。治先天之本,则有水火之分,水不足者,养阴滋液,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火有余者,清凉退热,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后天之本,则有脾胃之别,脾之劳倦伤者,扶脾益气,勿忘化湿;思虑伤者,实脾养血,勿忘缓结。胃之饮食伤者,消积导滞而不伤正;胃之寒热伤者,温寒清热,各适其中。此外,“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是辨胃气之真席。著之脉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是指不论任何脉象,皆应含一种“和缓悠扬”之象,但得“真脏脉”是谓无胃气,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有云:“平人之常

6、气禀于胃,胃者乎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本之为言,推而广之,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所言:“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此皆人资之以为生者,盖五脏协调而血生,六腑安和而气至,故亦皆为求本之所当详察者也。2论祛邪与扶正邪之与正,二者并重,扶正可以祛邪,祛邪亦即安正,是互为因果者也。孰先孰后,必须因人、因地、因时而施,不可光有主见。固然经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之明训,示人正气之虚,是由于被邪劫夺,倘不被劫夺,正气无由致虚,其所以被劫夺者,系

7、由于邪气之盛,主要原因在于病邪,若直捣巢穴,扫灭邪氛,使病邪不再劫夺正气,其病自愈,亦即祛邪为重也。初病急病,诚可以一扫而痊,但久病缓病,其人虚象毕露,则当顾其正气,所谓养正邪自除,亦即扶正当先也。盖病有久暂不同,缓急之异,则祛邪与扶正之治,须在灵活,有宜急祛其邪而后调其正者,有宜先固其正而后徐退其邪者;有宜寓攻于补者,有宜攻补兼施者。似此轻重先后,当随证制宜,凡病皆应如此,则可不致拘执有偏耳。3论知时变则不庸兵刑杀人,显而易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