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语境下《人间世》杂志研究

现代都市语境下《人间世》杂志研究

ID:34871346

大小:612.64 KB

页数:48页

时间:2019-03-12

上传者:文档小小白
现代都市语境下《人间世》杂志研究_第1页
现代都市语境下《人间世》杂志研究_第2页
现代都市语境下《人间世》杂志研究_第3页
现代都市语境下《人间世》杂志研究_第4页
现代都市语境下《人间世》杂志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都市语境下《人间世》杂志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分类号:单位代码:10140密级:公开学号:4031532091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现代都市语境下《人间世》杂志研究ResearchontheMagazineofRenJianShiintheContextof英文题目:ModernMetropolis论文作者:马洁指导教师:程丽红教授专业:新闻学完成时间:二○一八年五月 申请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现代都市语境下《人间世》杂志研究ResearchontheMagazineofRenJianShiintheContextofModernMetropolis作者:马洁指导教师:程丽红教授专业:新闻学答辩日期:2018年5月20日二○一八年五月·中国辽宁 辽宁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论文中取得的研究成果除加以标注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其他学位而使用过的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进行了标注,并表示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原件、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辽宁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学校须按照授权对学位论文进行管理,不得超越授权对学位论文进行任意处理。保密(),在年后解密适用本授权书。(保密:请在括号内划“√”)授权人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摘要《人间世》杂志是“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立足的小品文半月刊,1934年4月5日由林语堂在上海创办,徐訏与陶亢德担任执行编辑。本文以出版四十二期的《人间世》杂志(1934年4月5日至1935年12月20日)原件文本为研究对象,将其放置于现代都市语境中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与定位。具体来说,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绘了《人间世》杂志的基本面貌与历史沿革。第二部分则着重于分析《人间世》杂志诞生大环境的现代性特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是中国最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城市,诞生于此的《人间世》杂志在编辑、内容、排版等方面也必然带有许多现代性痕迹。第三部分则结合刊物内容编排、出版发行等方面,重点论述了《人间世》杂志的商业化和大众化两个现代化特征,并以此为研究基点,对《人间世》杂志的现代性编辑理念进行了论证。然而,由于外部和内部双重原因,人间世杂志社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践行自己的办报理想。因此,在本文第四部分,主要分析论述了《人间世》杂志的历史局限与不足之处,从而辩证地评析这份杂志。关键词:《人间世》杂志现代性都市语境I ABSTRACTThemagazineRenJianShiisessaysbasedonthesemimonthlyof"Self-centered,leisurestyle",foundedbyLinYutangonApril5,1934inShanghai,andXuXuandTaoKangdetookchargeofexecutiveeditors.BybasingontheoriginaltextpublishedForty-twoperiodofThemagazineofRenJianShi(Apr.5,1934toDec.20,1935)astheresearchobject,thepaperhascarriedonthedetaileddescriptionandlocationbyputtingitinthecontextofthemoderncity.Specifically,thispaperisdividedintofourparts.ThefirstpartmainlydescribesthebasicfeaturesofandhistoricaldevelopmentThemagazineofRenJianShi.Thesecondpartanalyzesthemodernistcharacteristicofthemagazine'sbirthoftheenvironment.ShanghaiwasoneofthemostmoderncharacteristicsofChinainthe1930s,andThemagazineofRenJianShiwhichwasborntheremustbewithmanytracesofmodernizationineditor,contents,layout,etc.ThethirdpartdiscussesthetwomodernfeaturesofthecommercializationandpopularizationofThemagazineofRenJianShibycombiningpublicationcontentarrangement,publishing,etc.,theargumentstheeditorialideologyofmodernityofThemagazineofRenJianShibytakingthisastheresearchbasis.However,thePeriodicalOfficeofRenJianShididn'tandcan'tfulfillhisidealcompletelyduetobothexternalandinternalreasons.Therefore,thefourthpartofthispaperanalyzesthehistoricallimitationsanddeficiencyofThemagazineofRenJianShi,andtoevaluateandanalyzemagazinedialectically.KeyWords:TheMagazineofRenJianShiModernityUrbanContextII 目录摘要......................................................................................................................................IABSTRACT............................................................................................................................II绪论.....................................................................................................................................10.1研究意义.............................................................................................................10.2研究综述.............................................................................................................20.3研究方法和视角.................................................................................................30.4研究内容.............................................................................................................31《人间世》杂志的基本面貌.......................................................................................51.1《人间世》创刊人和创刊宗旨.........................................................................51.1.1创刊人......................................................................................................51.1.2创办宗旨..................................................................................................71.2《人间世》历史沿革.........................................................................................81.2.1前期的《人间世》..................................................................................81.2.2后期的《人间世》..................................................................................92《人间世》杂志诞生的现代都市环境.....................................................................112.1《人间世》之“天时”...................................................................................112.2《人间世》之“地利”...................................................................................122.2.1人口激增................................................................................................122.2.2商业都会................................................................................................132.2.3媒介之都................................................................................................142.3《人间世》之“人和”...................................................................................152.3.1都市语境下的受众群体........................................................................152.3.2文学生产者的现代性............................................................................16III 3《人间世》的现代性编辑理念.................................................................................183.1《人间世》的商业化追求...............................................................................183.1.1“商业性”编辑策略............................................................................183.1.2《人间世》出版与发行机制................................................................223.2《人间世》的大众化倾向...............................................................................243.2.1姿态:“完全公开的地盘”................................................................243.2.2渠道:诉诸“西洋杂志文”................................................................273.2.3追求:“开卷有益掩卷有味”............................................................294现代都市语境下《人间世》杂志的局限性.............................................................324.1“最流行的报纸编辑最差”...........................................................................324.2文人之文对“现代化刊物”的消解...............................................................33结语...................................................................................................................................37参考文献...........................................................................................................................38致谢...................................................................................................................................40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41IV 绪论0.1研究意义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杂志的黄金时代,杂志出版业空前繁荣,风起云涌。《现代》杂志曾这样总结当时的盛况,“数量上不仅达到了空前纪录,而且,在质的方①面也有大的改进。”专门性刊物纷纷涌现,一般性刊物也更是普遍的抓读者,大量杂志更是以刊登“小品文”立足。因此,1934年不仅被称为“杂志年”,也叫做“小品文”年。1934年第42期《出版消息》有一篇题目为《小品文万岁》的文章写道,“1934年的文坛是‘杂志年’,同时也是‘小品文年’……让我们来喊一声‘小②品文’万岁!”鲁迅曾这样形容当时小品文的盛况,“轰的一声,天下无不幽默和③小品。”小品文热的源头要追溯到林语堂主编的《论语》杂志,《论语》杂志因林语堂所提倡的的“幽默”引起巨大的反响,而林语堂也因《论语》杂志名声大噪,并且获得了“幽默大师”的称号。到了1934年的年末,“杂志年”和“小品文年”这样的说法,已经成为了文坛的共识。紧接着,1934年4月5日,林语堂依托良友公司创办了《人间世》杂志,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的小品文,把小品文热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次年9月,林语堂和陶亢德两人共同创办《宇宙风》杂志,以上述三本杂志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个大放异彩的文学流派——论语派。《人间世》作为论语派的核心刊物之一,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然而,现存史料中很少有与《人间世》相关的。究其原因,是鲁迅等左翼作家的批判,使《人间世》从创刊之初就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1933年鲁迅在《申报·自由谈》这样批④评《论语》,“非倾于对社会的讽刺,即堕入传统的‘说笑话’和‘讨便宜’,”随后,在《论语一年》《小品文危机》《从讽刺到幽默》等文章直接表示自己反对幽默。最先对其发起批评的是廖沙星发表在《申报·自由谈》的《人间何世》,称其,“只⑤见苍蝇,不见宇宙”,左翼作家创办《新语林》和《太白》等杂志,更是冲在了批判《人间世》的前列。正因为此,《人间世》的研究数量少之又少,研究内容上也不够深入。这实在是不该有的一场历史误会。从《人间世》与论语派的关系而言,《人间①初清华.关于期刊《人间世》的几点思考[J].新文学史料,2003(2).②小品文万岁[J].出版消息,1934-12-20,(42).③鲁迅.花边文学·一思而行,鲁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99.④何家干.从讽刺到幽默[J].申报·自由谈,1993-03-07.⑤野容.人间何世[J].申报·自由谈,1993-4-14.1 世》是论语派的核心刊物之一,其在论语派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流派从产生到灭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见证。从杂志本身而言来看,《人间世》杂志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1934年4月5日,林语堂在上海创办《人间世》杂志,并邀请徐訏与陶亢德担任主编。在其发刊号上公布了特约撰稿人共计四十九位,其中包括周作人、郁达夫、丰子恺、朱光潜、沈从文、阿英等众多文学大家。单单从《人间世》杂志的特约作家群体,就能看出刊物的影响力,甚至能窥见当时的文坛整个面貌。那么,《人间世》的编辑方针,发行方式有什么特殊之处?对当时文坛有什么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回到杂志本身去研究。初清华在《关于期刊<人间世>的几点思考》,认为“重翻出三十年代的《人间世》来研究,不是无聊的,①而是必要的。”总而言之,《人间世》半月刊的研究尚有不少空间和余地。0.2研究综述三十年代,在林语堂等论语派文人和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论战中,主要把焦点主要集中于“幽默”和“小品文”上,对杂志本身的关注较少。但正是因此,决定了论语派作家及其刊物在解放后长达数十年的命运。四十年代,林语堂就长期居住国外,大陆学术界对他也鲜有提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里,林语堂的著作甚至林语堂本人都被整个学术界遗忘了,即便在现代文学史中有人提及林语堂的名字,那也是反面教材。随着1979年改革开放,思想文化领域冲破禁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重新重视,林语堂及其作品才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中。此后,对林语堂以及“论语派”本人的研究也随之兴起。②③万平近的《林语堂生活之路》和唐弢的《林语堂论》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两篇文章都肯定了林语堂前期的文化理念和文学创作,对他三十年代以后的思想和创作则加以否定;陈平原的《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探析了林语堂文学观的④内涵特征和中西文化根源;此外,《林语堂评传》(张梁)、《林语堂论》(方云)、《林语堂》(施建伟)等论文开始全面地评价林语堂。施建伟是较早研究《论语》的学者,他的《试谈前期的<论语>半月刊》一文探⑤讨了《论语》杂志前期的思想倾向,从正面肯定《论语》杂志前期的进步作用;他①初清华.关于期刊《人间世》的几点思考[J].新文学史料,2003(2).②万平近.林语堂生活之路[J].新文学史料,1984(3-4).③唐弢.林语堂论[J].鲁迅研究月刊,1988(7).④陈平原.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J].文艺研究,1986(3).⑤施建伟.试谈前期《论语》半月刊[J].天津社会科学,1983(4).2 的《论语派及<论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现代文学流派初探》,认为论语派有攻击左翼文学的消极面,也有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积极面,应对其作科学分析,不①可一笔抹杀或任意拔高。庄钟庆的《论语派与幽默文学》,对《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论语派”刊物的编辑出版情况作了介绍。随着对《论语》杂志的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从诸多角度考察了《论语》杂志文化内涵、思想特征、期刊编辑特色、传播途径等方面,以林语堂为首的论语派作家群体及其所办刊物的相关研究也日趋深入。然而,论语派的研究者往往将更多的视角放在《论语》半月刊上,对论语派的其它刊物及刊物间的关系关注较少。《人间世》便是这样一份被忽略的刊物。相比较《论语》丰厚的研究成果而言,《人间世》半月刊则被视为论语派的周边刊物,研究数量少之又少。以《人间世》杂志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仅有以下两篇:初清华的《关于期刊〈人间世〉的几点思考》一文,考察了《人间世》的历史和分期,并且深入探讨了《人间世》的办刊宗旨和②内容特色,最后对《人间世》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做出了归纳;另外,魏淑娜的《〈人间世〉期刊的副文本研究》,主要从封面、发刊词、编者按、补白及广告等副③文本角度,描述了《人间世》杂志。可见,关于《人间世》期刊的研究,在研究视角上不够全面,研究内容上也不够深入。0.3研究方法和视角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图书馆、档案馆、计算机互联网等渠道,使用检索工具和参考文献查找的方式鉴别、整理原始文献,形成对事实的科学的看法。此外,本文拟将《人间世》杂志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把研究对象放置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现代都市环境中,将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从现代都市语境的角度去考察其编辑和内容特色,对《人间世》在中国现代杂志史上的地位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0.4研究内容本文以出版四十二期的《人间世》杂志(1934年4月5日至1935年12月20日)原件文本为研究对象,将其放置于现代都市语境中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与定位。本文首先从创刊人与创刊宗旨、历史分期两方面还原了《人间世》杂志的基本面貌,①施建伟.论语派及<论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现代文学流派初探]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3).②初清华.关于期刊《人间世》的几点思考[J].新文学史料,2003(2).③魏淑娜.《人间世》期刊的副文本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6(3).3 梳理了杂志的历史沿革,对该杂志的历史进行阶段性划分与特征呈现;其次,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人间世》杂志诞生环境的现代性;从商业化和大众化两个维度,探讨了《人间世》杂志的现代性编辑理念;最后论述了《人间世》杂志的历史局限,将《人间世》放在现代都市语境下,辩证地评析这份杂志。4 1《人间世》杂志的基本面貌1934年4月5日,林语堂在上海创办《人间世》杂志,并邀请徐訏与陶亢德担任主编。一份杂志的缘起和创刊宗旨的确定,不仅与时代环境密切相关,更受到创刊人自身经历、过往经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这些甚至能够左右杂志的发展方向。本章梳理杂志的历史流变,还原其基本面貌。1.1《人间世》创刊人和创刊宗旨1.1.1创刊人林语堂是《人间世》的创办人,同时也是其主编,他是《人间世》的主心骨,决定了刊物的编辑策略、发展方向以及改版措施。此外,林语堂还邀请陶亢德和徐訏担任杂志执行编辑,他们的共同努力使得刊物名声大噪。(一)主编林语堂与《人间世》林语堂是《人间世》的创办人,同时也是其主编。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龙溪坂仔村人,著名文学家、办刊活动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原名和乐,后改为玉堂,又改语堂。林语堂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林至成是一名虔诚的乡村牧师,除了带领全家做祷告、做礼拜外,林父还坚持教子女诵读《诗经》等传统经典。中西合璧的家教,似乎为他埋下了亦中亦西文化基因。1912年,林父并将语堂送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接受西方教育,林语堂曾回忆说,圣约翰让他对西方文化和西方社会有了最基本的认识。毕业后,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邀请林语堂担任英文教员,这一年《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搬到北京,身在北京的林语堂就发现自己的国学很差,于是开始便恶补中国文学与文化。1919年,林语堂被哈佛大学大学录取,并攻读语言学硕士,后来由于经济原因,转入学费低廉的欧洲,就读于德国莱比锡大学业。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林语堂沉迷于图书馆里汗牛充栋的中国典籍,就这样林语堂为日后沟通中西两界打下了基础。1923年林语堂取得博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这时新文化运动已经退潮,以鲁迅为首的《语丝》和胡适为首的《现代评论》相继创立,新文化阵营进一步分化。周氏兄弟提倡随意而谈、无所顾忌的文风,十分符合林语堂自由说话的愿望,林语堂加入语丝社,成为其主要撰稿人之一。在语丝社,林语堂成了鲁迅的同道,探索“国民性”成了这一时期林语堂创作的基本命题。1927年北伐战争失败5 后,随着国内外关系的变化,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压倒了一切。左翼激进文化成为思想舞台的主角,五四时期科学、民主、自由的话语被阶级话语替换。这时,像林语堂这样的知识分子从历史的潮头跌落了下来,他不愿与鲁迅那样的坚韧者一同前行,但是也不愿违背初心,改变自己,于是乎,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独善之路。1932年9月16日,林语堂开始主编《论语》杂志,倡导“幽默”;1934年4月5日,林语堂在上海创办《人间世》杂志,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刊物。林语堂是《人间世》杂志的主心骨,杂志的发刊词、改版等重大决定都由林语堂负责,同时林语堂也开辟“一夕话”专栏,专门刊登自己的言论,对杂志风格起了引领作用。从林语堂个人而言,这个时期的林语堂可谓是声名显赫、名重一时;然而在这个阶级斗争、民族斗争高于一切的年代,林氏刊物也受到了多方责难。由于种种原因,《人间世》于1935年12月停刊。林语堂和陶亢德两人,在《人间世》停刊前三个月发行《宇宙风》半月刊。(二)编辑徐訏与《人间世》徐訏(1908~1980),浙江慈溪人,著名的作家、教授,原名伯舒,笔名徐于、东方既白等。秦贤次曾称之为“文坛鬼才,也是全才,小说、新诗、散文、戏剧①样样都来,也样样都精。”徐訏于1927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同时在心理系修业两年。1933年,徐訏离开书院气的北平,来到上海,并且开始向《论语》杂志投稿,此间结识林语堂。1934年4月,林语堂和陶亢德依托良友图书印刷出版公司,创办起另一本全新的半月刊《人间世》杂志,并邀请徐訏担任编辑,徐訏任职期间积极沟通北京上海两地作者,同时自己也在《人间世》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新诗、散文作品。林语堂曾公开发表言论,称赞徐訏是唯②一的中国新诗人,称其诗“诗句铿锵成章,节奏自然。”1943年还曾经有“徐訏年”之说,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徐訏共著有长短篇小说、剧本、评论、诗词60余篇,代表作有小说《鬼恋》和《风萧萧》等。(三)编辑陶亢德与《人间世》陶亢德(1908~1983),浙江绍兴人,民国时期著名出版人、编辑,原名陶哲庵,笔名孺子牛、实庵、窒暗、室暗、哲庵、徒然、知安等。陶亢德家境十分贫寒,早年在苏州当过学徒,后来又辗转流离到东北,开始为邹韬奋的《生活》周刊撰写东北通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陶亢德来到上海,任《生活》周刊编辑,①秦贤次.江湖行尽风萧萧,徐訏二三事[M].台北:尔雅出版社,1980:7.②徐訏.从《语堂文集》谈起[J].台湾:传记文学,34(6).6 常用“徒然”的笔名写些短文。在《生活》周刊的两年里,他练就了一身办刊的本事,从联络作家约稿、到沟通读者读者、再到广告策划的办刊技巧,都得到了邹韬奋的真传。《生活》被迫停刊后,林语堂便邀请陶亢德和徐訏一起担任执行编辑,两人很快成为林语堂的得力助手。此间,林语堂和陶亢德两人惺惺相惜,林语堂十分认可陶亢德的办刊能力,陶亢德也十分欣赏林语堂的态度。1933年10月,林语堂离开《论语》,陶亢德接任林语堂成为《论语》的主编,从第27期到第82期。在1934年4月,林语堂创办《人间世》之际,陶亢德同时也兼任该刊编辑。1936年2月,陶亢德离开《论语》杂志,开始一心投入到《人间世》的编务工作中去。《论语》和《人间世》的编辑工作,使得陶亢德在业界崭露头角,名声大噪,1935年9月又与林语堂共同出资创刊《宇宙风》,销量居全国第三。1.1.2创办宗旨一份刊物的发刊词以及编辑在刊物中发表的声明,都能很好的证明一份刊物的审美取向、创作宗旨及编辑方针等。那么,论语派刊物《<人间世>发刊词》到底说了些什么呢?林语堂亲自撰写了《人间世》的发刊词,并在其中表明了自己对现代文学的态度,“十四年来中国现代文学惟一之成功,小品文之成功也。创作小说,即有佳作,①亦有小品散文训练而来。”这种对中国文学的全盘批评虽然有夸大成分,但也体现出林语堂对小品文的推崇。那么小品文有什么功能和特征呢?林语堂这样解释道,“在盖小品文可以发挥议论、可以畅泄衷情,可以描绘人情,可以形容世故,可以记琐屑,可以谈天地说,本无范围,特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与各体别,西方文学所谓个人笔调是也。故善冶情感与议论于一炉,而成现代散文之技巧。”②从此段论述中,可以提取“闲适”、“个人笔调”为小品文的文体特征抑或是笔调,此外小品文在发挥议论的功能的同时,还能畅泄衷情,陶冶情操;更是可以谈天说地,描绘人情世故的文体。那么,《人间世》文章的内容要“内容上要包括一切,③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故名之为人间世。”对于文章体裁上,林语堂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除游记诗歌题跋赠序尺犊日记之外,尤注重清俊议论文及读④书随笔。”在发刊词的最后,他表达了对《人间世》的期许,也是对《人间世》办刊宗旨的确定,“以期开卷有益,掩卷有味,不仅吟风弄月,而流为玩物丧志之①林语堂.发刊词[J].人间世,1934(1).②林语堂.发刊词[J].人间世,1934(1).③林语堂.发刊词[J].人间世,1934(1).④林语堂.发刊词[J].人间世,1934(1).7 ①文学已也。”在第二期的《编辑室语》中,林语堂又对其宗旨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我们觉得清俊的议论文太少。凡一种刊物,都应反映一时代人的思感。小品文意虽闲适,却时时含有对时代与人生的批评。我们敬以此刊供献于学思并进之人,尽量发挥其②议论。”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人间世》希望通过娓语式笔调、闲适笔调的小品文,达到“开卷有益,掩卷有味”八个大字,刊物不仅要能能够提升规训大众,也要带给读者趣味性。那么要达到这八个大字的目标,我们要走上什么道路呢?在第十四期林语堂亲自执笔的文章《关于本刊》中,林语堂给出了答案。他认为要达③④到“开卷有益,掩卷有味”的办刊理想,“非走上西洋杂志之路不可。”而且,他总结了西洋杂志文相对于中国杂志文的三个优点:“其一,意见比中国自由;其⑤二,文字比中国通俗;其三,作者比中国普遍。”综合以上言论可以看出,立足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都市环境,林语堂将《人间世》定位为以“闲适”、“个人笔调”为特征的、小品文为主的现代大众化刊物。林语堂希望通过走上“西洋杂志文”的道路,来达到“开卷有益,掩卷有味”的办刊理想。1.2《人间世》历史沿革虽然“开卷有益,掩卷有味”的编辑理念贯穿《人间世》始终,历史也证明了这种编辑方针的正确性,但《人间世》编辑为了达到这种理想,不断的调整刊物的版面设计和内容选择。根据刊物的编辑风格、文化价值等方面,可以把十四期作为转折点,将《人间世》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2.1前期的《人间世》前期的《人间世》为了达到其办刊理想,主要从明清古典文化中寻找资源,因此刊物显出对古典文化推崇的气质。首先,从封面设置来看,《人间世》杂志前两期的封面设计比较随意,没有赋予其很强的寓意,也并未彰显期刊特色。第一期封面背景采用不规则几何图案,在封面正中间写了“人间世”三个字。第二期封面背景采用纹路,并将矩形方框移到封面左边,去掉了良友书局的版权印章,在黑色毛①林语堂.发刊词[J].人间世,1934(1).②林语堂.编辑室语[J].人间世,1934(2).③林语堂.关于本刊[J].人间世,1934(14).④林语堂.关于本刊[J].人间世,1934(14).⑤林语堂.关于本刊[J].人间世,1934(14).8 笔大字“人间世”的右下边标注“小品文半月刊”,左下方标注期数。在经过前两期的探索之后,该刊物从第三期开始采用文图结合的封面背景设计。第三期到第五期是勺爵图案,并在右侧配有竖排繁体字“类当饮食既向人而侧立,则其中之食必无留者,若有留而不尽者,则是摩刮有不平处,梓师必罪责,其人梓师者梓人之①长者也”的说明文字。梓师是古代梓人之长,当工师检验梓人制作的饮器的时,如果平爵向人侧立,但勺爵里面还残留了馀沥,那么这种手工制品便不合标准,梓人就要受到处罚。《人间世》封面第六期到第九期采用“后妃服”背景,并标明了“后妃服”的来源——“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九千七百八十六”;第十期到第十二期的封面背景是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蝉柳图”,此后的第十二期和第十三期是都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前期《人间世》的这些封面设计基本都是从古典文学中寻找资源,给人一种闲适之感,十分契合刊物“闲适”气质。其次,从设置的栏目来看,从第二期到第十期主要设置的栏目有“随感录”、“读书随笔”、““诗”、“译从”、“杂俎””、“书评”、“今人志”、“小品文选”这些栏目。在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期中,取消了“小品文选”专栏,笔者认为这是有意而为,预示着《人间世》转型改版的到来,并非只是编者所称的“本期稿挤,‘小品文文选’暂停”。此前的“小品文选”栏目主要以刊登优秀的明清小品文为主,如刘大杰的《春波楼随笔》、苏轼的《承天夜游》、李商隐的《奠小侄女寄文选》、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等。总之,无论是刊物的的封面设置,还是内容设置,前十四期的《人间世》刊物似乎在有意从明清小品文中寻求资源,以求给人一种“闲适”和“个人”的笔调。1.2.2后期的《人间世》《人间世》以第十四期作为分界,后期开始着推崇“西洋杂志文”。《人间世》在第十四期发表《关于本刊》声明,称要使《人间世》杂志“走上西洋杂志之路”②,公开表明了刊物文化气质的改变。文章在分析西洋杂志文相对于中国杂志文的优点后,公布了改版措施:“一是“提倡‘特写’、二是开‘西洋杂志文’一③栏。从下期起,取消‘译丛’,而添此栏。”并声明,“我们不管文学不文学,此栏并不要介绍西洋文学,只是叫人见识见识西洋杂志是怎样有益而且有味与社会④人生有关之文字。”①《人间世》第三期,封面.②林语堂.关于本刊[J].人间世,1934:14.③林语堂.关于本刊[J].人间世,1934:14.④林语堂.关于本刊[J].人间世,1934:14.9 可见,从第十四期开始,《人间世》开始着重推崇、介绍“西洋杂志文”。试图从“西洋杂志文”中寻找资源,让人们见识到什么才是“有益有趣”的文字。“西洋杂志文”一栏是改版后的重头戏,该栏选登了大量西方优秀杂志文翻译作品,例如王孔嘉翻译的《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法国人》和《我的杂婚》;黄嘉德翻译的《结婚第一年》、《军火商的秘密》、《班禅活佛访问记》;黄嘉音翻译的《追忆契诃夫》和《日本的私刑》等优秀作品。关于“特写”的内容,《人间世》也发表声明,“就是西洋杂志文盛行的Features,系数纪事本末体裁,而直接由社会生活中搜寻材料①结撰而成,或纪事,或纪人,或写述人生社会之某一方面。”但似乎“特写”的来稿并未使林语堂满意,在其执笔的《我们的希望》一文中,他指出“来稿大多题目太小,取材太烂”,并且再次对什么是“特写”进行了阐释,“特写可谓上乘记者之文章,是以现代生活为题材,加以精细的选择,系统的经营而做成的。最好依西洋杂志的做法,事实皆有系统搜集而来,并含精细数目字,勿含含糊糊,下笔千言。”②此外,从封面设计上,也能够体现出刊物风格的变化。《人间世》从十四期就开始采用现代简笔画设计,在标题框加上左右对称的小狗简笔画,并在第十九期到二十六期沿用。这种设计与之前水墨画设计形成了巨大反差。第十五期的诗刊特辑的封面设计采用了西方样式的浮云背景;第二十七、二十八期封面采用纯色背景,这也是此杂志唯一采用的纯色背景;第二十九期到第三十六期封面背景是遁禅水墨③画,第三十一期在背景画上题有陶渊明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第三④十二期上有诗句“抱叶寒蝉静,归山独鸟迟”;第三十七期到第四十二期的背景是清代著名画家黄慎的一老先生像。后期虽然也有中国古典文化元素,但相比较前期而言,可以明显的看出刊物风格的改变,看出人间世编辑社为了达到其办刊理想所做的不懈努力。①林语堂.关于本刊[J].人间世,1934:14.②林语堂.我们的希望[J].人间世,1934:22.③《人间世》第三十一期,封面.④《人间世》第三十二期,封面.10 2《人间世》杂志诞生的现代都市环境①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天”“地”“人”三个要素可谓与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乃至灭亡都密切相关,同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的事物,自然而然也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人间世》杂志也正是因为它具备了“天时”、“地利”和“人和”这三个要素,才会诞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因此,笔者将从这三方面分析《人间世》杂志诞生的现代都市环境。2.1《人间世》之“天时”1843年11月17日,第一任英国驻沪领事GeorgeBalfour(巴富尔),正式宣布上海开埠,《南京条约》、《虎门条约》等与清政府签订的条款,从这天起也开始正式生效。自此以后,上海的封建枷锁被打破,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得中国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逐步瓦解,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中国社会开始逐步确立;另一方面,英租界、美租界、法租界设立、通商口岸开放、外国资本涌入上海。总而言之,因其独具优势的地理位置及租界的特殊环境,上海迅速从一个小渔村蜕变成为一个可以与巴黎、纽约相媲美的现代化都市。20世纪上半叶,上海已经成为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都市。忻平认为,从20世纪初到建国前,是整个上海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启动、加速与兴盛时期:即从20世纪初到1927年为第一阶段,1927-1937年为第二个阶②段,1937-1949年为第三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是上海现代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二十世纪初,上海经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并成立中华民国。政治环境的相对平稳,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城市人口迅速膨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就意识形态而言,上海经历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实现了思想的解放,出现了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不仅有了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更具有了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此时,正是上海现代都市化进程的黄金时期,无论是将它放在历史的纵向坐标系中,还是放在全国的横向坐标系中进行比较,其发展都可以说是极为迅速,而且最为典型的。此时此刻的上海,正如唐振常所言,“大规模的工厂成批地在城市的东北、西北等部分开办起来;①骈宇骞译注.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月战[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2006:85.②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19.11 外滩银行以及临近的九江路、宁波路一带构成了足以左右中国经济的近代金融中心;市中心的南京路,霞飞路,法大马路,静安寺等地形成了繁荣奢华的商业区,近代化的大型百货商场,装潢精美的各种专业商店鳞次栉比,初展了勃勃生机,上①海正向着发达的近代工业城市与繁忙奢侈的商业、消费城市合璧的方向迈进。”总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政权的动荡,上海正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国内民族工业兴起,商业网络逐步完备,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使得上海逐渐被贴上商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等标签。这种种经济指标上的变化,同样也给市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封建文化思想枷锁被西方价值观念打破,大众社会和大众文化兴起,“市民”成为上海社会的核心群体,同时也成为传媒业的主要受众。那么,诞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人间世》,不仅从诞生之日就带有现代性的气质,而且编辑群体为了迎合读者审美和市场需求,更是不遗余力地提供满足市民阶层口味的作品,以此来保证杂志的销量。2.2《人间世》之“地利”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上海经济空前繁荣,上海不仅是现代化国际都市,而且还享有“东方巴黎”的称号。刘永丽是这样描写了上海的“现代化”:“上海,连同它在近百年来成长发展的格局,一直是现代中国的缩影。就在这个城市中国第一次接受和汲取了十九世纪欧洲的治外法权、炮舰外交、外国租界和侵略精神的经验教训。就在这个城市,胜于任何其他地方、理性的、重视法规的、科学的、工业发达的效率高的、扩张正义的西方和因袭传统的、全凭直觉的、人文主义的、以农业为主的、效率低的、闭关自守的中国——两种文明走到一起来了。两者接触的结②果和中国的反应,首先在上海开始出现,现代中国就在这里诞生。”上海能够在30年代形成一个成熟的都市空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2.2.1人口激增张开敏在《上海人口迁移研究》一书中表明,“1852年-1890年上海人口从54.4万增至82.5万;到了1927年上海设市前,人口猛增到264.1万,年均递增率为约32‰,为前38年增长水平的3倍,并超过了现代世界城市人口的(1950-1975)①唐振常.上海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517.②刘永丽.被书写的现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12 ①增长的31‰的水平;而到了1935年,上海人口则增长到370.2万人。”这种人口增长速度在国内仅有上海一座城市如此,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罕见。此外,忻平将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上海年均人口增长率对比,通过一系列计算与估算,发现开埠②后上海人口骤增的一个强大的动因是外来人口迁徙,而不是单纯的自然增长。这不仅和清末新政、民国建立等重大社会变动息息相关,而且与资本主义发展、民资工商业繁盛、城市规模扩大密不可分。来自上海的移民者,大多以苏浙为主,还也有少量海外人士移民至此。大量的移民聚集到此,丰富了上海的市民文化,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融汇贯通,也使得上海更加求新、更具有包容色彩。大上海繁华的面貌十分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得许多揣怀着梦想与期冀的人们来到上海。他们不仅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同时也将上海的人口素质提高了一个台阶,使得上海人这个群体加快了走向现代化的步伐。2.2.2商业都会一般来说,大多数的学者都把1843年11月上海开埠,作为其经济近代化的起点。进入20世纪后,上海的“中产阶级”的已经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上海才真正迎来经济高速发展、消费社会的降临。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表明,“国货运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并连绵不断地经历了整个20-30年代,它曾有力地推动着上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上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前后二十年左右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即③人们通常所称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通商口岸的上海,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商业活动高度集中、金融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迅速膨胀,逐步发展成全国最典型的商业都会。在此间,源源不断的物资和人才涌向上海,上海的生产力大幅提高,逐步成为全国金融中心;城市人口骤增,作为现代化中坚力量的新兴市民阶级俨然已经形成,新兴市民阶级的生产生活方式、娱乐生活方式成为上海生活的主导方式。与此同时,市民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趣等方面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商业都会的性质,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化生产的方式,其中包括大众传媒的发展与繁盛、市民审美趣味成为了传媒业关注的焦点。①张开敏.上海人口迁移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28.②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30.③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67.13 2.2.3媒介之都现在我们所说的大众传播媒介,一般是指,出版物、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但是在70至80年前,出版物、广播以及电影是当时最为主要的三种大众传播形态。从近代开始,印刷媒介在全国独占鳌头的一直是上海。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出版业的一个高潮,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上海,表现的更加明显。据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在1931年8月编制了《全国日报销量统计表》,统计得知,“销量在3.5万份以上的、全国最大的6家报纸依次为:《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大①公报》、《时报》、《益事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报纸中,上海就占据了4种。②此外,据1936年上海市政府统计,当年上海经登记正式发行的刊物320余种。再加不公开的各种小报,在上海发行的报纸杂志多达上千种。其中,最为瞩目的当属1934年,当年也被称为“杂志年”。1923年第一家广播电台在上海试播,广播进入了上海市民生活。到了在30年代,广播在上海普及开来,形成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的传播网络。胡道静曾在书中提及,“1931-1932年上海民营广播电台呈迅猛发展之势,两年中新建电台三十多③座。到1934年底,上海电台达到五十四座,占全国电台总数的一半还多。”这些无线电网络在空中每时每刻的给市民传递生活、艺术、政治、教育、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信息,逐渐使得阅读报纸杂志、收听广播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清朝末年,电影引入上海,带给国人了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1928-1932年,被看作是上海电影的“五年间的膨胀”阶段,电影院在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多,而且质量有所提高,高端电影院接连出现。电影的出现,给整个上海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刘建美在书中曾说道,“白日梦、野心、膨胀的欲望、知识视野和见闻的扩展、异国生活方式之展览——这些徒乱人意、令人不安的邪魔,一旦从影院中释放出来,就会影响这个城市的面貌。赶时髦的有钱人,随波逐流的大众,最直接、最感性的,将电影中的故事和图像视为一个梦幻世界,一个新大陆,不但供他们娱乐,④而且供他们仿效。”在某种意义上,是好莱坞的电影,让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和中国传统逐渐隔断、背离。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经提出著名论断,““媒介即讯息”。他提出的“讯息”,①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84.②上海市年鉴1937年(下)[M].中华书局,1937:12.③胡道静:上海研究资料(续集)[M].上海通社编,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1984.④刘建美.从传统消遣到现代娱乐[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56.14 并不是指媒介的内容,而是指经由媒介“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①模式变化。”发达而且无处不在的大众传播网络,在向社会传递各种光怪陆离的信息之际,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思维模式、认知模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导向。从上海来看,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成为上海人社会化的重要渠道,而且对上海人现代性的培养作用十分巨大。因此,诞生于上海的《人间世》为了满足上海人的现代性需求,也自然而言的带有一定的现代性痕迹。2.3《人间世》之“人和”2.3.1都市语境下的受众群体上海这座现代化都市崛起,其所表现出的现代化程度已与发达国家城市相差无几。现代化对市民的生活习惯和阅读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市民文化市场消费状况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现代化大都市,其文化消费状况也深受全球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1934年上海受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尤其是《白银收购法案》加剧了中国白银外流,白银对西方汇率直线上升,国内物价暴跌;其次,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卷土重来,各国的“关税保护政策”使得中国农副产品外贸价格②下跌50%左右;再加上长江中下游各地自然灾害频繁。这一切都影响到上海的的经济状况,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物价下跌、市场萧条,于此同时,文化出版市场也深受其影响。《现代》杂志曾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文化界的动态也很大程度上受着市场竞卖的支配,实在是无可多言的事实,刊物的发展,是基于广大的读③者的要求,而单行书籍却因无人问津而陷于衰弱。”囊中羞涩的读者不得不放弃长篇累牍的巨著,而将自己文化消费的目标转向为价格低廉的杂志,而小品文也是杂志最适宜的文体。其次,现代都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生活节奏加快。据唐振常先生回忆说:“初到上海,最感觉惊奇的不是伤害的高楼大厦,也不是上海的灯红酒绿,而是上海人走路为什么那么快,在马路上如同小跑一样……当时上海交通并不拥挤,为什么上海人都快步如飞呢?后来渐渐悟出道理,上海是全国极大的金融经济城市,行情起④落,日夕数变,做生意的不跑怎么行呢?”加速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无暇阅读长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1:33-34.②[苏]斯拉德科夫斯基著.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简史,中译本[M].中国财经出版社1956:95.③编者:文坛展望[J],现代,1934,(5)2.④丘处机:摩登上海[M].上海画报出版社,1999:4.15 篇累牍的巨著,相比之下,刊登在报纸杂志上短小轻快的小品文越来越受喜爱。大众的生活方式被重构,阅读方式也亟需洗牌。因此,契合大众喜好的短小轻快的小品文,逐渐在文坛上蓬勃发展。20世纪30年代现代西方的大多数消闲娱乐活动,都逐渐在上海流行了起来。例如,蔡丰明曾描述了上海交谊舞的普及状况——“上海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国际性大都市,在较早的时候就接受了交谊舞这种与中国传统娱乐文化风格差异很大的西①方娱乐形式。”与此同时,现代化的商业公司、五彩缤纷的游乐场、异域风情的屋顶花园、别具一格的咖啡馆、疯狂的跑马场,一系列的西方娱乐生活丰富着上海市民的生活。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劲推动下,上海逐渐形成了一种消闲的文化氛围。为了满足市民消闲娱乐的需求,出版商也开始借助杂志这种载体,改变传统的杂志内容与文体形式,以此来适应这种繁华的都市生活,缓解市民在繁重的工作下的压力。正因为如此,林语堂才将自己创刊的杂志称之为茶余饭后的“点心”。此外,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完备,都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这些为上海市民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历史土壤。一方面,市民生活方式开始向现代转型;另一方面,多种多样的娱乐消闲阅读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现代大众杂志作为大众文化形态的重要表现,开始进入市场并随着读者需求的扩大而迅速繁荣。由林语堂创刊,以提倡小品文为主的《人间世》杂志,就诞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最后,市民对现代化知识的渴求程度增加。开埠后的上海,现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并普及。例如上海市政府成立后,上海的初等教育发展就迅速,1928年至1939②年,市立小学为179所,1936年,上海增至296所。与此同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也被颠覆,二三十年代以后,上海的女学发展十分迅速,女学生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教育的各类公私小学初中、职业学校、女校、大学的发展,培养出了一批适应现代都市需求的人才,同时也意味着潜在的读者群体不断扩大,对知识的渴求程度也急剧加大。“由于受到近代教育的影响,新型市民在知识素养、③智能结构和思想倾向等方面与传统士大夫阶层有着天壤之别。”为适应现代市民的知识需求,杂志这种承载新知、流转速度快的媒介越来越受到追捧。2.3.2文学生产者的现代性文学写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职业的决定性因素,是新兴读者群体不断扩大,此①蔡丰明:上海都市民俗[M].学林出版社,2001(3):288.②熊之月&周武.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373.③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年)[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814-815.16 外文学生产者自身相比从前而言也更具有现代性。19世纪90年代,大众传媒业也逐渐引进西方现代化经营理念,其中稿酬制度的逐步确立,使得大量职业作家出现。此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文化中心从北京南移转移至上海。大量的知识分子、文化精英也移至上海,加入了大众传播行业。新文化运动中,北京有很多文人成为职业作家,其中大量职业作家的生存方式是“吃皇粮”,然而到了上海他们成为了靠“卖字”为生的自由职业者,生存法则成为了他们首要考虑的问题。我们翻看郁达夫的日记可以发现,在1933-1934年间,这位作家为了生计,几乎每天都在应对各种期刊杂志的征文、邀稿和编辑的“催债”。他在1934年的日记中写道“这一次住上海三日,又去承认了好几篇不得不做的小说来,大约自六月底起,至八月中旬止,将无一刻的空闲。计《译文》一篇,《人间世》一篇,全集序文一篇,是必须于十日内交出,此外则《时事新报》与《文学》的两篇中篇,必须于八月底交出,还有《大公报》、《良友》、《新小说》的三家,也①必须于一个月之内,应酬他们各一篇稿子。”可以说,30年代的上海,文学生产不再士大夫阶层的饭后消闲,也不再单单是政客口诛笔伐的工具,它逐渐成为某些职业作家的生计来源。此时的上海,靠写作为生的文学生产者数量在快速增加。此外,这些文人不再是传统的士大夫阶层,他们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而且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现代化的知识体系以及开阔的文化视野。这些知识分子进入传播领域从事文学生产,一方面给文学产品带来了良好的文化效益,另一方面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认知。文学生产者的现代性,既增添了杂志的现代化气息,丰富了杂志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丰富了读者的见识,提高了读者了审美趣味。在新旧更迭之际,旧式文人杂志悄然落幕,现代大众化杂志显出勃勃生机。此时的大众杂志反映出了一种读者与作者的良性互动,而杂志在这个互动环节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包括《论语》、《人间世》、《西风》等“论语派”杂志,就②是这个互动过程的典型代表。“中国教育若要普及,杂志文必须取此闲谈题材”——这不仅体现了刊物对读者的贴近、亲近的态度,也是对现代化市场机制的一种适应;同时,也从侧面地反映了现代都市化对大众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表现出报刊业对提高杂志水准和规训读者素养的自觉努力。①郁达夫.梅雨日记-浓春日记[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1997.②林语堂.关于本刊[J].人间世,1934,14.17 3《人间世》的现代性编辑理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处于近代化进程中的“黄金时代”,现代化进程造成了文化生产模式的改变,新兴的读者群体壮大,他们现代化的审美诉求逐渐成为主流。《人间世》编者为了适应这种现代性的文学生产模式和运行机理,也采取了一系列现代性编辑理念。本章着重从两个方面探讨《人间世》杂志的现代性编辑理念:一是商业化;二是大众化。3.1《人间世》的商业化追求在商业化的客观环境中,刊物之所以能够生存不仅要有独到的文化品位,同时也要仰赖商业化的市场运作方式。本章试图通过对刊物“商业性”编辑策略和出版发行机制两个层面的探析,找出其在“商业化”道路上的与众不同之处。3.1.1“商业性”编辑策略林语堂将《人间世》半月刊定位为一个面向大众媒介,那么刊物在选题策划、编辑排版、出版发行、广告营销等环境都会体现其商业化追求。其中刊物的编辑策略可谓是最重要的环节,它不仅仅决定了刊物的风格,更是引到了整个刊物的发展方向。《人间世》杂志的“商业性”编辑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专刊特色《人间世》半月刊的编辑特色之一,是推出“专刊”。专刊就是在保持原价的基础上,增加文字篇幅,提高出版数量,来专门报道某一个人或某一事件。这一方面能对刊物起到很好宣传作用,也有利于巩固一些有特殊偏好的读者。《人间世》共刊出42期,但就在这42期中,就有两期是专刊,分别为第十五期的“诗专辑”以及第二十五期“西洋杂志文专刊”。在第十五期“诗专辑”中,共有四个栏目,其一是从第十四期开始设立的“西洋杂志文”栏目;其二是“诗专辑”栏目,该栏主要刊登关于五四新诗的散文、议论文等,共计11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废名的《新诗问答》、朱光潜的《建设大众语文学——新诗例》以及徐訏的《谈诗》;其三是“诗”栏目,主要选载了18位诗人的25首新诗,如,臧克家的《秋》和《闲》,朱湘的《戍卒》和《我的诗》以及徐訏的《旱》和《寻雨》;其四是,选载了西方译诗5首,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有雪莱的《闲月》以及《少年维特之烦恼》。蒲风在《五四到现在的中国诗坛鸟瞰》18 一书中谈及20世纪30年代的新诗的“新”处在于,“诗歌是社会的反映,并是社会的推进物,应有时代意义的。在宗旨上,除完成中国新诗歌运动为总题外,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新诗歌的理论,创造大众化诗歌,批判过去的和介绍世界各国的新的①诗歌。一致的目标是诗歌大众化。”由此也可看出,“新式”也不断改变自身,适应着大众的需求。而林语堂将“新诗”搬上舞台,设“诗专辑”专刊,所刊载的议论文、诗人作品,无一例外全部属于这一范畴。《人间世》“诗专辑”,实际上是在对新式诗歌的一种提倡,对大众化诗歌、对大众化文学的一种提倡。第二十五期是“周年纪念西洋杂志文专号”,共刊载十三篇译文,这些译文全部来自西方当下优秀的大众化杂志,如下表:作者出处译者作品名称白克夫人哈撥杂志宋春舫《中国人对于舞弊者所采取的态度》P.AKnowlton美国梦美伦图书公司黄嘉德《政治家教员与学校课本》教育股编辑ManriceMaeter梦谷《白蚁文化及其生活》HelenBoylstonForum广九《美国人眼中之欧洲》黄嘉德《科学的询鞠》AnnBrestonCarterForum省三《穷哉教授》太平洋月刊鸿鹄《自然界的异象》MorningPost贝叶《英国的死区》宋美玲Forum张沛霖《记游匪区》黄嘉音《看我们娘儿们干吧》RobertLynd林疑今《新猫》CarolaDePeyeterkipHarpersBazaer亚伍《西部改造术》劳伦斯陈希然《男人与雄孔雀》夏慈力林幽书评《欧洲是否成功》这期专刊,体现了林语堂对西洋杂志文的推崇,是改版后刊物性质的重要体现。从这些所选译的文章来看,在内容上有旅居国外的中国人对中国社会的反思《中国人对于舞弊者所采取的态度》;也有评论性文章《《政治家教员与学校课本》;更有关于《欧洲是否成功》这本书优秀的书评,也不乏《自然界的异象》描写自然现象的趣味性文章……这些文章体裁多样,内容包罗万象,写作风格各异,但都深刻而①蒲风.五四到现在的中国诗坛鸟瞰,蒲风选集(下)[M].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812.19 有见地,更不失趣味。《人间世》此次专刊的设置,突出强调了转型后的审美取向,同时也践行了刊物的理念,“我们不管文学不文学,此栏并不要介绍西洋文学,只①是叫人见识见识西洋杂志是怎样有益而且有味与社会人生有关之文字。”这一方面强调了刊物性质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使读者加深了对刊物印象。(二)读者路线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文本的话语符合人们在特定的时间阐释他们②社会体验的方式,这个文本就会流行起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市民群体崛起,他们对多样化阅读的需求增加,与此同时,在重重社会压力下,读者群体也需要消闲轻松的阅读来满足心灵需求。以“幽默闲适”立足的大众化刊物《人间世》恰好贴合了市民读者的需要——对个人生存环境的真诚体恤、对社会现实的挖苦讽刺,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与反思;杂志兼容并包的态度、闲适近情的语言风格,为读者提供了像朋友一般的亲切之感;小品文所表现出的审美艺术与生活情趣提升了读者的审美追求。正如林语堂本人所言,“我创出一种风格,这种风格的秘诀就是把③读者引为知己,向他说真心话,就犹如老朋友畅所欲言毫不避讳一样。”具体来说,首先,林语堂十分重视与读者的往来,一方面积极刊登读者来信;另一方面杂志编辑、作者也会在《人间世》进行公开的回函。在第二十八期,《人间世》开辟通信专栏,刊登读者来信《关于太平天国》,信中表达了对人间世二十六期铢庵湘乡曾氏遗闻一则的不同看法;在三十期刊登了李青崖写给简又文的《关于李星沅死事之讨论》发表了对于刊登在人间世第十五期的《太平天国战役之史诗》的见解;在三十一期的通信栏目里,刊登了简又文对此的公开回函。这种读者与编辑或是作者之间的一来一往,让《人间世》逐步演变成一种沟通媒介,让刊物成为“读者—作者”这个互动环节中的关键因素。这样,不仅让刊物对于读者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也能够让刊物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需求,甚至制造消费需求。此外,《人间世》杂志社从第二十二期开始,开展了“征选现代中国百部佳作”活动,一方面④为了“作读者之指导”,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综观五十年来著作之成绩,”这个活动一经发布,遍引发巨大回响。由于刊物版面有限,很多稿件无法如约刊登。最后,不得不以特辑方式在第三十八、三十九期刊出。这个活动选出的的图书囊括文学、哲学、历史学等八大类别,共计一百本书籍,不仅对于读者阅读有很多的指导意义,①林语堂.关于本刊[J].人间世,1934,14.②[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译林出版社,2001:98.③子通.林语堂评说70年[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7.④封面内页《人间世》[J].1935(22).20 同时也是对各个出版社的一次很好的宣传。其次,林语堂同人十分善于把握读者的喜好,巧妙地对刊物进行包装、宣传和营销。1935年,人间世杂志社将刊登在《人间世》杂志上了优秀作品挑选出来,并汇集成书,进行二次包装与销售。该社出版的人间世系列丛书,其中包含《人间特写》和《人间小品》等书册。杂志社这种二次销售的做法,创造出了新的销量增长点,刺激了读者的新的购买欲望。(三)广告与营销在广告方面,《人间世》第二期就公布了“广告价目表”,对在期刊上刊登的广告明码标价,并采取差别定价的方针,如下图所示:地位底封面之外面底封面之里面正文前后全面一百元八十元六十元半面六十元四十五元四十元四分之一面二十五元刊登在《人间世》的广告,大部分都直接和人间世杂志社相关,或是与林语堂本人相关联。例如,《人间世》杂志第六期,直接在封面上就为刘铁云的白话小说《老残游记》打广告,第六期封面除了刊名“人间世”,在右侧还用黑色字体标注①“老残游记二集将于本刊发表”,由于《人间世》得到了《老残游记》的家藏二集真本的独家发行权,这样的做法既是对自己杂志本身的宣传,也对近代白话小说《老残游记》的推广起到很大作用。在此后的几期,《人间世》开辟版面连载这个小说。此外,《人间世》还在第四期和第六期为《论语》杂志广告。《论语》杂志的主编此时正是林语堂的好友陶亢德,同时他也兼任《人间世》杂志的编辑,那么在《人间世》上刊登《论语》杂志,也无外乎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举措。第十三期介绍了由北新书局发行的两本新书《名人小品集》和《山水小品集》;第十四期该刊为良友公初秋新书《电影故事》、《黄山揽胜集》和《小文章》让出整个版面打广告;十八期是林语堂挚友周作人新作《夜读抄》的广告;第二十五期是是良友文学丛书《参差集》和巴金先生作品《电》的广告;第三十三期依旧是良友文学丛书的广告,丰子恺的《车厢社会》……《人间世》从创刊开始,就寻求走市场化的路线,通过广告与营销提升自身影响力,增加销量。但在广告方面,林语堂没有为了利益刊登大量商业广告,《人间世》所刊登的广告都是以文化出版物为主。广告收①《人间世》第六期,封面.21 入也大都依靠其背后的印刷出版商——良友图书印刷出版社。虽然这与西方主要依赖商业广告收入的杂志极为不同,但是《人间世》却用这种广告方式保证了刊物的质量,守住了刊物的文化气质与文化特性,这无疑也是一种成功的经营策略。(四)注重名人效应一般而言,杂志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提高发行量,就要依靠某些大作家、文化名人来撑场面,这是杂志吸引读者的重要举措。首先,林语堂本身在文化界就有一定的地位,他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吸引了一大批文化界名人为其撰稿,例如老舍、丰子恺、郁达夫、简又文等人。例如,老舍的《小病》、《习惯》、《哭白涤洲》和《小动物们》,丰子恺的《蝌蚪》《疤》、《劳者自歌》、《谈自己的画》和《文言画》,郁达夫的《扬州旧梦寄语堂》、《林平登山记》、《出昱岭关记》、《青岛杂事诗》和八篇自传文等文章都是在《人间世》上首发的。其次,《人间世》还充分利用专栏这一形式,招徕知名作家。《人间世》共出版三十四期,几乎每期“杂俎”栏目都会选载大华烈士的幽默小品文“东南风”;此外还为林语堂本人开辟评论性专栏“一夕话”。这种专栏形式保证了稿件来源,确保了刊物风格的连贯统一,同时也吸引了固定的读者群体。除此之外,《人间世》还坚持在每期刊首页登名人影像或遗像。诸如周作人、黄庐隐、俞曲元、徐志摩、李叔同、刘半农、辜鸿铭、废名等诸多文化界名人的影像,都可以在《人间世》的首页中找到。另外,《人间世》编者还十分注重抓取名人事件,制造热点话题。例如周作人五十大寿之际,《人间世》在第一期就刊登周作人的两首《五十自寿诗》合并抄录的影印本以及林语堂的附和诗,在第二期刊登蔡元培的《知堂老人五十自寿》诗的影印本,这些似乎将周作人塑造成为了该刊的金字招牌;《人间世》特约撰稿人黄庐隐女士去世后,《人间世》在第五期发表其遗影与追忆;在诗人朱湘周年忌的时候,更是发表专文追念;最为突出的是重要撰稿人刘半农去世后,《人间世》在第八期在补白处刊登去世消息,在第九期刊登刘半农先生遗影、遗墨影印版,第十期蔡元培、李长之、照子深等多人发表追念文章。《人间世》通过塑造名人效应的方式,抓住了热点事件,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同时也吸引了读者的眼球。3.1.2《人间世》出版与发行机制(一)印刷与发行机构《人间世》杂志于1934年4月5日在上海创刊,共历经21个月,出版42期,22 至1935年12月20日宣布停刊,印刷与发行者全部为良友图书印刷公司。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由广东人伍联德集资创构,从1925年7月15日开张到1946年6月歇业,共经历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现代诸多的民营中小型出版社中,历史比较悠久,影响也比较大。(二)出版周期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迎来了一个创办杂志的高潮,各具特色的杂志大放异彩,这些杂志按照发行时间可以分为周刊、半月刊、月刊、季刊等。林语本人也对“杂志”的发型周期有自己的独到的想法:政治性刊物由于其“时政性”限制,出版周期不宜过长,以周为单位出版是最适合的;相比较而言,内容庞杂的学术性、资料性读物,则适合以年为出版周期。他还明确表示,“一般性的通俗文史杂志最适宜的是半月刊,国外名之为fortnightly,每年出26期。他对当时一般读者的阅读心理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周刊、半月刊、月刊、季刊,文字各自不同。周刊太重眼前,季刊太重万世。周刊文字,多半过旬不堪入目,季刊文字经年可诵。月刊则亦庄亦闲,然总不如半月刊之犀利自然,轻爽如意。月刊譬如一师一旅,随军行役粮草马匹甚多,出发不便。半月刊稍近游击队,朝暮行止,出入轻捷许多,余意半月刊以每期四十余页为当,月刊每期八九十页亦已尽可过瘾。今人所办月刊,又犯繁重艰涩之弊,亦是染上带大眼镜穿厚棉鞋阔步高谈毛病。半月刊文约四万,正好①一夕顽闲阅看两小时。”也正因此为,林语堂创办的三分杂志《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都是半月刊。林语堂将《人间世》定位为半月刊,是基于对现代市民的阅读心理的把握,首先相比较长篇累牍的巨著来说,四万字左右一期的杂志更加短小轻松,且具有“阅后卷被而卧,明日起来,仍旧办公抄账,做校长出通告,自觉精神百倍,犹如赴酒楼小酌者,昨晚新笋炒扁豆滋味犹在齿颊间”的闲适感,这也迎合了现代市民对大众期刊在娱乐方面的诉求。此外,《人间世》定期发行,从未拖期的方式,也取得了很好的读者口碑。(三)发行价格与发行方式《人间世》创刊之际,在第一期定价为每期一角五分钱。第二期,就采用“预订”与“零售”两种发行方式。零售价格保持不变,一角五分钱每期,预订价格则针对不同地区进行差异化定价方针,如下图所示:①林语堂.说小品文半月刊[J].人间世,1934(4).23 时间期数国内国外香港及澳门半年十二期一元八角三元两元两角全年二十四期三元两角五元四角四元但是对于地缘比较近的日本,采用国内预订的价格;此外,还实行包邮手段,无论何地,只要预订均不用另付邮费。《人间世》的定价从创刊之际到第四十二期终刊,从来没有调整过,一直保持创刊时所制定的价格。一般而言,在遇到“特刊”、“专刊”或者“增刊”时,由于版面内容扩充、篇幅增加而导致印刷成本上升时,杂志会上调价格,然而《人间世》却从来没有加价。例如第一十九期,《人间世》增加栏目“新年附录”版面从以往的45页增至74页,但是价格依旧保持不变。这种廉价的的销售方式十分契合当时文化市场的消费水平,可以被最普通的工薪阶层所接受。3.2《人间世》的大众化倾向上海从开埠以来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凭借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优势,逐渐确立了在全国的中心地位。经济环境优越、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文化气氛浓厚……这些都为上海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上海,以一种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兼容并包”的气度,让《人间世》诞生伊始就脱离了封闭性、区域性的狭小格局,受到现代都市文化的沐浴。也正因为此,在现代都市语境下,《人间世》也有一定的大众化倾向。本节拟从以下三个维度讨论《人间世》的大众化倾向:3.2.1姿态:“完全公开的地盘”把《人间世》和同时期的其他杂志比较而言,可以看出该刊刻意淡化了阶级意识、派别意识,他力图吸纳多元化的作家群体,使之呈现出风格不一、流派纷呈的样态。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十分具有包容性,以一种现代化的“开放”、“自由”的姿态来创办刊物。首先,在作者群体方面,《人间世》表现出了强大的包容性。《人间世》在发刊号上就公布了刊物的《投稿约法》,共三则,其中一条是“本刊地盘公开”。此外,该刊还在创刊号上了公布了周作人、刘半农、朱光潜、郁达夫等四十九位不同阵营的特约撰稿人,虽然有些作者之后并没有在《人间世》上发表文章,但林氏刊物还是显示出了应有的包容性。在《人间世》创刊号上发表文章的有蔡元培、周作人、24 刘半农、朱光潜、郁达夫、黄庐隐、阿英、陈子展、徐訏、刘大杰等二十二位知名作家。向《人间世》的投稿的群体身份就更为复杂了。除了刊物主编的林语堂、编辑徐訏和陶亢德外,还包括以下:文化主张与文化性格与《人间世》相近的文化名人,周作人、刘半农、郁达夫、冯文炳、徐志摩、徐懋庸、陈子展、老舍、老向、俞平伯、海戈、何容、赵景深、曹聚仁、陈子展、钱玄同、臧克家;左翼作家,包括阿英、谢冰莹、阿英、唐弢等人;社会学家潘光旦;哲学家全增嘏;史学家简又文(大华烈士);戏剧史家、曲学家江寄萍;漫画家丰子恺;翻译家孟斯根;另外还有来自大学教授和学生的投稿。可以说,《人间世》汇集了当时文坛大量精英,从中可以窥见当时文坛的整个面貌。《人间世》的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不仅体现了体现自己独立开放的姿态,更是为自己找到了一条独特的生存之路。这种方式保证了刊物充足且多元化的稿件,来自各个派别的作家群体的政治色彩淡化,突出表现其文化特性,使得刊物成为一个活跃性、多元化的发声平台,同时也吸引了不同喜好的、不同审美、不同阶层的读者群体。其次,《人间世》在文章体裁的选择上,也十分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无论是①“宇宙之大”还是“苍蝇之微”,各种社会现象都包含在《人间世》的视野范围内。刊物所登文章有散文游记、翻译、评论、新闻、人物传记、读书笔记、长篇连载等,这些文章在题材上也不拘一格,各具特色。在上文曾论述到,《人间世》的栏目设置多达十余种。“今人志”、“人物”栏目,主要刊登一些文化界名人的人物传记、人物生平,或者刊登相关人物的逸闻趣事,也有对已故名人的追忆。例如,苏雪林的《林琴南先生》、徐志摩的《一个孩子》、张承珍《傅青主先生》以及废名先生《知堂先生》一文,对已故作家周作人先生的追思。在第三十八期的“人物”一栏,该刊刊登了阿苏的《阿訇》一文,对回族穆斯林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的人员进行了介绍,生动有趣。“读书笔记”“读书”、“书评”栏目主要刊登读书、书评等内容,有褒扬更有批判。如赵景深对《中国戏剧研究》一书的批评、何其若对郭沫若所著《屈原》一书的看法、以及胡适对《叶天廖年谱》历史价值的认可。虽然说《人间世》书评栏目内容较为固定,但该刊也表示“本刊书评栏目及读者随笔并不②限定古今中西,”可见,林语堂等人还是希望《人间世》的各个栏目都尽可能包罗万象。从二十八期开设的“山水”一栏,主要刊登风景名胜、山水风景、风土人情①林语堂.发刊词[J].人间世,1934:1②林语堂.启示[J].人间世,1934:9.25 相关的游记,郁达夫的《扬州旧梦寄语堂》、都额雅纳的《夜过兴安岭》、铢庵的《湖南杂忆》、果轩的《塞外点滴》、陈淑桦的《龙马山游记》、赵铁肩《登泰山》、裴儿的《马达山游踪》等文章不仅描绘了优美的自然风貌,而且将各地不同面貌的风土人情展现给了读者。此外,《人间世》“随感录”、“随笔”“思想”“文章”“特写”“杂组”的内容更加多元开放。例如“特写”,“直接由社会生活搜寻素材结撰而成,或纪事,或纪人,①或写述人生社会之某一方面。”由于“特写”主要刊载对社会上的某些现象的见闻,或人,或事,或社会某一方面都可能成为其素材,因此这个栏目本身就十分丰富。在这个栏目中,有展现社会风貌的《斗行》(老向)、《佃农》(臧克家)、《书店》(老向)、《北大区里的小饭铺》(徐訏)等文章;也有揭露社会黑暗面的《铁路员工舞弊之一斑》(谭鲁)、《南京的黑市》(刘士穆)、《四川的乡长》(有如)和《南满医科大学》(莊西村);更有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现状的刻画,如《卖画》(阿苏)、《垂亡待毙中的邵阳人民》(余牧秋)……可以说,“特写”栏目就如社会的放大镜,社会的角角落落、形形色色都会在这个放大镜下真实清晰的展现。再比如,“随感录”一栏主要刊载作者对某些事物或社会现象的看法、思想或者观点。在这个栏目里,不管是议论批评还是写人记事,作者都可以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老向的《吾民其为毛人乎》、李长之《愚妄者的脸谱》、陶亢德的《教育前途之展望》姚颖的《政治上的推与托》凤子的《偶记所感》和陈子展的《呜呼才子》对现实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进行了批判;林语堂的《说小品半月刊》、海戈的《论山水画》以及玄畅的《关于艺术》发表了作者对艺术创作发表了看法;俞平伯《秋荔亭记》、郁达夫《出昱岭关记》和叶秋原《杭居琐事》描写了优美的自然风貌……另外还有祯杉的《狱中记》记录了狱中见闻,陈子展的《观潮》叙述了钱塘江大潮的观潮历史,林语堂的《论谈话》讲述了谈话的艺术……总之,《人间世》杂志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内容,不仅有思想性、知识性内容,也有闲情逸致的消闲读物。从作家内容和作品内容来看,《人间世》从创刊之初就开始践行“完全公开的地盘”这样一种理念,一方面,《人间世》以这样一种开放的姿态吸引了大量作家的注意力,大量不同阵营的的作家为其投稿,在保证稿件充足的情况下,也满足了稿件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也尽可能多得满足了不同市民群体的阅读需求,这种多元化的小品文读物,无疑更能迎合市场需要。①林语堂.特写[J].人间世,1934:14.26 3.2.2渠道:诉诸“西洋杂志文”《人间世》大众化理念所诉诸的渠道是提倡“西洋杂志文”,刊登大量西方杂志上的译介文章。首先,究竟什么是西洋杂志文呢?“西洋杂志文”这个概念在学界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只是林语堂对刊登在西方现代化大众刊物上的文章的一种统称,同时,这也是他对于自己所办杂志采用文体的一种理想定位。在《中国新闻舆论史》中,他这样定义杂志的功能:“为受过教育的公众服务,监视最重要的潮流和国内外的①形势,介绍或提倡新的文艺运动,不断地指导当前的思想和矫正它的错误。”通过对林语堂相关言论以及所办期刊的考察,吕若涵认为,林语堂所提倡的“西洋杂志文”可以概括为,“发表在那种面向大众、形态通俗,内容以生活、思想和文艺为②主,体式多样的综合性散文杂志上的文字。”林语堂从小就接受西式教育,也比同龄人更早的接触到西式刊物,因此,他对现代西方刊物以及舆论传播机制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林语堂本人对中国杂志有三个愤怒之处:“一、愤吾国文人与书本太接近,与人生太疏远,几乎书本之外,不知有所谓学问。”“二、愤文人之架子十足,学者之气味冲天。”“三、愤文字成为读③书阶级之专技。”从该论述可以得知,林语堂对中国杂志存在普遍的不满,而不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杂志的“非大众型”。中国杂志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谈“革命”、“谈动向”、谈“趋势”,充满了“书巾气”和“学院气”。因此,为了改变这种风气,林语堂十分强调主杂志要“通俗”要“近人情”,“贴切人生”。于是,林语堂便开始从西洋杂志文中寻找资源。刊登在《人间世》第十四期的《关于本刊》一文,提出要达到“开卷有益,掩卷有味”的理想,“非要走上西洋杂志文”之路不可,这是因为,“西洋杂志文”具④有以下三个优点,“意见比中国自由、文字比中国通俗、作者比中国普遍。”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西洋杂志有着林语堂一直追求的“自由的批评”气息,同时,它是“近情”的文字,这种“近情”的文字有着“反映社会、批评社会、推进人生、⑤改良人生的,读了必然增加知识,增加生趣”的功能。也正因为此,在第二十二期《我们的希望》一文中,林语堂再次表明了关于“西洋杂志文”的态度:“本刊以小品文为号召,已经屡次声明,专重在闲散自在的笔调,取舍多半即以此笔调为①侯东阳.林语堂的新闻舆论观——评林语堂的《中国新闻舆论史》[J].新闻与传播研究.②吕若涵.“西洋杂志文”再解读[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③林语堂.中国杂志的缺点——《西风》发刊词[J].宇宙风,1935(23).④林语堂.关于本刊[J].人间世,1934(14).⑤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27 标准。凡投稿诸君,务请注意此点,至于内容,除不谈政治外,并无限制。所欢迎①文章之取材及写法,请以西洋杂志文为参考。”从中不难看出,“西洋杂志文”包含着林氏刊物对自由批评文体的一种想象,更是一种贴近人生的“近情”的文字,这种杂志文体也能够满足现代市民群体的文化诉求。于是,为了实现其大众化理想,《人世间》十分注重从西方杂志中译介“西洋杂志文”,这些文章被当作是一种示范作用,大量登载。该刊从创刊号开始就从西方杂志上选摘文章进行翻译并刊登,有《俄国的写真》、《神奇事》两篇翻译作品。从第二期开始,该刊设置“译丛”栏目,平均每期刊登两篇优秀翻译作品。将翻译作品作为栏目设立,足可以看出《人间世》对翻译作品的重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从第十五期开始,《人间世》取消了“译从”栏目,并且设立里一个全新的栏目——“西洋杂志文”——用来刊登翻译而来的西洋杂志文,平均每期两到三篇。此外,《人间世》还在第二十五期设置成“西洋杂志文”专刊,共刊登翻译作品十三篇。在这些文章中,《中国人对于舞弊所采取的态度》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徇私舞弊的现象;《白蚁文化及其生活》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美国白蚁的生活和“文化”,点睛之笔鼓励人类向其学习;《穷哉教授》作者现身说法式分析了教育工作者工资水平过低的问题;贝叶翻译的《英国的死区》一文,深刻地描绘了经济危机下英国的萧条,文中使用大量比喻、讽刺、拟人的手法,让文章十分具有深度与广度………这十三篇优秀的“西洋杂志文”放到今天来看都极具指导意义。这些文章在选题上折射出了西方刊物所具自由批评气息,无论是对现实社会文化的写真,还是对社会阴暗面的特写,都站在批判的立场上深刻剖析。此外,这些文章在语言上表现出了通俗化和贴近性,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把读者视为朋友、知己,用浅显易懂文字寻求着与读者的共鸣。这种既“贴近人生”又具有“自由批评”气息的“杂志文”,才是真正有益又不失有趣的优秀“杂志文”。此外,林语堂曾为《人间世》第十七期,黄嘉德翻译的《结婚第一年》写过一②《跋》:①林语堂.我们的希望[J].人间世,1935(22)②林语堂.结婚第一年·跋[J].人间世,1934(17).28 读此“跋”使我深有感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西洋杂志文而言,林语①堂对中国杂志文的“士大夫,书本气,方巾气”嗤之以鼻,他向往西洋杂志文那种近情而又自由的文字。也是基于此,林语堂才大力提倡所谓的“闲适笔调”“小品文笔调”的文章。为了使《人间世》能过真正的成为大众化刊物,才不遗余力地走上“西洋杂志文”的道路,“只是叫人见识见识西洋杂志是怎样有益而且有味与②社会人生有关之文字。”3.2.3追求:“开卷有益掩卷有味”(一)开卷有益“开卷有益”,指是《人间世》杂志的文章内容要积极健康,要注重对大众知识与道德水平的规训与提升,要避免宣传庸俗、腐朽、落后的文化内容。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谈政治、谈革命、谈阶级,才是真正有益的,是有利于提高国民素养的。然而,三十年代是一个市民阶层兴起的年代,教育的普及,使得市民对新知的渴求增强,娱乐活动的丰富,使得读者更加期望获得身心愉悦,满足这种市民此类需求的杂志,不可否认地来讲,也是一种有益。蒋慎吾曾论述过30年代杂志受到追捧的原因,是因为读者不但可以了解到“最近发生的事情”,又“便③于利用最新的资料”。无疑,求知也是大众消闲的一种方式,那么提供新知就成了《人间世》的追求,因此它十分注重对大众的规训与提升。①林语堂.结婚第一年·跋.[J],人间世,1934(17).②林语堂.关于本刊.[J],人间世,1934(14).③蒋慎吾.上海研究资料[M].上海通社编,1984:397-405.29 读《人间世》,可以了解太平天国的真实面貌(简又文《太平天国天京观察记》第五期)并且读到太平天国遗诗(简又文《太平天国文学之鳞爪》第二期);知道钱塘江观潮的历史(陈子展《观潮》第十三期)抑或是国人的吸烟的渊源(陈子展:《中国人吸烟考》、烧酒的历史(廖皓龄《烧酒考》第三十六期);更能知道写词的境界(任萍《境界论及其称为的来源》第十七期)或是作漫画的内核(丰子恺《文言画》第一期),更有小品文的作法(林疑今译《小品文作法》第二期);同时也能使读者了解国外大学不同风采的生活(王孔嘉《牛津各大学的生活》,第四十期),而且能够对遥远的西方世界有所知晓(贝叶译《英国的死区》第二十五期)。对于杂志读者群体而言,现实社会中的事件也具有同等价值(徐訏《新生活运动与摩登破坏团》、皓龄:《石黛考》);同样,政治变迁(风子:《关于游览区》)、名人事迹(罗念生:《朱湘周年记》、废名:《知堂先生》)、婚姻问题(林语堂:《罗素离婚》)、社会一角(黄嘉德:《监狱之夜》)、教育问题(《教育前途之展望》陶亢德第五期)对读者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此外,《人间世》还刊登了诸多文史论文,如胡适的《叶天廖年谱》、潘光旦的《小青考补录》、刘半农的《王芷章强调考原序》……总而言之,杂志的内容可以包罗万象,但是在大众化刊物这一旗帜下,就必须为读者提供丰富多元知识性信息,满足读者的求知欲,这样的刊物,才是真正的“开卷有益”。(二)掩卷有味所谓“掩卷有味”是指刊物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倘若一个刊物知识性内容丰富具有深度,但行文晦涩难懂,味同嚼蜡,也无法抓住读者的眼球。因此,林语堂的强调“开卷有益”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掩卷有味”。林氏刊物对“掩卷有味”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力图创造一种“通俗有趣”的文体,同时“艺术的生活”。“通俗有趣”的文体,也是一种平等、贴近的读者观。在这个方面,《人间世》从英国老牌报纸《闲话报》和《旁观者报》借鉴了许多经验。“闲话先生们”或者“旁观者先生们”给林氏刊物提供了一个模仿对象:“学识渊博,阅历丰富,各行①各业无不通晓,但从不插手实际任何事务,对于党派斗争更不介入”;旁观者俱乐部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为素材,发表了诸多亲切自然、反映英国上层社会人物思想的文章。《人间世》更是翻译并刊登了许多发表在这两份刊物上的文章,如《人间世》第十一期发表了林疑今翻译的《旁观报文钞》,就是从《旁观者》报纸中摘选了两篇佳作。林语堂认为,五四以来创办的杂志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①[美]刘易斯·科赛.理念人[M].北京编译出版.2001.30 真正能够让读者提起兴趣读下去的却十分少见。长久以来,杂志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向大众,内容高深不通俗,行文严肃不近情。自然,这种面貌的杂志在一开始就拉开了与现代读者的距离,这是林氏刊物在一开始就尽力避免的。一直以来,林氏刊物都强调杂志要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贴近人生,也就是所谓的“近情”。林语堂希望能够把普通人的日常琐事、喜怒哀乐通过文字艺术的表现出来,他强调“艺术地生活”和“生活的艺术”,生活中细微的一切都有其内在的可爱与乐趣,这点在《人间世》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读《人间世》,我们能够体会到蝌蚪在田间成长的自由与快乐(《蝌蚪》丰子恺);能够体味到儿时一道疤痕带给我的意义(《疤》丰子恺);也能联想到山屋优美迷人的景致(《山屋》吴伯箫);更能体味到养鸽子的酸甜苦辣(《小动物·鸽》老舍)……我们还能欣赏到徐訏、朱湘和臧克家的优美诗句……林语堂通过《人间世》杂志将“小品文”、“西洋杂志文”和现代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紧密相连。《人间世》的编辑们对现代杂志文的优势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这种文体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多元、丰富的阅读需求,同时也赋予了杂志更深层的社会意义。31 4现代都市语境下《人间世》杂志的局限性《人间世》杂志为迎合现代都市市民群体的阅读需求,达到其“开卷有益,掩卷有味”的办报理想,采用了诸多现代化编辑策略,体现出刊物在自我质疑、自我批评中的不断完善。然而,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人间世》杂志也不例外。由于外部和内部双重原因,《人间世》杂志并有完全践行自己的办报理想,在编辑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4.1“最流行的报纸编辑最差”林语堂对于当时的期刊发行、排版、编辑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有些观点放到当下来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他曾经说过:“《大公报》无疑是中国编辑最好和最革命的中文报纸,而《新闻报》和《申报》象征着又大又老的保守派报纸,同时也是我们所有的编辑最坏的报纸之一。《新闻报》和《申报》它们都宣称十五万发行量,而调查显示它们现在发行量都不超过十万,不同是《新闻报》根本就不编辑,而《申报》编辑很差,然而两者都是今天中国两个大报和拥有最大①的发行量。”那么,为什么林语堂认为《申报》的编辑很差呢?他解释原因有两则。第一是因为《申报》的版面次序安排十分混乱,内容也杂乱无章,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第二个原因是《申报》出版商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承接广告,大量的广告充斥了整个版面,使得报纸不像报纸,倒像是广告宣传册。因此,林语堂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要害,“最流行的报纸是编辑最坏的,新闻是次要的,仅仅是填补广告②剩下的缝隙,它靠广告作为运行的基础;而编辑较好的报纸影响公众比较少。”林语堂对《申报》的编辑的批评,也反映出自己的编辑理念:刊物版面安排要得当,内容清晰,注重刊物的质量,避免唯利是图。然而,林语堂却未完全践行自己的编辑理念,《人间世》在编辑上出现了诸多的失误。首先,封面设置与栏目设置杂乱无章,不具有统一的连贯性。如上文所述,《人间世》从创刊到终刊,封面共更改过十六次,其中还有随意的不规则图案设计,更有因时间紧张而采用的纯色封面设计。在风格上有古典色彩的水墨画,也有具有现代感的西式设计。此外,封面上“刊名”“期数”“出版商”等信息也没有统一的格式,字体样式和排版位置时常改变。在栏目设置上,《人间世》有时将《人间世》①林语堂.报界之现状,中国新闻舆论史,刘小磊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34,135.②林语堂.报界之现状,中国新闻舆论史,刘小磊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34,135.32 共计设立十八个栏目,栏目前后经历多次调整,更有“本期稿挤,小品文选取消”这种随意性。这种没有统一风格的封面设计、不断变化的栏目设置,虽然体现出了编辑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努力,但无疑也是对读者的阅读忠诚度的一种挑战。此外,《人间世》的内容排版也很随意,时而采用单排,时而采用双排。补白的内容有时用方框框起,有时用虚线、波浪线等与正文隔开,补白的内容也没有统一,有短小的小品文、书信、歌谣、诗经,也有更正、启示等内容。其次,《人间世》的普遍存在大量的更正、正误、启示等内容,一般而言都是对上期的内容进行修正,这些更正不但没有固定的格式与名称,而且几乎每期都会有“更正”,在第九期还出现了两处“更正内容”。这种“更正”体现出编者的谨慎细致,但也可以成为对其质疑的理由。总而言之,为了践行其编辑理念与理想,《人间世》编者一直在更新、完善着刊物,但不可否认刊物在编辑上依旧相对粗糙,林语堂本人也没有走出“最流行的报纸编辑最差”这种怪圈。这种粗糙的编辑,不仅是对读者阅读的一种挑战,也并未真正迎合读者的审美倾向。无论是由于出版时间紧张、编辑的笔误,还是由于不断优化改进刊物的原因,这都体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4.2文人之文对“现代化刊物”的消解林语堂在创办《论语》杂志的时候,曾经说过,“鉴于世道日微,人心日危,①发了悲天悯人之念,办了刊物,以贡献社会国家。”在其“我的话”专栏里,发表了诸多具有政治批评色彩的文章。在随后创办的《人间世》中,强调“自我”、“近情”和“闲适”,展现出刊物向市民趣味的靠拢。同时,他开始从“西洋杂志文”中寻找素材,政治批评性文章也逐渐减少,这一转变践行了他“涉及党派政治者不登”的投稿规约。但是,林语堂的这种转变,也很快引起了左翼阵营的注意。《人间世》创办后不到10天,署名“野容”的廖沫沙就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文章,抨击《人②间世》“只见苍蝇,不见宇宙。”4月16日,《人间世》在《申报·自由谈》的同③一个栏目中,以《论白眼看苍蝇之辈》回应道“鄙夷宇宙,好谈苍蝇”,由此,拉来了1934年“小品文论争”的序幕。接着,左翼作家以《太白》杂志为中心,在《文学》、《新语林》杂志上展开了对林氏刊物的批评,将这场论争推向了高潮。左①编者.缘起[J].论语,1932(1).②野容.人间何世?[J].申报·自由谈,1934-4-5.③林语堂.论白眼看苍蝇之辈[J].申报·自由谈,1934-4-16.33 翼作家从民族大义出发,提倡小品文创作要与国家、社会、政治紧密相连,使之成为批驳黑暗统治、反映民间疾苦的工具。而林语堂却刻意规避政治锋芒,不断探索适应都市趣味的小品文格调。林语堂之所以致力于提倡闲适、近情的小品文,也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一定关系。在1934年,国民党政府对文化界的镇压愈演愈烈,据不完全统计,1934年2①月,查封禁止进步书籍共计149种,进步刊物76种。杨晋豪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左倾作品不能发刊,民族文艺很好发表;同时有钱购买书报的读者层,也剩下收入丰富这一阶级。他们把文艺当成酒后消遣,他们吐着香雾沉醉在微笑里,于是乎以《论语》为代表的幽默文学,与以《人间世》胃袋包的闲适小品,得以广大畅销。②这不是偶然,这是这个现实社会中必然产生的变态现象。在这种环境下,林氏刊物为了规避政治锋芒,在夹缝中求生存,林语堂选择了“中间立场”。刊登在《人间世》的第六期,徐懋庸所作的《完人》一文,有“在革命者们所反抗的势力之下,③决不容言论或行动”等语,却在发表时被林语堂删掉。随后,徐懋庸将全文全文在《新语林》第2期重新刊出,并附文字说明,对林语堂不乏讽刺之意。林氏刊物这种为了避开政治锋芒而作出的选择,无疑会被左翼作家诟病,同时也是对自己“意见自由”无奈的背离。这种“中间立场”,虽然不代表着林氏刊物的追求的是附庸风雅,闲情逸致的文人乐趣,但却是“文人”对“西洋杂志文”的消解。其次,《人间世》“西洋杂志文”的追求,并未完全实现。从杂志全局来看,《人间世》依旧是典型的“文学”杂志,或者说是“小品文”杂志,刊物的“大众化”、“批评性”等特征并没有完全的展开。一方面,林语堂以“完全公开的地盘”的姿态来创立《人间世》。在创刊首期公布的作家多达49人,其设立栏目多达18种。在上文中也论述过,《人间世》的作者相对多元,内容也相对丰富。然而,这种多元和丰富只是相对的,“丰富”最终成了以林语堂为核心的文人圈内的“丰富”。从杂志本身的运作来看,林语堂自身所占的文化资源相对于集中在文学界,当周作人、郁达夫、丰子恺、刘半农等文化界名人聚集杂志上,杂志风格便不可避免的趋于文学性,刊物的个性也逐渐因此固定。即便是改版,《人间世》也并未完全走上“西洋杂志文”的道路,彻头彻尾的改变,很有可能使得杂志失去这些重量级作家,同时失去因名人效益所带来的收益。①万进平.林语堂评传[M].重庆出版社,1996:181.②杨晋豪.二十三年度中国文艺年鉴[M].北新书局,1935:7.③徐懋庸.完人[J].新语林,1934-7-20(2).34 另一方面,从内容上看,第二期“编辑室语”中,《人间世》便提到:“我们觉①得清俊议论文太少,”同时,编辑强调来稿需要注意“小品文虽闲适,却时常含有②对时代与人生的批评。”《人间世》杂志社希望来稿不仅有闲适亲切的文笔,而且具有自由的批评性。但是该刊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在这两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人间世》虽然从第十四期改版后,开始大量刊登国外优秀的译介文章,也不乏优秀的议论文,以及深刻的“特写”文章,但这些文章的篇幅过少;静态的读书栏目偏多,诸如文坛典故、趣味珍闻、考证补录等,占了大量篇幅。此外,由于《人间世》所引发的“小品文之争”,使得《人间世》刊登了大量关于“小品文”作法、功能的文章,更加深了其“文学性”。徐訏曾这样评论《人间世》,“说到《人间世》之个性,开始的时候,实在不是以玩命小品之类为正宗……记得当时所谈是西洋杂志文格调,以征求特写来稿为主:实在说来,当时的动机不但不是晚明的小③品,而是仅想以小品文的笔调作各种杂货的买卖而已”。总之,《人间世》作者群体的丰富,以及文体样式的丰富都是在有限范围的“文人圈”内部的丰富,这种“文人趣味”的增长,固然增加了刊物的“闲适”与“趣味”,但也削弱了其作为“现代化刊物”的“批评性”。《人间世》在本质上希冀走上通俗化、大众化的道路,但林语堂无法摆脱“文人之文”。《人间世》杂志的名称来自庄子所著的同名篇目《人间世》;在创刊号上刊登周作人的《五秩自寿诗》以及刘半农、林语堂等人的附和诗;前十期开设“小品文选”栏目,刊登大明清优秀小品文;封面有数期采用传统的水墨画;从十四期开始,《人间世》设立“西洋杂志文”专栏,选译了大量优秀通俗大众化的西方文章,并开设“特写”专栏,希望来稿以生活为题材,深刻而又见解。然而诚如林语堂评价刊登在《人间世》第十九期的《书店》一文所言:“本刊自征求特写文章以来,理想的文章至本期才获得,《书店》就是合理想的一篇,希望赐稿都能像这样④的。”《书店》这篇文章无疑是通俗大众化的文章,然后类似这样的文章实在是少而又少。徐訏曾经说过,“收到的稿件越来越近小品之类的刊物,于是弄的许多人⑤都以为人间世是笔记小品之类的刊物,以致只能使一二偏爱之者觉得有味了。”总之,从本质上来讲,《人间世》是林语堂“西洋杂志文”实践中的有益尝试,也是该实践中的关键一环,但最终“文人之文”消解了现代化刊物所具有的属性。①林语堂.编辑室语[J].人间世.1934(2).②林语堂.编辑室语[J].人间世.1934(2).③徐訏.公开的覆信[J].天地人,创刊号,1936-03-1.④林语堂.书店·跋.[J],人间世,1934(19).⑤徐訏.公开的覆信[J].天地人,创刊号,1936-03-1.35 林氏兄弟其后创办的《宇宙风》新闻意识、大众性与批判性相比较而言也不算突出,在1946年创办的《西风》(林语堂担任顾问)杂志,才算得上真正的大众化读物。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人间世》体现了林语堂办刊理想与办刊实践的冲突,他为创办大众化刊物不断求索的过程。36 结语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主张借日报立言,他以政论为武器,靠着言政议政的方式,开启了报刊的政论时代。报刊和政治的关系,开始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专门发表“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人间世》在一创刊就遭受四面攻击,从历史来看,这实在是不应该有的一场误会。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方针的重新确立,文学渐渐开始独立起来,他不再是政治的附庸,也不再是政党口诛笔伐的工具。把《人间世》半月刊放在现代都市语境中来考察其刊物特色,就会发现,现代都市化的上海赋予了《人间世》杂志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人间世编辑社也为了“开卷有益,掩卷有味”的办报理想,不断改进着刊物的编辑方针与内容,让《人间世》最大程度地适应现代都市市民的阅读习惯、审美爱好。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人间世》这种商业化、大众化的现代都市化倾向,不仅提升了刊物的文化底蕴和社会价值,同时也反映出了大众媒介在骤变的现代都市化进程中,不断自我批判、自我调整、自我革新的发展流变。但是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人间世》的批评性、大众性均为完全展开,这也是其在追求理想进程中的矛盾之处。但是,其历史意义也不能因此湮灭。《人间世》杂志是将“西洋杂志文”作为一种文体介绍到中国的重要刊物,也是上海现代都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见证。此外,林语堂的编辑思想以及《人间世》的许多编辑实践,对当下的出版业也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本文在现代都市语境中考察《人间世》的编辑特色并对其进行评析,只不过是一次学术上的探讨。希望通过此文,给日后的学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能够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研究《人间世》杂志。37 参考文献[1]《论语》,1932年9月16日创刊,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发行。[2]《人间世》1934年4月5日创刊,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发行。[3]《天地人》,1936年3月1日创刊,独立出版发行。[4]《天地人》,1936年3月日创刊,独立出版发行。[5]《宇宙风》,1935年9月16日创刊,上海宇宙风出版。[6]30年代林语堂新闻传播思想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7]蔡江珍.“小品文”的现代性隐喻.南京师范大学学院学报[J].2006,12(4).[8]曹聚仁,文坛五十年[M].东方出版中心,1997.[9]陈琳琳.论三十年代林语堂及论语派的文学创作[D].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现当代文学,1999.[10]陈平原.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J].文艺研究,1980[11]初清华.关于期刊《人间世》的几点思考[J].新文学史料,2003(2).[12]丁晓原.“五四”散文的现代性阐释[J].中州学刊,2005,3(2).[13]董毛毛.《论语》杂志(前期)现代性探究[D].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10.[14]郭晓鸿.《论语》杂志的文化身份[J].文学评论,2002(2).[15]郭晓鸿.《论语》杂志的文化身份[J].文学评论,2002(2).[16]蒋益.林语堂与“论语派”的幽默小品文[J].长沙大学学报,2002,16(1).[17]旷新年.现代文学与现代性[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18]林太乙.林语堂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林语堂.林语堂文集[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20]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21]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刘小磊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2]林语堂名著全集[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3]刘永丽.被书写的现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4]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5]吕若涵.“论语派”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38 [26]吕若涵.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热”的文化学透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42(2).[27]吕若涵.林语堂“西洋杂志文”的再解读[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马永利现代都市语境的中国“杂志文”[D].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5.[29]上海道社.上海研究资料[M].上海:中华书局,1936.[30]上海市年鉴,1937年(下)[M].中华书局,1937.[31]沈立行.林语堂与三十年代的《论语》半月刊[J].纵横,1999(7).[32]施建伟.林语堂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1999.[33]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4]唐振常.上海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35]田炎.《论语》杂志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6.[36]魏淑娜.《人间世》期刊的副文本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3).[37]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38]熊月之.上海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9]杨剑龙.论语派小品文创作论[J].学术月刊,2001(9).[40]俞王毛.林氏刊物与海派文学[J].美与时代,2005(12).[41]郁达夫文集[M].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1984.[42]张开敏.上海人口迁移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43]庄钟庆编选.论语派作品选[M].人民文学出版,1995.39 致谢岁月蹉跎,白驹过隙,三年的时间,每一帧画面犹如鸿篇巨著在这一刻倒映着,历历在目,百看不厌。在我的论文完成之际,我们也终将走到了读研旅途征程的终点。首先,感谢我的导师,程丽红教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关怀。他在承担繁重的行政事务和学术研究之余,还能给我精心的指导。导师前沿的视野,精髓的学术造诣,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深刻地影响着我的学习与生活。其次,感谢我的父母给予我生命,让我有机会感受这个世界的灿烂;他们辛劳付出,供我吃穿用度,让我能够踏进大学的校门,并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最后,感谢我的小伙伴们,我们相识相知相交,是你们的关怀与陪伴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是你们对我的帮助与包容让我学得自在,获益匪浅。但如今我们就要各奔东西,前路漫漫,愿彼此岁月安好,梦想如初。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感谢这一段永不磨灭的生命旅程。马洁二○一八年五月4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发表论文1.社交媒体对2016年美国大选的影响,《文存月刊》,2017年第3期,第一作者。2.荀子传播思想浅析,《北方文学》,2016年第35期,第一作者。4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