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的研究

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的研究

ID:34724798

大小:1.34 MB

页数:36页

时间:2019-03-10

上传者:U-22107
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的研究_第1页
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的研究_第2页
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的研究_第3页
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的研究_第4页
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论文提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女性劳参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维持着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体制的改革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就业总量与就业结构的矛盾突显出来,女性的劳动力供给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本文以几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反映女性劳动力供给的指标⋯劳参率进行了总体与局部、纵向与横向的分析与研究,并从中得出以下结论: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一些低技术、低学历,高年龄的劳动者在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的过程中,已经开始退出劳动力市场,但是,与国际发达国家女性劳参率相比,我国女性的劳参率水平依然较高,而且,女性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也与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相距甚远,这说明我国女性的高劳参率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符的。而这一切的不符合都可以归结为我国女性素质结构较低上。因此,为了实现女性劳动力供给从量变向质变的一个飞跃,我们不应该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女性劳参率的提高上,应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女性人力资本提升,女性家务劳动及生育价值的社会认同上,最终从实质上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关键词:劳参率技术进步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 AbstractWiththeeconomicdevelopmentofChina,femalelaborparticipationratehasbeenmaintainedatahi.gherlevelinalongperiodoftime.But,afterthe1980's,b0Ⅱlthereformoftheeconomicsystemandtheadjustmentoftheindustrialstructurehasmadetheantinomybetweenthetotalemploymentamountandtheemploymentstructurebroughtintorelief,sothatthefemalelaborforcesupplyhasalsobeenconfrontedwithgreatchallenges.Thisdissertationbasedonthepopulationc宅nsusdataresearchesandanalyzesthelaborparticipationratewhichisanimportantindexthatreflectsfemalelaborforcesupply.Itdrawsaconclusionthatthoughsomelaborforcewithlowertechniques,lowereducationalbackgroundandelderinageshavegraduallywithdrewthelabormarketundertheveryrigorousemploymentcircumstance,thefemalelaborparticipationrateofChinaisatahigherleverthantheonesofdevelopedcountries.;femaleemployeedistributeintheThirdIndustryisnotcompliedwiththeindustrialstructurefluctuationofthecountry;thereasoncanbecontributedtotheunadjustmentbetweenthehighfemalelaborparticipationrateandtheeconomydevelopmentlevelofourcountrycurrent.Furthermore,alltheseunadjustmentcanfindreasonsatthelowercharacterstructureoffemalelaborforceofourcountry.Therefore,forenhancingthefemalelaborforcesuppliesinordertomeettheeconomicdevelopmentneed,wearenotsupposedtopaymuchattentiontoincreasethefemalelaborparticipationratebuttoconcentratesomethingmoreonpromotingthefemaleHumanCapital,therecognitionsoffemalelaborhouseholdandgrowingthesocietystatusoffemalelabors.KeyWords:laborparticipationrate,technologyprogress,laborsupply,HumanCapital,industrialstructurein 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哮l旗撇·峙铷例嘲够和懒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作者签名:晕至堕垫日期:丝年土月立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随导师签名过§勾期:堡』年j月五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堰中国适龄士·瞄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一、导论(一)研究的背景女性劳参率是反映女性劳动力供给意愿的指标,劳动力供给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这些因素又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部存在的矛盾中不断变动,因此我们所研究的劳参率,与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主要矛盾也是不可分割的。我国劳动力市场现存的主要矛盾有两种:一种是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即供大于求的矛盾;一种是劳动力供给素质与需求结构上的矛盾。具体表现如下:1、就业总量矛盾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后,人口生育率持续下跌,人口的增长的速度也相应变小,但是由于之前两次的生育高峰所带来的人口增长后果并没有完全消除,因此我国人口在近几十年间仍处于低速增长阶段。由表卜l可见。从1982年一2000年间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但是劳动力资源利用率的增长幅度却低于劳动力资源的增长幅度,这表明失业人口数量在明显上升。见表卜2。表1一l全国劳动力资源总量单位:%年份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比重劳动力资源利用率198255.879.9198760.780.5199061.581.4200076.574.1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表1—2城镇人口的失业率(1982--2000)单位:%198219871990199520001.82.O2.52.93.1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表卜2的数据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年未登记失业率,如果按照2000年3.1%的失业率计算,每年约有550---600万人口为登记失业人口。根据西方经济发展经验,如果依照市场规律,通过市场实现劳动资源配置就必然会存在一定水平的失业率。市场经济国家实现充分就业的失业标准一般在3%—4%左右,因此我们目前的失业水平应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正常反映。但是,若从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效率的视角观察,我国就业的总量矛盾依然十分尖锐。首先,我国乡村存在着庞大的过剩的农业劳动力急需向非农产业转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支《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5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是无法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见表1.3);其次,国有企业1998年—2001年下岗分流了2550万人,其中500万人还没有实现再就业。虽然如此,城镇企业富裕人员仍然存在,总量超过1200万人。上述情况清楚地表明劳动力市场的总量矛盾。表1—3中国就业的产业结构(1982-2000)单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8268.318.713.O198859.522.617.9199060.021.418.6199552.223.O24.8200050.022.527.5资料来源:2004年《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就业结构矛盾我国深刻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在要求,使我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其中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最为明显的(见表I-3)。近二十年期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但是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衡量,就业的产业调整速度表现迟缓。其次,就业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按表i-4所示,从1982—2000年间,在国有企业就业的劳动者占的比重下降了0.08%,而在集体企业就业的劳动者比重下降0.04%,这说明作为吸纳就业人员主渠道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吸纳劳动力功能已经逐渐弱化,并成为下岗裁员最多的单位。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剧了总量矛盾,并使总量矛盾的解决复杂化。由此可见,在如此复杂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下,分折女性劳动力供给,并对其合理性做出正确的判定,对提高女性就业的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表l一4按经济类型分的社会劳动者所占的比重单位:%年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1982O.19O.0619870.180.071990O.16O.061995O.170.0520000.110.02资料来源:2001年《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 首都经济算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二)研究的目的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及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的推进,我国劳动力市场经历了由计划经济的统包统配向市场机制作用下自主择业的方式转变。在调整过程中,我国就业总量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这些矛盾使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根据一般的经济理论,只要价格和工资具有充分的弹性,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就可以通过相互地竞争与适应,达到最终地动态均衡。但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仅仅通过市场来解决就业矛盾是很困难的,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来说就更困难。因此本文从女性劳动力供给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女性就业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所变动的特点及成因,从中找出女性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本文不仅可以为提高女性的经济地位服务,也可以作为促进女性社会地位全面发展的基石。(三)本文所用概念和数据的说明1、基本定义:劳动适龄人口:指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世界各国由于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对法定劳动年龄有各自不同的规定,大多数国家把15岁作为法定的劳动年龄下限。而对于劳动参与上限却不能加以明确的规定。因为能否参与社会劳动与个人身体状况及劳动意愿是分不开。通常,在研究劳参率时,我们把社会养老保障所规定的退休年龄作为劳动年龄上限加以界定。参照国际惯例及国内相应法规对女性退休年龄的规定,本文把15—54岁女性人口定义为劳动适龄人口,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女性劳参率的变化。劳参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可依据若干标志进行分类,如总人口,不同年龄组人口,不同性别人口等。以总人口计算的劳动力参与率称总人口劳参率;以某年龄组计算的劳参率称为年龄别劳参率;以某一性别计算的劳参率称为某性别劳参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年龄别(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指劳参率随年龄的增长呈周期性交动的曲线。在平面直角坐标中,横轴代表年龄或年龄组,纵轴代表劳参率,将各年龄组人口的劳参率连接起来所得到的曲线就是劳参率的生命周期线。理论上,劳参率的生命周期应该指同批人组在不同年龄的劳参率,但是这种数据很难获得,因此,我们通常用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各年龄群体的劳参率代替。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弹性是指白变量变化一个百分比引起的因变量变化的百分比。它反应的是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反应程度。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简称就业弹性)就是指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经济增长(减少)一个 首都经峁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适龄女性劳动h,A.o劳参率状况研究*百分点所引起的就业变化(不一定同方向)的比率。通常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本文中,所计算的就业弹性主要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的。人口抚养系数: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对劳动年龄人数之比,以百分数表示,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一般以15—64岁作为劳动年龄,14岁及以下和65岁及以上作为非劳动年龄或被抚养年龄。抚养比的计算公式为抚养比=(14岁及以下人数+65岁及以上人数)/15—64岁人数×100%如果分子仅由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人数充当,则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13负担多少老年人口,称为老年抚养比。如果其分子由14岁及以下少年儿童的人数充当,则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少年儿童,称为少年儿童抚养比。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这种资本就其实体形态来说,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存量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2、资料来源及说明(1)范围本文在计算女性劳参率时所用的资料主要取自于历年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人口统计年鉴》。其中所选的1982年、1990年及2000年的资料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人口普查数据,而1987年和1995年的资料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1%抽样调查的结果,这两次调查都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而得。(2)行政区域划分本文中部分章节对市、镇、县(乡)三个行政区域内的女性劳动率进行了比较,因此,在这里笔者将所选年份数据中对市、镇、县(乡)的划分简述如下:1982年和1987年的人口普查对市、镇、县规定是: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的市区和郊区,不包含所辖县的人口;镇,指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建制的地方;县是指所管辖的全部乡村,不含所辖镇人口。自1984年以后中国降低了设镇的标准,同时实行撤乡建镇、镇管村的体制,1986年以后又降低了没市的标准,大量出现整县设市、整县并市,市镇数量飞速增加,市镇辖区范围迅速扩大,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沿续1982年的把市镇辖区内的全部人口作为城镇人口是不合理的,因此,1990年人口普查对城镇人口采用了两种统计口径,第一种统计口径与1982年相一致;第二种口径是以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为市人口;以不设区的市所辖镇4 首都蛭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因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和县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为镇人口;除上述两种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设定为县人口。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是以第二口径为标准所得的。1995年抽样统计标准与1990年的第二口径基本一致。在199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的通知,对市、镇、县的划分做了进一步规划,并把以前统计上的行政区划分改成市、镇、乡。其中乡所指的范围基本与以前的县一致,因此,本文在2000年所采用的数据在区域上虽然是以乡划分的,但仍与其它年份具有可比性。(3)所用数据的可比性按统计原则规定在计算劳参率时所用的经济活动人口即包括就业人口,也包括失业人口,但在1982年、1987年两年统计资料上所公布的数据并没有公布女性失业人口的具体数据,因此本文在计算这两处的女性劳参率时所借用的女性经济活动人口是以就业人口代替的,即以女性就业率作为该年女性劳参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如果想参与社会劳动基本上均有实现的可能,因此笔者认为用就业率替代劳参率是可行的。1990年的失业人口是由市镇待业人口计算而来。而1995年的失业人口是由不在业人口中的从未工作正在寻找工作和失去工作并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数构成,以及企业停产等待安置人员的数量。纵观许多分析女性劳参率的文章,在计算1995年女性劳参率时均没有把企业停产等待安置人员计算在内,然而,本文鉴于历史情况:从9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出现了大量的下岗人员。但是由于退出机制不健全,她们并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而是以内退、待岗、息岗及提前退休的形式保留与企业名义上的关系,成为名符其实的企业冗余人员。2000年社会保障部提出花五年的时间分步实现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转变以后,这批人员才被真正地纳入了失业人员的范畴。因此,本文在计算失业人口时,也涵盖了企业停产等待安置的人员。(四)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规范研究的方法,即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及学者在女性劳动力供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总结,建立了影响女性劳参率的因素框架图,并将其作为后续研究的一个理论基础。在这个理论基础的指导下,把历年女性劳参率变动数值和同时期所发生的经济事件有机地联系起来,从中归结出该时期女性劳参率变动的原因。之后,为了保证这些结论的完整性及验证这些结论的正确性,本文还引入了对市、镇、县局部女性劳参率的对比分析以及近期一些关于女性就业现状调查所提供的数据。在确定了女性劳参率变动的特点与原因之后,本文通过与国外发达国家及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相同时期该指标的比较,阐述了我国女性劳参率变动过程中反映出来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项士学位论文《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五)论文框架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是对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与方法,以及采集数据的可用性做了全面的说明:第二部分,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综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影响女性劳参率因素方面所提出的见解,并做了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还构建了影响女性劳参率的因素框架:第三部分是在所建立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用横向和纵向比较的方法对中国近二十年间女性劳参率变动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之后,进行了总体地归因:第四部分根据第三部分的分析结果把女性劳参率变动所反映出的问题,用与国外数值对比的方法罗列出来,接着在第五部分给出正确引导女性劳动供给的建议,希望女性劳参率能实现从量变向质量的突破。在论文的第六部分加入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创新,最后是参考文献及后记。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住论文《中圆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二、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一)国内外文献对影响女性劳参率因素的观点劳动力是最宝贵的生产性资源,它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就业规模和就业水平,而女性劳动力资源作为总劳动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供给程度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人们对影响女性劳动力供给的因素非常关注。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对象,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从女性劳动力自身的特征考虑,女性劳参率的高低受家庭和女性自身生理条件的影响更多一些,在这一点上国内外学者同样有着共鸣,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分别对这些因素加以全面的分析,并得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结论,具体概括如下:1、家庭一个简单的经济系统是由家庭和企业共同构成的。其中家庭是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要素的供给者,而企业则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作为劳动力供给主体的家庭,其内部存在一定的分工协作,因此家庭成员,尤其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成员是否选择就业与整个家庭内部众多因素是分不开的。(1)家庭收入水平及来源劳动经济学领域里,多数经济学家及研究学者在收入与劳动力供给关系上存在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对劳动力供给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收入效应,即更高的收入使人们具有更强的购买力消费闲暇,从而减少劳动供给;一是替代效应,即更高的工资水平提高了闲暇的机会成本,诱使人们增加劳动供给。当然,这种影响并没有性别之分。但是哪一种作用更大对于男性和女性劳动力来说却是不一样的。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明塞尔就此作了如下的归纳1: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丈夫从事的是全日制的市场活动,他们的剩余时间属于闲暇类型的。而对于妻子来说,家庭生产是其从事的主要的非市场工作。这种活动对于市场工作的替代性要比对于闲暇的替代性大得多。因此工资率的替代效应对于妻子比对于她们的丈夫要高。另外,妇女由于生育行为可能会问断工作,当工作问断后重返劳动力市场时,所获得的工资一定比退出劳动力市场时的工资要低,并且工作问断时间越长,工资下降得越多,当市场工资降低到反映非市场活动的保留工资以下时,持久性的工作间断将会导致不再返回劳动力市场。也就是说持久性的工作间断将会导致工作参与率的降低。在此理论的基础之上,王小波在《影响我国女性就业参与的因素分析》2—1雅各布·明塞尔(美)《劳动供给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20012摘自‘女性与就业》04年3期[J]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社会学所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擘位论文《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奉率状况研究》文中,从家庭收入来源的角度研究了女性就业的条件与可能性。当家庭收入较高时,妻子与丈夫的收入差距不大,则妻子是否退出劳动力市场主要看其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机会成本(它取决于职业发展的潜在可能和雇佣他人从事家庭工作的开支1。如果妻子的收入远远低于丈夫的收入,则妻子有可能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当家庭收入处于中低水平且夫妻收入差距不大,这就意味着丈夫与妻子的收入都是维持家庭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任何一个人退出就业或失去工作者都会大大降低家庭的生活水平,因此妻子一定会选择工作。当家庭收入较低,而妻子收入又高于丈夫,即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妻子,则妻子必须工作;如果妻子收入低于丈夫,那么意味着妻子的收入微乎其微,所以妻子有可能干脆退出,但也有可能为了维持家计,妻子忍受微薄的收入而不退出就业。根据王小波的分析,我想就中国目前的经济条件,由于家庭收入提高而使女性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比重还是很小的。(2)家庭分工家庭就好像一个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是必然的,谁能赚得的工资更高,谁就应该更多的就业,而另一位则应更多地从事家务劳动。家庭分工的存在,使女性就业有了更多地曲折。加里·S·贝克尔在家庭分工中持有的观点是1,男性和女性生理上固有的差异导致女性主要在提高家庭生产效率,特别是生育和照料子女的人力资本上投资,而男性则更多地在有利于提高其市场活动的生产率的人力资本上进行投资。也就是说,女性更适合从事家务劳动,而男性更适合从事社会劳动。日本经济学家岛田晴雄在他的《劳动经济学》专著中用效用最优的理论解释了家务劳动对女性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女性的家庭角色决定了她们每天从事家庭劳动必须消耗一定的时间,如果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劳动时间不变,则家庭主妇所能接受的市场上的最低劳动供给价格比没有家务劳动时间时所要求的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要高。因此在工资率不具有主观随意性的条件下,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女性社会劳动参与率有着反面的作用。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之上,明塞尔和刘军还就如何缩短家务劳动时间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明塞尔在他的《劳动力供给》中做了这样的阐述:家庭劳动时数的需求是由家庭中对家庭物品和家庭劳务的需求所派生出来的一种对生产性劳务的需求。这种需求有许多种实现的方式。如完全自给自足的方式,完全利用外部服务的方式,以及两种方式的结合。一般来说,越接近完全自给自足的方式,所需要的家务劳动越多,而支出的货币越少;相反,越接近完全利用外部服务的方式,所需要的1加里.S.贝克尔的‘人力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5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适龄女·睦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兄研究》家庭劳动越少,但货币支出越多。1刘军在他编著的《从风筝到飞鸟》一书中也分析了影响女性家务劳动时间的因素,并提出家务劳动时间有缩短的趋势。具体分析如下:一方面,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许多家庭劳动从家庭中分离出来,由社会的专门部门来完成。另一方面,现代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设施使家务劳动趋于智能化和简便化,提高了家务劳动的效率,大大节约家务劳动时间。遵循这两种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虽然家务劳动时问的存在制约了女性参与社会劳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制约作用将越来越弱化。(3)家庭规模与生育状况家庭成员数量的多寡以及繁衍后代的家庭功能给女性的劳动力供给带来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雅各布·明塞尔在他的《劳动供给研究》一书中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结论。现代社会核心家庭越来越多,而生育子女数越来越少。这种家庭规模的下降常常被视为促使妇女的活动转移到劳动市场中的一种独立的解释因素。也就是说,家庭规模的缩小,特别是孩子的数量的减少,使女性有更多地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市场上去从事有收获的工作。家庭规模的缩小可以使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释放出来,但是女性的生育行为却是女性就业无法克服的羁绊。王小波在生育与女性就业的关系上作了如下的阐释:生育行为即有它的个人价值,也有它的社会价值,但是由于我国人口过剩,人们往往忽视了生育的社会价值,当然更不关注女性生育劳动的价值。因此,在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生育行为的成本承担者逐渐由企业转向了女性自身。这种成本的付出使女性在求职、晋升及培训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2这个观点得到了学术界大多数人的认同。2、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在他的专著《人力资本》一书中,用成本与收益比较法度量出女性与男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是相近的。他通过利用上大学后女性与男性收入的比较得出,男性上大学后所得到的纯收入比女性要多,但是女性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成本较低,就是说低技能、低学历的女性比男性获得的就业机会更少,因此其间接成本就小,这二者结合的结果就是女性的教育收益率与男性的收益水平是接近的。这种论证同时也证明了人力资本投资多的女性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即其劳参率也是高的。贝克尔所研究的阶段是人力资本投资完成以后,投资行为对女性就业与收入的影响。岛田晴雄3利用边际效用理论对教育和培i)JJ实施过程中劳参率的变动做了深入地分析,即而得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教育、培1杨河清的《劳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王小波《影响我国女性就业参与的因素分析》摘自《女性与就业》04年3期[J]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社会学所3王守志的《劳动经济学》[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出版,1997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田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训等人力资本投资有较高的预期回报,则人力资本对劳动力供给有负面的影响。3、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影响就业的一个中性指标,它对女性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也是双向的,即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在刘庆唐和王守志合著的《劳动就业原理》一书中,他们是这样解释技术进步对女性就业的促进作用: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许多劳动不需要劳动者直接用体力,用双手操作,而是凭智力,凭控制设备实行程序控制操作生产。同时,科学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要求劳动者从事劳动的时间缩短,这两种转变对女性就业都是非常有利的。既然技术进步可以促进女性就业,必然也会使女性的劳参率提高。另外,岛田晴雄在他提出的技术进步的双重就业效应中指出,由于劳动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必然会取代一部分劳动力,而且这种技术性失业往往主要针对非熟练工人和半熟练工人以及年龄较高的人员。1虽然,这种排挤作用没有性别的差异,但是对女性来说,女性的劳动参与意愿由此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4、劳动时问长度制度劳动时间长度是影响劳动参与变动的重要变量。岛田晴雄对此是这样论述的,当制度劳动时间缩短,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追求效用最大化,劳参率将提高。反之,当其他条件不变,制度劳动时间延长,实际工资率下降,效用水平降低,则劳参率也将下降。因为制度劳动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闲暇时间的长短,而对于女性来说,闲暇时间的大部分被家务劳动占用,如果制度时间缩短可以增加女性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那么女性就会更加从容地参加社会劳动。因此制度劳动时间的变动对女性劳参率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耳前在我国兴起的弹性工作制,半日工作,短工劳动等灵活工作制度都使女性劳参率有很大的增加。2(二)女性劳参率影响因素的框架图通过前文的理论综述我们对影响女性劳参率的因素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之上,我想补充的一点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对中国女性就业的影响,因为就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直接关系到女性能否适应市场规律,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下实现体面就业或者消除后顾之忧顺利退出劳动力市场。在归结了这些相关因素之后,我们更加关注的是这些因素对女性劳参率的作用机制。根据劳参率的定义可知,女性劳参率是根据女性的就业人口数,失业人]数及女性总人口数计算得来的。因此,这些因素一般都是通过就业和失业这两1王守志的《劳动经济学》[id]北京经济学院}ij版社出版,19972王守志的‘劳动经济学》[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出版,199710 首都拄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氍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个中间变量来影响女性劳动供给。根据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把各因素对女性劳参率的作用机制,用下列的框图简单加以的描述。图2一l女性劳参率的影响因素框架图从图2.1中可见,所有的因素都直接针对就业与失业,并没有在这两者之间加以区分。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情景之下,针对不同的人这些因素的变动给女性参与社会劳动带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即可能是增加就业,也可能促进失业。另外,由于七十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国策,人口生育率在近三十年问直线下降,致使总和生育率在近十年之内也一直保持在1.9的水平,按照人口统计分析原理可知,我国的人口总量已经进入了缓慢增长阶段,变动幅度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再加上总人口数量的增长在工业化生产时代对促进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意义,代之而来的是对劳动者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科学素质的要求。因此,本文在分析女性劳参率变动规律时,把总人口当作一个固定的恒量,不加以探讨。1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三、中国女性劳参率的描述与分析(一)中国女性劳参率变化所依托的背景女性是依托于社会、企业及家庭而存在的独立的个体,引发其经济行为的动机往往与其所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在研究女性劳动力供给意愿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女性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动情况。从社会层面看,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历经了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向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市场经济过渡,这种体制的改革,即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带动了就业结构的提升,1大量的女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但第一产业聚集的女性劳动力的数量仍不容忽视。从制度层面看,户籍制度的变迁也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1978年以后,我国的户籍制度从严格控制期转入到半开放期。这种调整给女性劳动者带来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另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也逐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正在为女性就业打开一扇方便之门。从企业层面看,整个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的。在改革开放以前,企业并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而是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生产部门而存在,企业在生产和劳动的配置上没有直接的决策权。1978年以后,放权让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旌的推行,使企业逐渐获得经营自主权。在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上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决策。之前,劳动者根据国家统包统配的原则进入企业以后,便与企业形成了终生劳动关系。改制以后,企业用工制度转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方式,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了相互选择的关系,而且二者的关系是以定期的合同形成确立下来的,双方可依法随时解除这种合作关系。也就是说,对于劳动者而言,劳动力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更加灵活,但是对于女性劳动力而言,由于一些群体特征,如生育期的休假等等,这种改革带给女性的可能是更多的阻碍作用。伴随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乡镇企业也迅速成长起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乡镇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张。虽然乡镇企业的增涨势头维持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总体而言,乡镇企业作为一种新生的经济形式给众多的劳动力人口,尤其是农村女性劳动力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家庭层面来看,一方面,家庭规模渐渐缩小,女性家庭劳动负担减轻,劳动力供给意愿加强。传统的大家庭观念开始淡化,祖孙几代共同生活的情况也为数不多。以三口之家为基本形式的核心家庭在城镇已经成为众多家庭居户的主要模式。乡村近几年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也开始向4人接近。展望未来,家庭的总体发展趋势将是以二代户共居的家庭为主流。另一方面,家庭分工、家庭教育投资1摘自‘劳动统计年鉴》2000国家统计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氍中国适龄士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的性别差异相对来说,也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女性就业能力在持续教育的基础上得以增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女性的劳参率就是在这一系列社会、企业大环境及家庭小环境的作用下,交替变化着。(二)全国女性劳参率的变动特征及成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劳参率在国家就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了显著的提高,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所占据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女性的就业意愿受各种社会转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影响有了较大的波动。1、纵向女性劳参率的变动描述根据历年国家人口统计年鉴,可以计算出女性在1982、1987、1990、1995和2000年各年的劳参率(见表3-1)。女性劳参率的比重从1982年的81.73%下降为1987年的80.08%,下降了1.65%。之后的三年期间女性劳参率稳步上升,于1990年达到顶峰,涨幅为4.92%。接踵而来的又是近十年的大幅度下降阶段,在2000年女性劳参率水平与1987年的劳参率水平大体相近。表3—1全国女性劳参率(1982--2000)单位:%年份19821987199019952000劳参率81.7380.088584.7380.11劳86动84参82与80嘉787619821987199019952000年图3-1关键年份全国女性劳参率变化曲线图资料来源:历年《人口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造成女性劳参率如此变动的因素很复杂,如果不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很难准确论证出哪些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大。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历年各年龄组女性劳参率的变动情况,加以深入地分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项士学位论文《中田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2、历年女性劳参率变动轨迹的变动情况19821987199019952000矩图3—2从1982年到2000年关键年代女性劳参率图3—2中描述了从1982年一--2000年各年龄组女性劳参率变动轨迹变动情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三次全国性人口普查和两次1%的抽样调查中,各年龄组女性劳参率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1)15.19岁年龄组经济活动人口的劳参率整体上处于大幅度下降的状态,从1982年到2000年下降了28.12%;(2)50.54岁年龄组经济活动人口的劳参率的变化趋势与15—19岁年龄组的劳参率正好相反。在近二十年间,以16.25%的增长趋势突显出来;(3)20-40岁各年龄组内女性经济活动人口的劳参率均在90%附近小幅度地波动,这说明这个年龄段内的人口正处于劳动的黄金阶段,劳参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小;(4)40一“岁与45—49岁年龄组人口变化模式相似,在1995年以前处于直线上升阶段,而1995年以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3、全国女性劳参率变动原因分析根据图3-1和图3.2所示的劳参率的变动轨迹可以发现,在1982—1987年间及1990一1995年问女性的劳参率都有向下变动的趋势,而且从各年龄组女性劳参率的变动趋势来看,这种下降的趋势由15—19岁年龄组女性劳参率下降引起的可能性较大。该年龄组女性劳参率的下降意味着什么呢?(1)15—19岁年龄组女性劳参率下降原因分析按照国际惯例世界各国通常把就业年龄规定在15周岁,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15—19岁年龄组人口刚好处于就业或继续接受教育的选择阶段。因此有一种推测是非常合理的,即如果该年龄段女性劳参率有所下降,则说明接受进一步14∞肿仲∞轴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Ⅸ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教育的人口在增加。表3-2就是有力的说服工具。从初等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各类院校女生在校比例在近20年问均增长了10%以上。这明确说明了有更多的青少年女性没有选择就业而是选择了继续接受教育。表3--2各级学校女生占学生比例单位:%学校类型19801990198519952000高等学校23.430.O33.735.441-O普通中学39.640.241.944.846.2职业中学32.641.645.348.747.2中等专业学校31_538.645.450.356.6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然而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来说,他们选择接受进一步正规教育不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更感兴趣,或者更能接受新思想等原因,而是确定了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后可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得至Ⅱ更多的收益。这种收益水平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表3.3所示的1990年和2000年各行业分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比较表可知。表3—3按行业分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比较单位;元农、林、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贸金融、保社会服科学研究和综年份建筑业牧、渔业和邮电通讯业易和餐饮业险业务业合技术1990377835713667328455653463342520008519103911617310250215381454420299增长倍数1.251.913.412.122.873.24.93资料来源: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由表可见,从1990年一2000年间由从事复杂劳动人员构成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部门的工资增长幅度要远远高于其它部门。这类部门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有显著的增加,以前脑体倒挂现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正是这种转变极大地激励了家庭和个人对教育和培训的投资热情。尤其是在青少年儿童阶段,家长有了更多的动力来延长自己孩子的学习年限,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擘位论文《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巩研究》收益回报率提高,引起人们对教育投资的重视固然是解释女性低年龄组人口劳参率的降低的最佳原由,但是从宏观角度来分析,青少年入学比例的提高与我国教育政策的正确引导也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基础教育法律条文的出台,为女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了保障。(见表3-4)表3_4我国有关保障基础教育性别平等的法律条文一览表法律名称出台时间具体条款内容l、《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12/4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四十六条第一款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2、《义务教育法》第五条1986/04/12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父母或者其他的监护人应当接受未成年人3、《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九199I/09/04接受教育的权利⋯··不得让在校接受义务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保障妇女的文化与教育权利:或者其他监护4、《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1992/04/03人必须保障适龄女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章第14、15、16、17条育的义务资料来源:宋月萍谭琳《论我国基础教育的性别公平》另一方面,教育投资渠道的拓宽也使女性获得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国家从财政支出中拨出的教育经费已从1991年的6178286万元增长到2000年25626056万元,增长幅度达到4倍之多,再加上由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及社会和集体筹集的经费,教育经费总投资增长可达6倍有余。这种大力度的投入过程中,用于女性的教育资本积累速度还明显快于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发布的有关社会性别和全民教育的报告中,分析了1990-2000年我国的发展趋势,认为中国在2000年的初级教育层次上已经达到了性别平衡,即在初级教育阶段没有男女差异。这进一步证明我国在改善女性教育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图3-1和图3.2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比较显著的现象,在1995年以前,不管总体女性劳参率是下降,还是上升,40岁以上年龄组女性的劳参率都有明显的提升。这种提升发生在体制转轨,就业压力较大的时期确是一个违反常规的现象。它因此构成了女性劳参率变动的另一个显著特色。(2)40岁以上年龄组女性劳参率的异常变动分析建国伊始,中央实行计划经济模式,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采用了“统包统配”的原则,由于当时经济形式单一,因此大量的从业女性聚集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之中。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企业成为了真正的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经济实体,在劳动资源分配上具有了用工自主权。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实行了减员增效,大量的下岗人员因此开始涌现。1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根据2000年北京市妇联课题组提供的北京市下岗女工再就业现状及两性比较的调研数据显示,在调查的52家企业中,共有在册职工77177人(其中:男性占55.1%,女性占44.9%),下岗职工18190人(其中:男性占48.7%,女性占51.3%)。从这个调研数据中我们发现:在这些企业中,在册女职工所占比例小于男性,而下岗职工中女性所占的比例却又高于男性。这个状况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女职工将更多地承受企业转制的冲击。但是女性劳参率并没有大幅度的下降,反而却升了,这说明这期间还存在更多有利于女性就业的因素。①人口抚养比的降低促进女性就业哺育后代,照顾老人一直是女性承担的家庭角色之一,这种责任花去了女性一生中大量时间,而且无形地把女性牢牢地束缚在家庭狭小的范围内。20世纪70年代起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增长得到了严格的控制,出生率长期持续下降,尤其是O一14岁儿童少年人口比例大幅度降低,这使我国少儿抚养比指标有明显的下降(见表3.5)。从总抚养比的角度来说,虽然老年人口比例有所上升,但上升的幅度远不能抵消少年儿童人口比例的下降,因此二者之和所构成的老少总抚养也是下降的。这种状况使大量的40岁左右的妇女从照顾老年人和儿童的繁重家务中摆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社会劳动。表3-5中国入口抚养比变化表资料来源: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②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加大了女性从劳动力市场中退出的难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如果劳动者处于不利的就业地位,成为失业人员时,他们可能会依靠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沮丧的失业人员,从而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但是在中国,九十年代以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其覆盖面也很狭窄,即只有单位职工才可能享受养老、医疗等福利待遇。这种不协调的退出机制,制约了女性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进程。一些被排挤的女性虽然在企业内部没有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但是她们仍与企业保持着稳定的劳动关系,成为隐性的失业人员。这使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水平有了一定的失真。另外,该时期又出现了新的就业平台,因此延长了低技能女性的职业生涯。③乡镇企业带给女性的就业契机1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田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八十年代后期崛起的乡镇企业恰恰充当了女性就业的新的平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大批以低技术、小规模、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农业和工业小企业先后出现,它弥补了市场消费品短缺的状况(见图3.3)。这些粗放型的工业化企业带动就业人员的平均增长数量超过了10%,而在这些增加的就业人员中,农村女性占乡镇企业职工总数的43%。这个数字向我们展示了乡镇企业是接纳新增的和转移来的女性的一个新场所。在这一经济背景下,198%1990年问女性劳参率向上波动也是合情合理的。25002000个1500。蒡严。5000图3-3乡镇企业的数量与就业人数乡镇企业数量19821987199019952000年份人数(万乡镇企业就业人数19821987199019952000年份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但是乡镇企业必竟是市场需求的产物,为了迎合市场的发展,在市场产品相对饱和及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乡镇企业终将进入一个由量变扩张向质变提高为主、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新阶段。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从图3—3中我们可以看出,到2000年乡镇企业的数量由1995年的2202个下降为1850个,也就是说,它的数量不但没有增加,而且还大幅度的压缩了。虽然由图3—3所示的在乡镇企业就业的人数变动幅度不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并有下降的趋势。乡镇企业作为容纳低技能女性的有利场所的使命也即将结束。④技术进步对女·】生就业的排挤与转移九十年代后期,技术进步在各类经济企业中都发挥了对劳动力同样的排斥作用。九十年代以前,我国高水平劳动力参与率不仅与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直接关系,即企业人员的配置是按国家计划就业指标来完成的,而不是根据其实际需求来分配的。而且,它还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不开。由于技术相对落后,经济发展主要以技术构成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因此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大。但是随着科技进步,目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已经转为对生产要素生产率180O0螂枷㈣啪啪枷枷 首都经济贸易太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的需求,也就是说经济运行不再以追求产出最大化而是转化为效率第一,因此原有体制中蕴涵的知识老化、技能单一、年龄偏大的劳动者就极易遭到淘汰。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一个总体特征就是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就业弹性,即经济发展与所能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呈持续缓慢下降的趋势(见表3-6)。1982年的就业弹性为0.39,而到了2000年已经下降为0.1,就业弹性的迅速下降,显著地抑制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强化了就业的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就业弹性下降对女性就业群体的影响尤为显著,从表3—7女性就业弹性变化表所示的数据可清楚地看出。女性的就业弹性系数在1990—2000年仅为0.05。表3-6就业弹性的变化表年份1982198719952000就业弹性O.39O.250.110.1资料来源:根据2001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计算而来。表3-7女性就业弹性变化表女性就业人口年均增长%GDP年均增长%就业弹性系数1982-19903.1116.990.181990-20000.9317.04O.05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当然,技术进步并不是对女性的就业只起到了排挤作用,它也推动了一部分女性劳动者向第三产业的转移。由于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得到了提升,第三产业开始壮大,在1995年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达到了1.07的高值。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却降低至零或零以下的水平,这说明第三产业将成为今后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场所。由于第三产业的性质,其所覆盖的职业对女性的生理没有过多的挑剔,并且有些职业如旅游、咨询等职业更适合女性来从事,这给女性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契机。表3-8产业间就业弹性的变化表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82O32O.770.1919870.280330.461995一O.560.181.072000O.25一O.15O.39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数据计算而来(三)市、镇、县女性劳参率变动轨迹的对比分析文章的前部分,笔者通过分析全国女性劳参率的变动特征,笼统地归纳了女性劳动参与波动的原因,但是由于我国地域之间存在着经济的、政治的、文化上1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田适龄女|蛙劳动力人口劳誊率状况研竞》的差异,因此女性劳参率在市、镇、县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果对市、镇、县女性的劳参率进行对比分析,不仅可以进一步论证前文中所提出的女性劳参率变动原因的正确性,同时,还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法找出地区间差异存在的根源。由于1982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没有将市、镇、县人口的经济活动情况分开登记,而是把城市和镇的人口归为一类,作为城镇人口进行登记。因此在进行市、镇、县女性人口劳参率对比时,笔者只采用了1987年、1990年、1995年和2000年的数据。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从1987年到2000年各年龄组市女性劳参率的变动情况。1、市女性劳参率变动轨迹的纵向比较劳动参与蛊%19871990199520004图3~4市女性劳参率变动轨迹根据图3-4所示,市女性劳参率有三大显著特征:(1)所有年龄段女性的劳参率共分为三个等级,其中,15—19岁与50一54岁年龄组的女性劳参率较低,主要集中在30%一50%的区间内;45--49岁年龄组的女性劳参率居中,集中在60%一80%的区间内;其它剩余年龄组的女性劳动人口的劳参率均处于80%以上的高水平;(2)15—19岁与45—49岁年龄段女性的劳参率变化趋势一目了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即1990年以前缓慢上升,之后就开始明显下滑。(3)50.54岁年龄段女性劳参率在1995年以前是缓慢上升的,之后,就开始以上面两个年龄段相似的斜率下降。(4)除上述所提及的年龄组以外,其它年龄段女性的劳参率在1995年以前均呈小幅波动,1995年以后才以上述斜率相近的坡度下降。∞喜:∞仲∞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住论文《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j研究》2、镇女性年龄组劳参率变动轨迹的纵向比较90劳80动参70与室%605040301987199019952000芷图3_5镇女性劳参率变动轨迹镇女性劳参率的等级划分与市女性劳参率的划分基本一致,但各年龄组劳参率的变化范围还是略有不同。(i)15.19岁与50一54岁作为一个阶层,他们劳参率基本浮动于在40%.60%之间,比市女性劳参率高出10%左右;45-49岁之间的女性劳参率平稳地浮动在60%一70%之间,略低于城市女性的劳参率,不过近几年内基本达到持平的状态;其它年龄段女性的劳参率则汇集在80%左右的水平,体现了镇女性高劳动参与的现状;(2)15—19岁年龄组人员的劳参率在近二十年内呈直线下降;(3)45—49岁和50—54岁年龄段内女性劳动人口的劳参率变化趋势相近,即在九十年代以前下降,而后就开始稳步上升;(4)其它年龄段的劳参率均在小范围内波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Ⅸ中四适龄如巨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巩研究》3、县女性劳参率变动轨速的纵向比较1987199019952000年图3—6县女性劳参率变动轨迹说到县女性劳参率的三级模式划分则不如市、镇女性劳参率那样清晰明了,但是部分年龄组的县女性劳参率的变化幅度要更大一些。首先,各年龄组女性劳参率均高于60%以上,这也是我国女性劳参率稳居世界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其次,15-19岁年龄组女性经济活动人口的劳参率变化相当显著,1990年以前略微有些上升,之后就大幅下跌,至2000年已经跌至62.29%的程度;第三,45—49岁与50一54岁年龄组之间三个年龄组人口劳参率更是无间断地加速直线上升,至2000年上升幅度已经在15%--20%之间;第四,其它年龄组虽然增长幅度不是很明显,但其仍表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并且在1990年以后,其劳参率水平均保持在90%的高水平区。4、市镇县女性劳参率变动轨迹差异性分析(1)总体的比较从市、镇、县女性劳参率变动轨迹的比较及描述中,我们十分清楚地看到,农村女性经济活动人口的劳参率显著高于城镇人口的劳参率。这种现象与城乡两地的生活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建国以后,国家的发展重心转移到城镇,城乡收入差距开始逐渐加大。农村的生活水平改善速度远远落后于城镇。而家庭是依靠向社会提供劳动来获得最基本的消费资料,因此在工资或收入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家庭就会采取扩大对社会劳动力供给规模的办法来增加收入。(参见表3-9和表310)根据这两个表的数据可知,从1982—2000年之间城镇居民平均每户就业面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4%,农村居民平均每户就业面提高了10%,这种提高使每个家庭的就业者的负∞%∞踮∞}2加晒∞劳动参与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担人数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因此可以说“低工资、高就业”的局面是导致农村女性劳参率高于城镇女性劳参率的主要原因。表3-9城镇居民家庭就业状况(1982-2000年)项目1982199019952000平均每户就业面(%)57.7356.5757.8953.67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1.731.771.731.86表3_10农村居民家庭就业状况(1982-2000年)项目1982199019952000平均每户就业面(%)52.2160.8364.2965.71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l2.081.64l‘561.52资源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除了整体上的差异以外,市、镇、县女性劳参率在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这两个年龄组的变动趋势上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特征。(2)15-19岁年龄组劳参率市镇县对比分析市、镇、县15-19岁年龄组女性劳参率的变动趋势在总体上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均是不断下降的。从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15一19岁年龄组女性人口劳参率下降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不断向上升级,各个行业的资本技术构成比例增大,对劳动者的技术素质要求也更高,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一个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劳动者是很难适应今后的工作的。因此她们不得不放弃就业而选择继续教育。另外,低年龄组人口正处于生产力积累的阶段,它是决定一个人终生收入达到最大化的关键时期,因此当人们看到只有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才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回报时,人们通常会放弃就业而更多地选择充实自己。当然,做出接受教育的选择时,也要考虑家庭收入水平。扬州大学的教授蒋乃华曾以扬州城区家庭为调查对象,对男女两性在教育消费中是否存在差异进行研究,并发表论文《城市教育消费中的性别差异》。在此文中它通过数据统计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城市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的收入水平对教育开支有着明显的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越高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就越大。笔者认为,农村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九十年代以后,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1990年农村家庭的年人均收入仅为686.3元(以1978年为100的相对数),到2000年达到了2253.4元,增长了3倍有余。而农村人口的恩格尔系数也从1990年的58.8%下降为49.1%。城市的收入水平增长更快。1990年的城市人均收入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固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1510.2元,2000年变为6280元,增长4倍之多。城市人口用于粮食消费的比重也远远低于农村人口。至2000年,城市人口的恩格尔系数要比农村人口的低10%。由此可见,收入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其中教育投资逐渐成为家庭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表3-11中所示的城镇及农村各家庭用于文娱及教育的费用占人均总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可以看出来,近十年内,不论是农村家庭还是城镇家庭用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费都是递增的,并且农村增长的比例比城镇还要高。这预示农村家庭也已经越来越重视教育投资。表3一l1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中教育娱乐所占的比例单位:%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199019952000农村8.3611.9114.53城镇8.788.8412.56资料来源:历年《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但是从图3—4、图3-5及图3—6的比较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至2000年,城市女性劳参率已经降至30%左右的程度,镇女性劳参率降至45%左右,而县女性的劳参率却停留在60%的高水平之上。这种天壤之别应与地区间家庭的经济条件息息相关。因为不管是就业还是接受继续教育都是每个家庭单位独立的经济行为。对于家庭来说,教育投资不仅意味着直接成本的支出,同时也意味着机会成本的支出。另外,由于农村女性不去上学,她们有在家务农的选择余地,而对城市人口来说,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加,那些低学历,低技术、无经验的青少年们很难找到可以接纳她们的工作,因此,比较起来农村女性人口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要比城镇女性接受教育的成本要高。这种机会成本的差异性造成了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必然少于城镇的父母。除了经济原因,在镇和县依然起主导作用的重男轻女观念的掣肘也是这两地女性劳参率较高的一个原因。镇和县家庭通常认为女性在出嫁以后便成为婆家的劳动力,因此如果对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则家庭可能承担投资收益为零的风险。因此家庭在经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更多地会倾向于对男孩子的投资。近几年来15—19岁年龄组女性劳参率有所下降,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人们重男轻女的观念已经淡化,男女两性在接受教育上也开始慢慢趋于平等。其实,这只是众多影响15-19岁女性去上学的一个微弱的理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观点对于城市家庭来说可能会贴切一些。因为在计划生育国策的指导下,八十年代以后城市家庭加速向核心家庭转变,教育投资在男女性别上存在的分歧根本无法在核心家庭中体现出来。但是,从近几年出生fl勺人口性别所观测出的结论来看,重男轻妇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不但没有淡化,反而有些加强的势头。(见表3—12)表3—12人口性别比(1982—2000)年份19821987199019952000性别比106103.89109.91103.75106.3 首都经济贸易太学硕士学4.1ik文《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资料来源:历年‘人口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表3-13部分年龄组出生性别比(2000年)年龄组(2000)性别比0-4120.175—9115.42资料来源:历年《人口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婴幼儿的性别比反映了人们对子女性别的选择。国际上规定性别比为103—107为正常范围(以女性为100),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近二十年内我国婴幼儿的性别比还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关注一下表3—13所示的2000年0-4岁和5-9岁年龄组的性别比,就会发现这两个年龄组的性别比异常的高,其中0-4岁的数据已经达到120.17的水平。据有关专家分析这个结果一方面源自于女婴的漏报,另一种可能就是人们有溺弃女婴的倾向。不论是何种原因,都证明了人们对男性有更多的期望。当然,目前产生这种期望的动机可能不仅仅是出于养儿防老的思想,更多地可能是意识到在这个男权的社会里,男性比女性会有更强的竞争力。不管是哪种原因都表明人们思想中的重男轻女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因此人们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也不可能没有偏颇。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劳参率的性别离差就可得到验证。劳参率性别离差是一种衡量男女两性在经济活动参与方面相对差距性的指标。通常我们将男性人口经济活动参与率大于女性经济活动参与率的称为正向离差,小于的称为逆向离差。对于15一19岁年龄组人口来说,如果男女两性劳参率的性别离差越小,则说明二者在接受教育的人口比重上较接近,但是如果相关比例相差较大,且离差为负则说明男性受教育人数更多。表3一14向我们展示市、镇、县性别离差。从这些数据中可知,镇的性别离差在1987年以后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这与我国镇男性劳参率下降速度较快,而镇女性劳动下降较平缓有直接原因,它同时说明了我国镇男性占有的教育资源比镇女性所占有的要多。表3—14各年市镇县15一19岁女性和男性劳参率比较市男性市女性性别离镇男性镇女性性别离县男性县女性年份性别离差劳参率1987年45.7847.882.I55.6959.58389660373.967.931990正42.3350.708.3735.7l48.9913.2868.2876.938.652000焦30,4432.872.137.6444.667.0259.4862693.21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人口统计年鉴》计算县性别离差在最近十年问降低了很多,由1987年的7.93已经下降为3.21。它表明可能有更多的女性拥有了受教育的机会。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性别观念变动的作用结果,但是对这种现象更合理的解释可能在于以F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国家教育投资的增加。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把教育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适龄士性劳动力人口劳誊率状况研究’费增加部分的70%用于贫困农村人口的就学,这对农村女性就学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农村女性人口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加大。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伴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扩增,人均耕地面积相对缩小(见表3-15)。再加上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对新增女性劳动力的容纳功能将进一步萎缩。与此同时,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农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则收入也减少。在就业机会与收入均减少的合力作用下,农村女性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也就进一步减少了,机会成本的缩小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的增加。因此,农村15一19年龄组女性受教育人口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表3—15历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1985--1995)198519901995耕地总面积968469567394971人均耕地面积(公顷)0.330.290.08资料来源:历年《人口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杜(3)40-54岁年龄段内女性劳参率市镇县对比分析在比较市、镇、县三个地区女性劳参率变动轨迹时,县女性劳参率在近二十年间基本保持稳步上升的状态,这进一步证实了前文分析的结果,即女性劳参率的下降是企业转制,城镇企业中的女性劳动力被排挤的直接结果。而农村女性劳参率的上升则成为女性劳参率保持高水平的坚强后盾。1995年以前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被排挤的女性就业者仍以待岗的形式滞留在企业内部,与企业建立的劳动关系也没有取消。即使部分女性已经进入失业状态,但是出于后顾之忧没有解决,大多数人不会成为悲观的失业工人而退出劳动力市场。再加上农村女性人口从业人数的增加,则女性劳参率基本表现为上升的趋势。自1995年以后,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开始运行,这部分劳动力彻底地退出劳动力市场,女性劳参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虽然有农村女性劳动力投入增长的支撑,但劳参率的下降趋势依然表现明显。农村女性的劳动参与意愿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形之下,不但没有降低,反而不断增高,也充分验证了笔者在前面提到的另一个分析结论,即县40岁以上年龄段女性劳参率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增涨的态势,与家庭收入水平有相当大的关系,而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则为她们的顺利就业提供了新的广阔的平台。当然,县女性劳参率的升高还与男性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流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国家对农产品征收价格的保护政策,使农业收入一直处于超常规地增长阶段,因此农民家庭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产品。但是,随着市场机制的运作,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的降低,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进入衰退期,这种需求的制约作用使农业收入的超常规增长阶段结束 首都经济贸易大擘硕士学位论吏《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了。在1982年农民家庭平均每人年收入中,农业收入占45%,至2000年该数值变为37%。这种比例的调整说明农业收入不再是支撑农民生活的唯一来源。与此同时,劳务报酬逐渐成为农村家庭收入的首要来源,大量的农民工开始进城打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根据历年的人口统计年鉴可知,在1982年乡村人口中男性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人口占整个乡村劳动力人口的53.8%,而在2000年下降到51.6%,与此相反,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女性劳动力人口占整个乡村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却从1982年的46%上升为48%。原因之一就是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进城务工,留下的农活只能由家中的老人与妇女去从事,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3860部队”。参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男性劳动力的减少使妇女劳动力参与率提高的前例,我们可以说,农业中男性劳动力的减少带动了农村女性劳参率的提高。另外,1995年以后农村女性劳参率的上升还存在对城镇女性劳动力替代的机率。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对于劳动力市场低技术职业群体的替代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雇主来说,能以较低的工资率雇用到同样素质结构的劳动者是求之不得的事。因此,乡村的剩余农业劳动力以其低廉的工资优势逐渐替代城市劳动力中的弱势群体一一低技能、高年龄的中年女性劳动者。 首都经济贸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四、中国女性劳参率反映出的问题劳动力供给具有劳动力质与量两方面的规定性。根据第三部分对女性劳参率的总体与局部的分析,可以洞察出,目前我国女性劳参率反映的只是女性劳动力在量上的一个供给,在质上却存在许多的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西。(一)女性劳参率的适度性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只有女性广泛地参与社会劳动,才能真正的体现男女平等,提高女性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但是,从表4—1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女性劳参率的比较来看,我国女性劳参率不仅比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要高,而且比发达国家的女性参与率也要高。这种比较结果验证了我国女性参与社会劳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历史控馥现象,印我国女性的劳参率不是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实现的质和量的均衡优化。过多的低技能女性劳动者充斥着劳动力市场,使我国女性劳参率的离水平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极其不相适应。表4—1世界各国女性劳参率单位:%国家19∞1995最新年份法国45.947.247.91999日本5456572000美国57.558.959.92000菲律宾47.549.5501999新加坡53.648.749.61998资料来源;世界就业报告(2001年)另外,一个国家青年人口的劳参率水平直接决定未来劳动力就业的智能起点,因此15.19岁年龄组劳参率应尽量限制到最低的水平。根据表4—2所提供的1995年若干国家青年入口劳参率的比较,我们发现发达国家该年龄组女性经济活动人口的劳参率基本在20%的水平,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印度也只有30%,而我们国家该年龄组女性人口的劳参率却高达55.6%,这不能不让人担忧。我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程度到了要加以高度警惕的程度。.表4—2若干国家青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比较(1995年)单位:%劳参率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印度德国女55.616,O10.O24.O30.O24.O资料来源:1995年《世界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二)女性就业结构分布表4—3女性在三次产业中的人口占女性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单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国家198019901995198019901995198019901995世界73.954.652.111.315.115.624.428.6中国86.578.576.16.012.O13.47.59.514.4日本13.28.56.528.427.425.O58.263.655.1美国1.61.31.618.514.913.279.983.862.3英国1.31.11.222.517.313.976.28l-O58.7资料来源:2000年‘世界统计年鉴》。因没有找到最新年份的相关数据,因此只列出这三个年份的相关数据。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此相适应,各国产业结构相互联系的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一国产业结构的成长、运行必然要与世界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相互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具有传导性,因此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将按照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律运转。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就业结构的变动是前后呼应的。根据表4—3所示,按照我国女性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结构分布划分,我国女性的就业结构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女性在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在70%以上,这与发达国家的低于10%的水平相距甚远。它与我国制定的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是极其矛盾的,这进一步体现了我国女性目前自身的素质与工业化的进程之问的落差。如果不进一步提高,很难跟上科技进步和劳动资料更新的步伐。(三)女性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教育是预测妇女就业的显著变量。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其人力资本越高,女性在正式、全职性劳动市场中持续就业的可能性增大。而我国女性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有近70%的比例仅处于初中和小学水平(见表4—5)。这当然与全国女性总体人口的教育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表4-6所示的2001年城市和农村女性人口受教育年数,我们可以看出在城市中女性人口中最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96年,H,JN达到九年义务的水平,而在农村,最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2年,还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水平。这种低素质的劳动力构成不仅对给女性适应目前的职业结构带来困难,对女性未来提高社会地位,实现体面就业也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表4—5全国女性从业人员按受教育程度分组构成单位:%不识字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15.836.134810.23.1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走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巩研究》表4~6全国女性城市和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2001年)单位:年年龄分组城市农村30岁以下lO.967.3230-49岁以下9.365.5250岁及以下6.823.11资料来源:200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四)女性再就业过程中边缘化倾向劳参率的数值是由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构成的,在近几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女性失业人口比重也在不断的上升,当女性从失业转向重新就业的过程中,就业质量会越来越低,因此劳参率数量上的提升有时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因为女性并没有真正实现体面就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再就业过程中,依法享有的劳动权益没有得到根本的保障。劳动法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任何用人单位都应当依法为其雇用的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依法支付劳动报酬、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条件等等。但是根据《北京市单亲、特困失业妇女就业需求与就业状况》调查组统计的数据可知,在接受调查的697人中,其中经历再就业的个人中,有78.9%的人未能依法与雇主通过订立劳动合同的形式建立劳动关系;有83.7%的人没有通过雇主缴纳社会保险;另外,还有14.8%的人员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10.9%的人没有休息日;还有少数人未按时或未按约定数额获得劳动报酬。2、就业的稳定性低。就业稳定性可以通过转换工作的次数来度量。根据《北京市单亲、特困失业妇女需求与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失业妇女就业后工作极其不稳定,在被调查的697人中,有137名失业妇女再就业后又曾失业,其中:有56人实现了2次再就业,27人实现了3次再就业,21人实现了4次以上再就业(见表4.4)。由此可见失业后的女性在重新就业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工作稳定性极差。表4—4失业后实现了几次再就业失业后实现了几次再就业人数百分比(%)末做答45465.11次13919.92次568.O3次273,94次及以上213.0合计6971000另外,衡量就业稳定性的办法还可以从签订的劳动合同的长短来衡量。期限较长者,相对就稳定。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合同制,但是,男女两性 首都经济贸易大擘硕士学位论文《中因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在合同期的长短上存在着不同。在私营企业和部分三资企业中,雇主为了降低成本避开女性的婚育时期,便采取了缩短女工的劳动合同期的办法。由此可见,从劳动权益的保障及就业稳定性两个方面来看,女性再就业者的就业有边缘化的倾向。五、正确引导女性劳动力供给的建议一个积极的就业模式转换过程,是就业由数量型向效率型的转变过程。因此从我国女性劳参率现状来看,女性劳动力参与的下降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转,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将成为今后正确引导女性劳动力供给的一个重点。从20世纪末起,妇女问题就成为了政治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对象。他们构建了评价妇女地位的指标体系,并以妇女经济地位指标作为核心。然而这种经济地位指标多以男性为参照标准,并以女性是否获取就业权的劳参率作为衡量准则。这种参照标准的设定实际是从女权角度出发,认为在男女两性之间,任何方面都不应存在差异。但是这并不是最佳的,也是不易实现的。如果我们从中性的角度来看,家庭与女性的关系是永远不能分开的。如何使男女两性真正施已之长,补对方所短,平等地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才是我们真正期望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不但要从观念上,还要从行动上有所改变。(一)女性家务劳动社会价值的认同男性的领域在社会生产而女性的领域在家务劳动,这种社会的分工最初是为了生儿育女,在两性之间自然产生的。但是随着剩余财产的出现,男性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得到了提高,女性的家务劳动则成为一个家庭的私人劳动,从此这种分工就具有了不公平的性质,女性在家庭中开始处于从属的地位。恩格斯曾经提出,要实现妇女的解放,必须缩小社会性劳动与家务劳动的界线。办法有两个,其一是让大量的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其二就是把越来越多的家务劳动深入社会劳动之中。这些办法固然是好的,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办法还是从观念上改变人们对这两种劳动分工的认识,重新定义家务劳动对社会的价值。因为目前女性因结婚而退出劳动力市场在许多国家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使女性在结婚后不退出电有可能进入非正式劳动市场,从事兼职或弹性工作。无论是婚后退出劳动力市场还是仍停留在市场从事兼职工作,都体现了妇女为平衡家庭所付出的代价。如果从时间的分配上来看,男性同样是家务劳动的受益者,因为有了女性的付出,才使男性有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社会劳动生产中。而承载男性劳动的企业则是家庭劳动的最大受益者。因此,笔者认为把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真正的体现出来,才是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关键。 首都经济冀易太学硕士学位论文Ⅸ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况研究》(二)女性生育价值的社会认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个因素的作用下生育行为通常只被看成是繁衍后代的一个家庭行为,其为社会提供劳动力资源的社会价值却被忽视了。这也是企业对女性雇员存有歧视的一个根源。虽然,长期以来,我国女性的劳参率呈现倒u型,没有受到结婚、生育的影响。但是从企业微观层面来看,女性的就业需要企业承担更多的成本损失。因为按照《劳动法》所规定的保护女工的劳动权益相关条例,企业要对处于经期、孕期、生育期及哺乳期四期的女工加以保护,该时期女工的工作量要进行调整、企业就要承担由此带来的工时的损失、产前检查及产后哺乳的误工损失等等,从直接的经济利益出发,企业对于这些成本损失总是要尽量规避。因此在雇用过程中,对女工,尤其是处于生育期女工的排斥行为也是无法根除的。在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经济实体以后,企业的这种行为越演越烈。企业的这种做法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人角度考虑,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就企业本身而言,企业不仅负有经济责任,同时还负有社会责任。因此,通过加强全社会对生育价值的认同,也是改善女性就业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三)进一步加强对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众所周知,高水平的青年人口的劳参率咀及由其决定的就业智能的低起点势必将影响我国持续进行的结构调整。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从正规教育抓起,增加青年人口的入学率,推迟就业年龄的起点、提高就业智能的高度。另外,我国女性劳动者总体素质低与我国历史形成的教育水平不高有直接关系,但是正规教育却是一个长期见效的过程,因此对于大部分女性劳动力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在今后的发展中主要还应靠在职的培训和自身的学习。(四)提高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拓宽女性的就业渠道由于我国收入水平的限制,女性劳动力参与水平不可能快速下降到一个合理的高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降低高年龄组女性人口劳参率的办法,逐步实现女性劳参率降低的目标。同时,为了,保证女性的就业质量,我们还要逃一步拓宽第三产业的空间,提高政府的支持力度,促使女性在与其技能及自身特点相匹配的服务及社会领域就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Ⅸ中国适龄女性劳动力人口劳参率状巩研兜》六、论文的结论与创新(一)主要结论女性劳参率在近二十年间的社会变迁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波动,这其中所蕴含的原由正是本文所探索的结论。低年龄组女性劳参率的下降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它主要源自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增加对人们教育投资的触动。但是,与发达国家该年龄组人口劳参率水平相比,我国的劳参率水平,尤其是农村女性人口的劳参率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降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就业人口的高智能起点。这个时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40岁以上高年龄组女性人口劳参率的变动趋势。在1990年以前,对于城镇的就业女性来说,虽然受到企业体制改革及技术进步的排挤,但是由于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并没有明显地退出劳动力市场的现象发生。八十年代后期兴起的第三产业及乡镇企业的发展还进一步推动了女性就业意愿的提升。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城镇企业内部冗余的人员开始真正成为悲观的失业工人而退出劳动力市场。当然,这其中还有一部分人员是被由农村涌入的低工资劳动力替代而退出的。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女性,尤其是高年龄组女性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农村低家庭收入,以及城乡家庭收入的差异性造成的,农村家庭为了获得更多的消费资料,不得不提供更多的家庭劳动;其二是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局面的打破。一方面有更多的农村男性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女性成为农业的主要劳动力;另一方面就是城镇内一些低技术的岗位给农村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低素质劳动力的进出,并没有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总量与结构矛盾。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制度措施,来逐步降低女性劳参率的水平,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对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女性自身素质,拓宽女性就业的领域。最后,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倡议对女性家务劳动及生育价值的社会认同,从思想观念上提升女性的经济地位。(二)论文的创新比较有关女性劳参率的文章,笔者认为本篇文章的主要创新点有两个:1、在分析农村15—19岁女性劳参率下降时,并没有附和有些学者提出的重男轻女观念的淡化,促成女性所享有的教育资源增加的观点。而是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出发,论证了中国农村青少年女性劳参率下降的原因,是由于人均耕地面积的萎缩以及农产品价格下降造成了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下降,收益率上升的结果。当然文中还包含了其它的原因。2、在『F确引导女性劳动力供给的建议提供上,笔者并没有局限于从就业领域的拓宽及保障制度的建立上,而是提议要加强对女性家务劳动和生育行为社会价值的认同,即而从人们思想深处来改变女J|生的社会地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