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

ID:34713291

大小:2.42 MB

页数:48页

时间:2019-03-09

上传者:U-56225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_第1页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_第2页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_第3页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_第4页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题目:困络玄化砬当岱太堂生俭值丑鲍显啮复数直星l昱对筮曼I昱::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学位论文作者:N-4a_签字日期:如纱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筹)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荆生导师签名:p疆签字日期:乃侈年,。月f/日签字日期:.20/乡I/日 目录摘要⋯⋯⋯⋯⋯⋯⋯⋯⋯⋯⋯⋯⋯⋯⋯⋯⋯⋯⋯⋯IABSTRACT⋯⋯⋯⋯⋯⋯⋯⋯⋯⋯⋯⋯⋯⋯⋯⋯⋯⋯⋯.III文献综述⋯⋯⋯⋯⋯⋯⋯⋯⋯⋯⋯⋯⋯⋯⋯⋯⋯⋯⋯⋯1引言⋯⋯⋯⋯⋯⋯⋯⋯⋯⋯⋯⋯⋯⋯⋯⋯⋯⋯⋯⋯4第一章网络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概述⋯⋯⋯⋯⋯⋯⋯⋯⋯⋯..5一.网络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功能⋯⋯⋯⋯⋯⋯⋯⋯⋯⋯⋯⋯.5(一)网络文化的内涵⋯⋯⋯⋯⋯⋯⋯⋯⋯⋯⋯⋯⋯⋯⋯5(二)网络文化的特点⋯⋯⋯⋯⋯⋯⋯⋯⋯⋯⋯⋯⋯⋯⋯6(三)网络文化的功能⋯⋯⋯⋯⋯⋯⋯⋯⋯⋯⋯⋯⋯⋯⋯7二.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9(一)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一⋯⋯⋯⋯⋯⋯⋯⋯⋯⋯⋯⋯.9(二)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11(三)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12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网络文化背景分析⋯⋯⋯⋯⋯⋯13(一)网络文化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文化基础⋯⋯⋯⋯⋯.13(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过程⋯⋯⋯⋯⋯⋯⋯.14第二章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原因分析⋯⋯⋯⋯⋯..16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16(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积极影响的⋯⋯⋯⋯⋯⋯.16(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影响⋯⋯⋯⋯⋯⋯⋯⋯.161.有利于更新大学生的成才观与就业观⋯⋯⋯⋯⋯⋯⋯⋯⋯⋯16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多维度的人际交往观⋯⋯⋯⋯⋯⋯..173.有利于教育机会均等,帮助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观⋯⋯⋯⋯⋯⋯17二.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18(一)网络文化容易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18(二)网络文化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目标的缺失⋯⋯⋯⋯⋯⋯⋯.19(三)网络文化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评价标准紊乱⋯⋯⋯⋯⋯⋯..19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20(一)社会层面的原因⋯⋯⋯⋯⋯⋯⋯⋯⋯⋯⋯⋯⋯⋯..20(二)高校层面的原因⋯⋯⋯⋯⋯⋯⋯⋯⋯⋯⋯⋯⋯⋯..22(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22 第三章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的对策分析⋯⋯⋯24一、基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24(一)健全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立法⋯⋯⋯⋯⋯⋯⋯⋯.24(二)净化网络环境,打击网络犯罪⋯⋯⋯⋯⋯⋯⋯⋯⋯⋯..25(--)提升网络监控与防护技术,确保网络安全⋯⋯⋯⋯⋯⋯⋯.26二.立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开展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27(一)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7(--)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价值观的教育⋯⋯⋯⋯⋯.30(三)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与法制教育⋯⋯⋯⋯⋯⋯⋯⋯⋯.31(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引导教育⋯⋯⋯⋯⋯⋯⋯⋯32(五)加强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建设⋯⋯⋯⋯⋯⋯⋯.32(六)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33三.着眼于大学生自我提升开展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35(一)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35(二)大学生道德价值抉择的自我培养⋯⋯⋯⋯⋯⋯⋯⋯⋯⋯36(三)大学生自身网络免疫能力的提高⋯⋯⋯⋯⋯⋯⋯⋯⋯⋯36结论⋯⋯⋯⋯⋯⋯⋯⋯⋯⋯⋯⋯⋯⋯⋯⋯⋯⋯⋯..38参考文献⋯⋯⋯⋯⋯⋯⋯⋯⋯⋯⋯⋯⋯⋯⋯⋯⋯⋯⋯..39致谢⋯⋯⋯⋯⋯⋯⋯⋯⋯⋯⋯⋯⋯⋯⋯⋯⋯⋯⋯..41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拳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陈佳指导教师白显良教授摘要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得以快速发展。网络不但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而且给人们带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即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包罗万象,它不但包括了西方先进的文化信息,也包含有西方敌对势力的不良的意识形态。网络文化的出现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时代弄潮儿,他们对新时代出现的新事物异常敏感,所以新型的网络文化也同样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价值观等产生重大的影响。网络文化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网络文化不但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教育手段与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一些不良网络文化信息也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的文化思潮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致使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所以,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教育引导对策是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本篇论文的写作目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如何让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使大学生个人的人生目标与社会目标一致等都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必要课题。针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以及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问题,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了本篇论文。论文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网络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关联。论文首先阐述了网络文化的内涵、特点与功能;然后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概念作了概述;最后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网络文化背景。论文具体阐明了网络文化如何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指出网络文化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文化基础。第二部分是讲述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具体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与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分析了原因。论文在此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部分首先阐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网络文化不但有利于更新大学生的成才观与就业观,形成积极的交际观、自主学习观,还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然后重点阐述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明确指出网络文化的开放型、虚拟性及多元性等特点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倾斜、价值目标的缺失与价值评价标准的紊乱;然后分别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其中社会原因是政府网络立法的滞后与网络监管不力,网络监控技术落后:高校的原因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落后,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与法制教育不够,对大学生网络价值观的教育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环境的净化落后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是指大学生的网络免疫能力低下,大学生心理问题与成长的环境等。论文的第三部分重点提出了网络文化背景下社会、高校与大学生自身如何相互结合,扬长避短,对大学生价值观正确教育引导。首先,政府应该加强网络立法,增加网络技术开发的投入与支持、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监管、打击网络犯罪、以法制网。其次,高校应该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的价值观;弘扬先进的传统文化,以先进传统文化来引领的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与网络法制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最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的培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先进性与预见性。最后,大学生加强自身网络自律与网络道德抉择的自我建设,提高自身的网络免疫能力,从而有效规避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树立的科学的价值观。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ImpactofInternetCultureonUniversityStudents,UnderStandingofValuesanditsTeachingGuidingpolicyAbstractAftertheemergenceintochinasince1994,Intemethaddevelopedrapidlywhichproducedonekindofnewculture---networkculture.Theemergenceofnetworkculturecausesthedeepinfluenceontheuniversitystudent。Sstudy,lifeandvalues.Networkculturehasitsdoublefunction,whichprovidesuniversitystudents’understandingofvalueswithoneoftheimportantculturalbasisandbringsuniversitiesaboutnewwaysandchancesfortheeducationofunderstandingofvalues.Butatthesametime,somediverseinternetinformationhasabadinfluenceonuniversitystudent’Sunderstandingofvaluesandaffectsthehealthygrowthofstudents,whichalsobringsaboutchallengesforuniversity’Seducationofunderstandingofvalues.Inordertohelpuniversitystudentstosetupscientificvalues,theauthorcomposedthisthesisbasedonproceedingresearchandtheactualsituations.Thethesisconsistsofthreeparts,infirstpart,itanalyzestheinnerrelationshipbetweentheintemetcultureandtheformingofuniversitystudents’conceptionsofvalue。Firstly,itnarratestheconnotation,thefeaturesandfunctionsofintemetcultureandtheuniversitystudents’understandingofvalues.Then,itanalyze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formationofuniversitystudent’Sunderstandingofvaluesandtheinternetcultureindetail,whichpointsoutthattheinternetculture,istheimportantculturalfoundationoftheformationofuniversitystudents’understandingofvalues.Inparttwo,itnarratesthedualinfluencesofinternetcultureonuniversitystudents’valueandanalyzesthereasonsfromsociety,universityanduniversitystudentsthemselves.Inpartthree,itputsforwardtheguidingpolicytoguideundergraduatestosetupscientificvalueunderthesurroundingofintemetculture。firstly,itadvocatesgovernment’Sauthoritativefunctiontosetuplawstosupervisetheinternetandenhancestheinputandsupportonwebtechnique’Sdevelopment,andthenmakesacleanandhealthywebsiteforundergraduates;secondly,itadvocatestohelpundergraduatestosetupscientificunderstandingofvaluesbasedonsocialprimaryconceptionsofvalueandconstructhealthycampusinternetculturewithadvancedtraditionalculture;atthesametime,universityshouldimprovethestaff'smoraleducationlevelandenrichescampusinternetmoraleducationtoinducthealthydevelopmentofundergraduates’understandingofvalues.Intheend,universitystudentsthemselvesIII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shouldlearntobeself-controlandgetagoodchoiceofintemetmoralvaluesOiltheirowrl.Inthiswaywecangetridofthedisadvantagesofintemetculturetohelpundergraduatestosetupscientificunderstandingofvalues.Keywords:Interactculture;undergraduates;conceptionsofvalue;educationIV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的研究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从全球来看,西方国家对网络文化的理论研究起步早,并且也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1976年美国应用伦理学家W·迈纳(WalterManer)首先提出应当把计算机伦理学当作哲学的一个独立学科而存在。为了发展这一学科,他率先在他所在的大学里开设了计算机伦理学课程,并于1978年出版了《创使者教授计算机伦理的资料》一书,为西方计算机伦理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1985年约翰逊与斯纳伯(JohnSnapper)合著的《计算机应用中的伦理问题》一书详细阐述了计算机伦理学,是公认的计算机伦理学标准教材:后来英国学者巴雷特出版了《塞伯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一书;美国学者尼克·施文森著作了《认识媒介文化》一书。在美国,网络伦理或者网络道德已经成为大学的课程,他们不但强大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还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作为西方网络传播研究的大师的美国计算机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兼执行总监DD--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认为我们的生活充满着二进制原理的虚拟符号,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一些发达国家还专门成立了区域性的关于网络环境下的伦理道德学术专门的研究机构,定期展开一些网络伦理道德方面的学术性研究,也对网络用户进行了一些规范。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计算机领域里有了专门的伦理学研究;到了90年代以后,对网络伦理学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同时,日本一些大学教授开始使用网络来进行教学,还开设网络相关课程包括如何使用网络和网络礼仪等。1998年,日本京都大学、广岛大学联合开展一个为期五年的、名为“FINE”的项目来专门研究信息伦理学的基础理论。这项研究在研究伦理学的同时,还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大学的教学当中,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和能力。这一切研究都为网络文化对社会的飞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二.国内研究现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网络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网络对当代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逐渐增加、随着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国内掀起了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热潮。通过在万方数据库搜索到的作品来看,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及对网络文化的建设的相关研究已经硕果累累。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随着网络文化的逐步形成和迅速崛起,国内学者已经普遍肯定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学者们大多数的研究内容多集中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上。如张彦的《西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防御》(中国成人教育2008(11))、綦玉帅《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兰州大学,2002)均侧重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研究。人们普遍认为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文化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同时也侵略着弱势文化。其次,网络文化的自由无序、无全球性统一控制的倾向带来大量的虚假和垃圾的信息入侵,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影响。因为在我国,大学生网络用户已经达到相当大的比例,而且由于大学生涉世太浅,缺失正确客观的判断力,并且大学生群体的“三观”形成尚不成熟,无法判断网络信息的真伪与好坏,网络文化很容易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也有的学者开始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如陈渊发表的《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影响析论》(武汉理工大学,2007);吕冬诗发表的《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等都从正负效应入手,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提出了大学生科学价值观构建的途径。(二)对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有学者指出,随着当今社会对互联网的需求的增加,想要利用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政府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我国传统文化建设,网络文化的建设关系着我国成为文化大国梦想的实现。所以,大多数学者认为,用先进的传统文化来引导我国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建设,而政府在文化的构建中应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利用法律法规和其它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与规范。有关研究者提出如下办法:重点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域名服务器,国家可以鼓励多创建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中文网站,扩大国家文化的影响力度。同时,尽力构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过滤网站,积极开辟网络法规教育。虽然万方数据库收索到的相关文章已经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从不同角度作了研究,但是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的正面影响研究也比较少,工作中缺乏系统有效的正面引导和应用;而对其负面影响的研究缺乏预见;在网络文化的大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文化的积极优势规避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的研究还有待继续;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念、结构和要素构成还需进一步梳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作者在对国内网络文化发展现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采用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等,重点分析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提出网络文化背景下,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三方面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引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电子书店、远程教育、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等如雨后春笋般涌入人们的生活,现代社会跑步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不但成为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而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种全新文化形态一一网络文化一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价值取向等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全球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为大学生新的价值观与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也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从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虽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不是主要的,但却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为了让大学生能在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下顺利成长,从而维护社会的安定,我们必须全面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价值观的双重影响,找出原因,然后针对性地寻求教育对策,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既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也是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网络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概述第一章网络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概述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但会受到社会体制、政治环境、经济体制、成长环境与年龄阶段、心理与生理需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作为2l世纪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一网络文化,不但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新的时代背景,也成为了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的文化基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与网络文化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一.网络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功能人类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作用对象。人类在社会的进步过程中创造了信息时代的新型文化形态,那就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出现必定具备有信息时代特征,也有着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功能。(一)网络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20世界70年代出版的《辞海》中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特指意识形态。文化既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劳动对象化,也是自然物和人类劳动的主体化,分别被称为外化和内化”。①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每一代人都在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新文化,而新的文化形态又必然会对人类的自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前,人类社会正迈进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人类的传统文化对网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网络又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一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子集,其内涵也很丰富。2003年10月,由文化部、信息产业部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化国际博览会将网络文化的英文译名为“InternetCulture”。网络文化也被称为计算机空间文化或赛博文化。关于网络文化的内涵,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无一个具体地界定。西方学者西尔弗(D.SILVER)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集合,它包括存在于互联网的和可能由互联网创造的文化以及那些讲述这些文化和文化产品的故事;在2001年全国第一届“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李贤民教授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它集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圆李仁武副教授认为,从狭义的角①周菁.《中国历史文化通览》.北京:研究出版社,20lO.@第一届“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学术研讨会,2001年1月6日.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网络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概述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魏宏森,刘长洪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由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依靠这些新技术所形成的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讯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变革,进而引起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变革,引起社会文化方式结构性变革的新文化,是一种将意识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融为一体的新文化.②也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信息化和数字化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而产生的以网络为核心内容的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是一种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来传播思想、文化和风俗民情,宣泄情绪,表达观点与看法,形成的一道全新的现代层面文化。(二)网络文化的特点作为网络时代的新产物,和其他任何文化形式一样,网络文化也具备有自己独特的特征。1.资源的全球性与同步性。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地域隔阻、语言差异和科学技术不发达等因素导致各地的文明之间很难进行文化交流;各地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因具有不同的地域性,从而导致各地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时空。互联网快速发展打破了这种地域和时空障碍,使不同的文明彼此紧密相连。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文化从此也打破了不同文化的地域障碍与时空限制,将全球的信息文化都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同步到世界各地,从而使网络信息资源都具备了全球性与同步性。2.虚拟现实性。网络文化以虚拟的数字为基础,它与以往任何类型的文化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具有虚拟性,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指网络文化虚拟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用户在网络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虚拟的意识形态以及虚拟的行为。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虚拟的信息技术为网络用户的延时交流与互动提供了虚拟的环境与技术。当人们把虚拟的网络世界当成一种真实时,就会产生虚拟的观念与行为。其次,网络文化的虚拟性还表现为它脱离了报刊杂志和书籍等实体,借助计算机网络无形的实质编码而存在;然后,网络文化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进行动态的实时再现,创造“虚拟现实”,所以,网络文化是以数字化的信息发送和接受为表现形式的具有虚拟性的文化。最后,①曾长秋,汤长安.《对近年来网络文化研究的综述》.湖南:怀化学院学报,2004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网络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概述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鼍量量量量曼曼量量鲁曼曼曼量舅晕鼍量量量曼曼量曼鼍量量量量曼量mmm皇笪曼曼量曼曼曼皇量曼曼网络文化的活动不是在人类社会生活空间进行,而是在电脑网络虚拟在线空间进行。在网络交往过程中,网络用户可以模糊自己真实的社会身份,网络交往活动也变得隐蔽和神秘。3.互动性与平等性。首先,网络文化的互动性。互联网的资源共享要通过沟通交流来完成。与传统文化的单向性传播形式不同,网络文化传播是网络主体以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方式来进行互动交流,网络用户可以同时登陆不同的网站同时与不同平台的用户进行交流,并且,网络文化的信息传播是双向的互动传输,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既是文化的获得者,又可以是文化的制造者;其次,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因为网络打破了地域与时空的障碍,消除了现实社会中身份地位的限制,突破了权力集中不公平现象,使任何人都可以以平等的身份进入网络文化世界,使得各种思想的交流与互动完全是平等自由的进行。4.低制约性与开放性。首先,网络文化的低制约性。因特网不存在一个绝对权威的中心,根本没有人能从完全意义上控制它,也没有任何行政机构可以完全规范它,更不可能用传统的道德伦理己以及现有的法律法规来完全控制,所以人们对网络文化的控制显得无所适从;其次,网络文化的开放性。随着网络文化打破地域与时空限制技术的突破,各地域的各种信息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肆意传播,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接触这些开放的信息,这些开放的网络信息使得网络的制约性大大减弱,也很容易导致网络用户受到网络低俗文化、网络病毒等的困扰,从而产生各种网络犯罪行为。当然,网络文化还有其他很多的特点,如趣味性、形象性与资源共享性等,但以上所阐述的是我们要了解网络文化的最典型的特征,也是我们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基础。(三)网络文化的功能作为新世纪的重要的文化背景,网络文化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网络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以下功能。1.网络文化的导向功能。网络文化的特征决定了网络文化具有先进性和开创性相结合的示范作用,也决定了它对人类的社会活动及新的思想意识的产生具有导向功能。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变成影响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网络文化以潜移默化和因时顺势的导向方式传播着的文化,为当今社会新观点与新思想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引导人们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去发展;网络文化也是独特的精神财富,具有感召力,它所形成与传播的价值体系会对大学生乃至所有学校群体的思想行为与价值取向起着导向的作用。在大学生们的网络活动中,网络文化同样也潜移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网络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概述默化的引导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想道德等的形成与发展。2.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网络文化的自由性与全球性的特点也使得教育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和终身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因为网络而得到广泛传播。首先,网络文化促进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目前,任何新的思想与观念都有可能通过网络传播开来,从而也会更新人们的思想。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网络的自由性与快捷性可以让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形成较强的效率观;网络的“非中心性”打破了信息垄断,增加了大学生参政议政的机会,使大学生形成先进的政治观;网络的开放性打破了时空与地域的障碍,也给大学生提供机会去接触多元的文化源泉,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新的思想观念。其次,网络文化增强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甚至有些枯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效果不理想,然而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可以虚拟大学生受教育的环境,三维的图像和声音可以把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动的表现出来,网络的多感官刺激功能使大学生的多种感官能同时感知学习,其呈现的教育效果是传统的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会增强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从而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健康发展。3.网络文化具有传播知识文化的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媒介所承载的知识量与传播知识的速度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需要的大量的知识需求。与其它知识传播工具相比,网络在知识传播上具有其它媒介所没有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不但综合了其它传播媒介的功能,还具有传播速度快捷、信息海量、使用方便等优势。人们只要通过某种浏览器,用鼠标在所需要的标题或图标上轻轻一点,就可以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海洋,新闻与科技、儿童与成人教育、体育与娱乐休闲、国内态势与国际动态、动物世界与植物鉴赏、农业与商广等相关的信息应有尽有,并且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能满足不同层次的网络用户的需求,这加快了知识传播的速度与文化的发展。4.网络文化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首先,网络使人们的劳动方式发生变革。在网络时代,生产方式的变革就是以知识技术革新为起点。在现代化工厂内,产品的加工、装配或者设计都是借助计算机来控制和处理的,这就使人们部分程度地从往返于工厂、办公室和家庭之间的忙碌状态中解放出来。其次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电视、电话、互联网渐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或应用工具,人们通过网络可以收发电子邮件、网络购物、浏览新闻、视频点播、可视会议等,还可以接受远程教育、使用电子图书馆、网上看医生现等。网络的出现很大程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最后,网络影响和推动8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网络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概述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网络信息的传播和运作形成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使人们认识对象由简单转向复杂,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过程和方式。5.网络文化具有供人娱乐和体闲的功能。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日益增加,户外旅游消耗的时间长,花钱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网络可以弥补这种遗憾。人们可以在闲暇时喝着咖啡,晒着太阳,轻点鼠标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世界各国的秀丽风景和民俗风情,足不出户就能得到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观享受。另外,网络还可以提供给人们诸如在线聊天、在线影视、网上游戏等休闲娱乐方式,网络的虚拟技术给人们提供了新型的娱乐方式,有利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二.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价值的含义十分复杂,价值观也也是哲学领域里一个基础的概念,总的来说就是指主体以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来对待和处理所面对的矛盾与冲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大学生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从本质上说,大学生价值观是和其理想与现实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的经济状况、社会认同感以及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等都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大学生只有拥有了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一)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1.大学生价值观的定义。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区分正误、判断是非曲直、辨别善恶美丑与荣辱得失的基本观点,是大学生在处理各种与价值相关问题时所持的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大学生内心深处的评价标准,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行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大学生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以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的不同决定了大学生的需要层次不尽相同,所以他们的价值观也就不完全相同。2.大学生价值观的分类。根据价值观涉及的领域来看,那些涉及社会领域的观念,如政治观念、道德价值观等属于大学生社会价值观,而涉及个人领域的观念如审美观、就业观、成才观、学习观及生活价值观等属于大学生个体价值观;从价值观在整个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又可分为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其中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引导着大学生的非主导价值观,是整个大学生群体在价值观上的普遍观点与态度,是大学生在社会实际活动中采用的最根本的价值标准,为大学生在作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时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也可分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和非核心价值观,同样,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制约和引导他们的非核心价值观。3.大学生价值观的结构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网络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概述大学生的价值观不是一仑_单一的结构,而是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整个价值体系中,有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观念,它是整个价值体系的方向,维护着价值体系的稳定;也有处于从属地位的边缘价值观念。有学者认为:“每一个时代、民族及文化系统以影响全局的主导性价值观念为核心,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价值观念体系。”∞金国华在《青年学》一书中也阐述了大学生价值观的结构,他认为:“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由价值评价、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三大要素组成。价值评价包括评价对象、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评价标准是价值观的核心,它决定价格观的性质和特征,决定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圆大学生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行为选择,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虽然它是大学生价值观中的最表层的因素,但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取得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关键。价值取向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常与价值观发生矛盾,所以仅仅从价值取向来看,我们很难判断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生价值目标是帮助大学生确定追求什么样人生价值,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方向的问题,是大学生一切活动的最终目标与出发点。大学生价值目标有不同的层次性,大学生追求的价值目标有低层面的,也有高层次的目标。社会目标是主导,人生目标是核心,道德目标是准绳,其他目标服从社会目标和人生目标,并受道德目标的制约。总体来看,高层次的价值目标日益成为主导目标,大学生对人生的最终追求目标就是他的总体价值目标,对人生的具体追求目的就是具体的价值目标,大学生的具体价值目标与总体价值目标是统一的,两者也会随着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变化而不停的调整变化,并相互联系构成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体系。4.大学生“三观”的关系。兰久富教授指出:“由价值观念所构成的价值体系有观念层次上的、心理层次上的以及表现在文化典籍和日常行为中的。价值体系作为一个概念体系,它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种价值观念组成”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包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它们是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最高层次的体现,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形成大学生的整体意识形态。大学生的世界观是大学生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大学生认知的最高层面,它包括大学生对社会、历史、自然、人类的思维等一切现象总的观点;人生观是大学生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的范围虽不及世界观那么广,却是世界观中特别重要的方面。大学生的世界观是其价值观的前提,而大学生的价值观又从属于他们的世界观,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中的核心内容,因此可说大学生的价值①朱艳.浅析我国现代价值观【J】,莱阳弄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2).圆金国华.青年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兰久富.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念[J].东岳论丛,2000(1).10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网络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概述观就是他们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总之,大学生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教育时,必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确立科学的价值标准标准,并不断纠正他们的价值取向。(二)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网络时代,有着独特的心理需求、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所以他们的价值观也有着独特的特征。1.不稳定性。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不同,自我需求也不同,所以也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大学生将走向成熟却又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总是随着社会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价值评价标准。随着大学生知识储备的不断丰富和自我修养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可能逐渐趋向成熟,但由于大学生对事物价值的判断能力还不够,在价值判断时也会有从众心理,受到其他人的价值评价标准的影响。如果受到高尚、积极的价值评价标准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也趋向于积极、理智;而消极的价值评价标准会让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也更加消极扭曲,所以大学生的价值观有很大的波动性。2.多元化。首先,存在决定意识。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经济相对自由、政治比较民主、文化多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里,各种社会环境因素都具有不稳定性,尤其是网络信息带来的多元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异常突出,使得当代大学生不再以某种核心价值观作为单一的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其次,随着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加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与关注,对自身的需求的尊重,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从不同的起点朝着不同的方向和层次发展,具有多元性与发散性的特点。虽然大学生基本价值观模式是力求使自我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一致,但在现实的大学生活中,大学生多以是否有利于满足自我需求为根本的行为准则,打破原有的单一的价值模式,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3.模仿性。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目标追求虽然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突出主体意识,但他们在价值选择方面却缺少真正的独立思考与选择。很多大学生常常追捧当前流行的普遍思想与行为并潜意识地把它们当作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这种从众心理也使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目的、理想信念、婚恋、就业等方面缺乏独立思考,比如部分大学生迷恋虚幻的网络世界、对宗教的好奇心理、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对社会责任的推卸、对学习的盲目跟风、对择业观的急功近利、对恋爱观的派遣孤独、对婚姻的恐惧感等。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苹网络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概述4.矛盾性。大学生价值观也充满矛盾对立面。如他们强调要彰显个性,却又去模仿时尚;希望实现自我价值,却又经常重置新目标;注重生活中内心的真实感悟,却又往往表现出玩世不。;他们的认知观念与实际行为也常常不一致,比如他们希望参与社会竞争,提升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却又适应不了社会的残酷竞争;他们经常想提高自我修养,但常常在网络世界迷失自我;他们喜欢接受社会的变革带来的新事物,但又无法适应改革带来的学分制与就业的双向选择;另外,他们在择业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高收入并存,在政治观上关注时事动态却又觉得事不关己;在道德观上的既遵循传统道德观又推崇现代意识。由此可见,大学生价值观的矛盾性无处不在。5.个性化。个性化也是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在稳定的社会环境里,部分大学生毫无约束的生活,但更多的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展现,大学生们渴望经济与思想意识的独立自主,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不会简单的盲从于书本知识与权威言论;虽然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锻炼,意识形态尚不完全成熟,也容易受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蚀,产生出与传统价值观完全背离的价值取向,但他们不完全轻信他人,也会从自己的角度去认知世界;他们崇尚新颖,追求个性,创造出极具个性的所谓的“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三)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们在不同的年龄时期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不同的价值意识就会形成,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1.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两个直接的前提条件:自我需要和自我意识。自我需要是大学生形成价值观的客观前提。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由于不同的大学生需要不同,所以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自我意识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观前提。自我意识就是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包括地位意识、能力意识、行为意识和使命意识。在不同的环境与人生阶段,大学生的自我需求与自我意识会逐渐变化,所以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2.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可以通过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审美观教育、就业观与成才观教育等途径,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也可以通过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传递给每一个在校大学生,促进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目前,各高校的教育方针是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其中就包括价值观教育。其次是社会教育。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社会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社会可以通过法律、社会舆论等手段有目的、有1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网络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概述计划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给大学生,从而不断的调整、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念协调一致,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工具,以先进的网络文化熏染着大学生价值观。最后就是家庭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父母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判断让大学生接触到符合社会需求的主流意识形态,如我国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非善恶的判断,如何待人接物的交际观等。3.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虽然大学生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它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一般来说,大学生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发挥其导向的作用,左右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但是,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时期,社会价值观的紊乱与多元化特征并存甚至相互冲突,使得许多大学生产生茫然与无所适感,在价值尺度、价值目标、价值取向方面发生困惑,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冲突与实践检验,最终趋于选择一种新的价值观。由于社会思潮比传统文化更具有力量,所以在新的价值观构建过程中,大学生往往是更新原因价值观以适应现实需求。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网络文化背景分析“人的整个思想感情和价值意识,特别是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是直接来源于自然界或生物物理世界,也并不是由物质世界决定的,而是来自于由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语言教育、政治法律、礼仪制度、神话文学以及艺术等构成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现象世界。它建构发展了人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也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生活及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所以,社会文化背景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而网络文化又是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网络文化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一)网络文化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文化基础任何社会都是在社会知识的增长与社会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将一定的观念体系传递下去,从而形成价值观念体系。不同时代的人形成以自身群体为中心的价值观体系。任何文化的发展的关键都在于对价值观的批判继承,弃旧立新。价值观与道德理论的发展都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来自社会,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虽然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它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为走向社会所做的前期准备时段,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逐渐具备了相对自主的行为选择,加上在既是校园又是社会环境的大学里的学习与积累,大学生的价值评①司马云杰.《文化主体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第ll页。1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网络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概述价标准逐渐完善,社会目标和人生目标逐渐形成,道德目标趋向成熟,形成了相对稳定、较为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在这个阶段,大学校园文化环境成为了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因素,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成为了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次要因素,而大学生在大学生阶段所接触到的道德标准、价值目标、学习的积淀、榜样示范、亲身体验和自我评价都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基本因素。而在校园文化环境中,网络文化环境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在信息时代,网络文化日益盛行,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也日益多样化和多角度化,他们己不再简单按照教育者制定的方法和目标去获取和理解信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构建价值观的重要工具。由于互联网的全球普及,各国文化都打破地域与时空的限制,搭上了网络这趟“信息高速列车”,一些西方先进的、可以借鉴的信息文化资源与意识形态,如‘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信条和‘主权在民’的政治道德观等,都顺利的涌入高校的校园网络,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但同时许多西方敌对势力所宣传的糟粕文化,如新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个人功利主义、荒诞主义等思潮也充斥着大学生的校园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所以,多元的网络文化成为了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文化背景。(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过程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工具,网络在拓展大学生视野的同时,它所传播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过程是使大学生对某些事物从不接受到接受、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理解到理解,最后主动构建为自己行为准则过程。这一过程主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1.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是网络信息传播的首要阶段。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包括没有特定目的的无意接触选择和有一定意向的选择性接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人总是倾向于使自己接触那些与原有的思想与价值观一致的信息,而避免接触违背自己原有意识形态的信息。当大学生在浏览网络信息时,无论是有意识接触还是无意识的接触,他们总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恰恰是这些被选择的网络信息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2.大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理解直接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知图式有关,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认知图式是网络信息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认知图式包括有关网络语言、图像、声音的图式、关于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图式与关于各种信息内容的结构图式等。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识可分为直接性理解和间接性的理解。所谓直接性理解就是大学生无须分析,就能直1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网络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概述接理解的信息;而间接性理解是大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才能理解网络信息。在理解的过程中,大学生对自己接触到的网络信息加以选择,并且根据自己原来的经验作出价值和意识评判,选择性接受网络信息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文化规范等。3.大学生信息的认同。当大学生理解网络传播的信息,并认为与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相同时,他们就会产生认同感并自动把这些信息存在自己的大脑里,并内化为自己认知世界的一部分,然后对自己原有的价值观进行相应的替换与改变。大学生从认知上接受了网络信息,就会从行为上接受对这种信息的认同,从而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总之,虽然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文化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未来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过程循序渐进,它通过大学生对网络所承载的网络信息的注意与选择,理解与接受的程度渐渐深入大学生的头脑,从而使大学生将这些新型的文化意识形态固有为现有的价值体系,重新定位已有的价值观念。所以,如何建设良好的网络文化,弄清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就越发值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深思。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原因分析第二章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原因分析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a州IC)公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网络用户中大学生所占比例相当大。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网络文化的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一个很广阔的平台,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创新打下了基础,但是一些负面的网络信息又会冲击大学生的原有的价值观念,从而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所以说,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双重的。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网络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极大的彰显了大学生的个性,先进的网络文化的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对价值选择的能力,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新的思维,对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以及个人价值观都有积极的影响。(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积极影响的网络文化缩短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作为走在时代前列、处于先进文化前沿的大学生,他们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尤其是网络所带来的多元的文化。多元与开放的网络文化承载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宗教信仰等信息文化。这不但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也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国在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努力下,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世界地位逐渐崛起;大学生们在网络文化活动中能感受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也能看到自身发展的机遇,因此,这会促使强烈的爱国主义为主的民族精神逐渐扎根在大学生内心深处,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时刻关注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拥护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支持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包括大学生对个人就业,成才,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也重点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1.有利于更新大学生的成才观与就业观网络时代的到来造就了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就是生产力。传统的知识内容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更新的市场需求。据北大一位教授讲,大学生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最多运用到20%,其它80%的知识都已经过时。所以,大学所学的知识已经不再是一劳永逸,大学生毕业并不一定能成为适应市场瞬息万1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原因分析变需求的人才。大学生如果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成才观,不断地学习和充电。网络文化以其开放性、广泛分布性等特点为大学生的终生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在大学生改变了成才观后,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因此而改变。大学生在择业方面的自主选择意识随着网络文化的丰富与发展逐渐增强。网络时代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变化迅速,全国各级政府顺应市场需求而建立起来的有关就业、职业类网站都登载了最新的就业与职业信息。大学生通过网络可随时获取有关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各种信息,各种职业人才需求的具体标准以及职业人才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状况等信息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及对现实生活的选择。各高校业建立就业网站,登载大学生就业的典型成功案例或者人才需求信息。这些信息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非常现实、具有榜样力量的指导。总之,网络文化有利于改善大学生职业认知结构,更新其成才观与就业观。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多维度的人际交往观大学生要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是一个与社会有着广泛联系的人。一个人的社会交往面越广,社会交往程度越高,社会关系越丰富,视野就会越开阔,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就更多,其发展也就更全面;而传统的交往空间往往使大学生的交往对象多局限于亲属、老师和同学之间。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具有很强的情感成分,他们社会交往活动多建立在相吸引与认同,有着共同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他们既渴望在社会交往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也希望在交往中有自主的的选择性和自由空间。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大学生这种交往的心理需要,因为网络交往可以克服大学生自身局限、地域局限、社会关系等局限,达到和世界普遍交往的目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可以不断完善自己,所以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首选的交往方式。多种多样的网络交往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人际交往平台,如电子邮件取代传统的书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更为便捷的通讯手段,大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亲戚、朋友或同学联系;BBS、微博、QQ、微信等网上聊天平台可以使大学生克服羞涩的心理去认识不同层面的人;从而发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甚至可以解闷发泄,享受自主表达的乐趣;还可以从聊天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和对社会的初步了解,在一定意义上增强了对社会的归属感,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多维度的交往观。3.有利于教育机会均等,帮助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观首先,网络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巨大革新。传统应试教育不但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使得很大一部分人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原因分析,使得人们受教育的机会严重不均等;然而,网络的发展使为人们再次接受教育提供了条件,继续教育就是弥补教育机会不平衡的很好的一种形式。网络文化聚集了最优秀的教师和作者的最出色劳动成果,让所有人随意分享。网络文化理论上使教育机会均等,并且由于教育内容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有机会弥补高考限制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不足,使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其次,网络的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师生共同探讨,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大学生能了解到新的学习观念,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自主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观。二.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网络文化的海量信息源与方便快捷等特点为大学生的思想更新等提供了条件,但是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不良信息,如网络虚假信息、网络色情信息、网络反社会信息、网络攻击信息等。由于网络社会超越了传统的地域与时空障碍,导致各种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相互碰撞,这使网络文化成为网络犯罪、网络黑客猖獗行为的摇篮。所以,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一定会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一)网络文化容易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美国密执安大学精神卫生学家詹姆斯.米勒的研究成果表明,当一个人接受的信息超过他的处理极限时,可能导致紊乱。芜杂的网络信息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以前大学生接触到的知识信息主要来自于对书本的阅读与老师的讲授,是经过筛选加工的、对不良信息已经相对限制的以及带有人的主观意志的文化。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西方政治文化与价值观念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大肆入侵,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使网络成为各种意识形态相互斗争的前沿阵地。而这种具有开放性的网络文化很容易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价值取向扭曲,选择自我化甚至趋利化。如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致性上,有的大学生把社会作为个人发展的现实条件,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价值的存在;在学习价值观上,由于过度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失去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有的大学生过度重视能直接获取利益的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学习的内涵;在人际交往观上,有的大学生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享受着网络世界虚幻的成就感与认同感,忽略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导致在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障碍与情感淡漠的现象出现;在就业观上,由于受到网络文化中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原因分析“物质至上”的观念的影响,某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眼高手低,拈轻怕重,总想选择物质待遇优越,起点高的工作而忽略了自身的能力与就业市场的真正需求;在个人奋斗方面,由于深受网络文化中的“自由主义”与“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崇尚无政府主义与功利主义或者利己主义,把“求名”、“求利”、“求权”作为个人人生终极目标与幸福;在消费观上,有的大学生忘记了艰苦奋斗的传统价值观,把网络文化中的“超前消费”与“过度的占有”作为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在政治观上,由于受到西方强权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弱化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而形成西化的政治观念。(二)网络文化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目标的缺失《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说“没有经过整理的信息不是我们的朋友,而是我们的敌人,当然不是我们的财富和资源”。∞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直言不讳的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他们要现代化。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在这样的国际形式下,西方部分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加紧对我国的文化的渗透,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反动思想言论充斥着网络文化,与我国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西方价值观在网络上肆意传播。贝尔曾经说过,“在现代社会,在意识的前沿,有一种扩散到整个文化中的普遍的迷向性。”@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会出现价值选择的迷茫和混乱,而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可以让大学生很自由的畅游于这些虚拟的文化中,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历与阅历较浅、个人主义不断膨胀、鉴别能力差、思考单纯、想法简单、好奇心强、容易出现茫然接受网络文化的信息、对网络文化的理解迷茫消极、摇摆不定、甚至出现盲目跟风等的困惑与尴尬。如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西方价值观充斥着大学生的视野,这势必会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甚至四项基本原则产生怀疑和动摇,使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发生倾斜并重新分化组合,从而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弱化,价值目标出现动摇与缺失;在价值目标的选择上,也更偏重于个人利益与自我发展,缺乏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三)网络文化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评价标准紊乱多元的网络文化带来多元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就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当大学生在面临着多元的网络文化时,其价值观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评价标准也发生紊乱。①阿尔文·托夫勒著,黄明坚译.《第三次浪潮》.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第243页@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92,第134页.1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原因分析1.大学生价值评价标准相对化。在互联网进入中国前,当时的社会价值评价标准是单一与绝对的。任何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评价标准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排斥与批判,所以当时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评价标准与社会的评价标准基本相同。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元的网络文化带来的相对主义认为世界万物只能是相对的,不存在普遍标准,否认有终极价值原则的存在,认为道德评价也没有普遍的标准。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也开始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价值观。现代网络社会中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与现实社会的价值评价标准之间也开始有差异。面对多向度的利益交会和价值选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相对主义的影响下,无法真正看清与把握自己的思想,即把社会变迁和人生看作漂浮不定的,认为是非善恶没有客观评价标准,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对与错,认为“怎么都行”,丧失了原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道德判断标准。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中,大学生极为推崇自由主义的价值观,部分大学生对已有的道德价值评价标准产生怀疑,失去正确的道德价值评价标准;也有的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中使用双重的价值评价标准,导致他们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网络社会的道德价值评价机制的相对化。2.大学生价值评价变得宽容。我国的互联网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互联网资源的绝对控制权,所以在当今的互联网世界中,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意识形态成为网络的主流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与中国大学生脑海中的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冲迥然不同。但是随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深入,大学生现在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传统价值评价标准有所不同,现代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不再具有单一性与绝对性,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因网络文化影响而在现实社会出现的新观念与新现象,如婚前同居、同性恋、奉子成婚等行为;对拜金享乐、超前消费、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观念,他们都采取宽容的评价标准,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有着双重影响,虽然消极影响不是主要的,但也是不容忽视的。要弄清楚如何发扬网络的先进性,规避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我们首先要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有这样的负面影响。(一)社会层面的原因作为新时代的产物,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首要的原因应该来自于社会方面。1.网络监控与防护技术的缺陷。网络监控技术在监控大学生网络行为、确保20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原因分析.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环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于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网络监控技术永远处于一种落后的境地。首先,由于网络技术的综合性、复杂性、漏洞性等特点,其监控技术和防护性技术常常被黑客攻破,并且网络技术监控的范围有限。其次,网络技术起源于美国,网络语言90%以上为英语,加上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对中国推行的和平演变与文化渗透,他{a'j禾mJ用在经济、科技技术上的明显优势,通过网络肆意渗透他们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严重冲击着中国先进传统文化,使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变得扭曲,政治信念模糊和道德自律下降,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健康成长。所以,目前的网络技术监控手段不是完美的,其内在脆弱性与外在的局限性使其对网络的监控功能大打折扣。要真正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网络监控技术的开发势在必行。2.网络立法面临困境。首先,法律使用范围的局限性与其立法技术的困难等因素使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网络犯罪一筹莫展。法律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行为调控手段,应该可以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统一发挥应有的功能,但目前法律无法跨越地域的限制,互联网上没有全球通用的国际网络法律法规,网络监管也没有统一的国际通用标准,再加上各国对网络行为的监管目的与途径也不同,这使网络用户逃避网络虚拟世界的法律控制成为了可能。其次,我国网络立法的滞后。自互联网登陆中国以来,中国也相继制定并颁布实施了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已有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需要,而且还存在着诸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造成法律在网络空间的效力减弱。3.网络道德规范的缺乏导致网络监管不得力。虽然网络的兼容性加强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视野开阔的全球观和信息共享的价值观念,但同时也对网络的监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由于我国网络社会仍处于初始阶段,再加上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法律法规发展水平的不同,所以目前在全球范围还没能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道德规范体系,缺少一个对网络行为公允的道德评价准则。面对新的网络社会,现实社会的传统的道德规范由于不能满足网络社会的需求而形同虚设,新的道德规范又没有形成,所以大量的网络行为处于既不受传统规范的约束,又无新法可依的真空状态;网络行为的数字化和虚拟化等特点使大学生们的网络行为很难确认和监督,使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他律力量在网络空间失去作用;并且,在现实社会里所存在的一系列诸如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玩忽职守等道德滑坡现象给网络世界里负面的道德问题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条件,网络道德规范的缺失弱化了道德约束机制,这不但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能,也给网络的监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我国网络监管的法律滞后、网络道德规范制度的低水平导致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失范,也严重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价值观的选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原因分析择。(二)高校层面的原因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滞后。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虽然各高校加强了现实社会的道德教育,也有部分高校展开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初步探索,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德育师资力量配套不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狭窄,面对网络带来的各种复杂的网络道德问题,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滞后,从而导致大学生众多的网络行为缺乏约束。具体来说,首先,虽然大学生多数都接触网络,但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网络德育教育。目前,很多高校的网络德育仍然处于缺失的状态,部分高校的德育课内容只注重传统德育观的教育,忽略规范性的网络道德教育。很多高校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只注重网络技术问题,只停留于网络知识技术层面的传授,基本不探讨网络德育问题,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无正确的引导与遏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其次,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开设网络德育课程,但由于沿用传统的德育模式与方法来应对新的网络道德问题,缺乏针对性与预见性,所以网络思想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最后,网络德育中教育者由于在网络思想教育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失去了教育者优势。在现实社会中,教育者能够预见性的处理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发展中的矛盾,拥有一定的教育优势,但网络德育处于发展中,有诸多的不确定性,而教育者也从未体验过类似的网络现象,并且,网络德育工作者对于网络知识的了解与网络运用能力也许不如大学生,所以教育者对网络德育无法拥有任何的优势。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滞后。高校在校园网络建设方面虽然已经有所成就,但由于资金投入不够,领导重视不足,师资匮乏等原因,在校园网站建设、校园网络环境安全的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引导等方面都严重滞后。随着网络文化铺天盖地的涌入校园,高校未能及时为大学生净化网络环境,为学生呈现出健康有益校园网络文化,使大学生们不能抵挡来势汹汹的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影响自身价值观的构建。(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虽然目前大学生总体的思想道德状况良好,有一定的爱国主义与艰苦奋斗的精神,但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失,对主流价值观认同偏低,理想信念模糊,心理素质差,诚信意识淡薄。网络文化之所以会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这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1.大学生的心理原因。首先,大学生心理宣泄的需要。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宣泄心理压抑的需要,人只有把一些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才能身心健康,心情愉悦,大学生也不例外。在网络这个虚拟现实的特殊环境里,大学生会降低对自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原因分析己行为的自我约束,彻底释放自我,从而诱发出一系列的道德问题与违法活动。其次,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心理需要。大学生生活在一个需要沟通和交流的现实社会里,通过沟通,人与人之间才会产生感情、消除心理障碍、达到人际和谐,但是由于社会生存与学习压力,大学生网络主体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面对面交流,所以只好选择网络这个虚拟现实的特殊环境,与机器交流,导致人格欠缺,心理疾病增加,最后,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也可能通过网络空间导致道德与违法活动的出现。2.大学生的信息崇拜。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流行元素非常敏感甚至崇拜,对于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新奇的观点与意识形态毫无选择判断能力,失去已有的理性,他们毫无戒备的接受甚至崇拜网络带来的西方价值观念。对于网络信息的崇拜促成了他们在网络空间观念和行为的混乱,导致大学生滥用、误用以及污染网络信息.3.大学生成长的特殊环境。首先,出生于信息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求知欲强,对社会变化敏感,但网络上传播的西方价值观念对这些缺乏社会经验、阅历浅的大学生认知构成困扰,使大学生很容易被网络信息迷惑,毫无保留的接受某些观点,甚至还会轻率地对传统价值观体系作出否定性的评价,从而使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其次,生活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大学生竭力高扬理性与自由的精神,对网络文化的不良部分缺乏严格的理性批判精神,影响了自身价值观评价标准。最后,很多当代大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多以“自我”为中心,自信、自尊和好胜等自我核心意识强烈,他们非常关注自我的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往往只看到自己作为价值主体的一面,对环境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烈的情绪反应,但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未获得与自信心同步的发展,追求高标准的自我价值而意志能力又相对脆弱。因此,当他们在面临社会转型,网络文化作为重要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的社会环境里时,他们价值体系当然会受到猛烈的冲击。4.道德认知与行为的不一致。道德认知是大学生在掌握道德概念,提高道德判断力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原则的认识。而道德实践是大学生在探索网络世界的活动中所持有的道德观念的践行。某些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言行不一致,表里不如一,缺失自律精神与网络道德选择的合理判断,所以在网络活动中很容易受到负面网络文化的影响。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的对策分析第三章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的对策分析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把大学生培育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①这就要求各高校不断创新网络德育工作模式,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尽量减少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使网络真正成为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为了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很好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高校与大学生三方面要紧密结合,以法制网、以德治网与自我约束相结合,规避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发扬其正面功效,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一、基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社会的经济、文化与政治体制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政府应该为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做好充分的应对措施,力求最大限度的避免新事物的负面效应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新产物,所以政府也应该发挥其行政职能,从法制、网络技术开发等方面来规避网络文化队其大学生接班人的负面影响。(一)健全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立法法律和道德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规范网络行为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在现实社会还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都离不开法制。当网络道德与网络自律都不能阻止某些人的网络失范行为时,立法就成为了重要的制约机制。由于网络传播环境和传统的环境不一样,传统的传播法规已经不能适用于网络时代的新要求,所以世界各国都在对旧的法规进行修订或者制定新的法规,以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克服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如美国通过《通信庄严法》、《儿童网络保护法》等相关法规禁止任何人在网络上传播黄色或者带有猥亵内容的信息,还通过颁布《爱国法》.和《国土安全法》来对网络信息进行严密监控;而英、法、日、韩、德等国家也相应的颁布了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健康内容与方式都做了明确规定。从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为了保护网络的安全运行和规范网络行为,我国十多年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如《中华人①胡锦涛.《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人民日报,2007年,11月.2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的对策分析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网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互联网站从事新闻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电子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试行草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电子签名法》、《中国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法》和《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等。其中2000年颁布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被称为是网络刑法,它的颁布可以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个人与法人等的合法权益。但是,尽管我国在网络立法等方面做了巨大努力,但远远不能适应网络快速发展的需要。相对于网络犯罪日益严重的情况而言,我国网络立法工作还是显得比较滞后,还不能有效阻止网络犯罪的发生。建设完善的网络法律制度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迫切需求。面对这种新的挑战,中国应该根据现实需要积极革新网络法律体系,对已有的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加快网络管理立法步伐。如结合网络环境这一特殊思想阵地,制定有关网络管制法规,内容包括网上信息发布规范、网上信息审查与监管、知识产权的保护、网络犯罪的惩处等法律法规,明确网民的权利和义务,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尽快完善我国网络管理的法律体系,以法治网。全国只有制定统一的信息法规后,才能对信息机构的设立,生产传播,经营服务和责任等敏感问题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做到信息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强大的法律武器打击网络犯罪活动,走上依法治网的良性发展轨道。(二)净化网络环境,打击网络犯罪网络犯罪是指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从而达到非法占有他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目的的行为。网络犯罪多是利用网络安全技术的不足以及大多数人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借用网络空间的匿名性来进行的犯罪。网络犯罪案件近年来逐年增加,大学生利用高科技等技术手段的犯罪行为是近些年网络犯罪案件的新特点,政府有关部门在治理网络犯罪现象中,要给予坚决打击,有效阻断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减小其社会危害。1.严厉打击大学生网络色情犯罪。大学生网络色情犯罪是指部分大学生利用所学网络知识建立色情网站或制作色情网页,专门提供超链接色情服务来收取广告费、会员注册费等;也包括有的大学生通过复制、传播、贩卖色情音频或视频文件以及淫秽图片、电子书刊等来获取非法收益的行为,行为转化为以牟利为目的的网络犯罪,让这些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走上了不归路。大学生网络色情犯罪危害性极大。2010年1月由公安部、工信部、文化部、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等多部门联合开展整治网络色情活动,依法处理了14万多个涉嫌淫秽色情的违法违规网站,从源头打击并遏制了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有效净化了大学生的网络环境。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的对策分析2.严惩大学生网络盗窃与诈骗的不诚信行为。大学生的网络诈骗与盗窃行为是指大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网络技术,在网络活动中用虚假身份盗窃或者诈骗的方式对他人的物质或者精神财产实施诈骗或盗窃的行为,如在网络的电子商务活动中诈骗他人财物;在网络交际中的欺骗他人情感或诈骗他人财产的行为;以网络为工具去诈骗他人身份信息或个人财产信息等高科技犯罪行为。根据最近的网络犯罪案例分析发现,有的大学生利用所学网络技术去窃取他人的金融系统账号、信用卡资料、股票账号及密码等来进行网络购物或挪用转移他人资金来恶意买卖股票;也有的大学生利用网络实施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等。大学生网络盗窃或诈骗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活动的监督,尽量避免大学生的此类违法活动。3.严厉打击网络黑客和其它网络违法行为。近年来,大学生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实施黑客行为,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案件有所增加。有的造成数据丢失或计算机系统瘫痪;有的甚至造成局部地域的互联网的瘫痪;有的大学生利用网络散布反党反政府的反动言论;有的大学生假扮黑客,肆意攻击国家重要网站,窃取国家重要机密,危害国家安全;有部分大学生甚至加入某些邪教组织,利用互联网进行颠覆国家政权的违法活动。这类违法活动危害国家安全,必须受到严厉的惩处与打击。(三)提升网络监控与防护技术,确保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环境除了通过法律途径,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手段来进行。事实表明,单靠法律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不能够完全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的,而且网络法律一时也无法达到完善的程度。所以,要维护网络安全,网络技术的作用不可小觑。目前,我国要净化网络环境,也必须从技术上解决网络管理的问题,阻止有害信息的入侵,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1.建立“信息海关网络”,开发具有屏蔽过滤、监视浏览记录、网址预设、时间时段控制、卸载保护、自动更新等功能的网络安全检查软件,严密监控和检测国家互联网入口,对网络入口的反动的、黄色的、迷信的信息等进行查堵,防止黑客的攻击、病毒的感染;另外,对高校的校园网站也要派专业技术人员上网检查传播的信息。在校园网的出口处,进行防火墙的设置,将色情网站和反动网站等屏蔽掉,防止恶意的破坏和攻击;及时的过滤过时的、不真实的信息,防止垃圾信息、非法信息、骚扰信息等的传播;也可以在校园网的总出口处,存放重要资源的服务器端,增加指纹登陆服务器识别方式,确保资源信息的安全来实现对整个校园网的安全保障,以保障学生免受非法或不良网站以及不健康内容的侵害。2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的对策分析2.成立专门的网络监管机构,由专业技术人员专门落实对网络活动的实名登录制,建立网络信息反馈渠道,严格审查某些免费个人主页及链接,尤其要及时审查那些涉及政治、军事、宗教、外交的相关内容,及时屏蔽掉那些容易引发社会争议的敏感信息;及时清理网络上传播的违法的信息并警告散布或转发违规和不良信息的用户,追究情节严重者的法律责任;在政治敏感时期或者社会动荡时刻更要加强网络监控,利用防火墙等技术在源头拦截境外敌对势力的攻击信息,减少反动信息对大学生的侵扰,维护校园政治稳定,确保网络安全。3.网络作为一种新技术,自身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我国网络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网络安全还无法完全掌控,网络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网络监管与安全技术上的难题。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防火墙技术、过滤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技术层面的研究与开发,加大对网络技术的投入与管理,管理非法代理服务器,严防黑客侵入和计算机病毒泛滥;运用技术手段,构筑信息屏障,有效屏蔽和消除各种黄色、反动、迷信等不健康的信息,控制大学生网络访问范围。另一方面,IT人员应致力于开发适于中文信息的软件,简化网络上中文信息的加载,修改和刷新程序,打破西方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在网络世界的垄断格局,运用这些中文处理软件,让中华优秀文化在网络中发扬光大。二.立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开展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党的十八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任务就是: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四是要加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①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为了让大学生在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培养,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以及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同时,利用网络着个平台,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并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水平,增强教师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的先进性与实力。(一)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1.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把我国建设为社会文化强国的需要。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本。①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的对策分析④这就要求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②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核心文化的根本。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把我国建设为文化强国的首要任务。③其次,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必要前提。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国际形势复杂的环境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等对大学生实行负面信息的渗透,如诋毁中国共产党,诽谤马克思主义等;目前,国内形势也较复杂: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贪污腐败、以权谋私、贪图享乐、贫富悬殊、分配不公和升学就业难等不公平现象;家庭教育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偏差等。复杂的生活环境势必会使大学生扭曲大他们的价值观、忽视的政治信仰、弱化社会责任感、淡漠理想与信念、缺乏诚信意识、抛弃艰苦奋斗精神。作为社会主要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自觉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促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为了让大学生顺利地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各高校必须以我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统领和整合他们的价值取向,促使当代大学生认同接受并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大学生核心价值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信马克思主义。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在党的十八大报告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所以,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教育实践,引领大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与自身责任,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抵制“自由主①《中共中央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06.圆边守正.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中国教育报,200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④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的对策分析义”,“复古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侵蚀。其次,引领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学生的理想就是大学生对未来社会和自身未来发展方向的向往和追求,是大学生的人生奋斗目标的具体体现。崇高的理想可以为大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为大学生的前进提供源动力,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较高层次的目标性内容,是对国富民强之路以及国家美好未来的价值认同,属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层面。所以,高校要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引导大学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并对之抱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然后,引领当代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普遍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称,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称,反映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方向,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时代风尚的综合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彼此不可分割,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立足于世界的精神状态和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间层次的动力性内容,是对实现奋斗目标的精神动力的价值认同。因此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斗志,就是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引领大学生弘扬民族和时代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间积极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的精神、爱好和平的精神、自强不息、无私奉献、人格独立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最后.引领当代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以荣,以愚昧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深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明确了新时代先进文化的方向,阐述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总结,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社会主义荣辱观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低层的规范性内容,是对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认同,属于具有普适性的行为规则层面。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的对策分析领时代风尚,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因此,t,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必须引领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大学生中广泛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帮助他们自觉做出科学的并合乎时代要求的价值选择,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诚信友善,勤俭敬业等基本道德规范。(二)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价值观的教育1.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①高校除了以党的十八精神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的社会道德教育外,网络道德教育也很关键。在新的网络文化环境下,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就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首先,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让大学生掌握并认同网络道德的有关规范。其次,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是道德发展的核心。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是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健康成长的重要元素。再次,锻炼大学生网络道德意志。大学生要自觉进行意志锻炼,以自己的意志力控制自己行为,形成遵守网络道德的坚强意志。最后,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大学生要在形成了一定的网络道德认识、网络道德判断力、网络道德意志的基础上,形成网络道德行为的自律。虽然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与期望值与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实际效果存在一定差距,大学生对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不接受,不理解,不行为等现象,但高校仍然应该改进教育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大学生施加系统的网络道德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2.培育大学生的网络价值观。网络价值观是人们在网络活动中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念和标准。在网络虚拟社会里,人与网络之间形成了一对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大学生在面对如何确立上网动机和目的、如何选择利用多元的网络信息等情况时,往往被网络价值观所左右。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虚拟社会与现实的社会关系,既要善于利用网络来满足生活和娱乐的需要,同时又不沉溺网络。高校还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功能与价值,积极利用网络的正面功能,限制和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建立诸如正确的网络学习观与网络交往观等。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对大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义务和主要活动之一。网络文化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可以自主选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的对策分析择和利用网上学习资源,但是网络化文化不但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而且还多以立体的、浓缩的快餐式文化为主,很多大学生渐渐依赖这种快捷的学习资源,为了追求快捷性,他们逐渐远离如报纸、书本等传统媒体。虽然这让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消化程度却大大降低,甚至缺乏独立思考;虽然大学生浏览信息的时间增加,但真正感受信息的领域却减少,甚至部分学生沉沦于垃圾信息之间,被强大的信息洪流淹没。然而,”欲速则不达”,大学生这种盲目跟风式的学习态度弱化了大学生独立思考与理想判断的能力。高校要通过思想教育与正面宣传,引导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并博览群书,勇于创新,戒掉浮躁,学会辨别真伪,选择性的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树立理性的科学的学习观。其次引导大学生树立以诚为本的健康的网络交往观。哈贝马斯在他的作品中曾提出,如果将人交往的合作基础定位在意见一致上,其前提就是彼此置信。①置信就是诚信。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诚信不但在政务、商务、社会交往等过程中很重要,诚信在网络交往中也显得很重要。互联网的虚拟、平等等特点为大学生的轻松交往提供了条件,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学习等压力,精神需要寄托,渴望友情和爱情,但又往往局限于现实社会的“残酷”,于是网聊、网恋等行为在大学生中成为极为普遍的情感体验。网络交往让大学生体会到距离产生美的真实感觉,感受到毫无约束的情感体验,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被认同。但是网络的虚拟与匿名性特征让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不诚信行为合理化;网络的间接性与安全性让大学生迷恋网络虚拟社会而逃避甚至害怕现实社会,因此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适当控制对网络的依恋,充分利用网络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诚信的对待网络交往,也更注重现实社会的正常人际交往,将网上、网下的朋友结合起来,确立健康的、积极的、诚信的人际交往关系。总之,只有在接受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与拥有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时,大学生网络主体才能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自觉创造安全的网络环境。(三)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与法制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现实社会的治理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网络虚拟社会也同样需要“以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相结合。网络道德教育①哈贝马斯著,洪佩郁、蔺青译.《交往行动理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圆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的对策分析是不能完全控制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的,,还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与网络安全教育。学校要通过普及网络法律与网络安全知识,引导大学生提高对网络犯罪的认识,自觉地以网络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1.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高校要注重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高校不仅要教育大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能力,还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鉴别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具备能在复杂变化的网络信息里准确的分辨出信息的真假虚实与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样大学生才能成为网络文化的健康使用者。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与自我防范意识,为大学生的成长提高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2.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把网络法制教育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帮助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与网络伦理道德的观念。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等十一部与网络信息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高校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网络法规的系统教育,加大对这些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让大学生知法、守法,以提高他们的网络法律意识,使他们能自觉规范网络行为,树立良好的网络法制观,自觉抵制网络上的各种违法行为,维护校园网络秩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网络道德,也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健康有序发展;这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网络时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引导教育社会的进步导致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工作与学习压力日渐加大,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际关系也因缺少沟通而变得冷漠。大学生时期是大学生心理与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过度依赖网络导致他们在现实社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迷恋网游,再加上情感纠葛、学习压力、导致退学甚至漠视生命等心理问题出现。对于陷入迷茫、困惑的大学生如果不能积极引导,那他们就会更加逃避现实,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所以,高校首先应该教育引导大学生客观地评价、正确地对待网络而不是产生网络依恋等心理问题。其次,高校要预防网络心理问题的出现,必要时可以清除那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传播途径。最后,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治疗。当大学生出现由于迷恋网络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时,要积极求助于心理咨询老师。高校应该配置专业心理咨询老师为学生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解决掉生活上的困惑、思想上的迷茫和择业等现实难题。(五)加强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建设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与引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是先进文化的弘扬者与推进者,承担着大3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的对策分析学生价值观念教育的主要责任,其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效果。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效的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备基本的素质和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就基本素质而言,主要包括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品德素质、渊博的知识素养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力而言,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运用能力,网络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和网络教育组织协调能力。所以,高校应该尽快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校网络德育人才队伍。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理论修养学习,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是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的学习。要坚信社会主义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感。只有这样,才能在网上更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价值评价标准联系起来,才能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对校园网络的监控能力。高校要加强对从事思想德育的师资的网络培训,让高校德育工作者了解网络发展的新动向与应用软件的新版本,使德育工作者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只有德育工作者掌握了足够的网络知识技能,他们才能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关注大学生的成长与思想动态,与大学生一起在网上讨论问题,对大学生反映的问题能及时的解决。如果教师和管理人员控制了校园网络的主流舆论,网络教育的功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六)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第一次把“网络文化”写进党中央文件中,这是党中央对我国网络发展的新判断,新认识,也是新要求。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②(2006年一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倡导网络文明,强化网络道德约束,建立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的网络文化创作实践,自觉抵御不良内容的侵蚀,摒弃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全面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所以,高校要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减少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就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06—2020年国家信息发展战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第1版.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的对策分析必须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建设。由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是双,面的,所以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把校园网络文化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武器和有力手段。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1.确保网络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有中国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生产关系的变化与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使人们的文化观与价值取向也趋于多元化。网络的快速发展也让各种文化观点和意识形态打破地域与时空障碍,形成多元的网络文化。网络作为对我党的前进路线与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传播阵地,其传播的网络文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各高校对校园网络传播的各种网络文化来源和传播的规律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要仔细研究,针对不同的网络文化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倡那些符合主流价值观取向的、有利于网络社会发展进步的网络文化;改善那些给社会带来危害的网络亚文化;取缔那些腐朽落后的网络文化,然后有针对性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元的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同时高校要对网络上的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敏感问题旗帜鲜明的发布评论,进行积极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公开大胆的批评指责,使校园网络文化更具有中国特色。另外,为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引领实效性,高校还可以利用社会舆论的影响力来弥补法律和行政管理的不足,抢占校园网络文化的领导权,确保校园网络文化的政治方向。2.弘扬正面的网络文化,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高校可以用正面的、积极的思想文化来引导网络文化,以此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帮助同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弘扬正面的校园网络文化:首先,主动出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校园网络阵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经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校园网络是大学生网络活动的主要场地,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快捷与开放性广泛的弘扬中华先进的传统文化,并把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精神与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结合起来,抢占校园网络文化的阵地,克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网络道德观。同时,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抵制西方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化传统,认可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校园网络阵地的守护者。其次,创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的对策分析作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是科学理论、先进思想和高尚精神的主要载体。优秀作品包括在网络上制作和传播的优秀的书报和影视作品。如果我们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网络主体,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他们,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他们,那就必须创新传播手段,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包括利用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来鼓舞大学生;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主体教育网站,并组建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的教育阵线,专门为网站创造输送优秀作品,用来鼓励和激发对大学生网民的爱国精神,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也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多彩的校园网络活动,比如制作网页竞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辩论赛等,让校园网络文化更丰富多彩,减少大学生对网络的迷恋。三.着眼于大学生自我提升开展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一)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马克思曾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说到,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康德认为,道德就其本质而言,只能是人的意志的自律。中国的儒家思想也特别强调“克己,自省”,更把“慎独”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普遍认为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都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自律是道德发展的最高境界。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来看,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主要是大学生靠内心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同,凭高度的自觉性,在道德观念的指导下对道德规范的选择和实施,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道德要求变为内在的自主行为,是道德主体的自我立法、自我约束,是大学生基于虚拟的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品德的自主教育的实践过程。任何外在的社会性他律必须通过道德个体的自律才能最终内化为个体的自主行为。道德自律包含不同层次的含义。作为约束方式,它以自我约束的方式区别于道德他律外在于己的道德规范的约束方式;作为社会控制目标,它与道德他律一起代表了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两种境界,其中道德自律是至高境界。当代大学生网络主体道德自律的养成意味着网络社会控制方式的转变与控制效果的持久,标志着大学生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与道德人格的形成。大学生要做到网络道德自律,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学会省察克治与积善的方法。柏拉图在《申辩》篇中告诉人们:未经省察的生活对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重视大学生自我道德提升对于网络文化的良好发展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反省自己思想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做到自我约束与提升,从我做起,潜心修养。大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思考,把握自己的真实道德需要,明确自己的道德权利,责任与义务;通过自省,发现克服自己的恶念与陋习,并在网络实践中有的放矢的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践履道德规范,逐渐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做一个真正符合网络时代精神的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的对策分析有道德的人。2.提升道德境界层次,恪守虬滇独”原则。“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与法律的约束相比,道德自律在解决网络社会问题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中华传统道德中的玑滇独”思想提倡克己修身,这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与价值观的树立有重要现实意义。恪守“慎独’原则,培养道德意志,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网络道德认知水平。网络所带来的多元化文化良莠不齐,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在网络的监督作用微乎其微,大学生在网络交往实践中是否遵循网络道德规范需要大学生从自我入手,不断强化慎独的网络理念,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从而养成高尚的网络道德人格的最终目标,以帮助自己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二)大学生道德价值抉择的自我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自律与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和对道德价值抉择紧密联系。道德价值总的来说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是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道德理想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价值。道德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观在对待道德问题上的应用。一般来说,大学生道德价值抉择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道德需求,对社会现象是否具有道德价值做出判断时所持有的内在尺度,是大学生个体坚信不疑的各种道德规范所构成的道德信念的总和。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道德价值观一方面是道德价值取向与道德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道德价值目标,表现为人们对个人和集体行为相对稳定的信念,理想等。另一方面是人们用来作为评价标准并作为指导主体行为的模式,表现为道德价值尺度,评价标准。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也同样存在道德价值和道德价值抉择的问题,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也表现出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价值的抉择,大学生网络自律培育其实就是对道德价值的自我认同和坚守的培养。大学生网络主体应该在网络实践活动中自我培育正确的道德价值选择,用道德自律来净化网络环境。(三)大学生自身网络免疫能力的提高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头脑。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区分网络文化中包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是非、善恶,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警惕性和鉴别力,提高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合理利用网络的积极效应,克服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强自身对网络的免疫力。总之,网络信息管理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乃至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强防范,杜绝有害信息的滋生和蔓延;学校和家庭要积极配合3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引导的对策分析政府有关部门做好把关工作,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评判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学校管理者应该冷静、理智,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对待网络文化,确立正确科学的思维方式。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论在信息时代的21世纪,社会的进步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结合网络文化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兴利除弊,为把大学生培育为有网络意识并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我国高校在网络文化新环境下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完成的任务。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态势、经济运行模式以及人们的工作方式,同时更为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网络文化已经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重视。对于高校来说,网络不仅是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也是开展宣传正面教育、塑造美好灵魂的新阵地。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以我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价值教育。因此,应大力倡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政府网络立法与网络监管职能,结合高校的德育,以法治网与以德治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网络道德观,并培育大学生网络自律与提高网络免疫能力。同时,加强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建设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运用高科技手段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理论、文化知识、思想交流的平台,使大学生乐于参与,在参与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努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一、著作类【l】.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李伦.鼠标下的德行【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3】.高鸣.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4】.刘良海.网络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10).[51.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I,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1.卜卫.生活在网络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7】.高鸣.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I,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81.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三亚:海南出版社,1996.[91.张彦.计算机犯罪及其社会控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1曼纽卡·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兴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1】.严峰,卜卫.生活在网络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2].郭良.网络创世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莫西.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14].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51.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61.尼尔·巴雷特.数字化犯罪【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7].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8].亨利·罗索夫斯基著,美国校园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19].高占样.论校园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20】.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21】.李钢,王旭辉.网络文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寿韬.大学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24】.郭广银.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51.杨鹏.网络文化与青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6】.宋元林.网络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271.鲍宗豪.网络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9 堕童盔堂堡士堂位论文参考文献【28】。王文宏.网络文化研究[MI,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一【29】.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0】.刘涛,李爱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纵横【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31】.陶善耕.网络文化管理研究【M】.郑州: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2).【32】.瓷程正彪.网络文化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论纲【M】.上海:学苑出版社,2005(9).二.学位论文【1】.汪晓红.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分析与思考【D】.大连;东北师范大学,2005.【2】.郭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教育研究【D】.大连:东北师范大学,2007.【3】.陈渊.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信观律构的影响析论【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4】.姚跃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价值观【D】.合肥工业大学,2007.【5】.匡尔风.论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6】.沈士彬.网络文化视野中大学生价值观探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8.【7】.张逢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的制度解析【D】.北京:中国民族大学,2006。181.基玉帅.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D】.兰州:兰州大学,2002.[91.孙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7.【lo1.王洪法.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转型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11】贾敬远.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D】.济南:山东大学,2008。【12].刘朝武.后现代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DI.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13】.吕冬诗.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致谢首先,我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一白显良副教授,白老师悉心指导本篇论文的选题构思、资料收集、提纲拟定、写作修改及最后的定稿。感谢白老师在百忙之中仍耐心细致地给予我论文写作中的指导和帮助。白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令我敬佩之至并终生受益。其次,我要感谢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在老师们的辛勤指导和帮助下,我才具备足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来进行该论文的调研。再次,我要感谢在我论文写作期间帮助我的同事和朋友以及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参考文献的作者们,有了你们高水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我才得以顺利完成本论文的写作。4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