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排球选项教学采用运动教育模式探析和理论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高校排球选项教学采用运动教育模式探析与理论构建摘要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必须联系体育教学的实际,必须体现体育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阶段性。我国高校排球选项教学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依然将技术教学视为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一方面不能完整的展现排球运动的魅力内涵,另一方面在体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要义方面也有所无力。寻找一种体现高校选项课课程特点,适合排球教学内容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体育教学模式能否在体育教学中得以有效运用,首先必须建立在它成熟的操作性指导上,一种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必须具备完整的“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方法体系”;其次,必须明确自身针对教材内容、学龄阶段的适用范围以及实践的客观条件,只有如此才会给予体育教学运行以实际的操作意义。运动教育模式,国外经过20年教学实践验证并不断完善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教法体系已经完善成熟。将以成功的引进,一方面可以增进对当今世界体育课程改革形式的了解,同样也可以为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多种参照和借鉴。将运动教育模式与体育教学进行正确的对接,必须从学习者、教材内容着重考虑,并结合我国体育课程设置的具体实际。本文以教学模式基础理论为依据,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从整体上对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把握,从运动教育结构特征、运动项目特征、课程设置及教育教学目标等维度进行分析。一方面论证了高校排球选项教学采用运动教育模式的可行性。运动教育模式具有成熟的结构程序、教学方法体系,可以有效运用于高校排球选项教学中,以运动教育模式构建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在操作指导方面具有客观实效性意义。另一方面对可行性和运动教育模式运用范围进行了理论性探讨,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的学科特性方面、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方面以及体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的各方面。最后,本文参考运动教育模式在羽毛球、网球、篮球等运动项目的实验性案例,结合排球运动特点,高校排球选项教学目标,听取一些高校排球教学专家的意见,构 建了高校排球选项教学采用运动教育模式的操作进程,以期待从操作性层面给予高校排球选项教学工作者采用运动教育模式展开教学给予一定帮助。关键词:高校:选项课;运动教育模式;探析;构建 T髓DISCUSSIONANDSTRUCTURETOSPORTSEDUCATIONMODEINTHECOLLEGEELECTⅣECOURSEOFVOLLEYBALLABSTRACTTheuseofsportsteachingmodemustcontactthesportsteachingpractice,mustreflectthespecialcontentofphysicaleducationandthestageofteachingobject.ThetraditionalsportsteachingmodelhasbeenusedinvolleyballteachingoptionsintheuniversitiesofChina,technologyteachingisstillseenasthemaininthewholeteachingprocess.Ontheonehandcannotcompleteshowvolleyballcharmconnotation,ontheotherhanditalsoCannotreflect”TeachingguidanceoutlineofPEcurriculumincolleges”.Findaembodimentofelective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eachingcharacteristics,suitableforvolleyballteachingcontentofsportsteachingmodehasbeimperativeSportsteachingmodeCanbeeffectivelyappliedinPETeachingornot.Firstitmustestablishinwhetheritcaneffectivelyguidetheteachingofphysicaleducation,amaturesportsteachingmodelmustbehaveacompletesystemstructureofteachingprocessandteachingmethod.Secondly,itmustbeobjectiveconditionsclearpractice,suchasteachingcontent,agerangeetc.OnlyinthiswayCanitgivethesportsteachingwiththeactualoperationoftheoperation.Sporteducationmodeisakindofafter20yearsofteachingpractice,andconstantlyimprovetothesportsteaching,thestructureofteaching,teachingsystemhasperfectandmature.ItssuccessfulintroductioncanmakeUSmoreunderstandingoftheworldsportscurriculumreformontheonehand,canalsoprovideavarietyofimplementationofChinasportscurriculumreformofreferenceandlearning.Thecorrectdockingtoeducationalmodelofsportandphysicaleducation,wemustfocusedconsideronthelearner,teachingIII content.andcombining、历mpracticalcurriculumofphysicaleducationinchina.Thisarticletotheteachingmodeofbasictheory,fromtheoverallgraspofthesporteducationmodelbyreadingrelevantliterature,analysisfromtheof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sporteducationmodelmovementprojectcharacteristic,curriculumandteachingtargetdimension.Thearticledemonstratesthefeasibilityoptionsusingthesporteducationmodelofvolleyballteaching,anddiscussedintheorytotheapplication.Authormadeareferencetothesporteducationmodelintheexperimentalcaseofbadminton,tennis,basketballandothersonthebasis,combinedwiththecharacteristicsofthevolleyballandvolleyballteachingobjectives,madetheoptionofteachingvolleyballthesporteducationmodeltotheoperationprocess,Inorder舶mtheoperationalleveltogivesomehelptophysicaleducationworkers,theoreticalguidancepracticetocollegevolleyballteaching.KEYWORDS:College;Electivecourse;Sporteducationmbdel;Analysis;ConstructionIV 目录一、引言⋯⋯⋯⋯⋯⋯⋯⋯⋯⋯⋯⋯⋯⋯⋯⋯⋯⋯⋯⋯⋯⋯⋯⋯⋯⋯⋯⋯⋯⋯⋯⋯1(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1.问题的提出⋯⋯⋯⋯⋯⋯⋯⋯⋯⋯⋯⋯⋯⋯⋯⋯⋯⋯⋯⋯⋯⋯⋯⋯⋯⋯⋯⋯⋯12.研究意义⋯⋯⋯⋯⋯⋯⋯⋯⋯⋯⋯⋯⋯⋯⋯⋯⋯⋯⋯⋯⋯⋯⋯⋯⋯⋯⋯.2(二)研究方法⋯⋯⋯⋯⋯⋯⋯⋯⋯⋯⋯⋯⋯⋯⋯⋯⋯⋯⋯⋯⋯⋯⋯⋯⋯⋯..31.文献资料法⋯⋯⋯⋯⋯⋯⋯⋯⋯⋯⋯⋯⋯⋯⋯⋯⋯⋯⋯⋯⋯⋯⋯⋯⋯⋯.32.逻辑分析法⋯⋯⋯⋯⋯⋯⋯⋯⋯⋯⋯⋯⋯⋯⋯⋯⋯⋯⋯⋯⋯⋯⋯⋯⋯⋯.43.专家访谈法⋯⋯⋯⋯⋯⋯⋯⋯⋯⋯⋯⋯⋯⋯⋯⋯⋯⋯⋯⋯⋯⋯⋯⋯⋯⋯.4(三)研究综述⋯⋯⋯⋯⋯⋯⋯⋯⋯⋯⋯⋯⋯⋯⋯⋯⋯⋯⋯⋯⋯⋯⋯⋯⋯⋯..41.概念的界定⋯⋯⋯⋯⋯⋯⋯⋯⋯⋯⋯⋯⋯⋯⋯⋯⋯⋯⋯⋯⋯⋯⋯⋯⋯⋯.42.对教学模式的定性:“结构论”与“方法说”争论⋯⋯⋯⋯⋯⋯⋯⋯⋯⋯⋯..63.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应用中的问题⋯⋯⋯⋯⋯⋯⋯⋯⋯⋯⋯⋯⋯⋯⋯⋯⋯.74.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8二、运动教育模式⋯⋯⋯⋯⋯⋯⋯⋯⋯⋯⋯⋯⋯⋯⋯⋯⋯⋯⋯⋯⋯⋯⋯⋯⋯⋯⋯.11(一)运动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111.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112.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践基础⋯⋯⋯⋯⋯⋯⋯⋯⋯⋯⋯⋯⋯⋯⋯⋯⋯⋯⋯⋯12(二)运动教育模式剖析⋯⋯⋯⋯⋯⋯⋯⋯⋯⋯⋯⋯⋯⋯⋯⋯⋯⋯⋯⋯⋯⋯121.指导思想⋯⋯⋯⋯⋯⋯⋯⋯⋯⋯⋯⋯⋯⋯⋯⋯⋯⋯⋯⋯⋯⋯⋯⋯⋯⋯⋯132.教学目标⋯⋯⋯⋯⋯⋯⋯⋯⋯⋯⋯⋯⋯⋯⋯⋯⋯⋯⋯⋯⋯⋯⋯⋯⋯⋯⋯133.运动教育模式的结构⋯⋯⋯⋯⋯⋯⋯⋯⋯⋯⋯⋯⋯⋯⋯⋯⋯⋯⋯⋯⋯⋯144.教学模式特征⋯⋯⋯⋯⋯⋯⋯⋯⋯⋯⋯⋯⋯⋯⋯⋯⋯⋯⋯⋯⋯⋯⋯⋯⋯155.教法体系⋯⋯⋯⋯⋯⋯⋯⋯⋯⋯⋯⋯⋯⋯⋯⋯⋯⋯⋯⋯⋯⋯⋯⋯⋯⋯⋯16三、我国高校排球选项教学开展的现状⋯⋯⋯⋯⋯⋯⋯⋯⋯⋯⋯⋯⋯⋯⋯⋯⋯⋯.18(一)高校选项教学课程的设置⋯⋯⋯⋯⋯⋯⋯⋯⋯⋯⋯⋯⋯⋯⋯⋯⋯⋯⋯18(二)高校排球选项教学程序现状概述⋯⋯⋯⋯⋯⋯⋯⋯⋯⋯⋯⋯⋯⋯⋯⋯191.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192.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于排球选项教学的局限⋯⋯⋯⋯⋯⋯⋯⋯⋯⋯⋯⋯⋯20四、对运动教育模式应用的辨析⋯⋯⋯⋯⋯⋯⋯⋯⋯⋯⋯⋯⋯⋯⋯⋯⋯⋯⋯⋯⋯.23(一)基于模式自身属性层面⋯⋯⋯⋯⋯⋯⋯⋯⋯⋯⋯⋯⋯⋯⋯⋯⋯⋯⋯⋯23(二)基于实践运用层面⋯⋯⋯⋯⋯⋯⋯⋯⋯⋯⋯⋯⋯⋯⋯⋯⋯⋯⋯⋯⋯⋯241.从教学对象进行把握⋯⋯⋯⋯⋯⋯⋯⋯⋯⋯⋯⋯⋯⋯⋯⋯⋯⋯⋯⋯⋯⋯24V 目录2.从教材内容进行分析⋯⋯⋯⋯⋯⋯⋯⋯⋯⋯⋯⋯⋯⋯⋯⋯⋯⋯⋯⋯⋯⋯243.对于课程设置的要求⋯⋯⋯⋯⋯⋯⋯⋯⋯⋯⋯⋯⋯⋯⋯⋯⋯⋯⋯⋯⋯⋯25(三)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251.相同点⋯⋯⋯⋯⋯⋯⋯⋯⋯⋯⋯⋯⋯⋯⋯⋯⋯⋯⋯⋯⋯⋯⋯⋯⋯⋯⋯⋯252.不同点⋯⋯⋯⋯⋯⋯⋯⋯⋯⋯⋯⋯⋯⋯⋯⋯⋯⋯⋯⋯⋯⋯⋯⋯⋯⋯⋯⋯253.运动教育模式的优越性体现⋯⋯⋯⋯⋯⋯⋯⋯⋯⋯⋯⋯⋯⋯⋯⋯⋯⋯⋯27五、运动教育模式于高校排球选项教学的探析⋯⋯⋯⋯⋯⋯⋯⋯⋯⋯⋯⋯⋯⋯⋯.29(一)从教材——排球运动的特性进行分析⋯⋯⋯⋯⋯⋯⋯⋯⋯⋯⋯⋯⋯⋯291.排球运动起源启示⋯⋯⋯⋯⋯⋯⋯⋯⋯⋯⋯⋯⋯⋯⋯⋯⋯⋯⋯⋯⋯⋯⋯292.排球运动的项群分类⋯⋯⋯⋯⋯⋯⋯⋯⋯⋯⋯⋯⋯⋯⋯⋯⋯⋯⋯⋯⋯⋯30(二)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角度进行分析⋯⋯⋯⋯⋯⋯⋯⋯⋯⋯⋯⋯⋯311.从学情层面分析⋯⋯⋯⋯⋯⋯⋯⋯⋯⋯⋯⋯⋯⋯⋯⋯⋯⋯⋯⋯⋯⋯⋯⋯322.从教学层次分析⋯⋯⋯⋯⋯⋯⋯⋯⋯⋯⋯⋯⋯⋯⋯⋯⋯⋯⋯⋯⋯⋯⋯⋯323.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分析⋯⋯⋯⋯⋯⋯⋯⋯⋯⋯⋯⋯⋯⋯⋯⋯⋯⋯⋯⋯324.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角度分析⋯⋯⋯⋯⋯⋯⋯⋯⋯⋯⋯⋯⋯⋯⋯⋯⋯⋯325.从课程设置特点进行分析.........................0010............O.0010*O610133(三)从运动教育模式的角度进行分析⋯⋯⋯⋯⋯⋯⋯⋯⋯⋯⋯⋯⋯⋯⋯⋯331.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教学模式⋯⋯⋯⋯⋯⋯⋯⋯⋯⋯⋯⋯⋯⋯⋯⋯⋯⋯⋯332.对培养学生终身排球运动的积极作用⋯⋯⋯⋯⋯⋯⋯⋯⋯⋯⋯⋯⋯⋯⋯34六、排球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的构建⋯⋯⋯⋯⋯⋯⋯⋯⋯⋯⋯⋯⋯⋯⋯⋯⋯⋯⋯.35(一)教学目标的确立⋯⋯⋯⋯⋯⋯⋯⋯⋯⋯⋯⋯⋯⋯⋯⋯⋯⋯⋯⋯⋯⋯⋯351.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352.教学目标的确立⋯⋯⋯⋯⋯⋯⋯⋯⋯⋯⋯⋯⋯⋯⋯⋯⋯⋯⋯⋯⋯⋯⋯⋯35(二)教学程序的规划⋯⋯⋯⋯⋯⋯⋯⋯⋯⋯⋯⋯⋯⋯⋯⋯⋯⋯⋯⋯⋯⋯⋯371.准备阶段⋯⋯⋯⋯⋯⋯⋯⋯⋯⋯⋯⋯⋯⋯⋯⋯⋯⋯⋯⋯⋯⋯⋯⋯⋯⋯⋯382.赛季阶段⋯⋯⋯⋯⋯⋯⋯⋯⋯⋯⋯⋯⋯⋯⋯⋯⋯⋯⋯⋯⋯⋯⋯⋯⋯⋯⋯393.赛季结束⋯⋯⋯⋯⋯⋯⋯⋯⋯⋯⋯⋯⋯⋯⋯⋯⋯⋯⋯⋯⋯⋯⋯⋯⋯⋯⋯41(三)教学评价的制定⋯⋯⋯⋯⋯⋯⋯⋯⋯⋯⋯⋯⋯⋯⋯⋯⋯⋯⋯⋯⋯⋯⋯42七、结论⋯⋯⋯⋯⋯⋯⋯⋯⋯⋯⋯⋯⋯⋯⋯⋯⋯⋯⋯⋯⋯⋯⋯⋯⋯⋯⋯⋯⋯⋯⋯.43参考文献⋯⋯⋯⋯⋯⋯⋯⋯⋯⋯⋯⋯⋯⋯⋯⋯⋯⋯⋯⋯⋯⋯⋯⋯⋯⋯⋯⋯⋯⋯⋯.4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48致谢⋯⋯⋯⋯⋯⋯⋯⋯⋯⋯⋯⋯⋯⋯⋯⋯⋯⋯⋯⋯⋯⋯⋯⋯⋯⋯⋯⋯⋯⋯⋯⋯⋯⋯⋯⋯⋯⋯⋯⋯⋯⋯⋯⋯.49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50VI 一、引言(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问题的提出问题即矛盾,它没有终点,不停变化与发展,起始于问题的提出,又以问题的解决为最终目的。然而正是这种探究的过程,才使得科学和知识不断增长,社会不断进步。著名学者卡尔·波普尔(Karl.RPopper)的观点:“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体育教学,一直就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永恒不变的话题,无论国内学者还是国外专家无不都在寻求体育教学所对于人的真正的教育意义,无不在寻找着一种去更好完成体育教学使命的途径。在各种关于体育教学真正的目的讨论中,我国学者逐渐坚信“技能”知识形式是体育区别于其它学科知识的根本体现,“技能传授”是体育教学的本性体现,即使它同时拥有健身、增强体质等等的附属功效。然而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多元化诉求,知识只是体现人才素质的一个小小的考量,而对能力的要求却是越发明显,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回应社会的诉求。源自本身学科的特殊性,它相比较于其它学科更能展示出自身对人的教育的优越性,然而这种优越性必须建立在它的教学模式上。一直被我国学校体育沿袭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凯洛夫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并深受苏联体育教学理论影响的体育教学模式。它以实现各体育项目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目标而被我国一直采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同样也没有摆脱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依赖。虽然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的纪律性培养方面以及对运动技术深程度的把握等方面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已经越发的影响教育对人才的追求。具体表现在:1、教学目标的实现方面: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教学基本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中,虽然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并且体现出一种优 一、引言势,然而像运动参与目标中强调的“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在社会适应目标中提出“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心理健康目标中指出“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成功和乐趣’’等方面,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却没有具体操作体现。2、在强调师生关系方面:虽然在体育教学课堂中,我们一直强调将教师定位于主导地位,将学生的课堂地位定义为主体地位,然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以及结构特征、教学程序,无不在整体上最大化的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支配地位而无限遮限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主体性。3、在对学生学习评价方面: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体育态度、体育知识、运动素质、运动技能四大方面。在体育态度的评价方面,主要从出勤率、学习态度两角度把握,评价角度不但有失全面,而学习态度却也缺失客观的依据。在对运动素质、运动技能、体育知识的学习评价中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而没有对学生进行诊断性与过程性评价。尽管体育教学中也认识到这一问题,也在理论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然而却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被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免疫排斥,总是让这些措施在现实教学中难以施展。运动教育(SportEducation),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游戏理论(Playtheory)和游戏教育(Playeducation),是达尔.西登托普(DarylSiedentop)教授,在1985年纽约州加登城(GardenCity)艾德尔法大学(Adelphi)召开的国际大学体育协会(AIESEP)大会上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主张以运动比赛的形式开展体育教学,因其自身蕴含的培养教育意义已经在国际上被广泛的采用,而且可有效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功效方面的不足之处具有先天性的优势。2.研究意义(1)学术价值:运动教育模式,以游戏理论和游戏教育的运动教育理论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参与”和“人人成功”为理念,以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教学体系,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的、丰富的运动体验。在高校中以运动教育模式进行体育教学,可以有效避免传统体育教学总是围绕“运动技术”进行体育教学的主线。一方面在一定层次上破坏了运动项目的整体性,同时也抹杀了体育运动的竞 一、引言赛本性;另一方面,运动教育模式更是提升了体育教学的深度,放弃了中学、大学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性,因为技术、战术的教学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体育教学的要求,而大学阶段必须确立更深层次的教学主题;最后,运动教学模式全面体现了大学教育对人的阶段性特点,它对学生的价值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传授运动技术,而是全面的涉及到对学生担任角色、组织比赛、集体参与、竞争合作意识的养成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也呼应了教育在大学阶段的体现。(2)应用价值:事物矛盾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作为客观规律而不以人的存在和意识有所改变,事物的绝对性体现于事物本身,事物的相对性体现在事物与事物之间。体育教学模式也同样遵循这一哲学依据,就像我们不能全部否认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一样,我们似乎也不能承认运动教育模式在所有内容、所有方面都具有自己绝对性的优势。在技能主导类、表现对抗性的体育项目中采用运动教育模式,不仅可以体现出项目运动最本性的特质——竞技对抗,而且还能最大化培养学生比赛意识,真正的体现对运动技能的传授,而非运动技术。本文将研究范围聚焦于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排球,本着高校教育、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三者相互呼应为依据,建立高校排球选项教学的体育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体现教育对大学阶段的诉求,而且可以最大化的实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目标要求,式将运动项目以完整的形呈现于体育课堂,最大化的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1)通过翻阅体育理论方面的书籍,理清了教学模式概念、体育教学模式等概念;通过对西登托普的《运动教育一通过积极的运动体验提高教学质量》(SportEducation—QualityPEthroughPositiveSportExperiences)、台湾周宏室《运动教育学》等相关书籍的阅读与研究,了解到与运动教育模式的相关内容,概念、目标、特点、发展历程等,得出运动教育模式是现今流行于国外的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2)在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知识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 化期刊子系统,检索栏中键入“运动教育、运动技能”检索词检索国内有关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并对运动技能有了重新的认识。结合所查阅的资料对我国高校排球选项教学引入运动教育模式进行分析,这些书籍及论文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3)在EBSCO电子期刊数据库、ProQuestEductionJourllals全文数据库及SOCOLAROpenAccess资源一站式检索平台检索“SportEducation”一词,了解当今运动教育模式在国外的研究现状。2.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运动教育模式在单元规划以及课程设置的不同点,并依据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分析得出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最后结合运动教育模式的结构特征,高校选项课设置特征以及教材教学的特征对高校排球选项课的教学运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理论构建。3.专家访谈法通过访问一些排球教学方面的专家,更加深入的认识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高校排球选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听取了他们对构建高校排球选项教学采用运动教育模式指导性的意见。(三)研究综述1.概念的界定(1)模式模式,源于英语modal和法语的modele,前者指的是模式、模范、样式,后者指的是范例、典型、样式。西方国家学术界通常将模式理解为经验和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美国的比尔与哈德格雷夫对模式的定义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其结构与现实的或者预料的结构相同。但模式本身并非一种解释,只是在理论方面有十分重要的、直接的辅助作用,因为他的特点在于能够体现出各种关系”。在我国的汉语中,对模式的定义为“某种事物的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对比国内外对模式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中文对模式的定义主要在于揭示可供类似事物参考的模仿性形式。而国外4 一、引言的定义更加趋向于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性作用。但是仔细分析国内外对模式的定义后,我们同样可以发现里面所蕴含有的共同之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模式,是事物再次实现的指导依据。(2)体育教学模式‘在研究体育教学模式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对“教学模式“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最早进行“教学模式”研究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乔伊斯和威尔(B.Joyce&M.Weil),1972年他们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通过对22中教学模式进行较为规范的分类研究,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当我们对教学模式有了清晰地认识以后,就不会让我们在探索体育教学模式的要义时再次迷失自我。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其它学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都是以知识传授为媒介而展开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然而它同时也有区别于其它学科个性品质,即所进行的知识传授是区别于其它学科认知性知识的操作性知识的传授。在我国学者对体育教学模式定义的界定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体育教学模式,应是以传习运动技术的方法的三维体系。”(张洪潭)“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它是人们可遵循的标准样式、标准结构。”(方建新)。“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毛振明)。“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设计和组织体育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体育教学活动的范型,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樊临虎)。从以上的几种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专家们虽然在某些方面存有不同的见解,却也可以观察出其中认识的趋同。完整的体育教学模式必须同时涵括完整的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指导思想和相应的教法体系。所谓稳定的结构,不仅是对“模式”的本质界定,同时也是它区别于不同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因为稳定的教学结构必须包含相对固定不变的操作程序和相对稳定的师生活动方式,是 一、引言教学中的可见部分。而完整的教学指导思想,它是教学模式的灵魂之源,因为教学思想是教育目制定的内在依据。只有确立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育目的,才会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清晰,活动的程序更加合理完善。至于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体系,在张洪潭、毛振明两位专家的研究中认为也是必备的要素之一。其实当我们仔细的揣摩教学的活动性质以及实现某种教学思想的必要条件时我们就会发现,离开所谓的教学方法,我们就难以顺利的组织展开教学活动。一种教学模式必然会包含一定的教学方法,组成一个系统的方法体系以维持教学模式的结构程序有条不紊的进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体育教学模式大致的整合为:1、为了实现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而形成的。2、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组织方式指导体育教学活动。3、具有比较固定的结构体系。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进行提炼我们可以总结出体育教学模式应该具有:完整性、简明性、操作性、稳定性、优效性的特点。(3)运动教育模式运动的教育模式,是运动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简称,旨在培养学生运动志趣、运动能力、社会适应,建立终身体育观的体育教学模式。它是以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有教育意义的、丰富的运动体验为指导思想,将整个教学单元实施分季前赛、正式比赛、季后赛三大部分,并融合直接指导法、合作学习法、伙伴学习法三种教学方法为一体。运动教育模式具有成熟的结构结构,可有效指导体育教学操作,在国外研究应用较为广泛,而对于国内却相对较少。2.对教学模式的定性:“结构论"与“方法说’’争论关于教学模式的探究,最初是由乔伊斯和韦尔在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对其进行定义为:构成课堂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并系统的对时下的22中教学模式进行了规范的分类研究和阐述①。由于受限于不同科目的学术研究、不同程度的理论积淀,不同教育家都出发于不同的角度,在当时提出了对教学模式不一样的理解。归结这些说法不一的定义主要集中体现于“结构说”与“方法说”两种派别。对于“结构说”,比较权威性的《教育大辞典》论及:“教学模式是反映教学理论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圆;对于“方法说”,《教学论新编》述日:“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①周时梁著.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5.②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0:205. 一、引言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相对系统、稳定的一组策略或方法’~。至于教学模式的本质应该归结为“方法”还是一种“结构”,首先我们应该对词根“模式”有所把握。对模式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定义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②。在对“模式"的定义中我们依然发现它是从人类的两种行为层面所进行界定的。一种是从事物的认识层面,这种认识是人们从不断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来的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是不同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形式规律而非本质规律,在这一层面上的定义可以近似的认为是人们解决问题时的经验;另一种是对事物操作层面,从操作层面上理解的“模式”实际上就是指导人们解决某一类问题共同的方案,这里所指的共通的方案就是所谓的标准样式,而这标准样式也就等同于固有的结构。所以我们从总体上去定性“教学模式”这一概念,作者认为它应该属于“结构说”。另外我们再去对限制词“教学”的性质进行理解时,发现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教学,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它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其特点为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以相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作用的教师而言,采用一定的策略或者方法是必然的。然而既然将“教学模式”定性为一种结构,那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然是相对系统、稳定的,而不至于影响“教学模式”的类属性质。所以我们定义教学模式,应该从结构范畴进行把握,也不容丢失其中所包含的方法论体系。对此,作者更加认同张洪潭教授将其定义为“用以传习知识的方法体系的稳定结构”④。简而言之,它是个人长期累积形成的相对不变的处理相似事物的习惯性策略,三维体系中选择相对稳定的结构以求节省地处理大量的同类问题。3.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应用中的问题(1)理论研究层面我国学者对体育教学的研究虽然在每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不必说我国学者在概念、结构构成、教学评价等多角度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位,也不必说在小学、中学、①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32.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福建: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6:893.⑧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383.④张洪潭.体育教学模式之研究[J].体育科研,1996(2):33. 大学等多层次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把握,单单从对体育教学模式种类的创新研究中就足可以缭乱我们的视野。然而这些研究或者只是局限于某一区域的实验性研究,或者只是停留于简单的介绍某种教学模式,而并未深入研究到某种教学模式的结构层次、方法体系,并没有将模式具体的操作程序清晰的呈现出来,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中泛泛而谈的层面,结果导致实践在一线的体育教师面对形色各样的体育教学模式时赞其之美,却也不知何从。(2)指导实践方面尽管国家实施体育教学改革从未间断,但现实中的体育教学却依然未见起色,纵然其中包含的原因千千万万,但是扮有重要角色的体育教师不能有所作为,不得不说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并非是体育教师有失为师之职业道德,而是有关改革的政策、有关教学的理论研究并没有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程序章程,使得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有章可循、有序而为。纵然我国学者提出引用指导体育教学的多种体育教学模式,但是真正形成一定的规模、达到一定的深度的研究却还是少之又少。限于体育教学是传授操作性知识的特殊学科,教师对课堂的操作管理也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更应该重视模式的操作程序的构建。然而我国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却在这一方面极为的弱化,在介绍某种教学模式操作程序的时候仅仅从理论层面上分为简单的阶段划分,却没有对每个阶段如何进行提出具体有效的方法体系、操作程序等实际性的运作指导。所以,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应该在基于教学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更加的重视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进行行之有效的构建。4.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1)国外运动教育模式发展现状高航、章荣江、高嵘通过翻译西登托普(DarlySiedentop)的《运动教育完全指导》,对运动教育模式在国外发展的研究做了以下介绍: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西登托普的博士论文——学校体育中的课程理论,其发展阶段大致经历了1968--1982、1983--1993、1994至今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成立阶段,是由最初的思想基础演变为游戏理论,再发展成为游戏教育到最后初步形成运动教育理论;第二阶段是运动教育迅速成长发育阶段。在这一阶段运动教育经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结构模式,包括教学过 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等;在第三阶段,运动教育已经走向成熟发展阶段,1994年西登托普发行专著一《运动教育一通过积极的运动体验提高教学质量》,标志着运动教育进入到成熟发展时期,2004年再次出版专著《运动教育完全指导》使运动教育模式更加完善和系统化。继运动教育模式在美国风靡流行以后,它的影响范围已经波及欧洲、澳大利亚等地方。蒋新国,肖海婷在《美国运动教育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提及:运动教育(sporteducation)模式,自从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国进行全面的试验之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并且已经成为许多研究和评价的对象,在我国台湾地区也较早引进运动教育模式的理念指导体育课程和教学。除此之外,在教育理念较为发达的英国、德国、加拿大、韩国,运动教育模式也以它独具的优势饰演了教学模式大家庭的主要角色。英国体育课堂中盛行的“领会教学法”,这种体育教学模式也同样强调让学生从整体、项目特点以及认知情感上学习运动技能,这与运动教育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日本的体育教学组织——偶士会,做了大量的教学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部分——整体”的开放式运动技能教学思路。在与进行“分解——整体”思路的学习效果比较中,不仅在单项技术的掌握的质量上没有下降,反而在比赛意识、团体合作以及运动爱好的培养方面都展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这种教学思路同运动教育模式对技能教学整体把握思路也是如出一辙。综合分析国外的体育教学模式,他们似乎都在追求以体育项目的整体性去实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能,都在刻意的回避通过技术提高的方式回归到体育项目本性,而这种方式不但破坏了体育项目的整体性,而且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大打折扣。(2)国内运动教育研究现状运动教育模式在国内的研究现状:相比较国外体育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开展的如火如荼,国内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凤毛麟角,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了解我国对运动教育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层面上的程度。1、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认识层面:首先,追溯运动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的研究。运动教育模式真正的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还要在进入2l世纪以后,高航,吴铁桥在《试论运动教育模式的历史渊源》中,对运动教育模式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做了详细的介绍。随后,在高航,章荣江,高嵘在《当代运动教育模式研究》一文中,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发展的历史沿革、目的和具体目标、模式特点、教 学过程结构、教学方法等做了意义的介绍,并通过实验性教学,验证了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运动技能掌握和运动态度形成积极意义。其次,表现在当学者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结构有了清晰地认识以后,研究层面就顺其自然的上升到它对实现体育教育价值的解读层面上。姜熙,谭小勇f在《试析美国体育教育SE模式》一文中通过对运动教育模式特点的分析总结了运动教育模式在实现对人的教育方面的可操作性和相比较其他教育模式的进步性。这种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与我国的传统体育教学的比较以后的有所体现。随后,研究又进一步过渡到与我国传统体育教学的借鉴层面。杨军,刘林星,尹向阳,林启勇在《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中,通过将运动教育模式与我国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方面一一进行比较分析后,总结出运动教育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强调要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取长补短,进行互补。类似的观点还出现在卢建辉,康健,韩志磊在《美国“运动教育”教学模式对中国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启示》等文章中。2、在实践方面的研究中:首先在实践程度上体现上。对于运动教育模式在我国真正只献身在一些高校实验性的课堂中,在这些体育课中,运动教育模式模式只是充当了一些实验者的角色。如果说在哪一地区或者哪一学校普及,这种程度还是远远没有达到。从传入时间晚、理论研究短几个方面探讨,运动教育模式在我国的推广至今停留于理论层面似乎还远未达到。其次表现在运动项目种类上,在一些实验性的研究中,选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健美操、排球、篮球、网球方面。总体上把握这些项目,他们都属于技能主导类运动,除去健美操,其它三项的共性无非是球类运动项目,由此可以看出,运动教育模式对于对抗类的运动项目的教育 二、运动教育模式(一)运动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1.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运动教育模式,作为一种信奉“游戏理论”或者“游戏教育”思想的体育教学模式,是美国著名学者西登托普(DarlySiedentop)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对于游戏理论的研究,康德曾提出自由游戏论,希勒主张审美游戏论,斯宾塞心仪虚拟游戏论,咖达默尔更倾向于本体游戏论这一观点。然而对西登托普影响较深的是,从社会文化视角出发对游戏进行阐述的约翰·胡伊青加(JohnHuizinga),著有《人:游戏者》(HomoLudens)和罗杰·RogerCaillois,代表作是《人、游戏和比赛》(Man,PlayandGames)。在胡伊青的研究中,他强调的主要是游戏的规则对游戏的重要性,以及游戏参与者的自愿主动性,但是涉及到游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性质却主要体现于竞争性与表现性两个方面,∞而这一观点也是罗杰在对游戏理论的研究中所比较赞同的。在汲取了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西登托普在其博士论文“学校体育中的课程理论(Acurriculumtheoryforphysicaleducationinschools)”中,重点论述了游戏教育理论。作为当时运动目的论的主要倡导者,他认为运动的游戏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运动让人们游戏和受到关注,当运动具游戏性时,参与者的意义才能最大化的体现。基于对游戏理论的信仰,加上对当时现实体育教学的有所感悟,西登托普将这一观点逐步转化应用于体育教学的实践之中。在当时美国重点致力于“有效教学”的背景下,西登托普发现那些井井有条的“有效教学”体育课堂貌似有效,然而却没有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同时也没有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而对比那些参加校际比赛的校运动队学生的运动热情和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西登托普与他的博士生一起将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和①董虫草.胡伊青加的游戏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2005(3):4卜53.11 二、运动教育模式运动队的训练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单元划分和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借鉴了学校运动队训练在培养学生运动参与热情、发展学生实战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有益做法。并结合一般体育教学的实际,对运动队训练和比赛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如运动参与的公平性等)进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旨在向学生提供真实运动经验和所有学生平等参与、有益于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运动教育模式。①2.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践基础1983年,西登托普成立研究小组,在俄亥俄大学主持了运动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并首次提出运动教育模式的特征、形式和教法。1983年,他的学生ChrisBell首次采用运动教育模式,选择体操和足球两个教材开始了运动季的学习。1986年,西登托普在怀俄明州大学进行了运动教育模式的专题讨论,并取得一些建设性意见,并对运动教育模式的思想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虽然收到一些实效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可是教学效果以及科学研究依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效果。1990年,新西兰Otego大学的BevanGrant利用希拉里(Hillary)委员会的资金对新西兰10年级的高中生进行了国家级的运动教育实验,由于这次试验所取得的效果震惊了大批教育者,希拉里委员会决定在新西兰推广这一教学模式,推出了教师用书来满足更多教师应用教学的要求,到1996年,新西兰已经有214所高中应用运动教育模式。②继新西兰的研究之后,安德鲁(AndrewTaggart)和亚历山大(KenAlexander)在西澳大利亚对高中成功地进行了运动教育模式的国家级实验,这为运动教育模式在澳洲的推广奠定了基础。1995年,运动教育全国大会在西澳洲的Peth召开,并在《健康生活方式》杂志上用正版详细介绍了运动教育在澳洲开展的情况。1998年3月和5月在《体育、娱乐和舞蹈杂志》刊出运动教育专栏。1998年11月,在英国的利物浦大学召开了关于英国的学校和社区中如何开展运动教育的大会,就此掀开了运动教育国际体育教学中的序幕。(二)运动教育模式剖析①DarylySiedentop,PeterA.Hastie,HansvanderMars.CompleteGuidetoSportEducation[M].HumanKinetics.2004,3-4,4—7,13一14.②Grant,B.(1992).IntegratingsportintophysiealeducationcurriculumNewZezlandsecondaryschoolS.quest,44,304—316.12 二、运动教育模式1.指导思想当运动具有了游戏性,它对参与者的意义更会加大,体育运动的游戏性主要体现在它的竞赛性。运动教育模式主张以竞赛的形式展开教学,通过完整的运动项目文化的呈现,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有教育意义的、丰富的运动体验,进而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学生的运动热情。2.教学目标(1)有能力的运动参与者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需的主观条件,它是抽象存在人进行具体活动时而有所体现。运动教育模式对人的能力的培养主要强调学生的运动技能,而并非简单的运动技术,主要表现在自己或者与队友参与竞赛的能力。不仅于此,运动教育模式注重对运动员全面能力的提升,包括运用战术的能力;评价比赛的能力;通过锻炼身体素质的提高,选择与自身运动能力相适应的运动项目的能力;与同学配合管理比赛或者共同学习的合作交往能力等等。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是突出重点也注意综合,这主要决定于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是以形式多样的竞赛展开进行,它真正的为运动员提供了培养运动能力的运动环境,并通过完整的竞赛规程锻炼了学生完成活动各种综合能力。(2)有运动素养的参与者运动素养,指的是人们对体育运动的修习涵养,不仅包括参与运动实践的涵养,还包括对体育文化知识的修习。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运动素养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对运动规则、对运动的传统习俗以及运动礼仪的了解上,对体育行为以及体育道德的捍卫上,对体育运动的审美享受方面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在模式的教学操作过程中有所体现。(3)有运动热情的参与者Siedentop强调,一个人参与到运动中来的动力并不是外在的奖励,而是运动参与提供给他一种内在的价值,①这种内在价值集中体现于参与者对这项运动的参与热情。运动热情是人们参与某项体育运动的精神动力,是人们喜爱某种运动的先决条件,是人们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结合点。运动教育模式呈献给参与者的是一种完整的运动形式,将运动项目的文化魅力最大限度的表达,将运动项目①姜熙,谭小勇.试析美国体育教育SE模式[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79.13 二、运动教育模式对人的价值最大化的实现。3.运动教育模式的结构匡困一匝互亟堕五巫王受至二]l介绍运动教育◆I学习技战术、规则◆}比赛II奖励与庆祝活动一臣至巫亟巫亟蔓至二图1运动教育模式结构图。(1)准备阶段向学生介绍运动教育模式历史发展进程、结构特征、教育目的,并建立教学的课堂常规,教师向学生提出整个学期教学计划,对学生提出任务要求。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小组划分成固定小组后就会贯彻整个教学单元,然后小组内部以书面形式签署一份责任协定,然后开始制定单元的学习计划。(2)实施课堂教学阶段1)技战术、规则学习阶段:运动教育模式关于技战术的学习是通过小组形式展开的,提倡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帮助共同提高,它所关注的不仅是个人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小组成员的整体水平也提出要求,为接下来提高小组的竞赛水平建立基础。另外,对技战术以及规则的学习的前期是以教师指导为主,而后期则是以自主学习为主,学习的形式也是要求学生以竞赛的方法展开。2)竞赛阶段:竞赛,是运动教育模式进行的高潮部分,而竞赛分为季前赛、正式比赛和季①高航,高嵘.运动教育模式实施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0(2):60—6214 二、运动教育模式后赛三大部分。在季前赛部分,小组内部之间以及小组之间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比赛,人数、规则等都可以根据开展的形式相应的做出规定,等到正式比赛和季后赛阶段,比赛的形式基本采用常规竞技比赛形式,裁判员、教练员、记录员、统计员等都要有相应同学扮演。由于运动水平的的差异,比赛规则以及判罚的标准可以适当的调整。3)奖励与庆祝活动:庆祝活动标志着整个运动季的结束,它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或者观看录像的方式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并通过对优胜队和个人颁发荣誉和奖品从而举行庆祝活动。4.教学模式特征r、运动情景i囊I1’’⋯,:IL3。。JI●-_I_??季擎ll;|韧秋刁、组j)訾繁记录]。正式比赛‘I‘最终攀骞jj庆祝活动;:|i联盟j。?善篓l篓鎏i墓薹霎iii薯L“‘j图2运动教育模式特征图①(1)运动季运动教育模式将整个单元的教学构造成为一个完整的运动季,对课程提出一定的要求,它需要需要20节课的时间才能有效的完成整个运动季的教学,这种超大单元的教学能有效的加深学生对某一运动项目的认识与理解,习得精熟的运动经验。(2)团队小组联盟固定的小组联盟是运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彰显了集体对于运动的意义,有助于树立学生在运动中的团队意识。(3)正式竞赛竞赛是体现运动教育模式主要的特征、赋予运动季真正含义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进程的不同,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运动比赛,运动计划、比赛目标都是由各自小组制定,要求教师进行详细的赛程规划以及仔细的比赛指导。①高航,章荣江,高嵘.当代运动教育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5(6):79--83. 二、运动教育模式(4)最终比赛最终比赛是整个运动季的高潮部分,小组的运动水平也最终在这一阶段体现。虽然有类似于传统教学模式最后的教学比赛,然而比之不同的是最终比赛小组成员之间的团队基础更加牢固、团队配合更加精熟,比赛更加具有计划性。(5)成绩记录运动教育中成绩的记录形式多种多样,它不仅表现在比赛中关于技术运用、指标的记录,以供团队进行比赛作为参照。而且还贯穿于整个运动季学生所承担的各个角色、各项工作、运动水平的提升,以提供给教师评价参照。(6)庆祝活动围绕颁奖典礼、教学总结而举行的师生庆祝活动,主要包括邀请特别来宾、装饰比赛场地、拍摄录像等多种内容,这不仅让个人和团体得到认同与赞赏,对传统运动程序有所了解,而且对于学生还会产生多重的教育内涵。5.教法体系(1)直接指导法教育是主体之间的指导学习,学习化社会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推进社会与个人进行指导学习。教育本质新概念既重视作为履行培养人职责的教育者的主体重要作用,又重视受教育者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与传统教育本质观有质的区别。①虽然教育是以客观知识为前提,然而教育的本质不是将客观的知识强加给受教育者,而是从受教育者的本身出发指导其进行学习。指导学习法能有效的体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双主体地位,体现了教育的基本属性。运动教育模式无论是在建立学习小组、分配小组角色,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运动角色,成为角色中真正的主体方面;还是组织学习技战术、赛前准备,赛场运用技战术,赛后总结等方面都采用指导辅助的学习方式,最大化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兴起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它在改善学生的课堂心理氛围,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成功的①郝文武.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新概念[J].教育研究,2002(3):15—18. 二、运动教育模式教学改革。①合作学习法是一种集互动性、目标性、师生性、情境性、多维评价性与一体,注重发展认知、情感、技能多重能力的教学方法④。运动教育模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在小组教学中定位学生不同的角色,让学生积极担任各自的角色,承担各自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到集体归属感,不断努力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教学目标。(3)伙伴学习法伙伴学习法是指在各运动小组中,为了实现运动小组的整体运动水平所进行的小组成员互帮互助的学习方法。这要求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要给予水平欠缺的学生以技术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完善运动技术,经过竞赛的洗礼实现运动技能的提升,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小组的竞赛水平。①VermeRe,P.(1994).FourFatalFlaws:AvoidingtheCom—monMistakesofNoviceUsersofCooperativeLearning,TheHighSchoolJournal—Feb/March.②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36. 三、我国高校排球选项教学开展的现状(一)高校选项教学课程的设置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以上的学生开设体育选项课"。这些规定一方面在说明体育课程相对于高校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对体育课程的开设进行了“有意”的部署:一、二年级进行体育基础性教学从而为三、四年级的发展性教学打下基础。《纲要》是指导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是从总体上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进行展望,其中的精神与要求必须在高校的各运动项目的教学中有所体现。《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等等都做了详细的叙述。在对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结构设置的要求中,《纲要》指出“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高校体育选项课程是《纲要》出于发展性体育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课程设置,这一课程的设置显然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增大了学生进入社会后从事于这一专项运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可能性。从学习主体而言,体育选项课是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建立在高等教育一二年级以及中小学阶段的体育运动基础之上。从课程的设置而言,高校体育选项课一方面延长了体育教学时间,扩大了教学单元,学习内容完全围绕专项运动能力展开,这为深化学生运动能力、培养学生运动素养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另外,由于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由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参与必然会与社会体育参与产生很大程度的联系,高校阶段培养学生专项体育爱好,更增大了学生走向社会对这一专项运动的“忠贞性”。教学目标是教学操作的行为向导,同样也是教学评价的有效依据。高校各运动项目选项课程的教学首先必须全面的贯彻《纲要》精神,而教学目标是我们贯 三、我国高校排球选项教学开展的现状彻《纲要》精神的最集中体现。《纲要》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围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维度展开。出于阶段的特殊性,相比较中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更加突出了对学生运动能力的追求。包括对体育文化的欣赏能力、参与体育运动时的身体运动能力、借助体育运动发展身心健康的能力以及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体育教学目标一方面可以有效指导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同样也是我们评价高校体育教学现状重要依据。(二)高校排球选项教学程序现状概述1.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一直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就没有跳出传统体育课堂的“大框架”,一直将体育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为“特殊认识活动”∞。无论是中小学阶段还是高校阶段的体育教学,无论是突出技术性的教学内容还是突出对抗性的教学内容,都没有走出这一误区。我国的高校排球选项教学同样也处于这一误区不能突破。传统体育教学虽然奉行运动技能为教学主要目标,却在实践中总是以注入式的学习方式不断的强调运动技术的练习,没有将运动技术向运动技能进行更好的过度。对这一体育教学模式下的高校排球选项教学可以总结如下:教学的大纲制定:教学内容、教学评价都突出“传、垫、扣、发球和拦网”五大技术的学习。教学的过程顺序:准备活动一主教材的教学与练习一放松整理活动。运动技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教学的目标偏重于对技术掌握的熟练性以及渗透其中的身体锻炼效果,然而情感目标、认知目标却严重有失。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组织偏重于教师,教学方法偏重示范练习,重讲解轻互动,习惯被动管理缺失主动探索。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之所以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盛行悠久,主要原因是其本身在体育教学中存在自己独有的优势,包括其对学生技术的传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实现我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各个方面。然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的要求不断的突出“以人为本”,教育目标的定位一直向多元化、深层次靠拢,教育对①龚正伟等著.体育教学新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3019 三、我国高校排球选项教学开展的现状人的意义也并不是唯独知识为使命,而是转化为对人各项素质的重视。体育教学自然也要贯彻这一时代的精神,所以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在不断革新,不断细化体育各个水平的教学目标。我们实现体育教学的五大目标,完全将希望寄托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虽然我们不排除它在实现运动技能目标时所具有的巨大优势,然而在实现其它的目标时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出了它的力不从心,或者说即使它对教学各项目标有所顾及,可显然没有显现体育教学的最大化效益。2.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于排球选项教学的局限(1)自身结构的局限性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结构可以有效提升人的技术操作能力,身体运动能力,却大大缩减了体育教学的综合效益①。当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将运动技能植入本身思想深处时,构成教学模式的方法体系、结构程序便会顺其自然的与其适应并为之服务。于是构成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组织管理以及评价体系等每一个环节便围绕运动技能目标而设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围绕技术这一主线展开,所涉及的方法体系以讲解、示范、练习为主,组织管理也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练习形式,评价中也主要将技术的完成作为主要的参照标准。技术的掌握既然成为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基调,所以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每当我们试图更换或者增加某种教学方法以去强化某种教学目标时,收到的效果却是微乎其微,因为体育教学模式具有整体性,而我们试图牵一发动其全身很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2)体现高校阶段性教学的局限性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作为迈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它拥有自己独具的特性。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学所体现的绝对不在是单单的运动技术目标,它所追求的更应该是学生进入社会后的有所发展。有所发展相对于体育教学在《纲要》中的体现主要集中于:对体育的教学目标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能力、管理体育的能力以及对体育文化的掌握能力。与中小学阶段比较,更加体现了高校的阶段性特征。当我们仔细品读《纲要》的教学目标时,当我们参考五大教学目标去衡量体育教学的效果时,却遗憾的发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远远没有达到。①秦云兴.我国传统体育教学与现代体育教学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34--39.20 三、我国高校排球选项教学开展的现状结构决定功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以技术的实现为主线,无论是对教学进程的整体把握,还是具体到单节体育课时间分配,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都没有最大效用的体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要求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具有欣赏体育文化的能力,殊不知终身体育的参与形式是以完整的体育运动形式,体育文化也是蕴含于完整的体育运动之中而并非这项运动的单个技术片段。而运动技能目标也同样如此,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运动能力的提高无不是通过完整体育运动所蕴含的魅力吸引人们参与并坚持从而实现健身功能。在社会适应目标这一层面,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如果说体育教学可以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对本身的附属功能有所侧重,那么在高校阶段社会适应目标完全有当仁不让之理,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种体现竞争与合作等社会适应能力却又不失体育精髓的教学模式。如果允许技术的传习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为主线,那么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必须体现出运动项目的整体性。一方面是将中小学阶段传习积累的运动技术转变提升为运动技能,增强人们对体育运动项目整体性认知,领略运动项目的真谛,从而真正的实现终身体育意识。另一方面,人们只有完整的参与整体运动,才能有效的提升自己的体育能力,领会体育的精髓,领会体育对人培养的社会价值所在。(3)面对不同运动项群的局限性体育理论的研究是为了指导体育的教学实践,当没有清晰地厘清理论之前就去盲从的展开实践只会让我们在实践中迷失自我。在我们一心强调体育课程的目标是“运动技能”,却总是在实践教学中纠结于“运动技术”的习得,分不清教学效果实现的是运动技术的提高还是运动技能的增强。运动技能并非单纯指人们完成运动技术的能力,而是强调运动中人对运动技术的操控,这种操控能力不仅体现在受限于自身神经、肌肉等因素,还表现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运动技能目标达成程序首先是通过各项技术的熟练掌握,然后将熟练地技术转移到整个运动环境中强化练习者的运动技能。这种运动技能目标的达成过程,虽然精细了技术的规格,然而却在有限的时间中削弱了运动技能非技术因素的习得,这些非技术因素主要表现为神经控制肌肉对运动环境的调节与适应,我们称其为运动意识。而运动意识并非是理论上引导就可以达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练就所成,它需要完整的运动环境所铸成,而这种运动环境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三、我国高校排球选项教学开展的现状所不能给予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所进行的单项技术分项教学,它对表现难美性、连续性不强的运动项目运动技能的习得有着巨大的优势,却非适用于一切体育运动项目。而对于连续性较强的综合类运动项目,它所体现的运动技能体现不是单项运动技术的割裂,它需要多项技术的组合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效用。比如排球的扣球,在完整的排球运动中(即排球比赛)它是由移动一接球一移动一传球一调节一扣球等一系列的环节构成,而并非只是单纯的扣球动作所达成的效果。而当我们试图以精化动作一组合运用的思路来实现运动技能的教学时,却发现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们对运动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而这种能力却是我们参与这项运动,获得运动体验所必须的。 四、对运动教育模式应用的辨析(一)基于模式自身属性层面我国学者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可谓是日久岁深,时至今日却依然未曾减弱对它的热情。在众多的研究结果中,异彩纷呈、千姿百态的教学模式称谓无时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诸如情景教学模式、启发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小群体教学模式、俱乐部教学模式等等。但是当我们怀着激动地心情去拜读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时,心中却萌生了种种疑惑:这些称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将它们称之为教学模式正确,还是定性归类于教学方法更合理一些呢?既然称之为教学模式,那么用于指导实践的结构程序、教法体系表现在哪里?岂能是简短的几个教法步骤就可以匆匆了事。所以,当我们去定义一种教学模式时,必须在把握教学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厘清教学模式的真正要义,必须以教学实践为最终目的建立完整的模式结构体系。教学过程结构是支撑教学模式的“骨架”,教学方法体系是填充教学过程的“肌肉”,教学指导思想是对“骨骼”与“肌肉”起协调和指挥作用的“神经”①。只有将指导思想、教学结构以及方法体系统一一体于教学模式之中,对操作程序进行重点合理的完善,才能让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得以有效的运用。基于体育教学模式的属性而言,运动教育模式已经将体育教学模式的基因进行了完整的表达,已经统一“神经”、“骨骼”、“肌肉”于一体。运动教育模式作为一种体育教学模式而言,我们必须从教学模式的实质进行把握。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首先要对从哲学、社会、心理、教育等层面对教学模式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进行解读,全面深刻的把握教学模式的实质。④只有我们领会了一种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要义,并对教学模式的运作程序有了清晰的认识,我们才会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在运用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时不至于盲目和流于形式。另外,从外部教学因素而言,我们可以选择用一种教学模式处理同一类的知识传授,然而在选择教学模式之前,必须对所谓的“同类”有所甄别,对“类群”大小有所把握。对于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我们必须⋯毛振明著.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7.②王坦.教学模式的有效选择与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1997(3):45叫7 四、对运动教育模式应用的辨析根据不同的知识体系而有所选择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不存在适用一切年龄阶段、一切教材内容、一切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所以对于运动教育模式的运用,要求我们必须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教材的内容教学课程的设置等客观实际因素进行着重考虑,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基于实践运用层面1.从教学对象进行把握教育者、教学对象以及教育媒介是组成教育的三大要素。准确的应用运动教育模式,我们首先必须从教学对象进行把握。就学生而言,按不同的年龄段,主要将其分为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由于各阶段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上应因材施教,基于教学思想的指导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小学阶段应注意体现运动的趣味性,应多以游戏为主;中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都有所发展,所以应注意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大学阶段多以专项教学与训练为主,应加强与终身体育相联系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结合运动教育模式的结构特点,它主张发展学生的自主管理小组能力、自主组织学习能力,主张最大化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它对学生的心智发展层次有一定的要求,对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将运动教育模式的应用锁定大学阶段,结合高校阶段体育教学使命,选择于公共选项课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客观实效性。2.从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任何事物在发挥一方面作用时都有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性,同样也会显示出它在另一方面时的局限性,这一规律在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中也同样应该被遵守。一种教学模式不能适用于不同体育教材,一种体育教材也同样不能采用各种教学模式,面对体育教材选择教学模式时,或者选择运用一种体育教学模式时,我们必须有所辨析,进行甄别。就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它追求细化完美的动作技术,比较适合一些表现难美性的运动项目,因为难美性运动项目对动作技术的依赖程度要远远大于那些体能主导类和技战能主导类的运动项目。而运动教育模式,主张以各种比赛贯穿整个教学单元,主张强化身体参与运动时的感知能力、主张发展操作运用能力,①邵伟德,王恬.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与选用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7):947—94924 四、对运动教育模式应用的辨析它更适合于集体对抗性运动项目。因为集体对抗性项目更加重视技术的实战能力、更加体现集体合作对于运动参与的重要性、更加需要多角色人员来展现运动文化的精彩。3.对于课程设置的要求运动教育模式从运动文化和运动技能方面对运动项目进行了总体把握,对实现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表达,在对教材的教学上提倡大单元教学,因此它对教学时数有一定的要求。只有保证一定的教学时数,才能保证教学模式完整的运行,才会实现模式所蕴含的教学要求。当然,教学时数也要根据学生的客观现实进行把握,对于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同学可以缩短技术学习的课程,对于无基础的教学对象就要适度的延长一些。一般而言,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单元要控制在20课次以上,竞赛期的长短以及竞赛的竞技性程度与课次的多少存在正相关关系。(三)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1.相同点两种教学模式都是以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为主线,都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教学的主要依据,注重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在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后得以继承和发展。2.不同点(1)模式区别表4.1两种教育模式的比较①体育教学模式分类实施特点教学目标指导思想遵循规律理论来源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之教学思想来源于苏联“主智主义”教育理论,以运动技能的实现为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并在追求实现这一价值的进程中对受教育者以体质的增强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它采用“三段制”教学过程,以直观的教学手段给予学生以感性的认识,然后通过教师组织和辅导进行反复的实践,习得运动技能。运动教育模式以将学生培养成为有能力的、有文化的和热情的运动者为目①高航,高嵘.运动教育模式实施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0(2):60—62 四、对运动教育模式应用的辨析的,它在注重学生运动技术和战术学习的同时,更有意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机会,发展了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性。运动教育模式实施过程具有明显的模式化、程序性特征。(2)课程设置比较表4.2课程设置的比较本文在搜集一些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的教学大纲后,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安排呈现如上表,并与运动教育模式下的课程安排进行比较得出:1)在实施特点方面: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围绕排球的各项技术展开教学,对比赛能力的要求过低;运动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运用技术于比赛的能力,不但在技术的学习中追求以比赛的形式,还注意完整比赛形式的呈现,锻炼学生组织比赛能力以及参与角色的能力。注意运动技能目标达成的同时开发学生团队精神、竞争意识、情感、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2)教学评价: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于技术的掌握,另外对理论知识、身体素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要求;运动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于运动能力以及运动参与程度,运动参与中主要强调学生组织、担任角色的数量,评价体现出多样性。3)组织管理方面: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由教师进行安排,无论是教学 四、对运动教育模式应用的辨析内容还是组织管理都由教师进行统筹策划,教学方法多以练习法为主。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内容由教师调控,教学组织交予各个小组,综合比赛法、合作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虽然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也会出现比赛教学方法,但主要是以“点”的形式出现在每节体育课堂中,而运动教育模式是以“线”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单元。3.运动教育模式的优越性体现(1)在心理发展层面人的认知过程是主动、积极地加工和处理输入信息、符号与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①教学过程与方式必须尊重、体现这一规律。运动教育模式无论在教学目标的设置还是教学模式的结构特征,都在课堂中还原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主动探索与管理运动小组的机会,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活动对精神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对焦虑、抑郁情绪的有所改善方面,而将这一功能最大化的体现方式却是与他人共同参与竞赛,追逐胜利的这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角色得到重新定位,个人归属感得以形成,都在为小组的成功集思广益、竭尽全力,实现精神与肌肉调节。运动教育模式主张以竞赛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技术学习、技能增强的过程中体验收获与追求成功的感觉。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学习的评价过多的集中于运动技能方面,虽然在教学中涉及其它目标,但却缺乏评价的措施;虽然教学中强调总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然而由于模式结构有所限制,导致在最终目的教学评价中无所依据,导致教学在这方面的评价实践无法实现。运动教育模式以多目标、多角色的教学方式,为受教育者建立了展现自己多方面能力的平台,让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多种方面展示自己,在最终的评价中得到应有的肯定,而不是“以技能论英雄”,“以技能定成绩”,而不会因为运动素质差而在体育学习中始终低人一等、挫败不前。(2)在社会发展层面社会化是指通过个人同他人的相互作用,学习知识接受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的学习过程。㈤从社会学角度去定义社会化,就是指一个角①季浏,殷恒婵,颜军主编.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17一128②仇军,钟建伟,郭红卫.体育社会化的理论及其研究进展EJ].体育科学,2008(5):62—68. 四、对运动教育模式应用的辨析色学习与承担的过程。∞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社会化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怎样将这种优势最大化体现却取决于根植于教育者内心的教学思想,取决于体育教学工作者如何对体育课堂进行操控,显然社会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我们达到这一效果最简捷的形式。然而运动教育模式的指导思想似乎与体育对人社会化存在一种夙缘,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在小组形成多重职责结构,通过多种结构将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提高小组运动水平为共同的价值取向,并为此而努力。它在体育课堂中还原一个完整的社会环境,塑造了多重的社会角色让学生去体验,真正的最大化的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3)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很容易陷入运动技术教学的误区,甚至认为运动技术是达成运动技能唯一的因素。然而如果忽视机体的统一性、个体生命性这一环节,这只会让我们在通往技能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事倍而功半。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技术标准学生来到运动比赛中却无所适从,一些未经正规技术学习,经常出现于整体运动形式的人们却在比赛中表现的游刃有余,而我们言谈之中的运动技能正是体现于这种游刃有余的运动水平。意识相对于运动水平的重要与之技术相比较完全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技能发挥的前提是神经对肌肉正确的调动而实现肢体位置相对变化,比赛中意识水平达不到,技术效果也只会有心无力。意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比赛环境的熟悉程度,取决于对完整的运动项目的理解,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完整运动环境的创设。运动教育模式,集技术练习和完整比赛于一体,重视运动技术的同时又不乏对运动意识训练,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提高体育运动技能。①李树旺.社会学视野中我国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介入[J].体育学刊,2008(8):26—.28.28 五、运动教育模式于高校排球选项教学的探析(一)从教材——排球运动的特性进行分析1.排球运动起源启示排球运动1895年起源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创始人威廉.摩根启发于当时盛行的篮球与网球运动,从中寻求运动量适中又兼顾趣味性的、男女老少皆宜的一项运动的项目。将“网球运动”改进引入篮球场,通过用篮球胆(后来制作了专门比赛用球),制定了不准球落地,多人合作共同将球从网上击回对方的场地的游戏规则,游戏的出发点以及趣味性体现在集体间协作空中隔网击球。排球运动问世之后,随着参与者逐渐对排球运动规则的适应,运动水平不断提高,促使它逐渐从娱乐阶段的潜文化形态中剥离开来,逐渐体现出运动的竞技性。当排球运动列入竞技运动的队伍中时,各种技术动作开始出现于排球运动之中,对规则的限制性、技术的有效精细性的要求就会随着运动竞技性的不断增强而表现的尤为突出。虽然竞技性会增强比赛的精彩程度,然而我们却不应该去一味的追求运动的竞技性,一味的追求技术的规格化,而忽视集体共同参与时的娱乐性,忽视了身体对完整运动的感知。当我们怀着适应竞技排球规则、达成精化技术的心情参与排球运动中时,对运动的真正领略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消减。竞技排球毕竟只是少数人员从事的,而学校、社会多是以发展大众参与为目的的举动。大众排球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游戏消遣的特点和娱乐健身的价值倍受众人所喜爱,被社会广泛采用作为特殊而有效的健身手段和方法渗入到社会各阶层的。①所以明智之举是我们应该降低规则的严格性,让规则适应大众的运动水平,平衡其中的娱乐性和竞技性,以还原大众体育的本真目的。所以,大众从事于排球运动不必再为适应规则而割裂整个运动,机械的一遍一遍的练习,不断的标准化自身的技术,这样只会折减运动的乐趣,弱化排球运动的意义。排球运动的发展启示我们应该以集体的形式参与其中,在完整的排球运动中完善技术、感知排球运动环境,随之强化对规则①周红律.对排球运动社会学理论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1(1):27—29.29 五、运动教育模式于高校排球选项教学的探析的适应性、击球的能力,在集体娱乐的氛围中去体验排球运动的真谛。2.排球运动的项群分类(1)排球项群分类的位置20世纪80年代,田麦久博士在“分类训练学”构思的基础上,开始致力于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1998年,《项群训练理论》专著的出版,代表项群理论的研究已经转为成熟,并在国际训练界掀起一片波澜。项群训练是一般训练向专项训练的过渡,它不是针对某项运动训练的理论精华,而是从总体上在理清各运动项目的脉络结构基础上再进行归类,融会贯通结构相似运动项目理论精华。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进行分类,可将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归类为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调整后为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①在这一类群中,运动水平提升最主要的因素是技能+战能双重体现,而技能、战能的培养必须由理论指导+实践演练才可能成就,而完整形式的比赛是达到这一目的最为有效的形式。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进行分类,排球与篮球、足球、拳击等运动项目被归类为多元动作结构变异组合类运动项目。所谓“变异组合”它与“固定组合”所不同之处,主要体现于受比赛环境瞬息万变的变化,技术、技术组合、战术采用、战术配合都要根据比赛中的对手做出变化,而这取决于运动员的运动素养。这些运动素养的养成虽然是建立在运动技术基础之上,却并非完全取决于运动技术,而是需要经常从事完整的比赛环境或者是相似比赛情景中习得,这需要身体不断从事于这种环境获得身体感知、身体适应。这要求场上运动员平时的练习必须注意这种能力的开发、意识的形成,只有如此才会具备将技、战术等“元件”即时即地组合相应技术、运用战术的能力。(2)项群分类中运动技能的体现集体运动项目不同于个人运动的文化质点表现为:参与者的配合协作。在客观存在方面表现为有千变万化的战术内容,在意识方面表现为整体配合意识。②技战术的丰富完善、队员的默契配合不仅体现了集体运动的美学价值,也很大程度主宰了比赛的胜负,成为集体运动的主要特征。集体运动项目的本质特征要求运动员必须在技能结构、战术结构、智能结构、①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60.②张立.集体运动项目文化质点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院,1991(2):64—66. 五、运动教育模式于高校排球选项教学的探析个性特征等方面融合包容。∞排球的运动技能是通过集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却不是个人的技能、战术、智能结构所能左右的。虽然个人的优势可以调动整体的水平,但是当这种优势不能有效融合到整体运动中时同样也会阻碍集体的发挥。然而当我们单单论及排球的运动技能时发现,由于排球运动特殊性,除发球为主动独立运用外,其它技术都是从接对方的球而以“被动”的形式开始,动作的整个过程是通过队友之间不断进行选位一移动一击球一过度等部分组成。这是运动技能在运动中的外部表现,然而构成动作的复杂肢体动作体系,必须由学习者针对动作的要求和情景条件,协调自己的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改善自己的运动行为,积累各种条件下的运动经验,最终形成运动技能体系。②(3)运动教育模式对排球运动技能优势体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信奉运动技术是运动技能的基石,认为高水平的运动技能必须建立在标准、精细、熟练的运动技术。这对于那些表现难美性运动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目自然适用,因为这类运动项目的价值主要是由技术动作所对人体的意义而体现,它对人类的吸引性也是通过动作所表现的美学价值。另外,表现难美性运动项目的技能主要决定于神经系统的对肢体的操控能力,却很少需要神经系统对运动环境的应变、调控能力。然而参与排球运动并不是按照设计好的固定套路进行的,排球运动技能主要体现于神经系统灵敏的根据时时变化的运动环境而对球有所控制。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思路植入排球运动等集体运动项目中,将整体性的运动技能分裂为破碎的单个技术,着重从事技术的精化练习,显然并不是那么合适。排球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可以归结为:初始学习、提高完善、实践应用、创新智能四个阶段。㈢对单个技术的精化练习,对技术的重点强调有意无意将时间过多的集中于初始学习和提高完善前两个阶段,对实践应用阶段有所忽视,忽视了对学生判断能力和控球能力的锻炼,而这是参与排球运动必备的能力。(二)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角度进行分析①姚鸿芬.试论集体运动项目竞技状态形成的条件[J].浙江体育科学,1994(5):11~15.②刘致勇,朱立新.运动技能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7.③丁国跃.排球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阶段研究[D].郑州I: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24—27 五、运动教育模式于高校排球选项教学的探析1.从学情层面分析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育逐渐成熟,主要表现在自控能力显著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日趋完善、自我认知更加深刻,在看问题、做事情方面都趋向合理化。高校阶段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备了良好基础,而且这也是高校教学目标所着重强调的一方面。运动教育模式不仅在教学的方法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更是从整个模式的运行程序做了整体把握,它要求学生自主管理运动小组,充分调动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组织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它还满足了高等阶段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强烈的参与意识、强烈的交友与情感需要以及独立的个人意识的阶段心理特点。2.从教学层次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我国学校各阶段体育教学的导航,是实施体育教学评价和评价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它在制定各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时根据生理发育特点在各个方面有所侧重,作出水平一、二、三、四要求。其中在运动技能方面:在水平一二阶段达到掌握基本技术的要求;在水平三要达到掌握组合技术的要求;在水平四要求学生达到掌握学会运用技术和基本战术。高等教育阶段是中等教育的继续,运动技能目标也应当有所延续,而不应该将目标继续锁定在技术的反复练习上,应该是还原学生一个运动实践的环境。初级、中等的基础体育教学,显然为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分析排球运动集隔网对抗性、集体性、以技战能为主导等特点为一体,完整的排球运动形式正是通过多人的同时参与,共同合作以成功的将球击回对方的场地。运动的乐趣体现在以计分的形式体验比赛所富含的意义,排球的特性可以让我们围绕它开展出多种形式的比赛,这与运动教育模式的模式结构显得一一对应。换而言之,运动教育模式更加适合于球类教学。另外,排球比赛的是集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记录员、司线员等多重角色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环境中“对号入座”,实现多角色锻炼体验。4.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角度分析在《纲要》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中,其中在运动参与目标中对学生 五、运动教育模式于高校排球选项教学的探析提出了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的要求,体育文化并不仅仅局限于参与运动的那短短的一刻,它更表现于对运动规则的了解、对比赛的组织程序操作、对运动礼仪的感受中。在运动技能目标中提出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参与运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操作运动技术的能力,更加表现于对当时运动情景的掌握上,与人的相互作用上。在身体健康目标中提出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心理健康目标提出通过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和成功,调整良好的生活心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比赛的形式能将这种运动体验最大化的实现。在社会适应目标中提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与人竞争、合作的关系。这些目标的达成相对于排球运动而言必须体现在完整的运动情景之中,只有完整的排球运动情景才能最有效益的体现以上体育教学目标。运动教育模式无论是教学指导思想、组织管理、教学方法方面都具备了实现以上目标得天独厚的优势。5.从课程设置特点进行分析倡导以学生为本的体育选项课,这种授课的方式给予了在校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选择的空间。在教学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班级授课的形式,从个人爱好、兴趣、特长、专长出发,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专长。它不但为学生进入社会从事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实现了从学校体育到社会体育的重要过渡。另外,参与体育选项课的群体成员大部分都有一定程度的单项运动基础,对运动都有一定的了解。根据体育选项课的阶段性特点以及参与群体的运动特征,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形式必须有所突破,教学内容有所深入。运动教育模式恰恰迎合了高校体育选项课的特色本质,所展现的相对较长的教学时数、完整形式的运动体验、颇有深度的文化呈现,都更好的发展了学生的专项体育,为以后从事社会体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三)从运动教育模式的角度进行分析1.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模式是实现体育教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途径,是沟通理论与实 五、运动教育模式于高校排球选项教学的探析践的“桥梁”。①在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发展中,一些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不断被引进,但是由于其中缺乏真正合理的将教学目标结合到具体教学实践过程的指导途径,纵然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对先进的教学理念怀有满腔热血,但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知所措,致使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总是举步不前。运动教育模式从体育运动的实质出发,兼顾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育教学思想,并围绕教学思想设置了一定的教学目标,更从结构特征、教学程序上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更加着手于操作层面的具体化,将课程进行阶段性划分,把教学进程清晰化。这些具体化的指导来源于实践的检验与修正,而不只是理论性的推理,运动教育模式所具备的成熟的结构体系,能有效的指导体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所依据,根据运动教育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系统化、秩序化,按步就班的实现教学目标。2.对培养学生终身排球运动的积极作用终身体育思想是诸多指导思想中最具体育本质特征、最为宏观、最能将学校体育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指导思想。②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学校体育同样是建设终身体育大厦的基础设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学校体育必须着重于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应该体现在体育理论知识、情感体验及社会发展、运动操作三方面。@就像体育教学是以传播操作性知识为特征一样,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价值并不决定于理论知识识记于心的牢固程度,它更体现于对体育运动项目文化的欣赏,组织运动时的井然有序,掌控运动比赛的得心应手,它是孕育于实践操作之中,而运动教育模式确实将运动文化淋漓尽致的表现于实践之中,并最大程度的锻炼了学生自主操控运动的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个人、集体比赛教学形式更是让学生在情感深处得以触动,在运动中增强交往以实现自身发展。从运动操作能力方面讲,社会层面上的体育都是以比赛的形式展开,两两之间比拼的并不是技术精准而是取得成功的技巧,这种技巧表现于在进行运动时的审时度势、集体运动时的默契配合,同样也来源于比赛的积累。①蒋晓培.运动教育模式引入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的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9.②陈琦.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主导思想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107—109.⑧袁广锋.终身体育动机、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0(3):56—58.34 六、排球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的构建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告诉我们: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高校排球选项课采用运动教育模式必须结合我国高校体育选项课的现状,结合课程设置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构建高校排球选项课运动教育模式必须联系《纲要》这些统领高校体育教学的文件,联系高校体育教学大纲,联系我国个阶段体育教学改革实际。(一)教学目标的确立1.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教学目标的设置需要从学生、社会和学科内容三个角度考虑,一般而言要从教学目标学习者的需要、社会办学的目的以及需要习得的学科内容三方面进行陈述。㈣界定专业教师素质的方法之一,是看对这些不同目标的思考、表达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能力。以运动教育模式开展高等院校排球选项课,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以《纲要》为依据,联系运动教育模式、高效排球选项课的特点,以及学生年龄段的特征进行客观、合理的制定。2.教学目标的确立(1)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目标是由学校教学中各门学科目标组成的目标系统,而每一学科教学在达成课程目标的程度上,也会因学科的性质、特点表现不同。基于本研究是选用高校排球选项课为对象,所以结合运动教育模式兼以高校排球选项课开展的实际,特意设置排球项目课程目标如下:1)运动参与目标:①以各种形式的竞赛方式为主线,吸引学生喜爱排球运动,养成以排球运动锻炼身体的习惯;强化排球比赛的能力,强化学生进入社会参与完整排球运动的①玛丽·艾丽斯·冈特,简·斯瓦布等著,尹艳秋等译.教学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2. 六、排球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的构建能力,增大终身从事排球运动锻炼的可能性。②能够欣赏正式的排球比赛,对排球比赛规则、礼仪等常规知识以及排球运动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③具有参与共同计划和管理本小组排球运动的能力。包括领导或者配合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技术学习、锻炼、非正式的比赛能力;与小组成员配合管理正式比赛的能力,具有参与排球正式比赛中运动员工作、裁判员工作、组织者工作,顺利完成各项工作的能力。2)运动技能目标:①掌握正面双手传球,正面双手垫球,正面上手、侧面下手发球,扣球,单双人篮网技术;具有熟悉的球性,可以将有球、无球技术熟练结合完成各种形式的比赛的能力。②具有参与六人制排球比赛的赛场意识,具有在比赛中运用排球技术以及同伴相互配合争取比赛胜利的能力。能够根据自身队友技术特征进行位置安排,根据比赛运动情景拟定解决问题的策略。3)身体健康目标:①通过排球运动发展学生弹跳、移动速度、灵敏性、身体协调性等各项身体素质。②掌握参与排球运动防止运动损伤的方法,懂得排球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置方法。③养成良好的排球运动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①模式设置多元运动目标,让学生在目标的达成过程享受个人或者集体的成功体验,养成不畏挫折、追求成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②以竞赛的形式展开排球教学,让学生能充分体验到运动乐趣,放松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及公平竞争的意识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比赛、组织比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共同实现目标能力,与人交流计划和管理排球运动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工作担任各个角色中的责任心。(2)单元目标的制定 六、排球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的构建单元目标是学科目标相对完整的划分,它反映着课程编制者或教师对一门课程或概念体系结构的总的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这种结构按照教育科学的要求所进行的分解和逻辑安排。①根据运动教育模式的结构特点,可以将高校排球选项课分为四大单元,虽然在各大单元中都会对学科教学目标有所体现,但根据各单元的教学任务可以将五大教学目标有所突出。1)准备期单元教学目标:主要以教师了解学生运动水平,进行运动分组,介绍运动教育模式,并安排教学常规。2)季前赛单元教学目标:发展学生对各项排球运动技术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组织技术比赛练习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自主管理小组、自主学习的能力。3)正式比赛单元教学目标:发展学生运动技能;发展学生参与六人制比赛的能力;发展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运动能力。4)季后赛单元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组织比赛能力、与人合作组织管理比赛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排球竞赛文化。(二)教学程序的规划从整体上规划整个排球运动季,作者在参考了一定数量的有关篮球、羽毛球、网球等运动教育模式案例的基础上,加以结合高校排球教学特点,从实际中联系高校选项课设置特点,并咨询了工作在一线的高校排球教学教师的意见,着手对排球运动单元的课程进度、教学任务进行规划。从整体上把握整个运动季为:袁6.1排球运动季总体规划单元划分课时(共32课时)任务季前准备准备阶段课堂常规建立◆季前赛赛季阶段正式比赛J季后赛赛季结束庆祝活动开课前规划整个排球运动单元、编写学习手册2介绍运动教育模式、建立运动小组、建立课堂常规12排球技术学习、单项、串联排球技术的各种形式比赛。8六人制形式的比赛、锻炼学生管理组织比赛能力8排名争夺循环、技术统计、2回顾总结本学期、对优胜队和个人进行颁奖①E-Y-.自助式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散打教学中事物构建-9实践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六、排球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的构建1.准备阶段(1)季前规划阶段教学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由教师负责,包括:l、开课之前建立一个完整的排球运动季。2、对完整排球运动季教学任务的单元划分。3、评价考核方式制度的建立。对学生成绩考核的依据主要有正式竞赛的成绩、比赛过程中的技术统计,季前赛期间关于传球、垫球、发球等技术各种形式比赛的记录,整个排球运动季中所参与的组织工作的记录,素质、理论的测试(各部分所占的比例详见教学评价部分)。4、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分析影响教学进度的外界因素并制定出方案(如阴雨天气,可穿插理论教学、阶段性总结、赛事组织工作培训等等)。5、编写学习手册。(2)赛前准备阶段赛前准备阶段主要占用两课时的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主要为:1)运动教育模式的介绍将运动教育模式的目的、特征介绍予学生,并将整个排球运动季的规划呈现给大家,建议以挂图的形式。2)成立固定运动小组坚持同质同组、异质异组的原则;从学生运动能力、性格特点、学习专业等因素考虑分组,尽量保证各组性格类型、运动能力均衡,来源于同一学院(或者系别)的同学为一组,允许以后课上观察再由教师进行调动;从排球比赛特征、比赛中角色类别等因素考虑,确立6—8人为一运动小组;形成小组运动文化,设立属于自己运动小组的名称、口号、队徽,确立小组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编号。3)建立课堂常规在一般的体育课堂常规基础上,运动教育模式的课堂常规还体现了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个性课堂常规,主要表现在:每节课,每个小组必须提交运动记录表,记录内容主要包括本节课负责人、每小组进行的热身内容、学习形式、根据学习内容所设计的比赛形式,比赛中各成员或者组合取得的成绩等等。表格样式刚开始由教师提供,表格中的所涉及的各项任务由每组每节课的负责人负责完成,并且由教师提前一节课给予引导安排。 六、排球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的构建2.赛季阶段(1)季前赛阶段季前赛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排球各项技术的教学,让学生逐渐适应运动教育模式的课堂常规,发展学生组织技术学习、比赛的能力。本研究从运动教育模式、排球运动的特征出发,参照一些网球、篮球运动教育模式案例以及高校排球选项教学大纲,并聆听了一些从事排球教学工作者的意见,对季前赛阶段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规划设计。1)对整个单元的教学把握通过对排球各项技术的研究,从课时方面对排球的各项技术教学规划为:发球教学(2课时)、垫球教学(3课时)、传球教学(3课时)、扣球+拦网教学(4课时),总共12课时。各项技术的学习,并非只局限于这些学时的学习,它在每节课的开始阶段都还存在一定的练习时间;对无球技术的学习安排在每节课课末的素质练习或者变相加在课堂开始阶段的准备活动期。教学思路:在关于对垫球、传球、发球、扣球和篮网等技术的教学中,教学过程遵循教师技术传授一学生组织练习一学生进行比赛三个环节构成。三个环节中教师要把握好三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在学生的组织练习过程中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具体可见下表6.2:表6.2季前赛单元排球教学思路教学阶段技术学习组织练习学习、模仿各项技术,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技术改进。有计划,有安排的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种形式的技术动作练习。讲解示范各项技术动作,帮助学生习得正确动作。对组织者提前安排,对组织形式进行指导、监督。组织单项、多项配合,lvl、多对对组织者、参与者提出要技术比赛多,组内、组间各种形式的比赛。求,保存好每场比赛的记录,公正的评价学生课堂表现。技术比赛的组织思路为:首先是单项技术的比赛形式设计,随着各项技术的学习,慢慢串联成多项技术的比赛。例如传球一垫球+传球一发球+垫球+传球依次递加的形式进行比赛,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排球各项技术的能力。在比赛的组织形式上可以采用以下多种形式(如表6.3),在比赛的组织方面,可以由单人、39 六、排球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的构建集体可以围绕比数量、比准确、比配合等为目的对各种形式的比赛进行组织,比赛的成绩由记录员交予教师进行备档。表6.3运动教育模式比赛方式单人双人多人组间组间随机单人赛组间双人配合赛组间多人集体赛2)对每项技术的教学把握从高校对体育选项课课时的安排、排球教学特点、运动教育模式特征等一些方面考虑,季前赛阶段排球各项技术的教学采用“学时”为单位,比以“节”为单位更加适合。作者从理论研究出发,联系实际,对各项技术教学进行设计为:表6.4课堂组织程序部分课时比例任务准备部分1/9比赛部分1/3讲授部分1/3答疑部分2/9准备活动、赛前组织将前面学习的技术内容设计成比赛项目,组织组内、组间比赛,组织者做好组织与裁判工作,先由教师教师组织慢慢过渡到学生组织:讲授新的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小组内部讨论学习。总结部分1/9教师总结并宣布下次课的比赛内容,小组确定好组织人员,提供比赛方案。(2)正式比赛阶段正式比赛单元主要是指六人制形式的教学比赛阶段,根据比赛所占整个阶段的比重,可以分为前期单元和后期单元。前期单元主要任务是锻炼学生的配合意识、排球技术运用能力以及简单战术的运用,练习任务、比赛任务各占一定的课时比例;后期单元主要任务是锻炼学生对比赛文化的掌握,组织比赛能力的提高,包括角色分配、职责的担任,以及参与比赛的能力。正式比赛阶段所需要的时间不但要根据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还要参照季后赛阶段的比赛场数,而比赛场数又是由班内人数和运动小组的划分决定的,所以确定正式比赛阶段的所需8—10课时的时间。对这一阶段的运动课程设计为:40 六、排球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的构建表6.5正式比赛单元的规划1羁丽踵r——1孺霭再■—]张务时间(min)组织个小组进行热身活动。前期单元(6至8课时)后期单元(3至4课时)2、技术复习部分3、比赛模块4、整合提高模块5、新授模块6、结束模块l、准备阶段2、比赛阶段3、总结阶段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负责人领导小组制定复习内容,帮助个人或者团体取得进步。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改造规则后的比赛,裁判人员进行裁判工作。小组成员围绕比赛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训练,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排球裁判规则学习、排球战术的学习、排球竞赛组织的学习总结本节课,对下节课进行安排。准备活动,技术练习,竞赛组织小队进行组织安排,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各就各位。运动员认真比赛,裁判员准确判罚,工作人员认真负责,教师记录比赛存在的问题。对比赛中出现的判罚问题、组织问题等进行改进。10—1550—_602口一25(3)季后赛阶段季后赛阶段是整个排球运动季的高潮阶段,学生的运动参与能力、竞赛组织能力、角色担任能力都在这一阶段得以体现。考虑到对班级学生的分组,对学生竞赛、组织能力的锻炼,运动教育模式的结构特点等等,将季后赛阶段的时间控制在8课时,选用分组单循环、三局两胜的赛制较为适宜。由于排球比赛的对组织工作人员的数量具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在季后赛阶段必须将学生分类为参与竞赛组和组织竞赛组两类人员,两类人员在每一课次中交替进行。对于工作组织人员,要求组织者必须提前安排好比赛的轮次;安排好第一裁判、第二裁判、记录员、司线员等角色,要求按照正式的比赛程序进行比赛,担任各个角色学生要各尽其责,由负责人做好组织工作记录。对于比赛参与人员,要求参与比赛的小组尽量统一参赛服装,展示自己的队徽、口号等个性文化,要求进行一些必要的入场仪式。教师在这一时期主要充当了裁判长的角色,不但要提供比赛的统计记录表,而且还要整理好每次记录表,以作考核的参照;为裁判员提供建议;对比赛进行一定的指导。3.赛季结束最后一节课庆祝活动的进行,标志着整个整排球运动季的结束,冠亚军争夺赛也安排在本课次中,比赛结束就开始进行赛季总结以及各项颁奖仪式。教师参415O坫沥坫∞m蟠㈣瑚卜犷5妒睁m加5 六、排球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本场比赛安排,最大程度的制造比赛的气氛,安排入场仪式,比赛拉拉队,赛程录像人员等等,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被比赛的氛围所感染。赛后进行颁奖仪式,包括对冠亚军小组获得者、季后赛阶段表现优异的运动员、运动季中各种形式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者以及整个赛季中优秀工作组织者等,肯定学生对整个运动季的参与。(三)教学评价的制定公平、合理的对排球选项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必须有效的结合运动教育模式的培养目的、高校排球选项课的课程目标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设置。采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排球选项课教学,就不可再全盘按照传统体育教学评价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所以有效的、合理的教学评价既要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指导纲要》,又必须结合运动教育模式的培养目的对学生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另外,评价的方式必须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整个运动季的学习过程评价设计为:表6.6学习评价参照评价方面百分比评价内容运动能力45%l、运动季中个人形式参加关于技术的各种形式的比赛成绩记方面录。2、以小组形式参加的平时、季后赛期间的比赛成绩。3、季后赛单元个人的技术统计。运动参与35%方面社会发展20%方面1、运动季中组织学习的记录。2、组织比赛的记录。3、担任比赛工作者的记录。4从事组织工作的组织质量的记录。1、身体素质的测试记录。2、排球运动文化的掌握。3、小组管理的参与记录关于对学生学习评价所需要的各种记录表格,由教师每节课收集保存,并对每一课堂记录表进行评价,最后对每一小组、每一个人汇总成记分册,而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有效从这些记分册中得到反馈。42 七、结论(一)运动教育模式无论在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操作方面都是一种发展比较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符合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理念,具有成熟的结构程序、教学方法体系,可以有效运用于高校排球选项教学中,以运动教育模式构建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在操作指导方面具有客观实效性意义。(二)高校排球选项课运用运动教育模式具有可行性和优势性。可行性主要表现教学内容的学科特性方面、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方面;优势性主要表现在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的各方面。(三)以运动教育模式构建高校排球选项教学,必须结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根据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内容等设计出有效指导排球教学实践的教学大纲,并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对各个单元的教学进程以及比赛程度进行合理的把握。(四)将运动教育模式运用于高校排球选项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比赛的能力,同样也可以促进学生团结协作、组织管理、参与角色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五)高校排球选项教学采用运动教育模式,在运动项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性。运动教育模式更加适合于集体对抗性、球类等运动项目,而对于表现难美性或连续性不强的运动项目等对技术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却非最优势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1]周时梁著.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5.[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0:205.[3]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32.[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福建: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6:893.。[5]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383.[6]张洪潭.体育教学模式之研究[J].体育科研,1996(2):33.[7]毛振明著.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7.[8]毛振明等.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19.[9]秦云兴.我国传统体育教学与现代体育教学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34—39.[10]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J].体育文史,2001(3):77—79.[11]李捷著.运动技能学习形成自组织理论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83.[12]董虫草.胡伊青加的游戏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2005(3):49—53.[13]姜熙,谭小勇.试析美国体育教育SE模式[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79.[14]高航,高嵘.运动教育模式实施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0(2):60—62.[15]高航,章荣江,高嵘.当代运动教育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5(6):79—83[16]郝文武.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新概念[J].教育研究,2002(3):15—18.[17]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36. 参考文献[18]季浏,殷恒婵,颜军主编.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17—128.[19]仇军,钟建伟,郭红卫.体育社会化的理论及其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2008(5):62—68.[20]李树旺.社会学视野中我国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介入[J].体育学刊,2008(8):26—28.[21]周红律.对排球运动社会学理论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1(1):27—29.[2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60.[23]张立集体运动项目文化质点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院,1991(2):64—66.[24]姚鸿芬.试论集体运动项目竞技状态形成的条件[J].浙江体育科学,1994(5):11—15.[25]刘致勇,朱立新.运动技能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7.[26]丁国跃.排球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阶段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24—27.[27]蒋晓培.运动教育模式引入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的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9.[28]陈琦.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主导思想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107一109.[29]袁广锋.终身体育动机、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0(3):56—58.[30]玛丽·艾丽斯·冈特,简·斯瓦布等著,尹艳秋等译.教学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2.[31]董宇.自助式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散打教学中事物构建与实践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2]纪树立编译,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84.[33]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34]乔伊斯,威尔.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35]方建新,俞小珍.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45 参考文献1996(1):28.[36]赵立,杨铁黎.体育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理论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7]刘海元.美国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106-108.[38]曹铭亮,渠广伟.美国体育教育模式概述[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4):126-128.[39]姚大义.现代德国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6):59—61.[40]蒋新国,肖海婷.美国运动教育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83.[41]高航,吴铁桥.试论运动教育模式的历史渊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36-38.[42]姜熙,谭小勇.试析美国体育教育SE.模式[J].首都体育学院学2010(2):78—81.[43]杨军,刘林星,尹向阳,林启勇.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J].滨州学院学报,2009(3):86—89.[44]卢建辉,康健,韩志磊.美国“运动教育"教学模式对中国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启示[J].邯郸学院学报,2005(3):77—79.[45]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2.[46]刘欣然,乐严严.基于人类身体本能的体育运动哲学解读[J].体育学刊,2009,(2):28—29.[47]谭小燕.运动教育课程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9,(2):82—86.[48]吴伟.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2):1682--1685.[49]王雄峰,杨国庆,李笋南.美国动作教育与中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4(5):114—115.[50]梁恒.运动教育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之教学有效性比较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1(2):loo一102.46 参考文献[51]孟文,李海燕.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5):84—85.[52]张文英.运动教育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5):93—95.[53]高航.运动教育模式研究[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4]邵伟德,王恬.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与选用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7):947—949.[55]王坦.教学模式的有效选择与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1997(3):45—47.[56]邵伟德,尚志强.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86—88.[57]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8]Gag,R.M,andBriggs,L.J.Principlesofins仇lctionaldesign.2nded.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1979:67—72.[59]Magill,R.A,MoterLearning:ConceptsandApplication.NewYork,NY:MeGraw—Hill,2001:126—149.[60]Vermette,P.(1994).FourFatalFlaws:AvoidingtheCom—monMistakesofNoviceUsersofCooperaiveLearning.TheHighSchoolJoumal—Feb/March.[61]DarylySiedentop,PeterA.Hastie,HansvanderMars.CompleteGuidetoSpoaEducation[M].HumanKinetics.2004:3-4,4-7,13—14.[62]Grant,B.(1992).IntegratingsportintophysiealeducationcurriculumNewZezlandsecondaryschools.quest,44,304—316.[63]DARYLSIEDENTOP.Sporteducation:aretrospective[J].JournalofTeachinginPhysicalEduction,2002(21):409~413.[64]DARYLSIEDENTOESportEducation:QualityPEthroughPositiveSportExperiences[M].Champaign,IL:HumanKin—etics,1994.3—23.[65]DARYLSIEDENTOESportEducation:QualityPEthroughPositiveSportExperiences[M].Champaign,IL:HumanKin—etics,1994.3—23.[66]DARYLSIEDENTOP,PETERAHASTIE,HANSVANDERMARS.CompleteGuidetoSportEducation[M].Champaign,IL:HumanKinetics.2004.4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1]李强,许益芳等.对山东高考加试体育之考试内容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2.[2]李强,许益芳等.将排球技术教学溶于教学比赛的构思[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赵颖,李强等.高校体育的问题——终身体育观念的缺失[J].体育时空,,n1,48 致谢时光匆匆,韶华易逝。转眼之间,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成为回忆,离别之际,却怎也难掩心中的不舍。舍不得离开众位博学多识、温文尔雅的学院老师,舍不得让我受益匪浅、内心得以升华学习资源,舍不得离开这学风严谨、环境氤氲的浙江师范大学⋯⋯。是美丽的师大,让初入校门懵懂彷徨我在三年的时间里感受到充实,在生活与为人方面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感谢我的导师许益芳教授。您不仅在学术研究中给了我极大的指导,还在生活中给予了我无尽的关怀,让远在一方的我感受到了亲人般的关爱。三年中,您从来没有刻意的要求学生,然而却身体力行的影响着学生,无论是在学术的研究中,还是教学实践中,您都对学生的今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您永远是学生生活中、人格上的导航之师。感谢我的班主任孙喜和博士。三年中,您对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无私的贡献着您的关怀,是您让我们更快的迈入了学术的轨道,是您让我们班级有了更好的凝聚,因此我们都习惯称呼您“老大”。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没少得到您的启发,得到您的鼓励;没少得到您在生活中给与学生的关怀。谢谢您,孙老师。感谢薛岚老师、王章明老师、马楚虹老师、潘慧炬老师、王斌老师、张剑利老师⋯⋯,感谢你们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不断点播、学术上的影响;感谢吴维铭老师、邵伟德老师、田里老师、赵仁清老师、陈最新老师、张夏榕老师⋯⋯,感谢你们在论文开题、写作时给予的宝贵意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你们对我默默的支持与无尽的付出,你们无言的爱给予了我生活的信心以及前进的动力。感谢我的同学,三年的时间与你们融洽的相处让我们建立了兄弟姐妹一般的感情,感谢一路走来你们的相伴,你们的扶持,纵然分离我也永远不会忘记,我会将这份情谊永藏于心底。感谢师大,感谢那些关心过、帮助过我的所有人。49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储躲蕊吼测猝,月猬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浙江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浙江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名:瓠新虢行巩吼肼㈨旧50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我承诺自觉遵守《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我的学位论文中凡是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并详细列出有关文献的名称、作者、年份、刊物名称和出版文献的出版机构、出版地和版次等内容。论文中未注明的内容为本人的研究成果。如有违反,本人接受处罚并承担一切责任。阮殇未侈哆qy7y生师究研教人导诺承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